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61900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概念2.了解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3.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二、学习建议认真学习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这对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概念有一定促进作用;注意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通过比较研究,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性质观。三、主要内容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概念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含义多重的教育学术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式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有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与建构,由此导致人们在认识课程并对课程做出界定时,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各种取向的课程概念。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一、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一)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语文学科实用性的观点(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工具性”思想初步形成(三)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四)60年代初: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五)19661976年: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六)1978后: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七)80年代中期以来: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学生要多一点人文关怀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1.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2.关注人性美,培养健全人格。3.探索人生价值,唤醒生命意识。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问题与研讨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概念的认识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如何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实施中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五、学习参考书目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2张志公,提倡两个“全面发展” 答语文学习记者, 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3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 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第二章、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了解拟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2.掌握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3. 了解语文新程目标的三维度和五领域4.领会普通高中阶段语文必修和选修目标的基本要求二、学习建议结合本章的学习,研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三、主要内容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相关概念的辨析(一)从教育、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来分析目的与目标(二)课程目标概念的本质特点二、课程目标拟定的基本来源(一)学习者的需要(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学科的发展第二节 语文课程总目标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相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两个。现阶段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实施。两个课程标准在制定本阶段的课程目标时都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两个部分内容,其中总目标表明的是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结束后所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总体规格标准,而分目标则是总目标的具体化。第三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述(一)识字写字1.识写分开2.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3.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二)阅读1. 阅读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2.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标4.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5.加强积累(三)写作写作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敢写。所以低年级用“写话”来淡化作文意识。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第一学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四学段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课程标准还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强调这些方面,有利于克服“假大空”的毛病。(四)口语交际关于口语交际,核心的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第一学段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与表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第四学段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五)综合性学习1.乐于探究第一学段要求“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第二学段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学段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2.勤于动手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整体发展,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第一学段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从报刊、书籍或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第四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的目标(一)阅读与鉴赏1.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3.关于个性化阅读4.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和阅读方法5.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1)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2)注重感受体验:第6条“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3)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6.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基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二)表达和交流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2.书面表达与交流3.口头表达与交流(1)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第7条目标,是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2)口头语交流的基本能力目标。第8条目标指出:“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的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3)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几种具体方式。第9条目标列举了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几种具体方式,分别提出了演讲、讨论、辩论、朗诵的目标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二、选修课程的目标(一)文学修养方面的目标(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四、问题与研讨语文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区别1. 语文课程目标拟定的基本来源2. 语文新课程总体目标体现了哪些基本精神3. 从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角度探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4.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的必修目标和选修目标各有哪些要求五、学习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4. 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年(1,2,3)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和功能2.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演变3.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4.了解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之处二、学习建议注意比较不同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特点。参考阅览一些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和书籍。三、主要内容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述一、课程标准的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二、课程标准的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一、建国前语文课程标准演变简介1903 年,洋务派张之洞等人起草了奏定学堂章程,同年,清政府在全国颁布并实施了这份章程。这份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和各类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规定:中小学堂应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三科,教学内容为经、史、子、集,语体为文言,每周授课时间为 36 学时。由此,语文开始独立设科,1912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共和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实行规则,改学堂为学校,把语文学科定名为“国文”,1913 年,共和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对各学科的分年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分项列述,尽管这份文件比较简单,但“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却沿用至今,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形成一定的体系,奠定了教学大纲的基础 。1920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将“国文课”改为“国语课”。1923 年 6 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其拟定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1929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这一暂行标准,按教学阶段及课目类别分册编写,其中有中学国文科课程暂行标准,内含目标、作业要项、时间(及学分)分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毕业最低限度等条目。1936 年、1940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对这份课程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第二次修订后,公布了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这已经不再是以前各科综合制定的课程标准,而是语文学科独立的教学大纲。1941 年 9 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其中从正反两个方面确定了选文标准。