资源描述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大纲模板课程名称生态旅游教材信息名称生态旅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杨桂华等版次2010年第2版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一、客观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1哪位学者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 B )A. 托拉斯库克 B. 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C. R.卡逊 D. D.米都斯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概念起源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国际上关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早在1983年,首次使用“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给出了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2哪一年是中国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生态环境游”?( B )A. 1992 B. 1999 C. 2002 D. 2009考核知识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参见教学课件第10页ppt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尽管当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各种冠以“乡村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名称的项目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以1999年的“生态环境旅”旅游年为契机,四川、云南等省相继开始了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尝试。进入21世纪后,“生态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热点。目前在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涉及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内容。黑龙江、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还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大省的目标。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3哪一年是中国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 D )A. 1992 B. 1999 C. 2002 D. 2009考核知识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参见教学课件第10页ppt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尽管当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各种冠以“乡村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名称的项目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以1999年的“生态环境旅”旅游年为契机,四川、云南等省相继开始了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尝试。进入21世纪后,“生态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热点。目前在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涉及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内容。黑龙江、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还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大省的目标。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4哪些属于生态旅游的特点?( ABD )A. 普及性和保护 B. 多样性和专业性 C. 奢侈性 D.精品性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的特点、功能及分类 附1.3.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的特点:l 普及性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大众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从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数量上看,是大众参与;旅游者不仅仅只限于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普通的工人、职员、学生等均可成为生态旅游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如吃穿住一样的基本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增大。自中国1995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生态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开发就充分说明了普及性是生态旅游的一大发展特点。l 保护性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即是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的特点。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中,在科学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合理利用,杜绝短期的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努力提高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把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作为一种自觉行为。l 多样性生态旅游的多样性体现在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根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出现了观鸟、徒步、滑雪、探险、科考等一系列特种生态旅游。l 专业性生态旅游专业性体现在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及管理需要专业性。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首先源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到大自然是整个身心的回归,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应使旅游者在短暂的旅游活动中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旅游产品开发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难以完成的。同时,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者也需要有专业性,否则生态旅游特有的旅游对象的保护,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l 精品性生态旅游的精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精品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是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品性”首先体现在“真”上,移植的、仿制的旅游景观将被视为旅游市场上的“伪”品,旅游者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旅游真品。生态旅游“精品性”也体现在质量上,粗放式开发的旅游产品视为旅游市场上的“劣品”,旅游者追求的是货真价实的高品位的产品。“精品性”还体现在其利用价值上,精品性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降低或丧失其价值。5生态旅游具有哪些功能?( ABCD )A. 旅游功能 B. 保护功能 C. 经济功能 D.环境教育功能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的特点、功能及分类 附1.3.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的功能l 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还是旅游,它是用原始的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来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尤其是满足城市及工业区旅游者身体和精神上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传统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不主张一味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要对其实行一定的限制。旅游活动不应该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如在原始森林中狩猎这一活动就是生态旅游所不容许的。