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8036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学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投资学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投资学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第一篇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一、国际投资的概念(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国际投资是指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2、 国际投资的特点 1、投资主体单一化2、投资环境多元化3、投资目标多元化4、投资运行复杂化3、 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技进步引起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 2、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过剩资本:日益增大。3、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4、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四、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1、维持与扩大商品出口规模可以直接为出口商品的一系列环节提供服务带动商品出口绕过壁垒开辟新市场2、维持与发展垄断优势3、获得自然资源4、降低产品成本5、扩大和利用外资规模6、获得国外先进技术7、获得经济信息第二节国际投资布局一、国际投资发展的概况(一)国际投资的形成与发展1、初始形成阶段(1890-1914)特征:(1)私人投资异常活跃。英、法、德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投资债权国,荷兰、瑞士是重要的国际投资来源地。(2)投资方向侧重选择原料地。英国对外投资主要投向澳、加、阿根廷、新西兰;法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俄国、东欧、北欧的一些投资,德国投资局限于中欧、东欧国家。(3)投资形式以国际间投资为主,但从1880年,开始有了直接投资形式。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特征:(1)国际投资总额下降。原因是战争使资金短缺、市场狭小。(2)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英、法、德、货币贬值,削弱了债权国地位,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获得大量的军火收入和战争赔款,美国逐渐转变为债权国。(3)投资形式以间接投资为主:对欧洲发放巨额贷款对拉美、亚洲等进行政治性贷3:恢复增长阶段(19461970)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以帮助经济重建为由大肆进行经济扩张,使美国成为主要债权国,美元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特征:(1)直接投资形式为主(2)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由以英国为主到以美国为主。(3)把旧投资所获部分收益用于再投资,投资规模扩大,私人投资增长更快。4、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投资(1)国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国际投资来源多样化:从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极化发展;(3)国际投资流向水平交叉化:投资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而且还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倒流状况。(4)国际投资结构多样化(二战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集中在采掘业,运输业及少量制造业。后来转向制造业部门,从劳动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及服务业)(5)国际投资参与方式灵活:有股权、非股权参与两种形式第三节 国际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概念:是指依赖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二、跨国公司特点1、 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基本特征 实行生产资料支配权在国际范围内的高度集中与生产单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相结合的原则。2、 实行全球性战略和集中管理。3、 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以母公司为中心,把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所有的国内外子公司或分支结构的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总公司的利益,在总公司的统一指导下,遵循一个共同的战略,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及各种资源。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公司业务性质、产品结构、地区分布、风险程度等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统筹安排。一体化的具体内容:(1)生产一体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个子公司充分享受总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生产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等。(2)新技术和新产品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根据各自的特点,统一安排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关键性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于总公司。(3)营销一体化: 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共享销售网络、销售渠道、储运设备、广告宣传和销售人员;(4)采购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实行统一采购,以利于形成一定的垄断。(5)技术人才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人才灵活流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6)财务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即时融通资金,以降低财务费用,减少税收支出。4、 跨国公司具有无限的向外扩扩张能力。三、20C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特点:(早期跨国公司是以美国为主体)1、 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2、 知识性资源开发的全球性3、 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子公司的投资力度4、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向服务业倾斜,在这些领域的增长速度最快4、 跨国公司一体化经营战略:价值链: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链节的总和,每一价值增值行为构成了价值链上的一个链节。