1946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发行了中等国文,书中有关于本书的七点说明,说明中把掌握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确认为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并强调在注重汉语汉文一般价值时,不可忽视其政治价值,这份说明呈现出语文教学大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新面貌,对解放后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 年 8 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叶圣陶草拟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份课程标准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科学,是半个世纪语文教学成果发展的结晶。遗憾的是当时并未公开颁发,只在内部传阅。二、建国以来教学大纲的演变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使用的语文课本。课本前有编辑大意。编辑大意中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选材标准等,并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由此,语文这一名称便固定了下来。1956 年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教育部主持编订了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全套大纲分三本: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 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 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 年,为了对“文革”带来的混乱拨乱反正,迅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8 年,国家教育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精神,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 年 6 月出版了修订本。1993 年,教育部对 90 版大纲又进行了修订,制定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版)。2000 年 3 月,教育部又对 93 版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制定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第三节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 7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内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和其他学科的一样,第一次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方法。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四大部分。设计思路是: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地位,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后阐述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接下来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几项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最后是附录,包括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课外读物的建议以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一、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改变学习方式三、努力建设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五、构建新型的评价系统第四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4月颁布。“高中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样,也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在“前言”部分还指出了课程设计的思路:1.“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2.“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3.必修和选修课程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4.必修课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5.实行学分制: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四、问题与研讨1.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功能2.各个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不同之处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特色五、学习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四章、语文课程资源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课程资源的分类2.熟悉语文教材的编选原则3.了解语文教材的发展演变4.熟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二、学习建议在学习第一节内容时,首先要确立“教材不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注意比较不同阶段语文教材的不同特点。参阅语文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研讨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三、主要内容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第二节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一、语文教材的概念和作用二、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1鲜明的时代性2丰富的文化内涵3符合儿童发展规律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三、语文教材的发展(一)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1.古代语文教材古代语文的教材大致可分为识字教材、文选教材、经学教材三类。2.近现代的语文教材3.当代语文教科书(二)现行语文教科书简介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两大系统”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汉语知识等若干系统(2)“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与自我。(3)“专题组元”这套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4)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放性,指沟通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二是突出过程和方法,比如阅读鉴赏,就分为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三是体现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全套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必修部分5个模块,编为5册。选修部分,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5个系列,共编16册。这些选修课,并不要求所有的学校都教,也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学,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每册书设有6个“合成”单元、l-2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和2-3个“专题”。每单元课文4篇;另编1-2篇“诵读欣赏”课文,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接着“以读导写”,设计供选作的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独立写作,自主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单元最后编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和“问题与讨论”等专题教材穿插在单元之间。这样,各部分内容纵有系列,横有联系,若即若离,互相为用。总之,单元教材和全册书都是有机的综合体。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必修部分体系安排,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选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专题结构。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积累与应用”:绝大多数专题设置了“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第三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课内与课外结合二、校内与校外结合三、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四、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四、问题与研讨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2.谈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3.“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哪些特色?4.你是如何认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五、学习参考书目1.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8)2.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4月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4.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第五章、语文课程评价一、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课程评价的涵义2.熟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3.确立语文课程评价的新型理念4.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二、学习建议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重;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课程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和主要应用领域;积极尝试利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三、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而进行的。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所涉及的课程评价改革即是在这种意义上的课程评价改革。二、课程评价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鉴定功能(三)改进功能(四)激励功能(五)管理功能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一般地,按照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第三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一、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评价范围体系2.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指标体系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一)积累与运用的评价。( 二) 阅读的评价。(三)写作的评价。(四)口语交际的评价。(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三、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具体要求(一)必修课程的评价。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二)选修课程的评价。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四、问题与研讨 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1.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2.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4.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有哪些具体要求五、学习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4.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六章、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2、熟悉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运用相关原理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二、学习建议密切联系语文教学实际,要尽可能多阅读语文教学设计的例子。