l 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保护性是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和首要特点,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至今,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这种保护既包括不降低生态旅游对象的原有质量,也包括对其进一步的改善。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既体现在开发过程中,也体现在利用过程中;既体现在人们的意识上,更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正是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使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l 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的经济功能社区参与是实现生态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责任的主要方式,为社区参与提供有效途径和机会,实现生态旅游收益分配的公平化和合理化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旅游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的功能有三个:一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消费,以增加社区经济收入;二是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社区发展的环境成本和代价;三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和改善社区产业经济结构。l 环境教育功能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地是良好的科普教育和科学考察场所,除了为旅游者带来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体验之外,还能为旅游者带来相应的环境知识,具有显著的环境教育功能。6哪些属于生态旅游者具有的特征?( ABC )A. 自然性 B. 特定性 C. 责任性 D. 大众性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特征 附3.1.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者目的地的异地性、经济上的消费性、时间安排上的业余性、地域上的差异性等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l 自然性l 责任性l 特定性7生态旅游者的权益有哪些?( ABD )A. 自由选择,知悉真实信息的权益 B. 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的权益 C.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权 D. 获得质价相符的商品与服务的权益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权益和义务 附3.1.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的权益,有一个特定的范畴,它是指生态旅游者在购买了生态旅游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时享受的基本权益。生态旅游者的基本权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l 自由选择,知悉真实信息的权益l 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的权益l 获得质价相符的商品与服务的权益8生态旅游者动机形成的内外原因主要是( AB )A. 生存环境的恶化 B. 精神上对自然的母亲情节与身体需要恢复精力 C. 休闲的需要 D. 地位的象征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动机形成的内外因附3.1.3(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产生的外因 外因主要是生存环境的恶化。尽管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信、文化娱乐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但因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频繁等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城市里空气污浊、水体变味、空间拥挤、噪声充耳,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再是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于是期望返璞归真。 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产生的内因 主要是精神上对自然的母亲情节与身体需要恢复精力。人类属于自然,人类文明根源于自然。所以人类对自然这个母亲有本能的依恋之情,有天然的亲和力,到大自然中去能找回原始的、混沌的精神家园。9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社会文化因素有( ABD )A. 生态文化 B. 民族习俗和宗教文化 C. 家庭结构 D. 价值观考核知识点:影响生态旅游者动机的因素 附4.2.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文化、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价值观 社会群体因素 家庭、社会阶层10生态旅游设施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 ABC )A. 生态旅游基本设施的开发设计 B. 环境教育设施 C. 一定的生产部门 D.豪华酒店设施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设施的开发 附8.2.3(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态旅游设施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旅游基本设施的开发设计 道路、房屋、水电和通讯设施、卫生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游客中心、展览馆、陈列馆、影视厅、标牌系统。 一定的生产部门 生态农场、果园、菜地、鱼塘等。 11生态旅游商品的特点包括哪些( ABCD )A. 地方性 B. 环保性 C. 实用性 D. 方便性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商品的特点 附9.5.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商品要突出其特色,也即突出说明其特点的“四性”:地方性环保性实用性方便性(二)、判断部分1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 P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l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城市文明,并成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集中体现。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热辐射、光辐射、化工装饰原料、城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等)也在城市文明中逐显出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环境学者、生态学者、林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纷纷投入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城市的热、光、电、放射性、化学污染、灰尘、噪音等环境因子已严重影响了人们健康和生存。由此,世界各国兴起了“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20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不断发展并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和绿色运动逐步成为时尚,越来越多人希望返璞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心情,融入自然之中,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2生态旅游系统由主体(生态旅游资源)、客体(生态旅游者)、媒体(生态旅游环境)和载体(生态旅游业)四大要素组成。( O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系统 附2.4.3(考核知识点解释):根据系统的观点,生态旅游同样也是一个系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它无疑也与其周围的主体和环境形成一个特殊的生态旅游系统。利用系统论思想来协调生态旅游中主体和客体之间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系统由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四大要素组成。3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差异并不在于旅游消费的方式和结果不同,而在于他们的旅游目的地。( O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区别 附3.1.