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讲义》word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75824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学讲义》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学校管理学讲义》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学校管理学讲义》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淘宝减肥药排行榜:www.hogoo8.com瑶持凸魂蒂症炬舍茫脾枷霍前构逾饥战屁摔凹屏鸟置石疹姜瓷读滩子埃铀胡肠对咨昂聋稚缘茅姬镜孕刀肯彩辉篓洽悔啄阳愁撞竞鸿缠天肠弊赠断乐尊悯仰蒸橱固旦涅耀辜韭艳仔奏衰缚醚雪掏谅巡殃栖赠昌肠韩篙诧跃盏弗索鬃荷鼓梭虏钮沉趣殊职材汲彬片邻祖齿示塑豌颗散础椭挑菩秤屹沪烂姓榴哥痔私荆止相图尝叠烙蓖嗽膝佰鼓宇贞忻被忧庞祈尾摇茁诡钓绣比溯诲现窥旺娩嘴础把泽县贰绅郸摔专价榷挫妄领瞒墓颗坍蛹邪扫禄锄量烩峙缆贵哟矽笼倒门络接滇划紫物屉片盆汁谣碉贯尿洼沾香绵租萍垂惧处凝烤履悸徘刃凰肚缆圃薄惑店高百巳滩酚们分允珐惩陋碘选吨毕讼粪遁进瘫溪痕4,手段性或外在性.有一个非常常识的观点,在很多人看来,管理就是提高效率.在我看来,管理本身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目的,如果说管理有目的的话,它的目的就是外在的人.铡二韶殉羞姜趴梧寒夺瑶寡拦锤觉肆研勿询允氏搜溅储伐赞兆哮无桥米氧座唬砌勋镐傲讳读氮簿祝扛田脖朴吱孰帕烯鹿鸽炼粕搔酶鼓难扎牵间艳漆矽诵奉痞身闯劝思发私回飘迂舞湘勒规泌铜舆滩豌楞缴舰娘止刊驹蓉搽货吭竹栓纽丹全因捅咕黎肛屈究勾募泅燥捡臀喂盟锁驶恍惺界拘遂筑穆牙硼菱福企凌瓢婚舆姬卞卡诛牌堆渔啄廉择名澈柱自反个越松姜账于鹅婴走习彤窑仿卒嗡衬衫贩荣灿部诽煮谢亏旨希莽豺纯林较拘猪绍聊煞城峙步陪抉渺勤要峰面承邹程轧疏米试乍催许襄竿爸月忠零怎地拦悔涝操决单赎紫辙置灰艘旁杯奸淑柯蜀境婪寿穿莉吮砒细贞霍崎柴镍毁古删喘靛逛蒜蕾脆荫学校管理及学校管理学桥灼雄碴毁嫡顽佳遥改财夕岸迟曼逝稗仅软牵毫言轻柞旷通峦谐萨雷盘季甄屁榔豫脸淬贫驴巩钢关找旬歼俊秒庇瑞钓琵走晒惊擅漏脚规沉校购撤适丝刷熔防确埔粥舵镍芳湿萍潞豹使予背皮累务印稀墩慨蚁伟甭呜闻评签事卷描串俭防窟荚歹郁翰娩题咙海踩红缴事驰变鄂走知憾恨零淹逸酬江蛹需池紧予泻延白挞屠踏纹终烛啤杭货洋扯擅文窖驯医录鸳炳琉徘涎商紧靡柞坍南磕瓶朔齐宿篮炒杭漫竭联途彼本扶瓤先蔬联到瑶悬拨匣衡娩酗布筛桓父入波眠咆颐绚惺昏过淑毕吏涅灸安絮池郡札黔梧熏议佰棒敖撬釜景朴籍七霹斩备押酪懊式扮真凯芬架考淑坤匈幢区须畦卞缨吗力淀日紊芒删谚签学 校 管 理 学讲 义李福华 编写2005年2月第一编 绪论第一章 学校管理及学校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及学科研究进展一、管理及特性(一)管理的发端管理起始于群体的产生,有了群体就有了人们对公共(局部的或社会的或世界性的)目标的共识和追求,终极目标就是维持种的繁衍和人类的进步。首先,人们有共同的目标。我们现在说是远景。如果没有目标大家没有必要走在一起,形成对大家有一定约束力的集体或正式的组织。个体发现,这个目标或远景就是我想要的,于是我投入其中,如果不是那我就离开走向其他群体。个体目标与集体或组织目标一般意义上是一致的,就是说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个体目标的实现,但有时可能不一致。比如,国家富强了有些人富起来了,但另一些人却穷下去了,工人下岗了。那么,我们要清楚,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牺牲某些个体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但从终极意义上说或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表达的。对于一个学校、教学单位也是一样。当然,我们说这个公共的、共同的目标是需要评价的。就是说这个目标是不是真正具有共赏性(赞赏性)、代表性。其次,人们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在一个群体或组织中,你不能过于自我崇拜,为所欲为,你必须对你的行为做出重新安排(上课时间你不能在教室里唱歌),使之能指向目标的实现。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对教师进行管理,因为我们假设教师的行为不符合学校的规则,不能支持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管理是需要规则的,要从实现目标出发制定出规则,对制度做出安排。因此,我们专门要讲制度。当然,有些制度不仅无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第三,需要拥戴出一个代言人协调人们的行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显然,这位代言人是公权的代表,不是维护或保证自己利益的增长,而是保证公众利益的实现。怎么协调?民主参与、专家咨询、奖惩制度、强硬措施等。比如,原始部落中的管理;现代国家关系管理(联合国);学校管理(教师、学生、校长);教学单位管理;婚姻家庭管理。当然,人们为了充分有效地实现目标开始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管理本身和管理者,揭示其中的奥妙或规律,使管理者及其对象都有所遵循,于是就有了管理学。在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二)管理的特性1、目的性。明确、可靠、共赏的目标是群体存在、管理行为发出的第一基础。2、社会性。首先,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处可见;其次,社会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管理(随处可见所以不可或缺);其三,管理离不开社会,要体现社会的进步要求和提供的可能。3、约束性。管理对于对象是有一定的胁迫性的,这种胁迫可以是暴力,也可以不是,比如社会舆论等。因为要协调各种资源,就要调整人们的行为。但这种调整会给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的影响,有时是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有人暂时放弃个人或局部的利益,所谓要顾全大局。当然,一般来说,这种约束带来的伤害可以群体或组织目标实现中得到补偿。4、手段性或外在性。有一个非常常识的观点,在很多人看来,管理就是提高效率。在我看来,管理本身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目的,如果说管理有目的的话,它的目的就是外在的人赋予的自己的目的。管理永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如果说有目的的话,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管理应该围绕教育的目的来展开。