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5213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第二节社区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舒适:物质与非物质15、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16、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17、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18、“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19、结构: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的基本性质:1整体性:对象内容或元素全面2系统性:对象内容或元素在具有相互的关联3规律性: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4可转换性:多种具体形式的可能性5图示表现性:能用图形、图表、公式等表达20、用地配置:包含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用地配置影响因素1.居住密度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单位用地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人口密度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人均用地住宅区规划人口每人占有的用地数量(平方米/人)。建筑套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住宅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密度(毛):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之比(%)。(常用)住宅建筑密度(净):居住区内某项建筑基底面积与该项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总用面积之比(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面积之比(平方米/平方米)。21、居住密度确定影响因素:1土地资源状况与节约用地2保证生活环境质量3城市生活氛围营造22、适宜的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300-800人/公顷23、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24、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25、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26、1幼儿游戏场地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以便监护,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米,或每2030个幼儿(或每3060户)设一处。2儿童游戏场地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约150户,或100个儿童)设一处儿童游戏场地,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3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约200户设一处,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4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服务半径一般在200300米左右。27、空间层次与组合1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2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3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4考虑因素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28、居住区规划形式:-1.片块式布局-不强调主次等线,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2.轴线式布局: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型,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3.向心式布局:强烈的向心型,顺其自然地形4.围合式布局: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5.集约式布局: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6.隐喻式布局: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29、调查内容:从调查面来看,有普查(或面上调查)和专项调查(或重点调查)两种;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不论哪一种调查形式,居民(或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调查方法: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三种调查的方法不同,目的与效果也不相同。30、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索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外部空间一般由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构成31、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32、在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中,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围合的空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2围台的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3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4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33、围合空间形成的关键在平面,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34、围合的程度(1)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强围合部分围合弱围合(2)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分:全围合界限围合最小围合35、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宽度: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米。长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一般是150200米36、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37、住宅区当中户外空间的影响三个因素:空间尺度、围合程度、通达性38、住宅区居民生活活动分类:个人活动社会活动必要活动自发活动39、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各层次空间的衔接点的处理是构筑有层次的空间的关键40、各层次空间衔接点使人有“进与出”的话感觉变化。41、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42、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标准日照间距: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43、争取日照防西晒的规划设计:1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形式2建筑高度合理设计3调整住宅方位角4利用绿化防西晒44、日照间距的表示方法日照间距一股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来表示,经常以1:1.0,1:1.2,1:0.8,1:2.0等形式出现,它表示的是日照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关系。如前排房屋为六层,高度为18米,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日照间距的实际距离应是21.6米。(18X1.2=21.6)45、自然通风: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46、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2.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3.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47、采用合理建筑组合可提高通风效果:1.建筑错列布置,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2.高低建筑结合布置将较低的建筑布置在迎风面;3.长短建筑结合布置和院落开口迎向主导风向;4.建筑疏密布置风道断面变小,使风速加大,可改善东西向建筑的通风。48、住宅最佳及适宜朝向以南和东南为宜49、住宅区的噪声源: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50、噪声防治具体设计:1.合理布局、合理组织交通、合理建筑组合。2.利用绿化3.利用地形4.利用人工障壁或建筑隔离5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和自由式五种。以行列式为主混合,景观多样化,灵活运用,建造难度,设计难度大52、节约土地的措施:1.住宅底层布置公建2.住宅与低层公建结合(外接式、插入式)3.将性质上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一栋或几综合楼内4.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5.大型连体住宅、大尺度环行住宅布局6.周边组团布置7.加大住宅进深,缩小每户面宽8.降低建筑层高,减低建筑造价,缩小日照间距9.提高住宅层数10.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住宅间距5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基本要求1.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2.居住区配套公建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使用。3.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级:不大于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不大于400500米居住组团级:不大于150200米4.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5.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6.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7.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设施效益,有利于经营管理,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54、商业设施规划布置要求:1.分级配套2.满足服务半径,集中布置3.区级为入口处,小区为服务中心地段。55、商业服务中心位置选择:1.几何中心2.沿主要道路3.主要出入口4.分散在道路四周56、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置:1医护设施应与其服务人口相对应,按分级配置原则规划布置2有独立的建筑基地,交通方便,便于到达3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4基地大小应符合医院用地标准,在节约用地的情况下,留有发展扩建余地,与居住区的幼托、学校保持适当间距。57、中小学上学距离规定:小学最大值1000米,推荐值500米,常用值5001000米中学最大值2000米,推荐值1000米,常用值10001500米58、中小学校址选择:1 便于学生就近上学,服务半径小学约500米,中学约1000米2 不宜紧靠住宅,以减少对居住的干扰3 学校基地应有良好日照、通风条件,并远离铁路、城市交通干道,以避免噪声的干扰。4 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地势高爽、干燥。5 与居住区的步行道和绿地系统相连,学生可步行和骑自行车到学校上学59、交通类型: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60、道路布置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混合式、自由式61、人车分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应该遵循的原则:1.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3.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62、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63、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1、居住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即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2、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3、居住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4、居住组团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在810米之间。 5、宅间小路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64、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1.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如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150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指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道路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4.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5.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梯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6.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设宽高不小于4米的消防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在建筑物地层设置人行通道。65、硬质景观类型:-1.根据美学原则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硬质景观;2.根据设计要素又可分为步行环境、车辆环境、街道小品三类;3.根据硬质景观使用用途分为类形成的道路、驳岸、铺地、小品四类;4.从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66、居住区内公共绿地指标:住宅组团不少于0.5m2/人,居住小区不少于1.0m2/人,居住区不少于1.5m2/人,新区绿地率不少于30,旧区不少于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