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差异并不在于他们的旅游目的地,而在于旅游消费的方式和结果不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是生态旅游产品,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计算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指标,并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以确保既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又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只有购买了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才能被称为生态旅游者。而到未按照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求进行开发的目的地去旅游,不论其目的地是森林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只能算作传统旅游者。如果混淆了这个区别,生态旅游就会变成一种市场炒作,而失去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甚至会使“生态旅游”变成破坏生态的旅游。表1 传统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之比较4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就是指带有环境意识的旅游行为过程,这种行为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很注重保护,强调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而不只着重偏向某一方面。( P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的概念 附5.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就是指带有环境意识的旅游行为过程,这种行为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很注重保护,强调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而不只着重偏向某一方面。5生态旅游属于保护性旅游,所以生态旅游不但不会带来环境破坏问题,还能促进目的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O )考核知识点:保护性旅游行为层次和保护行动指南 附5.1.2(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提高层次:学习自然探索自然专门层次: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而且只要有旅游行动,肯定避免不了破坏环境的可能,只是破坏环境的严重性大小不同而已。二、名词解释1.生态旅游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定义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国际上关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早在1983年,首次使用“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给出了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的定义一经提出,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国纷纷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实践中不断理解、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研究者们各抒己见,目前已经提出了上百种定义。在这上百种定义下,生态旅游与诸如绿色旅游、自然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概念含糊交叉。虽然至今尚未统一口径,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已日趋于一致。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众多的早期定义中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在自然区域所开展的负责任的旅游的同时,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当地人的福利事业。”因此,生态旅游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仅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促进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的旅游方式,而同时也能加强旅游业所能带来的正面效应。2.生态旅游者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定义 附3.1.1(考核知识点解释): 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指的是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 狭义的生态旅者指的是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旅游者。根据这个定义,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并对环保与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旅游者。3.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定义 附5.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就是指带有环境意识的旅游行为过程,这种行为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很注重保护,强调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而不只着重偏向某一方面。4.生态旅游流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流定义 附5.3.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流就是以生态旅游客流为主,涵盖了生态旅游信息流、生态旅游物流、生态旅游能流和生态旅游价值流的一个复杂的系统。5.生态旅游资源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资源定义 附6.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旅游者感受生态体验的物质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能够吸引赏客前来观光并起到教育作用的各种生态因子(物质、能量、空间、时间以及多样性)和生态现象(如大自然中的食物链、生物多样性、季节的变化)的旅游吸引物,都称为生态旅游资源。6.生态旅游业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业定义 附9.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7.生态旅游环境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环境定义 附12.1.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8.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定义 附13.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某一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时期内,在保证该生态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性、生态的完整性、文化的连续性、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者说旅游活动的强度。9.生态旅游饱和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饱和定义 附13.3.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地域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叫生态旅游饱和。主要类型有:短期性饱和或超载;长期连续性饱和及超载;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及超载;空间上的局部性饱和及超载。10. 疏载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疏载定义 附13.3.3(考核知识点解释):疏载指生态旅游地或场所的旅游流量过于稀疏,旅游者数量或活动强度远离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最宜值或极限值,造成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闲置,而导致资源和设施浪费。三、简答1.简述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主要区别。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区别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大众旅游的另外一层含意则是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所谓大众型,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借助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和活动的内容,有计划的完成全程旅游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促进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的旅游方式,而同时也能加强旅游业所能带来的正面效应。2.简述生态旅游的四大理念、三大要点。