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选.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71881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教案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教案选密室日记教案安妮弗兰克教学目标:知识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能力 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情感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教学重点: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课前准备:1、熟悉课文的大致内容。2、查找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资料。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资料。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散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把握文章大概内容,思考“安妮的日记中反映了哪些主题”? 明确:对战争的痛恨、战后的憧憬、对小伙伴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 3、检查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后,你对安妮有何印象?说说你的理由。要求以旁批的形式,写在书上。 2、安妮在最后一则日记中说“写作能使我记下一切,我的所有思想、理想和狂想”。从八则日记中找出安妮关于“思想、理想和狂想”的句子。仔细品味抒发了安尼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在厄运中还说“可是我快乐,而且立志永远快乐”?她快乐吗? 明确:因为他心里有爱,又对人的信任。 他的确有快乐,那就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但就当时境况而言,这种快乐是一种理想境界;其次,它是个孩子,较为单纯,对生活充满希望。 4、日记中那一篇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学习小组交流,班级交换感触。 5、安尼为什么说:“人最需要的是勇气和幸福”? 四、复读课文,质疑。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两题中任选一题) 1、文中第三则日记,写出了安尼焦虑、害怕、期盼的心情。请你用日记的形式和内心独白的方法,写一种自己的内心感受。(高兴、伤心、悲哀等) 2、选择文中的一则日记,写一篇读后感。生命之线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教学重点: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教学难点: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二、引出课题三、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的形、音、义。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怎样的不同表现?为什么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七、总结全文八、布置作业 孙冶方印象教案 南桥中学 倪琳教学目标:1、了解用片断写人的方法,掌握选择、组合材料的基本原则。 2、学习作品主人公正直勇敢、意志坚定、治学严谨的品质。教学重点:了解用片断写人的方法,掌握选择、组合材料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学习作品主人公正直勇敢、意志坚定、治学严谨的品质。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搜集有关介绍孙冶方生平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出课题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介绍孙冶方生平的资料。2、 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 散读课文,检查、交流预习情况:(1)、词语的音、形、义(2)、朗读生字、词,加深印象2、 齐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通过几个片断写出了孙冶方的浩然正气、精深的专业理论水平、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忍辱负重的奋斗精神。(2)、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什么印象?用简略的语言概括明确:孙冶方正直勇敢、意志坚定、治学严谨三、细读课文,把握重点 思考:1、为了突出孙冶方的品质,文章是通过哪几个片断来描写这个人物的?为什么选这几个片断?这些片断又是用什么串接的? 明确:“签署报告”正直敢言 “与苏联专家讨论问题”学术水平高 “共同讨论”有话直说 “狱中写书”惊人毅力 “狱后采访”志向坚定 “每信必答”平易待人 “孙于争论”勇于探索 末句“有如此学风的学者,古今中外还真是少见呢?”将看似零散的片断全部提挈起来。 2、“狱中写书”片断中,运用了一组精确的数字,想一想有什么用? 明确:既可以鲜明地突出孙冶方非凡的毅志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又能化繁为简,节省叙述的用字,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复读课文,学生质疑五、总结课文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用片断写人的方法描绘自己的好朋友二0、故乡在远方(张抗抗)金汇学校 潘益芳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 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 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2、 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 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 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三、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故乡景物特点如何描写的感情倾向广东新会(祖籍)翡翠般的、密密的、神秘幽静的、大翅长脖、巨大的、遮天蔽日、鸟声盈盈、小河碧绿、一串串细长、清香弥漫、沉甸甸、从视觉、听觉、嗅觉上描写老家的景色,加上贴切的比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犹如被放逐的弃儿陌生而茫然浙江德清洛舍(外婆家)(春天)嫩绿的桑树、透紫酸甜的桑葚、(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酱肉粽子、鱼干、喷香的煮芋艿(夏天)烟波浩淼、跳水的孩子、淘米的我、珍珠般的白米上蹦跳着一条小鱼从视觉、味觉、嗅觉上描写外婆家的四季景色,将“梦中之景”和“现实之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情深意切、魂牵梦系浙江杭州(出生地)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柔和淡泊、植物园的绿草地、香得醉人的含笑花、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从视觉、触觉、嗅觉上描写从小长大的杭州,并用排比的手法写出各个季节之景。只是一个过客,有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格格不入小兴安岭(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山泉一路叮咚欢歌、碧玉般的青草、静谧的柞树林、小清雪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山村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绕从视觉、听觉上描写小兴安岭的景色,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这景色写得美不胜收。