(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总和)经营战略:对不同价值增值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所进行的一体化程度的选择。(一) 职能一体化经营战略演变:对各项职能所做的一体化战略安排(进料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1、独立子公司战略:在东道国经济环境中比较独立运作的子公司。母子公司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所有权控制,其他联系还包括转移技术和提供长期资金。独立子公司可以看成母公司的缩影。 2、简单一体化战略: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寻求外源来参加国际化生产。一些活动在东道国进行,主要是利用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价值链有关部分的区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外源化是成本驱动的结果。(如:耐克公司)3、复合一体化战略:在任何地方营运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每一步经营的价值依据其对整个价值链的贡献来评判。该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将生产或供应转移到任何一个更能获利的地点的能力。非股权安排:指跨国公司未在事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取得对该东道国企业的某种管理控制权(二)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对其所控制的各类实体在地域范围和地理联系上所做的一体化战略安排。1、 多国战略: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贸易壁垒的存在,迫使跨国公司这样做。2、 区域战略:是为了适应区域化国际生产的要求。区域化国际生产体系包括在某一地区各东道国设置的子公司和作为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非本系统公司。产品最终组装可以安排在该地区的任何国家,其主要市场也是同一地区。政策变化是刺激跨国公司采取区域战略的主要原因。3、 全球战略:意味着跨国经济行为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扩展,还包括跨国公司为利用经济增长和需求趋同而与其他公司进行有效竞争打进世界大市场的方法。5、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 加速生产与资本国际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 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3、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 促进国际资金的运动5、 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 垄断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论。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2、核心理念: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 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5、规模经济优势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3、海默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突破一: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将国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只有存在这种垄断优势,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胜过东道国的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垄断优势来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所谓市场的不完全性指的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干扰,如: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决定的现象的存在,(2)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政府的介入: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4)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5)产品多样性,(6)跨国公司内能共享的一些好处,如很低的技术使用费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突破二:提出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在市场不完全情况下,跨国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而证券投资不涉及企业的控制权。4、该理论的发展:金德尔伯格:在东道国,跨过公司是外来者,他们不太熟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惟有凭借胜过东道国企业的强有力的垄断优势,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约翰逊: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凯夫斯: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体现在它能够使产品产生异质化的能力。5、评论(特点):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P42第二节 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含义:该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如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市场的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1、理论提出者 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来的。该理论可以追溯到科斯定理。1937年科斯在公司的性质的论文中提出的。科斯强调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生产外,还必须从事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招聘、培训等,而非仅仅是投入、产出。企业的一系列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实现,科斯认识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问题。2、科斯的基本观点: 通过市场来从事某种类型的交易,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只要企业在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比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低,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3、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4、以下四个因素促使市场内部化:(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5、评价p49:很好地揭示了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增加和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行为的原因;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分析具有动态性。