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大学语文》练习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5001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22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大学语文》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古文《大学语文》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古文《大学语文》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练习题1. 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 C )、对话体 B、专论体 C、语录体 D、评述体2、 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 C )A.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 简答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孔子、 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诘、排比谏逐客书练习题本文要点:1、 主旨:2、 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3、 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的观点4、 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珠宝、美色、音乐要说明什么?5、 作者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6、 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点,阐明中心论点7、 善于铺设,气势磅礴8、 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1、 段选题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D)A、客商 B、 看客 C、 游客 D、客卿2、 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沮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是( A )A、归纳法 B、 演绎法 C、 类比法 D、对比法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D)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 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 美化亲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国外,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C)A、归纳法 B、 演绎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做法来论证秦国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B )A、归纳法 B、 对比法 C、 演绎法 D、类比法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稻粮”,后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时( C )A、前者是类比法 ,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 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7、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赶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A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 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 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二、多选题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A、秦穆公 B、 秦孝公 C、 秦始皇 D、秦惠王E、秦昭王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BCD)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 “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稻粮”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C)三、问答题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 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答: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利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4、 简析题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于于戎”,客何负与秦哉?”(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答: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富于秦哉?”(2) |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答: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历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沮,”“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3) 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答: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3) 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答: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4) 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后两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法 寓言两则练习题1、 单选题1、哀溺文序、蝜蝂传的文体为( B )2、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是 ( C )A、应该学会游泳 B、反对见死不救 C、 讽刺要钱不要命 D、悲悼溺水而亡者3、下列语句中,使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是( D )A、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之”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C、 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D、“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4、蝜蝂传的主题思想是 ( D ) A、 描绘小虫的形象 B、刻画小虫善于负物 C、 刻画小虫喜攀高 D、讽刺腐败官僚5、蝜蝂传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A )A、叙述描写 B、夹叙夹议 C、 抒情 D、议论 6、蝜蝂传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D ) A、叙述描写 B、议论 C、 抒情 D、 夹叙夹议 2、 简答题 1、 寓言二则在总体上锁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什么?