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无比的亲切感,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从文中找出依据。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四、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板书:故 乡 在 远 方 故如弃儿 (祖籍) 乡 广东新会魂牵梦系(外婆家) 在 浙江洛舍格格不入(出生地) 心 浙江杭州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 中 北大荒小兴安岭 (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附最美是北大荒张抗抗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是滋润我们这代人生命永远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写尽它。如今,当那时的焦躁苦闷哀伤渴求,如闪电、旋风般驰纵而后悄悄隐没在时光的尘土之后,真正沉淀在我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却是荒凉寂寞的原野上一幅幅极辉煌极绚丽的大自然的图景。一种真切天然朴实无华的美,常常在梦中、在沉思中,将我完完全全地笼罩包容,并与我的身心融为一体。是的,我至今最难忘却的仍是北大荒的美。风尘仆仆的拖拉机在颠簸了几个小时之后,把我们甩在一排低矮的茅屋前,面对四面围墙上残留的铁丝网和一路的荒凉,我们已心烦意乱、大失所望。然而当我们在先期到达的鹤岗知青的掌声中,别别扭扭地走进那黄泥土屋中,眼前顿时粲然一亮:屋地中央那排由各式各样的箱子搭成的“长桌”上,竟然放满了一丛丛鲜花。那些花是桔红色的,插在一只只大小不一的漱杯里,光彩照人,鲜艳浴滴。它的花瓣呈长勺状,上面有芝麻般的黑点点,花瓣向四周微微弯曲伸展,犹如一只只铮亮的铜号,吹出欢快的乐曲。那一刻,灰暗的屋顶、粗陋的墙壁也都因此而明亮、生动起来,充满了温馨与芬芳的青春气息。记得我站在土炕前死盯着那些花,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野百合花。是那些鹤岗女青年为欢迎我们特地从甸子里采来的。因为它们柔嫩的花瓣无声的抚慰,那天晚上我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抬头望着月光一一簇簇百合花的倩影,觉得北大荒真是温暖而亲切,我终于来到了想象中的鲜花的草原。果然夏天原野上的鲜花应有尽有。田边地头、甸子里坡岗上,野玫瑰、雏菊、罂粟、风铃草、金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儿,那么大那么艳那么诱人,烂漫无边铺展到天的尽头,任人采撷。每天劳动收工时我总是落在队伍最后,抱着一束野花回宿舍,然后把脸埋进花丛深吸一口野花的清香,我对自己说,我一点儿不累,再累我明天也还要再去那时候谁也没有漂亮的衣服,这五彩的花束暗暗为我们的心愿作了补偿大自然的美无人能够抗拒。第二年春天,我们园艺排的鹤岗姑娘们在连队门口整理出一小块花圃撒下了许多花籽。入夏便开出一片五彩缤纷的鲜花,深红紫红粉红还有雪白,有的花瓣上镶着一圈丝绒般的黑边,轻盈如蝶,迎风颔首。每天收工后在黄昏的暮色里,我总在花坛前徘徊不走。那是我记忆中见过的最美的鲜花。但突然有一日那花儿连同枝叶一起不翼而飞,只留下光秃秃一片花坛。我终于在厕所的深坑里寻到它们时,娇艳的花朵已淹没在污水中奄奄一息,那场景凄惨而触目惊心。有人哭着告诉我那花是连长拔掉的,因为罂粟是毒品不许种植。那些日子我去上厕所总是胆战心惊的,紧闭双眼不忍再往下看一眼。矜贵的鲜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残,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心里蒙上了一层无法驱去的阴影。我一直不能原谅那个连长,就算因为“毒品”,他也该等到花儿凋谢了再处置它们,他为什么不让我们把花儿埋掉却要采取那么恶劣的做法?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然而美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当春天甸子里的杨柳爆满毛茸茸的嫩芽、当秋天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当冬天的冰凌花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欣喜为之深深感动。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端着脸盆去夏天的小河边洗衣服,久久痴迷地望着晚霞在天边变幻的奇妙云彩而忘乎一切,让小蚊子咬叮得满身红肿;一个深夜里加班装运砖瓦,眼睁睁就看着黑暗的田野上弥漫起一片浓浓的白雾,那雾缓缓地涌过来涌过来,终于把我温柔地裹住,虽然冻得瑟瑟发抖,却犹如亲临琼楼玉宇,恨不得轻歌曼舞起来。那一年冬天我在小兴安岭一个林场清林,我常自愿担负夜班添火烧水的工作,只为了在晨曦中轻轻踏雪走出帐篷,寻着白雪地一串串项链般的小动物的足印儿,倾听着山谷里的积雪冻冰发出的咔崩咔崩的响声,用铁桶砸开山脚下结一层薄冰的泉眼,满满地舀上一桶冒着热气的清泉水就是那一年冬天,我在没膝的雪地里采回一束孕满了花苞的鞑子香,把它插在一只空罐头瓶里。帐篷里没有阳光,半个多月后,它竟然用尽力气开出了一朵粉色的小花。帐篷里所有的人都来观赏了这朵花。大家都说果然鞑子香是不怕冷的。巧的是,就在紧挨这花儿的近旁,用来支撑帐篷的桦木杆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枝淡黄色的枝杈,大家说果然山里的树生命力强。它们一红一黄,如日月交相辉映,为暗淡乏味的帐篷生活增添了生气与希望。几年以后我们陆续离开了那些地方。离开了我们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无论我们曾经多么厌恶、憎恨,甚至咒骂过它,我们心中却留下对它千丝万缕的眷恋。尽管后来我到过祖国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但在我心的深处,我将永远固执地认定北大荒是最美的地方。这种美决不是供人欣赏玩味、超凡脱俗的美,而是叩击你心扉、使你为之震撼、为之颤栗、为之慑服的美。它既不喧嚷也不做作更无炫耀,它默默地存在,只为发现它、热爱它的人而呈现。正因为在那参与了美的无数次瞬间的交流中,渗透了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才会觉得唯有这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属于我们苦难生活的一部分。也许从那时候我已感悟到,既然我们还有力量发现美、创造美,我们就有力量好好生活下去。*19.故乡的杨梅奉贤区金汇学校 初一年级 丁吉平教学目标: 1.深切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学习对某一事物进行多层次细致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欣赏作者对故乡杨梅形状、颜色、滋味的细致描写,并学习作者运用比较、比喻的方法,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对故乡杨梅进行的细腻描写。教学难点:1.文中大量的语气词,有什么独特的表现作用。2文中作者为什么前后都提到了落在西北春天里的雨?又为什么说西北的雨像夏天的雨?教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1师:你们吃过杨梅吗?你们吃过的杨梅是怎样的呢?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发言。2交流作者鲁彦的相关资料: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家乡盛产杨梅。乡土写实派的重要作家。早期代表作柚子。抗战前夕出版长篇小说野火。二提出学习突破口:1. 作者一开始写西北春天里细细的若断若续的雨丝,有什么作用呢?2. 作者对故乡的雨、天、田野、山河、四季、故居等点点零碎记忆的叙述,又有什么作用呢?生:默读课文,然后集体进行讨论、交流。(牵连出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感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丰满。)三过渡:师:“作者的病体在细细的春雨中牵出了对故乡的回忆,对故乡杨梅的回忆。”1师问:“唉,唉,就说这故乡的杨梅吧 它正是在类似这样的雨天成熟的呵。”