该理论和垄断优势论都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分析问题,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进行,仍缺乏有利的说明。对横向一体化和无关一体化解释不了,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是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联系的,并认为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假定世界上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品随其创新、成熟、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 (一)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售。在一个阶段内,产品的国内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直至生产能力接近饱和。 (二)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至此,产品的生产均在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开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小部分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主要原因有:第一,较发达国家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相似,这些国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产品的需求;第二,由于销售迅速增长,产品价格因大批量生产而下降;第三,较发达国家达到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水平也较高。 (三)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由于较发达国家对产品进一步熟悉,它们在本国生产该种产品的可能性增大。这一阶段,较发达国家内其他公司已发明类似的产品或替代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展开价格战。其结果是,较发达国家政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内投资。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作出在较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决策。于是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速度开始减慢,有时甚至下降。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 (四)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这是因为在同等运输费用和关税条件下,较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其产品更具竞争力。 (五)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竞争。这是因为较发达国家的生产也达到足够的规模,成本下降,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与此同时,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所代替。 (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评价p56:进步性:1、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际投资(生产)领域; 2、引入时间概念,将比较优势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 3、将区位考虑在内,弥补了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 4、用同一理论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出口和投资格局与流向。不足:1、不能解释现代工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2、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践:因为几乎没有跨国公司是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理来进行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的。而是按照全球战略研制不同产品。3、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第四节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理论提出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70年代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2、小岛清的三个基本命题:1、生产要素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3、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特点: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为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的转移,再加上工人的培训,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技能的转移,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容。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时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如子公司、合资企业等的转移行为。4、 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自然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交叉投资导向型5、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第五节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投资方式所具有的优势许可证转让国际贸易FDI所有权优势(绝对优势理论)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小岛清相对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JohnHDunning)提出的。 邓宁认为,自6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1、以垄断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2、以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和拉格曼的证券投资分散风险为代表的金融理论。3、厂商理论即内部化理论。但上述三种理论对国际生产的解释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把国际生产与贸易或其他资源转让形式结合起来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上述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2、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核心:跨国公司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其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题目:简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做一评介。