答: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表现手法。2、 哀溺文序所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答:爱财如命的人3、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溺死者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揭露爱财如命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4、 蝜蝂传写了这种小虫的什么习性?这些习性与”今世之嗜取者“的哪些特点相对应?答“好负物贪得无厌 喜爬高好向上爬5、蝜蝂传第二段在阐述文章旨意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答:夹叙夹议3、 简析题1、 中济、船破、皆游、不应,摇其首。这段文字表现了”氓“怎样的思想性格?答:要钱不要命2、 这里对”氓“的正面描写,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答: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表情细节描写3、 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指出”氓“”汝善游最也“,这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反衬4、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亦足哀夫。(1) 这段文字写”今世之嗜取者“ ,抓住了哪两个特点展开论述?答:贪得无厌,好向上爬。(2) 这两个特点与蝜蝂的生活习性之间有什么关系?答:相互对应,在事理上前后一致。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文学常识: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本文要点1、 主旨2、 作者复信的缘由3、 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4、 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5、 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6、 反驳简洁有力7、 措辞委婉,寓柔于刚1、 单选题1、 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 )A、 答司马谏议书 B、论气节 C、朋党论D、谏太宗十思书2、 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 A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 苏轼 D、 范仲淹 3、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是指 ( C ) A、名 B、字 C、 官职 D、 劝谏4、 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君实”指 ( A ) A、司马光 B、君王 C、 蒙君实 D、 诚实5、 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 A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 拒谏6、 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弊”驳斥 ( B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 拒谏7、 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 C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 拒谏8、 王安石以“盘庚之迁”驳斥 ( C ) A、侵官 B、生事 C、致谤 D、 拒谏9、 下列句子中,“故”字解释为“缘故”的意思有( A C DE )A、 所之术多异故也 B、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E、且以一壁之故逆强之秦之欢,不可2、 简答题:1、 王安石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因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指责改革,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以此信进行反驳,并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悔改的决心。2、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驳斥对方?效果如何? 主要采用了反驳乱点的方法来进行反驳,这样,既能直接痛快的切中论敌的要害,又能使文章本身显得要言不烦,简洁有力。3、 王安石为什么把“名实相符”作为自己反驳论敌的依据? 因为“名实相符”是儒者都应信守的原则,司马光号称大儒,当然也不例外,王安石以此作为反驳的论据,就理直气壮,立于不败之地。3、 简析题1、 盖儒者所争,则固前知其如此也。A、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指责B、这段议论的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驳斥论点C、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五个: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怨谤D、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名实是否相符E、这段拨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以君王之命,先王之政,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不容对方争辩。2、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A、 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驳斥司马光关于新法招致天下怨谤的指责。B、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第一个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C、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旁敲侧击的揭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同俗自媚、因循守旧的政治腐败现象。D、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决心? 说明变法是完全合乎当时的情势和道义理法的,即使一时反对的人多,也不能悔改。这体现了王安石要坚持变法到底的决心。E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样的风格特点? 可以看出本文寓刚于柔的论辩风格。