“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的这叫做杨梅的果子吧。“你们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生:进行讨论、交流。(结论:“我”对杨梅的爱,完全是缘于对故乡的那份感情。)2.师:“那么,作者是如何来细致地描写记忆中的故乡的杨梅的呢?我们来一起着重学习课文第1316节。”(1) 1316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来写故乡的杨梅呢? 生:相互讨论,讲出根据来。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总分总的结构顺序。)(2) 细读1316节。作者从那些角度,哪些方面,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细致地描写故乡杨梅的?a句: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拿到手里,原来它是满身生着刺的哩。(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杨梅的形状圆。)b句:它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作者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杨梅的颜色红。)c句: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 (从味觉的角度,写出了杨梅的味道甜、酸。)d句:“荔枝的光色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确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 (作者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杨梅光色的动人。)四:师作出总结:“故乡的杨梅那样可爱,那样美味,怪不得作者说杨梅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东西。五:作者故乡的杨梅色美、味美、形美,然后用了一句:“唉,唉,故乡的杨梅呵。”句中用了好多语气词,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得出结论:用语气词不停地赞美杨梅,也不停地赞美故乡。)六:师:“这么美味的故乡杨梅,作者一定很爱吃的。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特别爱吃杨梅?”生:自己寻找,然后交流。(例: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拿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肚子胀上加胀,呆笨地挺着肚子。)七:作者吃得胀上加胀,然后用了一句:“唉,可爱的故乡的杨梅呵。”又用了许多语气词,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后交流:用语气词,反复赞美故乡杨梅好吃,也在反复地赞美故乡,爱故乡之情溢于言表。)八:师生互提质疑:为什么课文前后都提到了落在西北春天里的雨?又为什么说西北的雨像夏天的雨?师让学生默读整篇课文。然后集体讨论,师生共同交流。(结论:一方面指作者病体对春天的感受,另一方面指作者经历着思乡之苦的煎熬,如夏天的雨一般的灼热。)九:拓展延伸: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选一特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运用学过的表现手法,进行一下细致的描绘,然后进行课内评比。一九.“诺曼底”号遇难记(法)雨果-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奉贤区胡桥学校六年级 陈玫学习目标:1、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2、学习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3、激发学生阅读英雄故事的兴趣。学习重点:感悟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特有本质。学习难点:学习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习准备: 1课文录音2多媒体 3学生收集英雄的资料及作家雨果的资料学习过程:一、激趣引题,交流信息背景:媒体出示:英雄1、师述:“英雄”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每个人的心中会有自己崇拜的英雄,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2、学生交流(抽23名)3、师小结:“英雄”壮举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外国的英雄。4、出示课题,齐读 一九.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5、师:认识英雄先来认识作者,对作家雨果你了解多少呢?6、学生交流了解的信息,教师出示雨果的图像及简介等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 过渡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雨果介绍的英雄是哈尔威,为什么说哈尔威是英雄呢?2、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说哈威尔船长是英雄?2、 学生交流:(1) 在“诺曼底”号被撞沉船时,哈威尔船依靠经验,果断、镇定挽救了60人的生命,自己与轮船同沉大海。(2) 媒体出示:勇敢镇定 忠于职守 勇于献身过渡:船长的所为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大英雄,文中又是怎样来具体叙述的呢?三、把握重点,深层体验1、 师:文中哪些片断最让你感动?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2、学生思考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句子,研读中进行朗读体会。(1) 哈尔威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2)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3) 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名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3师提问:刚刚我们研读的句子都能很好地体现船长的英雄本质,那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4、学生交流 5、媒体出示:语言、动作、神态 6、理解副题意思 齐读、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体现船长是英雄、是强者、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别人脱离危险)7、师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全班交流讨论四、拓展阅读 ,能力迁移1、 师:课文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刻画船长的英雄形象,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篇文章。2、师提出要求:(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先读文章,概括出人物的英雄特点。 (3)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五、课外作业,练笔提高1、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轰轰烈烈,为了挽救乘客献出生命的船长,但在现实生活中,英雄并不一定要献身,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发挥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也是大英雄,比如徐虎、杨伟利。