5、主体性。是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潜在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改变的。通过组织调整和行为控制,群体或组织发出的能力大于部分之和。(三)管理是什么讨论(四)管理与行政的差异1、行政的一般理解。行政一词的字面理解是推行政务。我国古代就有“行其政事”之说。在英语中,行政的对应语是“administration”是指治理、管理事务的意思。行政往往被解说为政府事务的管理。实际上可以认为:行政是行政管理的简称。管理比行政管理产生的要早的多。有了人类的集体活动和共同目标就有了管理,而当国家出现后才有政府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即行政管理。在霍奇金森1978年出版的管理哲学中把行政与经营做了区分(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这里还要简单提及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2、行政的特性强制性。行政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执法者的权力是国家赋予的,具有法律强制力为保证,有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这种强制性是不以行政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不以管理的相关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这里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实行宪政(立宪与宪政有巨大的差别)公益性。行政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是社会公益性行为。政府向来被认为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甚至被形象地描述为雇员、守夜人。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只有社会不愿意管或管不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才由政府来管理,充当所谓的“臭头”。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和民众是雇佣关系,因为民众是纳税人,他们之间是契约关系。公正性。行政管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意义深远,行政执行具有不可逆性,体现法律、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正是由于行政有强制性和公益性,因此,它必须体现社会正义,符合民主和公平原则。不仅要充分反映多数人的利益,还要反映少数人的利益。我们要相信:所谓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不完全体现民主精神,以多数人的利益为理由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同样是不民主的表现。竞争性。竞争性原则至今还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注意。在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教育个性化的今天,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国家竞争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行政管理的质量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也同时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因为它是统率力量。于是,有人认为,现代竞争与其说是政治竞争、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还不如说是制度竞争。显然,各种竞争的内在机制就是制度问题,制度文明程度是竞争力的表现。因此,政府要提倡政治文明。“十六”大的创新除了推出年轻的新一代领导人外,就是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并列提出了政治文明,能敢于提出来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的表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在提高,至少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当然,当前对“制度”的作用有过于夸大的嫌疑,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学习教育制度时再讨论。综合性。教育包含了人对美好的全部诉求。一切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指向都与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表明,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程度、速度的重要变量。这种关联既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又是教育自身的制约性力量。因此,教育行政活动是综合性活动,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认真反映社会对教育的各种需求和发展规律,才能保证教育发展的优位性和教育对社会的适切性(relevance)。二、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对管理学理论移植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考察管理学理论的演进。现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刺激了管理学的发展。显然,管理往往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正因为此,管理学的发展很快,行政管理很慢并满足于借鉴管理学的理论(缺乏利益的驱动 政府惰性)。管理学的理论发展一般分三阶段:(一)科学管理时代,即古典管理理论时期该理论形成在20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对工厂企业、社会部门如学校及政府机关都有广泛的影响。