答:由邓宁提出,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所有权优势: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具有将其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生产、销售的优势内部化的能力。 区位优势:东道国能为外国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的有利条件。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该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许可证贸易。还从现实出发,揭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运动周期,使人们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第3章 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多级投资环境概述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第86页一、国际投资环境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东道国(地区)拥有的影响和决定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整体。二、基本特征:综合性、客观性(先在性)、动态性、主观性三、国际投资环境的作用(一) 一般作用1、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力磁场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指:(1)投资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是最佳的(2)各因素的结构是最佳匹配的2、改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手段3、投资环境状况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导向航标(二) 对东道国的影响1. 完善投资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捷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例如:亚洲四小龙的兴起2. 完善投资环境是国家合理配置生产力的前提(充分开发和利用全国范围内可用于发展经济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内地边远地区)如:巴西、印度等国国家繁荣 生产力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3.完善投资环境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改变不等价交换的剥削) 2、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南北对话、协调,加强南南合作)四、国际投资环境发展的新趋势1、拥有高素质劳动者的国家是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对象2、市场规模成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极其重要的内容(由资源型转向市场型)3、较高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关注的重点4、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国际直接投资从事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五、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1、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2、国际直接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3、资本流向和投向的变化第四章 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因素第一节 政治因素一、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分析p1091、社会制度及政治体制: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有关的制度,是政治环境的基础,与经济制度密不可分(政府干预经济状况)2 执政者治理国家的能力及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P110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结果。3 政局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1)国家主要领导人更换状况(2)反对派集团的状况(3)国内一定时期内发生政治冲突的情况(4)国内民族、宗教及其他社会文化团体状况(5)工会在国内的作用(6)军队和警察状况4 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既是社会文化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矛盾的。5 东道国与国外的政治关系因素2、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战争、政策变动、资金转移)1、 东道国政府的国有化政策2、 东道国政府对外资采取的各种非歧视性和歧视性措施第二节 经济因素一、经济因素分析(一)国内经济因素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p114(1)一般经济制度分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2)国家对经济干预与控制的方式和程度(3)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 (1)经济技术开发能力 (2)国民生产总值(总额、人均)及其增长现状及趋势 (3)生活质量 (4)经济活力 3经济稳定性: (1)通货膨胀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幅度是经济稳定与否的首要指标。如通胀率过高,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增大汇率风险,引发资本出逃,社会不稳。5%为宜。由两个指标衡量: (2)财政金融转状况:稳定与否要看是否采取稳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配合的程度。有两个指标衡量预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3%;货币发行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5%。4、市场环境5、产业环境(二)涉外经济因素1国际收支状况(影响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经常项目:表明在外贸方面所处地位并有一定外汇债务资本项目:衡量是债权国或债务国2国际贸易状况(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国际贸易政策)3国际金融状况汇率和货币稳定性(以黑市价和官价差距大小衡量)外汇市场外汇管制程度国际储备状况与外债规模衡量一国债务规模的指标:经济负债率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 1020越低越好 出口负债率外债余额/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 100偿债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2025二、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经济体制1、 经济体制及其对外资的影响2、 发展中国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三、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 经济技术开发能力2、 人民生活水平质量3、 经济活力四、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经济稳定性1、 通货膨胀率2、 财政金融状况五、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结构1、 与特定行业相关的一般市场环境2、 产业环境六、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生产要素供应1、 生产资料供应与生产资料市场2、 资金供应及金融市场3、 劳动力供应4、 土地的供应7、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涉外经济状况1、 国际收支状况2、 国际贸易状况(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国际贸易政策)3、 国际金融状况(汇率与货币稳定性、外汇市场、外汇管制程度、国际储备状况与外债规模)第三节 基础设施因素一、生产性基础设施:能源供应系统,供水和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防灾系统。