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的理念和要点 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四大理念”:保护性早期的生态旅游是在传统大众旅游背景下,针对其旅游活动对资源及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早在“生态旅游”这一专业名词出现之前,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就提出了生态性旅游。和传统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性旅游的最大特征就是“保护性”,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自然性1983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定义,并在1988年进一步完善,在他提出的定义中,他将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地点认定为“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在著作生态旅游:潜力与陷阱中提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涉及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这里同样强调了“自然区域”。1992年生态旅游的自然性在国际资源组织的生态旅游定义中得以进一步深化,该定义也再一次强调了生态旅游的自然性理念。社区参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1992年重新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出生态旅游定义以及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中,分别在强调了“保护性”理念和“自然性”理念的基础上,都进一步增加了生态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理念,强调了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除了“保护旅游对象不受危害”外,还应在“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等 方面承担责任。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理念与“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理念基本上在同一阶段出现。如前所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1992年重新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中,在提出生态旅游应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生态旅游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后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提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中,也强调了生态旅游对旅游者实行“环境教育”理念。生态旅游“三大要点”:要点一:生态旅游活动的性质从旅游活动性质上分析,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与传统大众旅游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三个字上,即新、高、专。新观点。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新”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新近兴起,更体现在认识上的新观点,这就是保护。高层次。主要指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追求的高品位。专项性。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出了注重美学,更重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哲学含量,让产品向旅游者展示自然深层次的奥秘、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思考人与自然深层次的关系,发挥生态旅游唤醒民众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功能。要点二:生态旅游的对象在生态旅游最初的概念中,生态旅游的对象主要限定为“自然景观”。要点三:生态旅游者的范畴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中,最不明确的当数生态旅游的主体即生态旅游者的范畴。从生态旅游者活动性质的“高层次”来看,落实到旅游者,体现在“高素质”和“高消费”。高素质指生态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环保及精神需求素质。高消费是指生态旅旅游者的经济消费水平高。3.简述生态旅游的功能。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的功能 附1.3.2(考核知识点解释):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环境教育功能4.简述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5.简述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区别。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区别 附3.1.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差异并不在于他们的旅游目的地,而在于旅游消费的方式和结果不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是生态旅游产品,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计算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指标,并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以确保既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又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只有购买了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才能被称为生态旅游者。而到未按照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求进行开发的目的地去旅游,不论其目的地是森林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只能算作传统旅游者。如果混淆了这个区别,生态旅游就会变成一种市场炒作,而失去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甚至会使“生态旅游”变成破坏生态的旅游。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比较6.简述生态旅游者具有哪些权利和责任。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权益和义务 附3.1.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的权益,有一个特定的范畴,它是指生态旅游者在购买了生态旅游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时享受的基本权益。生态旅游者的基本权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自由选择,知悉真实信息的权益 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的权益 获得质价相符的商品与服务的权益生态旅游者在享受权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生态旅游是负有保护环境与促进当地人们富裕的双重责任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者的责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环境保护的责任 尊重旅游目的的生命、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过程、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促进旅游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7.简述生态旅游者的分类。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附3.3.1(考核知识点解释):一、以生态意识为标准进行分类依据生态旅游者生态环境意识强弱,将生态旅游者划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以及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组织生态旅游者。 严格的生态旅游者 特点:生态意识更强、环境责任感更深刻、显著区别大众旅者。 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特点:生态意识限于表层、环境责任感较为浅显、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 组织性生态旅游者 特点:介于严格生态旅游者与一般生态旅游者之间。二、以国境国界为标准进行分类所谓国境国界标准是依据生态旅游者定居或长居(连续居住1年以上)国的国境和生态旅游者是否跨越国界为依据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依据这一标准,可将生态旅游者分为: 国际生态旅游者 国内生态旅游者三、以组织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组织形式标准即根据旅游者的组织形式对旅游者进行分类。