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83335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56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市高中素质教育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绍文2008年4月10日 一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情况二 实施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 势在必行三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目标和任务四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内容和课程管理五 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情况 主要内容 一 普通高中高中课程实验的推进情况 1 东部联片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 2004年 广东 山东 海南 宁夏 2005年 江苏 2006年 福建 浙江 辽宁 安徽 天津 2007年 北京 湖南 黑龙江 吉林 陕西 全国已有15个省市 自治区成为新课程实验省份 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 2010年将全部进入课程实验 2007年 实现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 东部全线突破 的设想 2 2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明显变化 新课改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学校的课程意识普遍增强 学校课程规划 课程管理 课程开发等 新课程实验工作保持了平稳运行 促进了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重建 学分管理 选课指导 校本研训 师生评价等 教学行为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步出现了积极地变化 平等 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 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进一步落实了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 校本研究 已初步形成风气 高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选考内容 如2007年高考广东等省的试卷中首次出现了30 左右的选考内容 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呈现在高校招生部门 有的省份高校在招生中 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 尤其是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 二 实施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 势在必行 1 原有高中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课程实施状况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0年 对北京 黑龙江 辽宁 江苏 广东 江西 广西 河北 山西 宁夏等10个省 市 区 14036名学生 1650教师和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 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 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69 8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育严重背离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 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只有9 3 的教师和5 4 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 43 2 的教师和54 2 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3 课程结构单一 缺乏选择性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人学同样的课程现行课程中的选修实际上是指定选修高中生 爱好广泛 兴趣多样 智能多元个性各异 心灵自由 高中教育 同样的目标 同样的内容 同样的时间 同样的过程 同样的试卷 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课程的选择性 美国的数学课程及学分管理美国的AP课程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课程结论 注重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承认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选择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学习安排的能力 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 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 92 6 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但69 8 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学生对对统一的课程 统一的内容 统一的进度都提出了变革要求 希望开设选修课和进行分层教学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0 5 加大学生选择的空间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 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应是高中课改的重要改革目标 4 教学方式陈旧 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86 7 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 12 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我国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还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他们不善于运用启发式 讨论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习惯于讲授 灌输 在考试的压力下 通常用加时补课 死记硬背 题海战术等最简单 粗放的方式来组织本应细致复杂的教学活动 结果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习负担过重 教学效率低下 5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 选拔的功能 教学评价形式的单一导致教师过分追求考试目标 对纸笔测试的功能理解泛化 片面追求技能技巧 学生为达到考试要求不得不在技能技巧和解题速度的训练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6 课程管理方式落后 国家课程方案执行不力 对课程的含义 课程的功能认识不到位 来自对北美 欧洲 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高中课程改革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7 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 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公民 如何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革新学校制度 如何真正使学校成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 突出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同时开始关注课程的基础性 重视课程与学生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美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 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 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伍德 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 高中学生年 国家的使命 2001年10月 印度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 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 2000年11月印度政府 全国课程框架 英国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 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倡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定学习计划 德国学校把第12 13学级 相当我国高二 高三 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每学习阶段开始 学生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英国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 法国个体化帮助公民 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日本信息科综合学习 增设一些新的课程以适应时代要求 实行学分制 如 美国 加拿大 瑞典 芬兰 印度 韩国 日本等 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瑞士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 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 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日本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 结论 现行课程已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由于课程设计的先天不足 