二、社会性基础设施:环境系统,生活服务系统。如:住宅、商店、旅馆、医院、学校等。三、基础设施的特征: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民用、工用)如: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效益的间接性。例如:国外有关调查:通信事业总效益中,直接效益仅占510%,间接效益达到90-95%。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如:道路建设与管理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建设的超前性(参考国际水平) 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垄断性:市场渠道和财政渠道。四、交通邮电系统:内外联系功能,是适应人流和物流的需要而形成的。1 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边境城市发展公路;港口城市发展海运;内陆及中心城市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多种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系统完善的标志之一。有重点的改善货物运输条件:要求在当地具有方便的国际运输条件。179页按现代化要求改善对外交通运输系统:铁路重点在通过能力、电气化;公路重点是高速公路;港口重点是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机场是客货均有。还应该有气象和通讯导航系统。2 邮电通讯设施的建设管理邮电通信服务:专门承担实物信息的传递。要在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电信通信服务:国内长途、国内电报、市内电话、国际电话、电报、非电话业务。五、能源及水源供应设施1能源供应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源、网、点)电力供应设施:用电力供应弹性系数(=电量增长率/GNP增长率)来衡量。应大于1。燃气供应设施:有些行业如:化工、纺织、食品、制药、玻璃等行业要求有完善的设施和充足的气源。2.水资源供应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供水设施:在特定的水资源条件下,是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设施:是当地土地开发中的重要环节。3.集中供热设施:与外商直接相关的是工业供热。有些行业如:化工、轻纺、酿造、机械等行业需要蒸汽作为工艺条件或原材料。六、减灾设施(灾害是国际投资环境的破坏性因素,如火、风、水、地震等)在对待灾害的态度上,投资者往往采用逃避态度;而东道国应采取积极防范态度。减灾防灾措施:1.增加投入,搞好防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如消防、防洪、抗震)2.提高灾害预测水平。应该建立减灾系统,涉及监测、预报、防灾、灾后援建等。质量要求:及时准确。3.积极发展涉外保险,以增强外商的安全感。第四节 法律因素(法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执法机构的公正性)(一)东道国吸收外资的法规1. 对外商进入的法律规定:外商投资范围,外商投资审查和审批2.对外商经营活动的监督和限制措施外商股权比例、经营管理和劳动雇用限制、外商资金汇出限制3.对外资的税收优惠(1)税收制度(低税高税)(2)税收的优惠措施(所得税的期限、税率的高低、关税、流转税等)(二)投资国鼓励资本输出的法规1.税收鼓励措施:税收抵免制(只要交一次税给东道国,投资国可免税)税收饶让抵免(都不用交税)(2)延期征税制度(到实际汇回时征税)2.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本国政府批准设在海外的投资保险机构,鼓励本国投资者进行投保。可实现政治风险的防范。154页 表4-33.其他法律措施。如:外汇管理法、银行业务法、出口管制、对海外企业产品返销政策、反托拉斯法、刑法等。(三)国际法律制度1.双边条约:分为美国型“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双边投资协定2.国际公约1965年3月关于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1985年10月创设多国投资担保机构公约、1988年4月成立了多国投资担保机构。(四)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制度。详见投资的法律保护一章。第五节 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民族、宗教、风俗、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等)(一)社会文化因素分析1.人的行为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途径。投资者要与当地居民当地政府组织打交道。2.社会文化对国际投资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由于地域和民族造成的文化差异、文化自我参照标准、种族自我中心主义,将加剧文化冲突。3.社会文化因素的评估两方面:(1)社会文化差异的识别(越小越有利于投资)。(2)东道国社会文化因素特征的评估:文化的同质性一体性程度、稳定性、威胁性(对待外资的态度)、复杂性(含蓄或外显程度)。(二)国际投资中的语言文字。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1.语言文字差异是国际投资的制约因素。语言差异不仅存在于多国之间而且存在于一国之内。2.语言文字会对投资产生产生影响:投资项目的效率、生产经营活动难度加大。3.东道国改善利用外资语言环境的措施:力争逐步形成统一的语言环境、努力扩大本国语言的国际影响、普及外国语教育(三)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影响价值观的因素有:1.开放观念和对外资的态度:是否友好、礼貌、尊重。2.对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是否重视。3.时间观念4.对工作和成就的态度5.对变化的态度(四)国际投资环境中的教育水平1.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的根本途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三支队伍)2.教育是促进投资国与东道国文化融合、形成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3.教育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间接地为国际投资创造获利机会。教育 经济增长 外商投资第六节 自然地理因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非人为因素)(一)自然地理因素分析1.自然地理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性。自然地理因素影响着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自然地理因素的特点:不可控制性、相对稳定性、行业差异性、盈利相关性(二)地理因素:在自然地理位置基础上结合人文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某一国家或地区对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1.