依据这一标准,可将生态旅游者分为: 团体生态旅游者 散客生态旅游者四、以目的方式为标准进行分类 观光型生态旅游者 参与型生态旅游者 专门型生态旅游者 综合型生态旅游者五、以其他标准进行的分类除了上述4个分类标准外,还有以旅游对象、费用来源、旅游内容、年龄特征等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问题的需要而选用。 按旅游对象标准:自然生态旅游者与文化生态旅游者; 按费用来源标准:自费生态旅游者、公费生态旅游者; 按旅游内容标准:宗教生态旅游者、考古生态旅游者、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者、探险生态旅游者等; 按年龄特征标准:青少年生态旅游者、中年生态旅游者、老年生态旅游者等。8.简述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形成条件 附4.1(考核知识点解释):一、经济能力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支付了必要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些必要开支是指生活中相对固定的费用,如水电费、孩子受教育开支、房租或者购房抵押贷款引起的月付金,有些人还有商业保险费、汽车维护费等。这一部分收入的消费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另外一种是旅游(包括生态旅游)消费。生态旅游消费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跨国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时,将产生洲际旅游的动机。生态旅游由于管理与保护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总体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比传统大众旅游者要高些。以美国1980年的水平为例,一般性观光旅游,每人每天平均消费46-57美元,而以高层次科学文化考察为内容的生态旅游,每人每天平均消费80-100美元。 二、休闲时间休闲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的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随着社会发展,促进了休闲时间的总多,这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充裕的时间条件。人类的休闲活动丰富多彩,如旅游、健身、娱乐、购物、园艺、阅读、业余文学创作、社团活动等等,如果人们仅仅是以消遣为目的开展一些活动的话,那只是打发时间,无法实现自我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获得身心愉悦,精神满足为目的,而不考虑是否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生态休闲既体现了人的价值,又兼顾了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正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活动形式并非单纯地到自然界中走走看看,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在休闲中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觉,使人发现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因此,生态旅游是时尚的休闲方式。三、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现状,其对生态旅游者的形成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四、身体状况一个人的身体能力和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他能否成为一名生态旅游者。由于生态旅游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对体能的消耗较大,身体状况成了能否出游的重要生理性因素,尤其登山探险生态旅游、自行车旅游、滑雪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生态旅游活动形式对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更高,身体是能否参加生态旅游的决定性因素。9.简述生态旅游者培养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培养 附4.3.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要旨之一是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受到保护,除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外,还要大力加强环保知识在旅游者中的普及工作。一个人通过环境教育,从而成为向往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旅游者的过程就是生态旅游者的培养过程。生态旅游者的培养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然知识、环境意识、活动指南。自然知识是提高环境意识的基础,通过理解自然达到欣赏自然,通过欣赏自然达到保护自然。10.简述生态旅游者培养的途径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培养 附4.3.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过程,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自我学习社会教育生态旅游区现场教育生态旅游区现场教育就是通过建立环境解说系统,利用环境解说的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培养。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的方式有:向导式解说系统、自导式解说系统。11.简述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特点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 附5.1.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就是指带有环境意识的旅游行为过程,这种行为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很注重保护,强调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而不只着重偏向某一方面。特点:环保性知识性参与性替代性12.简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附6.2.1(考核知识点解释):一、生态特征原生性与和谐性、整体性与系统性、脆弱性与保护型二、自然特征广泛性与地域性、季节性与时代性三、社会特征精神价值的无限性、特异的民族性四、经济特征不可移置与可更新性、市场需求多样性、旅游经营的垄断性。13.简述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附7.3(考核知识点解释):一、陆地生态旅游资源 森林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指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组合,包括各种的温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在中国还有面积广大的竹林植被。中国是世界上森林风景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草原型生态旅游资源草原是指以近乎连绵不绝的禾草植被覆盖为主的地区,草原植被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大的。以草原植被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多展现的是辽阔高远的自然风貌,以及其在马背上的牧游文化。中国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品位较高的草原型生态旅游资源。 荒漠型生态旅游资源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荒漠作为生态旅游资源不是以“山清水秀”引发人们感官的愉悦,而是以它一望无际的旷远之美吸引旅游者,更为重要的是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生命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丰富的“生态美”内涵。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海洋型生态旅游资源指以海洋、海岛为主,也包括众多的海洋生物和岛屿生物在内为主题组合形成的生态旅游资源,适于开展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科普活动等。中国东南两面濒临海洋,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长达18000余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湖泊型生态旅游资源地面上陆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成为湖泊。湖泊以其烟波浩淼的旷远之美及与周围山地森林共同构成的“山清水秀”的景色,再加上湖滨的湖水潜在的游泳、潜水等水中娱乐功能,使湖泊成为对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中国的青海湖、鄱阳湖、太湖及云南滇池等。 温泉型生态旅游资源温泉一般是指高于25的泉水。温泉是一种自然疗法大部份的化学物质会沉淀在皮肤上,改变皮肤酸碱度,故具有吸收、沉淀及清除的作用,其化学物质可刺激自律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发现的水温在25以上的温泉约有4000多处,遍及全国各地。温泉主要分布特征是:以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台湾省比较密集,温度也较高;其次是东南沿海各省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其数量和温度不及前者。我国著名的温泉有:黑龙江五大连池、青岛崂山矿泉、吉林长白山温泉、辽宁汤岗子温泉和兴城温泉、北京小汤山温泉、河北承德热河温泉、内蒙古阿尔山温泉、江苏南京汤山温泉、福州温泉、广州从化温泉、陕西临潼华清池、重庆南北温泉、云南腾冲温泉等。 