、氓练习题本文要点:1、 主旨2、 本诗各章的主要内容3、 女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4、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5、 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1 单选题1、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C)A、乐府诗集 B、离骚 C、诗经 D楚辞2、 诗经中最有价值、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3、氓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A、赋 B比 C、兴 D,比兼兴4、氓中使用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方法是(B)A、类比 B、对比 C、象征 D侧写二、多选题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ABDE)A、以四言为主 B、多用比兴 C、平仄协调 D、讲究节奏和韵律E、常用常用重章叠句2、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ABD)A、氓与弃妇的性格对比 B、以结婚为界,氓的性格的前后对比C、氓与其他男子的性格对比D、以被休弃为界,弃妇性格的前后对比E、女子之间的性格对比 3、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AD) A、 善良忠贞 B、卑劣无耻 C、虚伪凶狠 D勤劳坚毅E、委曲求全4、 氓中运用比兴诗句有(ACDE)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 吁嗟秋兮,无食桑葚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E、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 简析题阅读氓最后一小节,回答问题:1、 指出其中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弃妇的悲惨生活没有尽头2、 指出体现氓“士贰其行”的诗句答:“信誓旦旦,不思其反”。3、 指出体现女主人公决绝态度的诗句答:“反是不思,不思其反”4、 指出本节中用到的成语和采用的修辞手法答:成语“信誓旦旦”。采用 的修辞手法有顶针、比喻。归园田居练习一、 单选题1、 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是(A)A、 陶渊明B王维C张若虚D张继2、 下列诗句中,具有深刻喻意的是(C)A、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3、 下列诗句中纯属白描的是(C)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 下列诗句中,纯用白描手法的是(A)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5、 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用的修辞手法是(C)A、 比拟B、夸张C、比喻D、借代二、 多选题1、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有(ACD)A、比喻B、夸张C、对偶D、拟人E、借代2、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古诗的有(BE)A、登高B、归园田居C、春江花月夜D、无题E、游子吟3、下列诗句中,具有用上下句对比意义来表达诗旨的有(AE)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E、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四、简答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心情?答:崇尚自然的志向和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2、 指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表现作用。答:诗作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拨,将诗人崇尚什么、憎恶什么的心态,表现的很鲜明。3、这首诗的取景和造语有什么特点?答:质朴自然4、这首诗多借助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答:比喻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包含的多重喻意是什么?答:“羁鸟”、“池鱼”是比喻自己受到狭隘官场的束缚和禁锢;树林、深渊比喻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是诗人对解脱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追求。春江花月夜练习一、 单选题1、 下列诗句中,在写景中通过暗示手法抒写人情的是( A)(1)玉户帘中卷不去 (2)滟滟随波千万里(3)汀上白沙看不见 (4)江流宛转绕芳甸2、下列诗句中暗示游子远去的诗句是(C)(1)玉户帘中卷不去 (2)滟滟随波千万里(3)白云一片去悠悠 (3)江流宛转绕芳甸3、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是暗示(C)(1)思妇徘徊楼台 (2)游子夜夜望月思妇(3)相思之情难以排遣 (4)江流宛转绕方甸4、这首诗中的“月徘徊”,月照“梳妆台”暗示的是(A)(1)望月思人,对镜伤怀 (2)相思之情,难以排遣(3)希望渺茫,团圆无望 (4)春将归去,情何以堪5、下列诗句中,表示音讯不通,相思之情无法传递的是(C)(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6、这首诗中,“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潇湘”的意思是(C)(1)泛指天东地北 (2)碣石山与湘水、潇水(3)泛指天南地北 (4)河北与湖南7、春江花月夜的四个部分的基本着眼点依次为(D)(1)人生思妇-游子-景物 (2)思妇-游子-景物-人生(3)游子-思妇-人生-景物 (3)景物-人生-思妇-游子三、多选题1、春江花月夜的主旨是(ACD)(1)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宁静的自然美景(2)展示田园的广阔和自由(3)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4)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5)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四、简答题1、说明诗作第一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答: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环境与气氛。2、比较说明诗作二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和作用答:二三部分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通过景和情的对比反衬,鲜明的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旨意。第四部分景物的色调与人情的色调完全一致,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同步相生,通过景与情的相互烘染,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更加浓重。