与投资国的距离,美国投资于加、墨;西欧倾向于内部投资;日本对亚洲国家投资。2.与重要国际运输线的距离(新加坡、香港)3.与资源产地的距离4.与市场的距离(运输成本、市场信息、运输过程)(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中能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的一切物质与能量。1.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是国际直接投资发生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2.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是引进外资的主要因素(1)资源本身的条件对于矿产开发意义巨大(2)投资国对国外的资源的依赖程度(3)其他因素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价一、 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与形式(一) 评价原则1. 坚持从投资者要求出发的原则原因:(1)只有投资者才有选择国别的权力、而东道国只能听任投资者选择(2)东道国力求改善投资环境也是为了富有成效的引进外资(3)国际按投资环境评估组织机构评估的结果具有科学性2.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应避免以下两点(1)对政治环境进行评价时,要消除社会制度的偏见,关键是政治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2)要消除片面性。咨询机构和国际性刊物评价有时具有片面性。3.坚持保证全面、突出重点的原则213页4.兼顾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比较优势的原则。如产业转移所遵循的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规律。二、评价形式1.专家实地论证179页2.问卷调查评价180页3.咨询机构评估180页三、评价指标(一)建立环境指标体系步骤1.一般投资决策过程183页:第一步国别投资环境评价;第二步地区投资环境评价一般投资(A)环境与地区投资环境(B)这两层指标体系四、投资者衡量东道国环境的标准(1)风险小:安全、稳定、公平、公正、差异小、可预见性(2)机会多:开放、优惠、市场大、竞争低、自主权大(3)经营条件好: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供应方便、完善的营销网络、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东道国各项收费项目和收费水平合理、优越的地理位置第三节 国际投资评价方法(一)多因素评价分析法1. 罗氏多因素分析法:把投资环境分为八大因素:188(1)资本抽回(2)外商股权(3)外商的歧视和管理程度(4)货币稳定性(5)政治的稳定性(6)给予关税保护的意愿(7)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8)近五年的通胀率 2.闽氏多因素评分分析法P191(二)冷热比较法(优劣比较法)七大因素、十个国家192页第六章国际投资中的公司并购第一节 跨国公司并购原理企业并购的一般概念: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第210页1、企业兼并:包括吸收兼并(A+B=A)和创立兼并(A+B=C)2、企业收购一、跨国并购:一国企业为了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二、并购类型1按并购双方所处的关系分类横向并购: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兼并。eg:咖啡罐头厂并够奶粉罐头厂。实现条件:并购企业需要并且有能力扩大自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够双方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产品和销售渠道基本相同或相似。纵向并购: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产销阶段的生产,经营企业所进行的并购。(汽车制造业、电子行业)混合并购:彼此无多大联系或毫无联系/不同行业公司的兼并。钢铁并购石油,通常以隐蔽方式实现。2按并购的手段方式分类直接并购(协议并购,或友善并购)间接并购(恶意并购,或非友善并购3:按目标公司是否上市分为私人公司并购、上市公司并购三、跨国并购的方式:股票替换、债券互换、现金收购四、西方跨国公司并购理论:(一)效率理论推导过程:效益诧异行为提高个体利益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分为:效率差异化理论:假设许多企业经营效率低于平均水平或没有发挥潜力,同时在同一行业又存在另外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管理资源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用于解释纵向并购。 低效理论:微观经济中存在一些公司管理低效,只要更换管理人员就可以改变现状。用于解释分析混合并购。 经营协同效应:由于在机器设备、人力或经费等方面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产业存在规模经济的潜能。横向、纵向或混合兼并都能实现经营协同效应。例如:A擅长营销但不精于研发,B擅长研发但不精于营销,若A兼并B通过优势互补可产生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多角化经营:由于股东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将其投资分散于各类产业,从而分散其风险。而公司管理层甚至其他员工将面临较大风险,只有依靠多角化经营才能分散其投资回报的来源和降低来自单一经营的风险。而且,公司内部的长期员工由于具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其潜在的生产力必优于新进的员工,为将这样的人员留下,公司可以通过多角化经营来增加职员的升迁机会和工作的安全感。企业的多角化经营可以使公司原有的商誉等无形资产得到充分运用。多角化经营可以通过并购也可以通过内部化积累实现,但所需要的时间不同,通过收购方式可以迅速达到多角化扩展的目的。 策略性结盟理论:公司的并购行为不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是有效利用剩余资源,而是使公司通过多角化互保,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以面对经常改变的经营环境。 价值低估理论: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活动将会发生。公司市值被低估原因:经营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潜能;收购公司拥有外部市场所不知的有关目标公司的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差异而造成的价值低估(二)代理问题与管理者主义认为收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公司管理层作为股东的代理人),二者利益不同,如果管理不利,公司有可能被其他公司兼并,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努力工作,把企业管理好,否则将失去管理者的地位。正是因为管理不好才被收购,被收购后管理效率会更高,代理成本更低。五、跨国公司并购的效益(一) 经营协同效应兼并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最明显的表现为:规模经济的取得(分为对工厂规模经济和对企业规模经济)工厂规模:1、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要求,使工厂保持尽可能低的生产成本。2、能够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由于产品品种的转换带来的生产时间的浪费,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3、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兼并可以解决由于专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纵向兼并。