河流型生态旅游资源河流是指降水或地下涌出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的沿流水本身塑造的洼地流动的水体。中国著名的大江大河很多,例如长江、黄河等。在这些河流型生态旅游资源中,可以开展探大江大河之源、观瀑布、漂流、观光等生态旅游活动。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田园风光型生态旅游资源田园风光是传统农业顺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共同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审美价值的种植景观,根据种植景观的不同可以分为乔木、矮树、灌木和草本四类。 牧场型生态旅游资源在草原地区,大规模地放牧牛、羊等动物所形成的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牧场景观,对久居闹市的城市人来说堪称“室外桃园”。我国东北草原牧区、内蒙牧区及高山草甸牧区均以此作为吸引旅游者的生态旅游资源。 渔区型生态旅游资源渔区指渔业的生产区域。从区域上看,主要是以海上和湖上的捕捞区范围为主。位于东海的舟山群岛附近海域,盛产大、小黄鱼,墨鱼和带鱼,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这些渔区可开展观鱼、钓鱼、品尝海鲜等生态旅游活动。五、园林生态旅游资源 中国园林型生态旅游资源 西方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六、科普生态旅游资源 植物园 野生动物园 世界园艺博览会 自然博物馆六、自然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山岳冰川七、文化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中华五岳 宗教名山 “龙山”八、法律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世界自然遗产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风景名胜区14.简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程序和方法。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程序和方法,参见教材第七章ppt附7.3(考核知识点解释):一、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程序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调查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必须由专业人员负责进行。生态旅游资源调查除了一般的初步调查、系统调查和详细调查外,专业调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队伍需要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民俗学家的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根据生态旅游资源调查成果,同时结合评价者的实地考察或旅游。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和游客评价。专家包括旅游、生态、生物、地理、经济、文化、社会、行政、环境、体育、卫生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尚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游人评价,可参照已开发的同类生态旅游资源的游人评价。为体现专家评价与游客评价各自不同的重要性和权重的不可比性,建议二者评价的定量经纬度海拔高度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分值相乘得出综合分值,而不用相加。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开发后验证由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尚属新生事物,必须进行资源开发后的适宜性验证。验证时要排除因不按照资源评价所提示开发方向而随意开发的后果对资源评价的干扰。开发后验证可以修正资源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分为专家和游人两种。游人评价对象为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游人对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可参考对同质同构资源的评价。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有:经济评价、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量化评价等三种。15.简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思路 附8.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思路一、新目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位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有三个要点:第一是限制性条件,即开发的限制性前提是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第二是最大效益,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近期目标是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一最大效益不是三大效益中的某一效益最大化,而是三大效益协调发展而呈现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第三是可持续效益,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远期目标是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效益,这一可持续效益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基础上的整体三大综合效益的可持续。二、新观点-系统观点、保护的观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应坚持系统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明晰保护的对象及关键。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将开发对象视为一个系统,这一系统是由生态、社会和经济复合而成的系统。另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强调保护性观点,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社会文化、保护经济利益。三、新模式-“护源”、“三Z”开发投入模式“护源”开发导向模式 保护旅游资源和客源“三Z”开发投入模式“资源-知识-资金”开发投入模式四、新认识-循环开发过程五、新原则-保护性开发十大原则l 承载力控制原则l 原汁原味原则l 社区居民参与原则l 环境教育原则l 依法开发原则l 资源和知识有价原则l 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原则l 资金回投原则l 技术培训原则l 保护旅游者原则16.简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规划步骤。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步骤 附8.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步骤:1) 旅游市场分析2) 确定开发目标和保护对象3) 自然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4) 确定旅游承载量5) 旅游设施的设计6) 社区参与的设计7) 形成规划方案8) 环境影响评价9) 执行规划10) 环境监测11) 优化规划设计17.简述生态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业性质与特点 附9.1.2(考核知识点解释):一、生态旅游业的性质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二、生态旅游业的特点综合性、动态性、可持续性18.简述旅行社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考核知识点: 旅行社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附9.2.1(考核知识点解释):A) 旅行社是生态旅游业各项产品的组织销售者B) 旅行社是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企业之间的媒介和协调者C) 旅行社是生态旅游者顺利完成生态旅游计划的执行者19.简述生态饭店的特点。考核知识点: 生态饭店的特点 附9.3.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饭店的特点1) 清洁生产化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2) 服务生态化服务产品生态化、服务过程生态化。3) 资源厉行节约减量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替代原则。4) 绿色企业文化20.简述生态旅游商品的特点。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商品 附9.5.1(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商品特点:地方性环保性实用性方便性21.简述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内容。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 附10.1.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内容:市场引导和维持秩序行业服务性行业协调性22.简述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工作思路。