行路难练习一、 单选题1、 诗歌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的诗人是(A)(1)李白 (2)杜甫 (3)李商隐 (4)陆游2、行路难中运用行为细节揭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B)()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行路难中,以路途艰险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是(C)(1)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行路难中,情感运行的特点是(D)(1)逐层递进 (2)逐层递退 (3)平缓舒展 (4)起伏跌宕5、行路难的抒写主旨是(A)(1)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 (2)朝廷昏暗和仕途艰难 (3)积极用世和执着追求 (4)恃才自信和满怀希望二、多选题1、下列诗篇属于乐府体的有(ADE)(1)陆游的关山月 (2)李商隐的无题 (3)陶渊明的饮酒 (4)李白的行路难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行路难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ABCDE)(1)借事抒情 (2)借行为细节抒情 (3)借象征抒情 (4)借典故抒情 (5)直抒胸臆三、简析题1、指出诗中的行为细节及其表现意义答:行为细节:“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意义:形象表达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之情。2、 指出诗中的象征句及其象征意义答:象征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世与仕途的艰难险阻。3、 诗中用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什么感情?答:用吕尚、伊尹终遇明主的典故表示自己仍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用宗巧的话来形容的 展示自己的宏伟抱负4、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答: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5、本诗的情感流程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情感流程的特点:起伏跌宕。原因:现实的压抑与内心的自信相互冲撞,失望与希望交替起伏。登高练习题一、 单选题1、登高的诗眼是(B)(1)落木 (2)悲秋 (3)登台 (4)双鬓2、登高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A)(1)借写景抒情 (2)借叙事抒情 (3)借比喻抒情 (4)借典故抒情3、登高后四句的抒情方法是(B)(1)借写景抒情 (2)借叙事抒情 (3)借比喻抒情 (4)借典故抒情4、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景象中所渗透的诗人的主要感受是(C)(1)秋衰 (2)老病 (3)国势衰微 (4)穷愁潦倒5、登高“艰难苦恨繁双鬓”一句的意思是(D)(1)由于艰难苦恨,白头发愈来愈多。(2)由于年老病衰,白头发愈来愈多。(3)由于生活艰难,非常痛恨年老病衰。(4)国事艰难,非常遗憾因年老而不能尽力。6、作为一首七律诗,杜甫的登高在形式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D)(1)首句如韵 (2)收尾二联不对偶 (3)二三两联对偶 (4)四联全对偶二、多选题1、下列诗篇,属于七律的有(CE)(1)王昌龄从军行 (2)李白行路难 (3)杜甫登高 (4)白居易杜陵叟 (5)李商隐无题2、登高中的“悲秋”的寓意有(ACE)(1)悲季节之秋 (2)悲行役之秋 (3)悲人生之秋 (4)悲多病之秋 (5)悲国势之秋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所包蕴的主要感情有(ABCD)(1)羁旅之思 (2)怀乡之情 (3)垂暮之叹 (4)衰病之怨 (5)离别之难三、简析题1、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什么?情感基调是什么?答: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感情基调:哀2、 前四句写景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分别渗透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前四句写劲秋,渗透政局动荡之思;第二句写清秋,渗透孤单冷清之哀;第三句写衰秋,渗透国势衰颓之痛;第四句写肃秋,渗透历史无情之叹。3、 “悲秋”之“秋”中有哪几方面的寓意?答: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人生之秋;渗透在两者之中的是国势之秋。4、 为什么说“悲秋”二字是联接景和情的关钮?答:“秋”字锁合前四句写景,“悲”字引出后四句抒情。5、 “作客”的内涵是羁旅行役之苦吗?为什么?答:“作客”的内涵式羁旅行倚之苦,而是抒写远离朝政之哀,因为此时诗人已在“行役”,他心中始终想的是回到朝政6、 最后一联主要是抒写年老多病之哀吗?为什么?答:最后一联主要不是抒写年老多病之哀,而是抒写因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尽责尽力的遗憾,这才是终生为国为民、忠贞不二的杜甫之心。无题七言律诗 爱情诗本文要点:1;主旨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为什么在一句诗里用了两个难字?3、“春蚕带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和“泪”的双关意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里的比兴意义是什么?4、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5、婉曲柔密的风格一、单选题1、无题中分写男女双方并用了推己及人方法的一联是(C)(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的抒情方法是(C)(1)借景抒情 (2)借叙事抒情 (3)比喻抒情 (4)借神话传说抒情二、多选题1、无题中采用比拟修辞手法的诗句有(AE)(1)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3)晓镜但愁云鬓改 (4)夜吟应觉月光寒。 (5)青鸟殷勤为探看。三、简析题1、“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写的什么景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暮春衰残景象。修辞手法:拟人。2、 指出其中的比喻句及比喻意义。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意义:相思绵绵无尽和爱情誓死不变。3“晓镜”两句中怎样通过心理刻画来体现两地相思之苦?答:前句写女方照镜因云鬓变白而愁苦的相思心理,后句写男方夜读望月思人,被感孤冷的心情。4“蓬山”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答:抒情方法:借神话传说抒情。修辞手法:拟人5、 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答:借景抒情,借比喻抒情,借事抒情,借神话传说。虞美人习题本文要点:1、 借景抒情手法的出色运用2、 以新奇生动的比喻表达感情3、 作者感情真实、直抒胸臆一、 单选题1、 李煜虞美人的主旨是(B)A抒写行役之苦、羁旅之愁 ; B 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 C抒写家破之哀、人亡之痛; D 抒写失意之忧、遭贬之悲。2、“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情感内涵是(D)A赞春花秋月之美好; B 叹良辰美景之易逝; C 盼良辰美景之再来; D发物是人非之伤痛。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D)A美景依旧,人老珠黄 B江山变色,风韵犹存 C国破家亡,孤苦无依 D江山易主,物是人非。