企业规模经济:通过兼并将许多工厂置于同一企业领导之下,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表现在:1、节约管理费用,尤其是产品分摊到的中高层管理费用减少。2、不同的产品可以通过同一销售渠道来推销,达到节约销售费用的目的。3、可以集中研发迅速推出新产品。4、规模扩大可使直接筹资和借贷比较容易。(二) 财务协同效应: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上的效益。具体有:1、通过兼并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例如:当企业B兼并企业S时,如果企业B不是用现金购买企业S的股票,而是把企业S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比例换为企业B的股票,由于在整个过程中企业S的股东既未收到现金,也未实现资本收益,这一过程是免税的。通过这种兼并方式,在不纳税的情况下,企业实现了资产的流动和转移。2、通过兼并产生巨大的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是由于兼并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常兼并方的市盈率大大高于被兼并方。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兼并那些较低市盈率但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使企业的每股收益不断上升,让股份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直至由于合适的兼并对象越来越少或者与其他的兼并者进行对目标企业的竞争导致兼并成本的上升直至无利可图为止。(三) 企业发展动机:企业要发展,才能生存。企业通过两种方式发展:内部投资和兼并。兼并的效率较高,兼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1、 企业进入新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如果小规模进入则面临着成本劣势。通过兼并保持较大的规模。2、 产品差异使原有的用户从一种转向另一种时,必须支付高额转置成本,使新企业很难占领市场。3、 某些资本密集型行业要求巨额投资,企业进入时,需要巨额投入,存在较大风险,而且筹资也比较困难。4、 通过兼并,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被兼并者或保持共享自己原来的销售渠道。5、市场份额效应: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横向、纵向、混合兼并使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减弱。6、企业发展战略动机: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有效占领市场、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这些可以借助兼并方式得到:跨国公司并购策划:并购目标策划(232)并购形式策划(积极式并购、机会式并购)第2节 跨国并购的策划与运作1、 跨国公司并购战略分析(1) 多角化经营并购战略 多角化经营是公司的经营已超出了一个行业的范围,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它是公司的一种向外扩张战略。1. 中心式多角化经营并购战略(新旧事业相关度高) 采用中心式多角化经营并购战略就是在企业原有产品或事业的基础上,以扩张原有事业为中心进行企业并购。2. 复合式多角化经营并购战略(新旧事业无相关度)复合式多角化经营并购战略,其并购对象的经营领域或范围不需要与公司原有经营领域有关。(2) 跨国公司并购的整合型战略1. 垂直整合型并购 垂直整合型并购是为整合从初级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并购。2. 上游整合型并购 上游整合型并购是指企业为控制货源而并购上游产品或原料的制造公司。3. 下游整合型并购 下游整合型并购是指企业并购下游产品的制造商。4. 水平式整合型并购 水平式整合型并购是企业通过并购取得目标公司现成的产品生产线、现成生产技术、现有产品品牌及营销渠道,从而扩大产品和市场规模的并购行为。2、 跨国公司并购程序(1) 并购目标并购行式:积极式、机会式影响因素:1:公司的自我评价2:备选目标基本情况分析3:公司并购依据分析4:公司并购可能性分析(2) 估值1、 上市公司估值(账面价值调整、收益分析、市场比较)2、 非上市公司估值(资产价值基础法、收益评估法、股利评估法、折现现金流量分析评估法)(3) 运作现金并购运作方式、股票并购运作方式、混合证券并购运作方式第七章 国际投资项目融资第一节 融资来源短期资金来源:流动资金、 银行透支、贸易信贷、汇票、商业票据中期资金来源:财务公司、出售公司、银行贷款长期资金来源:企业留利、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第二节 融资方式国际融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投资公司、金融公司、跨国银行、国际银团(第268页)国际项目融资:国际贷款人向特定的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前的融资,对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享有偿债请求权,并以该项目做附属担保的国际类型。商业渠道融资:项目担保:银行必须确信借款人的总体财务结构是以支付贷款利息并偿还本金为基础后才会提供贷款第三方直接担保:在某种程度上是项目发起人,他们的担保是有益的合算的。担保人一般有:供应商、卖方、用户、承包商、政府机构第三方间接担保:第三方以某种形式保证项目竣工后有稳定的资金流入这种第三方一般是项目受益人第9章 国际风险投资 国际投资的运行过程:1、募资; 2、选项目; 3、评估、签约; 4、参与管理(组合投资、分段投资、联合投资、匹配投资); 5、退出(IPO、收购、回购、破产) 风险投资概括:为了获取高技术成功的巨大收效,而愿冒一定风险将资金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到成长中的高技术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创建与管理,待风险企业成熟后出售股权,收回投资的一种新型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构成要素:1、资金2、主体:机构、天使投资人3、技术4、风险企业风险投资的特点:1、投入资金与投入管理并重2、高风险和高潜在收益3、投入-回收-再投入的循环机制作用:11、能够扩展融资渠道克服高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障碍2、 加快高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3、 加速建立高技术产业群,推动科学园区的发展功能:聚资功能、效益功能、促进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功能、激励风险企业家和高技术研究人员创业的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推进风险企业规模发展的功能风险投资类型:1、高技术企业的孕育期风险投资2、高技术企业的创建期风险投资3、发展期的风险投资、成熟期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运作方式:选择项目、适时投资、培育企业、获利了结风险投资构成要素分析:1、风险投资技术;2、风险企业;3、风险资本;4风险投资主体第十章 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外资企业的形式:中外合资、外国独资、中外合作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p350建设:由政府同私营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项目公司筹集资金和建设投资项目。经营: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拥有、营运和维护该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相应的利润。移交:协议期满后,这项投资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东道国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