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76117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茫茫的宇宙中 地球倾斜着地轴绕太阳公转 因而产生出许许多多的 地理现象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夏至 秋分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晨昏线把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 昼弧 夜弧 处在昼半球里的各纬线圈的弧长 处在夜半球里的各纬线圈的弧长 昼夜长短的计算 A 夜长 夜弧所跨的经度数 150 昼长 昼弧所跨的经度数 150 2 昼夜长短的计算 B 已知日出 日落的时刻 求昼长 夜长 24小时 昼长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12 日出时间 2 日落时间 12 2 A 利用昼弧 夜弧来计算夜长 夜弧所跨的经度数 150 昼长 昼弧所跨的经度数 150 昼长 夜长 春秋分日 3 1 春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的夏至日 A 2 夏至日 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昼长24时 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夜长24时 N S 0时 12时 赤道 6时 18时 6月22日判断依据 北极圈及其范围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50E 北半球的冬至日 3 冬至日 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夜长24时 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昼长24时 12 18 6 0 0 00 12月22日判断依据 北极圈范围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900E 4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 B 3月21日 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 A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C 9月23日 次年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 看动画 3 1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冬至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A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 昼越长 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另一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之相反 B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 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 出现极昼 极夜的范围越大C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向北或南 哪个半球就昼变长 夜变短 D 极昼 极夜 规律 极昼 极夜 的起始纬度 900 太阳直射点纬度 4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A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情况相同 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点昼夜长短相反 B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长 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计算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刻 A B C D E F G H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 A 太阳高度 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日变化 日出为00逐渐增大 正午最大 逐渐减少 日落为00 B 正午太阳高度 特指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为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春秋分日 北半球的夏至日 A 北半球的冬至日 0 23 26 N 23 26 S 66 34 N 66 34 S 90 N 90 S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90 0 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0 23 26 N 23 26 S 66 34 N 66 34 S 90 N 90 S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90 0 季节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下图A 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下图B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 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上图C a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 每年H达最大值 H达最小值 图A b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 每年H达最大值 H达最小值 图B 夏至日 冬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季节变化 1 春秋分日 赤道上 正午太阳高度大一年中的最大值 2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某地 90 纬度差纬度差 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H某地 90 纬度差纬度差 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0 23 26 N 23 26 S 30 N 若求30 NP点正午太阳高度角 纬差的计算 同半球相减 异半球相加 有关太阳高度计算题 已知纬度 问 不同季节热水器摆放的角度 已知楼高 问 不同纬度的楼间距的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应用 关于热水器角度计算 若 在纬度为40 N地区 热水器太阳能受热板与地面的角度随四季的变化 夏至 a 16 34 冬至 a 63 26 春秋分 a 40 例3 位于北纬36 34 的某疗养院 计算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 因为疗养的需要 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 1 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2 若黄赤交角变为23 34 两楼之间的距离将应如何变化 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的采光 34 7m 间隔应增大 楼房间距的问题 解题思路 为保证新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 则两楼的间距应大于等于南楼的最大影长 即冬至日的影长 解题思路 黄赤交角增大则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 为什么能形成四季更替和划分五带呢 3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 四季更替 秋季 春季 夏季 冬季 1 从天文含义看是如何划分四季的呢 夏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 太阳最高的季节 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 一年内白昼最短 太阳最低的季节 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 冬 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 考虑到气候的变化 北温带的国家怎样划分的四季呢 春季 3 4 5月夏季 6 7 8月秋季 9 10 11月冬季 12 1 2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热带 热带 南温带 南温带 北温带 北温带 北寒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3 5 N 23 5 S 66 5 N 66 5 S 南寒带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有太阳直射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终年严寒 五带的划分 圆柱投影图 斜视图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1 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晨昏线与极点相交 光照图及其变式图 2 夏至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昼 南极圈内为极夜 圆柱投影图 斜视图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局部图 3 冬至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昼 北极圈内为极夜 圆柱投影图 斜视图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局部图 S N 天文四季 概念 二十四节气 季节划分 夏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 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 一年内白昼最短 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 夏季和冬季的过渡季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汉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欧美 二分二至为起点 春季 春分至夏季 夏季 夏至至秋分 秋季 秋分至冬季 冬季 冬至至春分 我国 四立为起点 春季 立春至立夏 夏季 立夏至立秋 秋季 立秋至立冬 冬季 立冬至立春 气候统计 春季 3 4 5三个月 夏季 6 7 8三个月 秋季 9 10 11三个月 冬季 12 1 2三个月 季节的划分 太阳直射赤道 由此可得出规律一 春秋二分日 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 从正西方向落下 读 地球北极上空俯视图 回答下列问题 450 00 450 900 1350 1350 900 太阳光 1 此日为6月22日太阳光照图 依据日照方向 绘出晨昏线 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 c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 此时 下列各地的地方时是 A B D A B C D 4 此日 ABC三地自转角速度的关系 线速度的关系 三地昼长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5 此日后三个月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不定项选择 A 北半球各地夜渐长 昼渐短B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C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 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 下列节日中 汕头市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元旦B劳动节C教师节D国庆节2 6月22日这一天 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A悉尼B新加坡C伦敦D汕头3 一年中 太阳光始终不能直射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大洋洲D南美洲4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带范围扩大B温带范围扩大C热带范围缩小D五带范围不变 练习题 请点击所选答案 退出 恭喜你答对了 再来一题吧 退出 很遗憾答错了 重新再来好吗 退出 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怎么样 回家还要好好复习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