4、 用“雕栏玉砌”来指称南唐宫殿,这种修辞手法是(D)A比喻 B比拟 C夸张 D借代5、 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愁”的多少,这种修辞手法是(A)A比喻 B比拟 C夸张 D借代6、李煜用虞美人的主要抒情方法是(A)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二、 多项选择题1、 李煜虞美人抒写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中,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主要有(ACD)A痛惜已经失掉的王国、权利和荣华 B憎恶往昔的权利和荣华 C悔恨自己往昔耽于享乐、荒废国事 D对故国河山的思念 E憎恨朱氏王朝夺取政权2、虞美人中,借以表达“物是人非”情感的事物有(ACD)A春花秋月 B小楼 C雕栏玉砌 D朱颜 E一江春水3、虞美人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AC)A借写景抒情 B借叙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E借夸张抒情4、虞美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CD)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设问 E反诘简析题阅读并回答问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情感内涵是什么?答:内涵:物是人非、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 为什么在“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答:月是美好的、圆满、光明的象征,更能勾起词人物是人非、月圆人不圆、黯淡的思量和痛苦。3 指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表层和深层寓意。答:寓意:故国宫殿想必仍完好在哪里,但我的容颜却衰老憔埣了。深层物是人非,江山易主。4 为什么说“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比喻用得好?答:一是作者把看不见、莫不着的抽象的愁,用滔滔东流的满江春水来比喻,使“愁”有了形体,变得具体可感,生动真切;二是以“一江春水”愁喻,道出了胸中的愁情多月深广,三是“向东流”三个字又从时间、空间的二维角度,勾画出了一幅辽源开阔的画面,且表现出动态,令人感到愁苦滚滚滔滔,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文要点:1、 主旨:表达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安慰和祝福2、 层次简析3、 、写作特点A以月贯穿全词 B言简意深,内涵丰富 C蕴含哲理意味 D运用设问句一、 单选题1、 苏轼词风豪放,与他并称的是(D)A欧阳修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2、 在词史上将词发展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的词人是(C)A 欧阳修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3、苏轼以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指(D)A月份 B日期 C时辰 D年份4、 苏轼水调歌头“作此篇兼怀子由”中“子由”是苏轼的(C)A父亲 B哥哥 C弟弟 D儿子5、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之后,紧接着是(C)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 下列诗句,作者表示祝愿的是(D)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 简答题1、 “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何以在人间”,其中有什么寓意?答:“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作者离开朝廷任地方管的失意,想要出事归隐,而“高处不胜寒”与“何以在人间”则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入世。2、 说出词中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它的含义是什么?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说凡是无不可能完美无缺,应该乐观维持生活。3、 “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设问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何含义?答:这是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只要健康长寿,今后总会团圆相会;即使人分两地,共享圆满月光,让月光传递思念之情,也是一种幸福。5、全词是如何以月贯穿全篇的?答: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然后从月影偏西移动,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后到月光的远照,时时处处句句不离月亮,构思慎密。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本文要点:1、 主旨2、 层次简析3、 写作特点(1) 运用多种抒情手法(2) 连用典故,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 运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表现感情。一、 单选题1、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D)A苏轼 B柳永 C欧阳修 D辛弃疾2、下列词句中,表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是(B)A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3下列词句中,表示作者忧国忘家,不求私利,有救世之志的是(C)A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季鹰”归来的时代是(A)A西晋 B东晋 C三国 D刘宋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指(B)6、辛弃疾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典故出自(B)A三国志 B世说新语 C史记 D汉书二、 多选题1、 这首词中用典的句子有(ABC)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E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AD)A比喻 B对偶 C借代 D比拟 E反诘三、 简答题1、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落日搂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比拟。比喻。象征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3、词的下片所运用的典故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答:叠用典故,使词显得含蓄而男人寻味,且增大了词的容量,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4、 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鲈鱼,弃官归家的典故,既表示自己有家难归,更表示了自己有志报国,不能辞官归隐。