2、布置作业 (1)选择喜欢的语段背诵 (2)课外阅读雨果的作品 (3)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班级中一位同学附板书 一九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 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英雄 哈威尔 勇敢镇定语言、神态、动作 忠于职守 勇于献身教案说明:“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小说以沉船与逃难为叙述的顺序,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本设计将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一、 感悟体验,积累语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引入新课时,结合本课的特点,出示醒目的字样英雄;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英雄的资料,从内心激发起情感,让他们很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再如,在“把握重点、深层体验”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谈一谈.品一品,又是为他们创设自主参与阅读的实践,体验语文文字的意境。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自己读,自己想,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三、 读写结合,发展语言以二期课改“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着手,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重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学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接着仔细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加以体会;同时精心选择读的方式和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交替中提高阅读水平。课后又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班中的同学,读写结合,提高写的训练能力。核舟记魏学伊一、教学目标1、 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3、 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 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 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4、 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 翻译(方法同上)(2) 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 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5、 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6、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7、 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 翻译(2) 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8、 全文总结9、 作业布置(1) 词语积累(2) 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白居易诗二首奉贤区头桥中学 郑志全【作者小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教学目标】1、 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2、 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一、放言五首(其三)1、 让学生看注释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 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3、 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5、布置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2) 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放言五首之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是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营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二、卖 炭 翁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1、教师范读诗文,学生注意认真听。2、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6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问: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3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4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5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8、布置作业:(1) 朗诵并背诵这首诗;(2) 解释下列词:伐 薪 营 贱 辙 歇 骑 敕 叱 得 系 直板书设计 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 |比|“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说明:“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小说以沉船与逃难为叙述的顺序,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本设计将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二、 感悟体验,积累语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引入新课时,结合本课的特点,出示醒目的字样英雄;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英雄的资料,从内心激发起情感,让他们很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再如,在“把握重点、深层体验”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谈一谈.品一品,又是为他们创设自主参与阅读的实践,体验语文文字的意境。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自己读,自己想,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四、 读写结合,发展语言以二期课改“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着手,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重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学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接着仔细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加以体会;同时精心选择读的方式和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交替中提高阅读水平。