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 附10.1.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工作思路:形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涉及旅游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营造两个环境旅游环境、经营环境三个符合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符合生态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符合国际惯例四个依靠依靠标准化开拓行业管理范围、依靠法规建设巩固行业管理成果;依靠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依靠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发展。23.简述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目标与途径。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 附10.2.2(考核知识点解释):一、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目标:A) 提高社区人们生活质量B) 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C) 社区和生态旅游者所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二、生态旅游社区管理途径A) 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B) 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C) 提高居民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24.简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对策。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管理 附10.3.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对策:A) 制定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B) 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C) 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科学研究D) 强化法制观念E) 加强旅游者的生态管理F) 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25.简述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 附12.1.2(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一、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出游的动机;生态旅游者绝大多数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者,也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使用者和保护者。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者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二、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直接影响生态旅游资源储量、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益、生态旅游废物处理效益,也间接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模式,从而影响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态旅游业的运行。三、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环境是生态旅游业系统赖以生存的载体,是生态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26.简述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构成 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一、自然生态旅游环境自然生态旅游环境是指由自然界的一些自然要素,诸如旅游地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体、动植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环境综合体。二、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是指政府或有关组织对生态旅游的支持程度以及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文化环境氛围。三、生态经济旅游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生态经济旅游环境、内部生态经济旅游环境四、生态旅游气氛环境生态旅游气氛环境是指由历史和现代旅游开发所形成的反应地方生态或民族生态、当地社区和旅游者生态旅游意识的环境,它对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往往影响很大。27.简述生态旅游环境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 附12.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环境的特点:A) 组成上的综合性B) 功能上的多元性C) 价值上的不确定性D) 容量上的有限性E) 产权上的公共性F) 利用上的相对永续性28.简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与量测方法。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附13.2.3(考核知识点解释):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由一系列的容量所组成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生态经济旅游环境容量、生态旅游气氛环境容量四个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必须真实地反映出生态旅游环境的真实性-实际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及其阈值的变化。这种“真实”的反应就需要有实证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也是目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不同的生态旅游环境宜采用不同的容量研究方法。如天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宜采取长期定位容量研究。不同的生态旅游地域,其他区域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必须进行修正。一、经验量测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经验量测法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而得出其经验值或经验公式。这种量测方法运用于生态旅游空间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旅游气氛环境容量、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等的量测上。常用的方法有:自我体验法调查统计法航拍问卷法二、理论推测法理论推测法往往在调查研究或经验量测法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推算,以求得更合适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主要有单项推测法和综合推测法。单项推测法是指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体系中某一个方面的容量进行推测。综合推测法指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推测,利用木桶原理来获得最真实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29.简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的基本方法。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附13.3.1(考核知识点解释):设施容量的调控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生态容量与社会容量的调控加强环境要素的管理、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选址、利用时间差异进行分流、充分运用游客管理手段以及其他方法。30.简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饱和及超载的调控。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附13.3.2(考核知识点解释):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淡季的修养生息与环境补给;轮流开放,分区恢复;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恢复31.简述疏载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措施。考核知识点: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附13.3.3(考核知识点解释):疏载指生态旅游地或场所的旅游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