二是用刘备鄙视许巳求田问舍的典故,表示自己绝不追求个人私利,要像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恒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示时光流逝,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难以实现,虚度年华的悲哀。书愤练习题一、单选题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六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山坡羊.潼关怀古练习题 曲 怀古抒情之作要点:层层深入地推出主旨理解本文主旨的深刻之处采用拟人手法,使形象鲜明突出1、 选择题1、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 ( C )A、诗 B、词 C、曲 D、赋2、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是( C )A、 描绘潼关山河险要形势 B、抒写千古盛衰兴亡之感 C、揭示“百姓苦”的历史实质 D、警戒统治者防范灾民暴动3、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曲眼”是( D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B、伤心秦汉经行处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修辞手法是( B )A、比喻 B、拟人 C、拟物 D、借代二、简答题1、说明本曲层层推进、层进层深的层次结构特点。答:全曲分三个层次,先写河山,再写宫阙,最后写百姓,层层推进;写河山, 于举目可见的险峻形势;写宫阙,推进到须纵概括方能得到历史变迁、交替的历史规律;写百姓,又深入到须纵深开掘方能透视到百姓恒苦的实质,这就是层进层深。2、 ”“兴,百姓兴;亡,百姓苦”的社会历史内涵。答:这里的着眼点不在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在百姓的苦难,两句包含着这样的社会内涵;对百姓来说,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连年征战固然是苦;国家兴时,大兴也是苦,始终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社会历史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说,无论旧朝亡还是新潮亡,百姓始终处于苦难之中;二是说,无论是旧朝还是新朝兴,都是由“百姓苦”引发的3、 指出曲中的拟人句。说明其表现意义。答:拟人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表现作用有两层:一是生动表现了潼关的险要;二是暗示了灾民的激愤情绪、政治形势的险峻4、 为什么说这首诗怀古曲在内涵上超越一般怀古诗?答:超越一般怀古诗的关键:没有像一般怀古诗那样停留用于对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历史实质:“百姓苦”。炉中煤练习题本文要点:1、 主旨2、 本诗中的两个主要意向各有什么象征意义3、 本诗第三节的双重象征意义是什么,“重见天光”喻指什么?4、 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5、 本诗韵律和谐,反复咏叹的表达作用1、 单选题1、对炉中煤中诗人情感的全面表述是( D )A、对祖国的无比热爱B、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C、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D、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对炉中煤中鲜明地体现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D )A、啊,我年轻的女郎 B、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C、我活埋地底多年,到今朝总是重见光日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3、在炉中煤在中借炉中煤来抒写作者的情怀,这种表现方法是( C )A、 侧面烘托 B、对比反衬 C、托物言志 D、象征暗示。4、 总体来说,炉中煤的拟人化书法体现在( C )A、将祖国成为年轻的女郎 B、作者将自身华为炉中煤 C、让炉中煤来倾诉衷情 D、用煤的燃烧来暗示激情5、炉中煤中,称祖国为“年轻的女郎”和”“心爱的人儿”。这种抒情方式是( C )A、借写景抒情 B、借叙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比拟抒情6、炉中煤中,用煤燃烧来抒写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D )A、托物言志B、拟人手法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7、炉中煤中,作者赋予炉中煤以灵性,让它来倾诉衷情,这种抒情方法是( C )A、借写景抒情B、借比喻抒情 C、借比拟抒情 D、借夸张抒情8、炉中煤中,作者将炉中煤称作黑奴,这种修辞手法是( B )A、拟人 B、比喻 C、借代 D、拟物二、多选题 1、下列作家中,青年时代为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而弃医从文的有(BC)A、李大钊 B、鲁迅 C、郭沫若 D、闻一多 E、郁达夫2、炉中煤中作者用以自喻的事物有(BCD)A、年轻的女郎 B、炉中煤 C、黑奴 D、栋梁 E、心爱的人儿3、炉中煤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有( ABC)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象征暗示 D、对比反衬 E、侧面烘托4、炉中煤中的象征暗示主要体现在(BCD)A、将自身化作炉中煤 B、借像女郎倾诉爱情,体现爱国热情 C、用煤重见天光,体现中华民族的新生 D、用煤的燃烧体现无私奉献精神 E、赋予煤以灵性,代人诉说衷情5、炉中煤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是(BCE)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E、借比拟抒情6、炉中煤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DE)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反复 E、设问三、简析题(一)、阅读,回答问题: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写出“年轻的女郎”的喻意。答:五四后青春焕发的祖国 2、写出“你的殷勤”、“我的思量”的寓意答:“你的殷勤”;焕发青春的祖国对爱国志士的殷切召唤和期望,“我的思量”:爱国志士对青春祖国的思念和期望。 3、写出“燃”字的象征内涵答:“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主要体现了了诗人往昔被压抑着的爱国激情,指的是诗人在黑暗长夜中的搜索探寻。(2) 阅读,回答问题: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1、 称祖国为女郎,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答:比喻2、 写出“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答:“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诗人新生、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新生。3、 后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答:象征暗示 (三)、阅读 ,回答问题: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 指出“年轻的女郎”、“故乡”、“心爱的人儿”三者的寓意的差别答: 三者都指向祖国,但“年轻的女郎”强调祖国的新生和青春焕发,“故乡”只是祖国的借代,“心爱的人儿”侧重诗人对新生祖国的热爱,三者的侧重点和情感都有差别。