运用所学到的设计理论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练习活动。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一、什么是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有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寻求最优教学方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程序、客观评价学习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者是美国的加涅,他认为:教学设计是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第二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种技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领域与加涅同称为“大师”的梅里尔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第三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目标、制定决策计划的教育技术学科。第四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个操作程序。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教学设计的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大量从事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专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培训士兵,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分析的方法,这是应用教学设计理论的最初尝试。到了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并将它应用于教学设计,出现了程序教学设计。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认知学习理论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其中加涅的联结认知教学设计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作用。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一般说来,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四、问题与研讨1. 简要介绍程序教学、加涅的联结认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2.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3. 运用所学理论设计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五、学习参考书目1.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3.张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教育科学 2000,(4)第七章、现代学习理论与语文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大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熟悉常见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3.领会语文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二、学习建议在学习第一节内容的时候,参阅相关的心理和教育理论著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运用所学理论指导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三、主要内容第一节 现代学习理论简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从这里出发,他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以行为变化来定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科学概念,使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步骤,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知识获取的速度;但没有解决和回答学习的本质,把人的学习机械化、被动化、简单化,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回答学习是否一定会引起行为的变化。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者个体内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问题。根据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的一系列实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行为上的变化。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第二节 语文学法与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的简称。它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通过现代的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一、语文学习方法(一)学习方法的分类(二)常用语文学习方法介绍1.传统的学习方法2.现代学习方法(三)常用的语文学习策略介绍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学习策略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根据已有文献可归纳为如下四种观点:(1)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4)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二、语文学法指导的要求和过程学法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了解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情况是搞好学法指导的重要前提。否则学法指导就是盲目的,随意的,因此,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学法指导的效率。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做好准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学情,选择学法指导的途径、方法、时机,明确指导的目标和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把学法指导做到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科学性。实施指导,指导计划机动灵活地付诸实施。四、问题与研讨1. 简介三大学习理论2. 谈谈语文学习的常用策略3. 语文学法指导的要求和过程是怎样的五、学习参考书目1.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3.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第八章、识字与写字教学一、教学目标了解识字与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理解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掌握重点学段的主要目标任务以及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重点:理解拼音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的具体要求,探讨识字教学的多种途径和方法。难点:掌握拼音教学促进识字教学的策略。二、学习建议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及其特点。借鉴本章节介绍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究其他更科学、更适应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及特点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与其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四个板块的教学目标一样,由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构成目标体系。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 (一)学段目标编排的特点1.目标内容比较全面2.目标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3.目标要求弹性化处理。(二)具体教学目标的特点 1.准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2.“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3.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二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一)突出“拼读音节”重点(二)突出语文教育实践性特点(三)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二、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法(一)汉语拼音教学方法1.借助情境图、语境歌学习拼音2.通过活动、游戏练习拼读音节、认读汉字3.通过各种途径巩固练习汉语拼音(二)识字写字教学方法 1.追源溯流识字法2.寓教于乐识字法3.别出心裁识字法四、问题与研讨 1.识字与写字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何重要意义? 2.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要遵循哪些策略? 3.请设计几种拼音和识字教学的活动或游戏。五、学习与参考书目 1.靳健主编: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贵新、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小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九章、阅读与阅读教学(上)一、教学目标了解阅读的本质和现代阅读理念,理解阅读的规律和阅读能力的构成,认识阅读教学的地位和职能,掌握阅读教学的过程和策略。重点:掌握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各类文体的教学方法。难点:掌握阅读能力的内涵和结构,探讨新的阅读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结构模式。 二、学习建议阅读教学涉及很多因素,注意结合相关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必孤立地理解和记忆有关名词概念。注重把相关理论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实践运用,注重通过具体阅读教学案例的研究,探讨适合于自己教学实际的策略和方法。一、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涵义可从宏观视野和微观视野去解读。宏观视野中的阅读本质,包括阅读的哲学解释学意义、阅读的心理学意义、阅读的语言学意义、阅读的教育学意义、阅读的社会学意义、阅读的历史学意义等。二、现代阅读理念 阅读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精神营养和生存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现代阅读理念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二节阅读规律和阅读能力一、阅读的规律(一)阅读的基本原则 阅读的情境性特征,决定了阅读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阅读的行为必须从文章的整体开始,通过披文入情、晓理、悟性,然后再回到文章的整体。因此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对阅读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二)阅读的一般规律 整体的教育观认为,阅读首先是感悟,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到作者的感情,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其次是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第三是表达,能够以课文为范例,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第四是最终目的,即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味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二、阅读的能力(一)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二)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三)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四)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五)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力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地位与职能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 就学校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奠定青少年精神根底的基石,是语文学习之根。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常常要借助于语文课上获得的本领,尤其是阅读的本领。