课后又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班中的同学,读写结合,提高写的训练能力。三八 口技林嗣环一、 学习目标:1、 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 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二、 教学设想1、 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2、 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3、 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二:教学过程1、 导入:“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2、 交流预习所得。(1) 字(2) 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3) 全文内容摘要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4) 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3、 梳理课文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1) 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2) 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3) 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 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5) 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4、 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5、 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6、 拓展训练(1) 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7、 作业: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三九 口技蒲松龄一、 学习目标:1、 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2、 掌握文中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3、 通过文字感受口技艺人高超的技巧,领略这奇妙的声音世界。二教学过程:1、 导入:请一两位学生走上讲台交流关于蒲松龄或聊斋志异的小故事引入课文2、 交流预习所得(1) 字(2) 找出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结合三十八课口技中的相似副词看)俄 既而 顷之 旋(3) 本文内容提要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位擅长口技的女子借助口技之术替人看病谋生的故事,作者仔细描写了她表演的经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并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4) 读后(听后)的感受赞扬了她口技的高超,对其医术平平稍加嘲讽。3、 围绕课文,进行提问(1)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中的第4部分,设置问题:这位女子她口气的高超,到底“高“在哪里?明确:她能模仿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音色。(2) 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要加上这一段呢?上文讲到这位口技女艺人无名无姓,技艺高超得近乎神奇,第二段点出了王心逸讲的这则故事,为了突出民间这样的奇人是存在着的。4、 拓展训练(1) 比较阅读三十八和本课,填下列项目情境 声音的种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听者的表现(2) 口头作文:描绘售医术的口技女艺人后来的生活。三六 卖油翁欧阳修一、 教学目标:1、 认识“熟能生巧”的道理。2、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传神。3、 掌握实词:矜 颔 释 徐 以 但等。二、 教学过程(一) 导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要获得超群的技艺必须经过反复多练以达到熟练的程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跟熟练有关。(板书课题)(二) 检查预习,熟悉课文。1、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情况。2、 学生交流预习中解决的字词读音:矜 圃 睨 矢 颔 忿 酌3、 指名学生试读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三) 疏通文章,了解课文内容。1、 学生提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教师点拨。2、 学生逐句解释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四)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1、 默读课文,思考:陈尧咨的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变化的过程?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2、 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先简要介绍陈尧咨因善射而矜持,对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自是不满,质问声中“自矜”之太跃然纸上。而卖油翁从容对答,点出“无他,但手熟尔”。但陈尧咨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认为是“轻吾射”,“忿然”一词表现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而卖油翁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当场献技,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尴尬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板书: 自矜 不满而质问 忿然 笑而遣之3、 卖油翁的过人之处又有哪些?明确:通过对其酌油动作的描写“取”“置”“覆”“酌”“沥”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结果,突出其高超的酌油本领。4、 看了卖油翁的当场献技,又听他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时,陈尧咨会想些什么?5、 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陈尧咨与卖油翁两人的不同语气。6、 概括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五) 总结课文1、 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明确: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说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来描写他的箭术的精湛,而对卖油翁情况的记叙较详细,这样使叙事清楚,同时又重点突出。2、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应该 怎样看待熟能生巧?(六) 作业1、 背诵课文2、 积累整理文言实词3、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4、三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南桥中学 刘传军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