2、 指出后两句的表现方法答:象征手法3、 “燃”的象征内涵式什么|?答:这里“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但比前者进了一步,这里主要体现了诗人由无私革命运动焕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激愤分喷发、奋力搏击的赤诚现身精神。雨巷练习题本文要点:1、 主旨2、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 “丁香姑娘”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4、 分析本诗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5、 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1、 单选题1、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 A )A、 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第8号,后收入全诗集我的记忆B、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俯瞰,后收入诗集女神 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入背影中2、 雨巷这首诗是( C)A、现实主义诗作 B、浪漫主义诗作 C、典型象征主义诗作D、革命现实主义诗作3、 雨巷中通过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的雨巷,来表达( B )A、 诗人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愁苦感情 B、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可依附的飘渺的感情 C、诗人感觉到社会黑暗势力的压力,非常抑郁的感情D、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4、 雨巷通过“我”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来展示(C)A、 诗人追求纯真爱情的迫切心情B、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D、男女双方爱情遭到阻隔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二、多选题1、雨巷的思想格调虽不是积极高昂的,然而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却很高,它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ABCD)A、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 B、诗中的意向有丰富的内涵 C、意向和情绪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反而使作品内涵有了审美张力D、具有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E、展开故事情节,结构全篇2、雨巷中营造了一个“蒙一般的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ABC )A、作者在低回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茫情绪 B、作者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 C、一代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D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爱情的真挚和专一的情愫E、作者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无比赞赏。3、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抒情形象( ABCD )A、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 B、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C、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D、她是作者梦中的情人形象E、表现了美人伤春怀怨的愁情三、简答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之中,雨巷中营造出的“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那种在低佪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茫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2、 在古人的诗词中“丁香结”象征什么,而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有哪些象征意味?答: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用它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中有一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 的情人的形象,她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也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还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风波练习题课文阅读分析方面的考核要点:1、 说明题目“风波”的含义。(这是1917年 张勋章复辟在江南水乡农民中引起的关于辫子的风波。用以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2、 概括小说的主题。(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翻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剪掉辫子这样的改革,也非易事,因此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3、理解小说以辫子是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色。(共分四部分:1、辫子风波的起因;2、辫子风波的变化3、辫子风波的消解4、辫子风波之后,一切如旧。)4、概括并分析小说主人公七斤这个落后农民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冷漠保守的农民形象)5、概括并分析小说反面人物赵七爷这个封建遗老的性格特征(装腔作势,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形象。)6、分别概括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七斤嫂:愚昧木木,保守落后,泼辣粗俗;八一嫂:爱管小事,心地善良;九斤老太:爱发牢骚,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保守、复旧)7、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说明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对话中反映出农民共同的特征:冷漠保守,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的觉悟,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