没有选择性 结构单一 缺乏综合性等 及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问题 导致课程难以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必须进行改革 三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和任务 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正义 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强健的体魄 顽强的意志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职业意识 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 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环境意识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二 高中课程改革的五大任务 内容改革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 学生经验的联系 拓展视野 引导创新与实践 结构改革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重基础 多样化 有层次 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实施改革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改革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改进校内评价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管理改革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 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三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内容和管理 一 新课程结构 内容 课程结构的创新 八个学习领域 十六个学科 若干课程模块构成的高中课程 分必修 共同基础 选修 不同基础 两部分内容 由齐步走 统一性课程转向多样化 分层次 选择性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选修 选修 学科模块结构的类型及意义 基础性学习模块 侧重概念 规律和知识的学习扩展性学习模块 侧重深化学生的学科学习或开拓学生视野 如介绍科技发展 学科最新进展和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学习体验性学习模块 侧重活动性学习 实践性学习 如技术类 艺术类学习模块 选修课程 课程标准已经列出的供选择的必修模块或必修模块系列 跟现行高中课程计划相比较 选修课程 基本上可以理解选择性必修课程或限定性选修课程 它与学生未来走向如选择高等学校入学专业 未来职业走向有密切关系 有些科目已经在课程标准中建议或暗示了不同走向的学生对选修模块系列或模块的选择 有的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 实际上是学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 这样 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学校开设校本化的任意选修课程做了强制性规定 选修课程 范围内开设的课程都属于学校的校本课程 但高中校本课程的范围却并不仅仅限于这个范围之内 例如 它还包括对选修课程 范围内各个学科模块的开设和校本处理 还包括属于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处理等等 系列3 系列4 系列2 系列1 数学4 数学5 数学2 数学3 数学1 数学 必修 选修系列 数学1 集合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数学2 立体几何初步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 算法初步 统计 概率数学4 基本初等函数II 平面上的向量 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 解三角形 数列 不等式 政治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经济学常识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从课程属性看 构建了学习领域 科目和模块三个递进的课程层次 从课程的管理看 形成了必修课程 选修 课程 选修 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 相互配合补充的灵活体系 从课程的形态看 划分了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类不同性质的课程类型 二 课程管理 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 1 必修课程 设置必修课程或必修模块是保证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要的共同基础的手段 按照毕业学分的要求 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16个必修学分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才能毕业 这样 在高中毕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 144学分 中 必修模块比例高于80 2 选修课程 方案并没有对选修课程 的学分要求做硬性规定 但各科对各自学科内选修课程 的模块有所要求 按照毕业学分要求 选修课程 的学分应该不低于22学分 在最低毕业标准中学分占有比例为15 从学校的实际操作看 选修课程 的学分将不会低于22学分 学生取得的学分越多 选修课程 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将越大 国家规定了高中学生毕业最低应该获取6个选修课程 的学分 实现课程选择性的意义和挑战 学生教师学校 学生由于获得一定的课程选择权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知识基础 兴趣和发展上的差异得到课程制度上的尊重和保护 学生需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未来 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生教师学校 教师在课程和教学上高层次的能力有了新的施展空间和竞争舞台 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面临新的机遇 教师在课程实施 教学和管理能力上面临不少新的挑战 实现课程选择性的意义和挑战 实现课程选择性的意义和挑战 学生教师学校 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多样化 个性化 特色化发展的空间 学校之间有了新的竞争平台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机遇 学校在管理与评价理念 方式和能力上都面临新的 较大的挑战 四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情况 一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 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 高中课程内容新 模块多 教材变化大 师资数量 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 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教师培训经费与时间不足 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 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相对滞后 校长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普遍有所顾虑 放不开手脚进行课程实验 在一些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亮点设计的领域如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综合素质评价 通用技术 艺术等 由于缺乏经验积累和相应的专业支持 显得进展缓慢 在外部支持方面 经费 政策 教师编制 舆论环境等方面尚未完全到位 形成合力 1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中学校发展的关系问题校长要经历学习能力的考验 2 双轨制 问题常态的学校管理与改革的 特殊政策 之间的矛盾3 高考导向的滞后性问题4 高中课程改革的社会宣传和社会理解问题5 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问题高中学校启动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就是首先形成自己的学校课程方案 没有一个同一的课程方案由所有的学校照搬实施 6 关于联校上课的问题为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提倡高中学校之间实现师资资源的共同开发 优势互补 交流共享 7 谁来当实验教师 二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的反思 对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的反思 周国平谈摄影艺术看课堂教学点评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 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 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 他们只听别人说 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 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 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就会看见那些不能用模式来概括的东西 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课堂点评 永远是别人看见的样子 课堂成了雷同的模式 合作学习 怎样合作才有效 探究性学习 探究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师生互动 应追求内在的互动 情境创设 来自学科知识内部不行吗 技术应用 应服务与教学目标 三维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 情意目标 应区分 一般性的思想教育目标 与 学科情感目标 教研部门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有所作为 应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敬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