从个人发展来看,阅读几乎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由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从社会需求来看,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但涉及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二、阅读教学的职能(一)训练阅读技术,提高阅读能力(二)学习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三)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第四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19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确立现代阅读理念(二)重视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二、普通高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一)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二)培养独立阅读能力1.立足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2.强调阅读的主体性和多元化(三)注重个性化阅读,发展思维能力 1.个性化阅读体现阅读的“内省性”,重在感受和体验2.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进一步发展(四)掌握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 1.关于阅读文本的分类2.关于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重点三、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经典文章(二)言语经验(三)阅读能力训练1.阅读技能的训练(1)朗读与默读(2)精读与略读(3)速读:浏览与跳读2.阅读智能的训练第一,形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阅读想象和阅读联想的训练。(1)想象的训练(2)联想的训练第二,抽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训练。(四)语言文化知识(五)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第五节阅读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一)提问对话法(二)整体感悟法(三)理清思路法(四)揣摩语言法(五)诵读涵泳法(六)情境教学法二、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概念,按照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过程。按学段分,有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阅读教学过程;按文体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作品不同阅读教学过程;按教学操作分,有教学单元、单篇课文、一节课的不同阅读教学过程。根据当前新课程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和适应教学的需要,这里主要谈谈单元阅读教学和单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一)单元阅读教学过程1.单元教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2.单元阅读教学的结构和模式(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过程 单篇课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单位,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单篇语文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近几十年来,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创造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教学结构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模式;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魏书生的“六步教程”结构模式,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还有与学生感知、理解阅读材料的思维流程相一致的六步自学法: 第九章、阅读与阅读教学(下)第六节各类文体的教学意义及策略 一、文学作品教学(一) 神话、童话、寓言的教学1. 神化、童话、寓言教学的意义2. 神化、童话、寓言的教学策略(1)分析神话人物,认识神化本质。(2)通过朗读、复述、编写童话等手段,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二)诗歌与散文的教学1.诗歌与散文教学的意义 (1)诗歌教学的意义2.诗歌与散文教学的策略(1)诗歌教学的策略把握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探寻诗歌意境创造,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诗人的“炼字”,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2)散文教学的策略重视散文主体性特征的把握。抓住不同品类散文的特点进行教学。理清散文的思路。启发联想,感受意境。朗读成诵,增加积累。(三)小说与戏剧教学 1.小说与戏剧教学的意义(1)小说教学的意义。(2)戏剧教学的意义。2.小说与戏剧教学的策略 (1)小说教学的策略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2)戏剧教学的策略 指导学生演戏。指导学生分析台词。二、实用文教学实用文是指现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现实社会普遍、经常使用的文章。它们是基本的、重要的阅读材料,是与现实社会的连接点。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实用文的阅读教学,把培养实用的语文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记叙文教学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体裁。常见的有新闻报道、通讯、特写、回忆录、参观记、访问记、传记等。搞好记叙文教学,必须注意把握其文体特征,探讨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整体感知全文,领悟基本思想2.理清思路,了解结构布局3.学习表达方式,提高读写能力4.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二)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和说明事物、事理的文章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明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另一类是说明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2.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3.研究说明方法,学习写作技巧4.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三)议论文教学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文章体裁。议论文种类比较复杂,而选入中学教材的多是常用的议论性文章,如社论、评论、序跋、杂文、讲演稿等。议论文和记叙文、说明文一样,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 1.识别论点、论据,体会思想内容2.研究结构方式,揣摩论证的逻辑3.探讨论证方法,训练思维能力4.体会语言的论辩性,学以致用三、文言文教学(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及意义(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过去鉴于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则偏重于文言实词、虚词、语法句法等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又增加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目标。 1.整体感知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2.了解并分析文章独到的表现形式3.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四、问题与研讨 1.结合阅读的本质谈谈现代阅读理念的科学性。 2.阐述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有哪些构成因素。 3.结合一篇课文阐述阅读教学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4.设计一个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单篇阅读教学结构模式。五、学习参考书目1.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2.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新视野丛书:语文教育行为、语文教育思想论、语文教育审美论、语文教育智慧论、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第十章、写作与写作教学一、教学目标了解写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了解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过程。重点:掌握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技能训练的策略与方法,探寻作文的立题、指导、批改和讲评新的方式方法。二、学习建议 梳理有关写作教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写作教学新理念加以理解;研读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注重写作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实际运用。第一节 写作的性质与写作教学新理念一、写作与作文的涵义“写作”和“作文”,在有关文章和教材中往往混用,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目标名称与建议条款中也有混用现象。“写作”与“作文”在概念内涵上有无区别呢?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作文”的注释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清末学堂的科目。该书对“作文教学”的注释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有这项内容,但要求不一样。”现代汉语词典对“写作”和“作文”的解释,则区分出二者的本质不同:“写作,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作文: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有人据此断定,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是“作文教学”,而不是“写作教学”。但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涉及作文教学的目标名称,或有关教学建议时,一般都用“写作”来表述,即使有的阶段目标条款中出现“作文”,也是取其名词义项。二、写作的性质 (一)写作是人的一种心理要求(二)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过程(三)写作是一种通过内部言语来操纵的技能三、写作教学新理念(一)重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二)重视砥砺思想,涵养情感,建构精神世界第二节 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目标及其特点一、写作教学的地位与职能(一)写作教学的地位 1.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2.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五大学习任务,都能通过写作进行检测。 3.学习写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着眼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二)写作教学的职能 1.训练言语表达,提高语文素养。2.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二、 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目标及特点(一)1-9年级写作教学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国家针对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写作教学自身的规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总体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2.阶段目标(略)(二)1-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 1.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有乐趣、有自信心。 2.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珍视感受,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做真人。 3.重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普通高中写作教学目标及特点普通高中写作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与“阅读与鉴赏”相并列的,是“表达与交流”;而“表达与交流”由 “书面表达与交流”和“口语表达与交流”两部分组成。因此,高中写作目标和口语交际目标没有单列,而是放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目标系列。“表达与交流”的目标, 就是“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共性要求和个性要求。第三节 写作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观察能力(二)积累能力(三)感受能力(四)思考能力 1.思考的含义及作用 思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应。它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考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都是在思考的直接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