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高二全体学生).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57055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高二全体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高二全体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高二全体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三) 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补充: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在我国古代阻碍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即不利条件。自身规模的限制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特别是后期,剥削加重及社会的动荡;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瓦解表现: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土地所有制形式:(1)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2)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2、土地公有制(1)屯田制(三国) (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根本: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1)时间:东汉时期(2)田庄的特点: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聚族而居拥有私人武装自给自足 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1)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2)发展战国: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补充:1、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对土地制度的政策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2、比较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后,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者少地者为雇主作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步开发 (2)中唐后 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 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1、青铜冶炼技术(1)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2) 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3)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1)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二)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 (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2、棉纺技术(1)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4)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三)陶瓷技术演变1、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2、制瓷技术(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官营手工业(1)产生:西周时期(2)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4)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时期(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补充: 1、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含义: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2、发展:(1)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二)城市的繁荣:1、周秦迄唐代:代表城市:长安(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汴京(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苏州、扬州,北京、南京(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三)重农抑商1、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3、演变:(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4、评价:(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补充: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5)商人群体活跃。(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2、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理解;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3、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4、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2)原因: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同时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统治。(2)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商要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再抵制商业发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这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落伍的历史原因之一。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2、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产生的标志: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3、概况:(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三)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国西方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经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封启蒙思想兴起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疯狂对外殖民扩张结果: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补充: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1)概念: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2)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3)产生标志: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市场结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受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2、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1)原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2)后果: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课标解读: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意义: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美洲的传统社会覆灭,但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自哥伦布时代起,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4、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2)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6、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3)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7、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第7课 新航路开辟(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新航路开辟过程:1、葡萄牙(向东)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2、西班牙(向西)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到达印度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三)新航路开辟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人类历史;.殖民活动开始,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活动,一方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掠夺的财富运往欧洲,成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引起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商品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使世界联成一体,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始形成;.引起价格革命:金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补充:1、新航路和商业危机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主要是指在东西方贸易中因为商路不畅、货源短缺或转运成本过高导致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上价格猛涨,欧洲人慨叹为商业危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二是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1、葡萄牙(1)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2)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3)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2、西班牙(1)扩张方向:美洲(2)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3)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二)荷兰殖民扩张1、背景: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2、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3、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4、手段: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5、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三)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1、原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2、过程:欧洲在近代早期,对外贸易往往是同海盗劫掠分不开的。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3、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四)残酷的黑奴贸易 1、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2、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补充:1、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的不同点及其评价比较: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方向是自西向东,殖民地主要在非洲、中亚、东亚等地,且主要是殖民据点,面积不大且较分散;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方向是自东向西,建立了对中南美洲的征服,面积大。前者建立了海上霸权,后者建立了陆上帝国,其对外扩张的方向与其所控制的航线密切相关。评价:使殖民地人民陷入灾难,给殖民者带来巨额财富;西、葡两国因把掠夺来的财富挥霍在奢侈享乐之上而日渐衰落下去;从葡、西海外扩张和掠夺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并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1588年,英国海军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西、葡逐渐丧失了殖民强国地位;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亚、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以及经济的掠夺和剥削。同时,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1)国内政治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2)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英国通过圏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7世纪英国是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3)强大的军事优势:为了争夺殖民霸主,l7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l8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4)地理位置的优势: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兴起于英国(1)原因:(一个前提,四个条件)政治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条件: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2)概况: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过程:纺织部门 动力 交通运输部门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交通运输汽船(1807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1814英 史蒂芬孙)2、扩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近半个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3、意义(影响):是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生产力飞速提高,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3、成就:(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1、工厂制度(1)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2)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进入工业时代,推动工业革命开展。2、垄断组织(大企业)(1)出现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2)代表性企业:美国的八大财团、日本的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西门子电器 (3)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4)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补充: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3、如何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人类社会大转型:主要包括:生产力转型;生产关系转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经营理念转型;国际关系转型。全面完整的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应该从英国、其它国家、世界等各方面来分析。)(1)积极影响: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起来进行斗争。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工业革命对以后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即自由主义,如19世纪中期欧美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社会主义,如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及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如亚洲的革命风暴等。其中自由主义是主流,它决定和影响着其它两股潮流。(2)消极影响: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世界市场和世界格局等方面分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更加强大,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也更加剧了。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完善。垄断资本家要求占有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场,以扩大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于是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格局: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英国的核心地位动摇,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5、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打下基础。(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目的: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暴力特权 2、不平等条约:(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3、列强攫取的经济特权及危害:(1)开埠通商,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经济势力由此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经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并造成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3)协定关税: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此后,葡萄牙、比利时、荷兰等国也纷纷与清政府订约,取得英美法所享有的特权。这样,中国的大门不仅向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开放,而且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了。 (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1、18421846年: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原因: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 2、18461856年: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根本原因),盲目倾销,购买力低下 3、1860以后:外国商品长驱直入原因:凭借低关税和子口税等特权(三)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1、传统经济结构:(1)含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3)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对中国原料、农产品的掠夺2、影响(表现):(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买办迅速成为一个社会阶层。(四)洋务企业1、背景:内忧外患使清朝政治统治出现危机。内忧: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外患: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内容:(1)军用企业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制造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弊端:生产消耗高,效率低;大小官员贪污成风;洋人操纵生产技术大权) (2)民用企业:1881年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1) 作用;产品进入市场,达到分洋利的目的;促进其他工业发展(2)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对我国现代化起推动作用补充:1、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全面认识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展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在客观、辩证的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来看,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相对于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2、租界的由来及其形成租界,起初只是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租赁的居留地,并非外国人全面掌握管理大权的特定地段。但侵略者利用清政府的怯弱,一步步蚕食中国主权,把居留地变成了“国中之国”。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英国首先从虎门条约中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及其房屋”的特权,这是租界建立的最早的条约依据。1845年11月,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了第一个租界,此后其他列强争相效尤,在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强划租界。但在1876年以前的所有条约中,外国人居住地,都只有租赁权,没有占有权。太平天国时期,列强组织“万国义勇军”,开挖壕沟,建筑土垒,这些在之前的上海土地章程中都是没有的,列强如此行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夺;原来租界没有中国人居住,由于富商逃难而入,由“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列强借口人满为患,扩大租界;借口花洋杂居必须维持治安,设立了警察和法庭,成立了一个机构,英文名字municipal committee,直译就是“市政委员会”, 为了掩人耳目,取了一个“工商部”的中文名。后来,工商部成为一个拥有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等专政工具,又有征税、审判、管理市政设施、教育卫生等各项权力的名副其实的政府。租界由先前的外侨居留地,变成了中国政府权力难以鞭及的“国中之国”,租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海的这套制度被推广大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使之合法化。 租界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据点。中国人民为收回租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7年1月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放弃租界特权。但实际上租界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取消。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中国的经济、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资金多,工厂多,出现一批实业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纺织、面粉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曲折发展较快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1全国的基本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推动,更快发展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更快发展沉重打 击抗战爆发后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萎缩抗战胜利后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2美国商品的排挤3官僚资本的排挤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补充:1、中国近代化(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2、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达到“自强”“求富”的原因(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3)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中心,仅凭地方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4)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3、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中国民族资本走过一条独特的创立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上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3)从工业分布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这些地区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和商品发展的程度较高,同时,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企业是很落后的。(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中国民族企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性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4、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