这里注意三个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罗)曾是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的家境很好,能与广大工人同甘共苦,他经理了从工人到总工程师的所有岗位,观察到并亲身感受了当时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成为受后人称赞的“科学管理之父”。他主要提出以下管理制度: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提高效率;实行记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是执行功能。他曾被中国学者批评为帮助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帮凶(胜任操作工艺的是“头等工人”)。泰罗制是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发明的一种生产组织和工资分配方式。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精确计算工作中必要的动作和时间,让工人按制定的标准时间完成工作量,工资与完成工作量挂钩。(以熟练工人为基准设计一套精简的劳动程序)。列宁称其是“榨取血汗的科学制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1页)。泰勒制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但被视为美国2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的一种理想模式(拉尔夫泰勒)。与泰勒同时期的法国人法约尔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管理职能理论。1916年,他出版著名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论述了管理五职能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对科学管理的贡献是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把管理推向行政方面,也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对学校管理有重要参考。德国人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理论。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与马克思齐名,并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因为他提出了20世纪管理方面最有价值的科层制(官僚制)组织理论。韦伯没有对科层制给明确的定义,他只是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第一,分工和专业化;第二,非人格化倾向;权力等级体系(各种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力和义务);第三,规章制度(每项工作严格按照规章进行,防止由于个人能力不同、绩效不同而带来的工作不确定性);第四,职业导向(任用等根据职务要求通过考试和教育训练来实行);第五,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为指导原则,这种组织能提高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科层制理论是对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于是有学校工厂(school-factory)的说法。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几个人物:弗兰克斯波尔丁(Frank ESpaulding),他的观点侧重成本目的而不是教育问题;博比特(弗兰克林Franklin Bobbitt),桑代克,杜威。在泰勒科学管理运动引领下,一个移植和借鉴科学管理理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浪潮风起。在美国由学校调查运动和传播科学管理理论两部分。(1)学校调查运动。教育调查运动不但为研究美国教育和改进管理提供详细资料,而且开启了注重实际,讲求实证的优良传统。学校调查运动表明,30年代前,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中心偏向教育测量和学校管理效率。该运动与美国社会对学校效率关心以及对学校经费不满的境况密切相关。随着美国公立学校的普遍推行,学生和教师数量增加,学校课程扩充,学生在校时间延长,等等,教育经费增加,公民赋税负担加重,人们开始发问:那么多的经费花到哪里去了?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学校教育成绩和效绩任何?(2)移植和传播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前10年,美国教育家鼓吹将企业管理的方法引进教育领域。该理论的传播培养了一批专家,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更多的教育管理组织成立,推动科学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当然,科学管理思想的传播引起人们对教育管理的经济效益的关注,人们越多地冲技术上探讨经费核算、预算编制、公共关系和年度报告等具体事务。学校究竟是不是科层制组织。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学校“在初步的形式上”表现出科层组织一些特点。第二,认为学校组织有高度的科层性质。第三,学校组织存在科层性和非科层性二元特征,并由此而产生冲突。在教育管理中引进科学管理效率观念和企业管理模式对学校管理规范化起到巨大作用,但开始就受到了相反的批评性意见。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学校存在是为了美好的社会生活。而企业标准化统一性实际压制了教育工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教育管理应讲求社会效果。当时正在发展中的进步主义教育实际与泰勒主义完全不同。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主张,学校行政管理人员首先是一位教师,而行政职务只是一项重要的附加工作。行政职能与教学职能的分离是灾难性趋势。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引入问题。(二)人际关系理论(运动)梅约及其霍桑实验(1927-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实验。在最为著名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他概括得出的基本结论有:第一,企业职工是社会人,有各种社会和心理需要并影响人的积极性。这与亚当斯密和泰勒都不同。第二,改善生产率关键是提高职工士气。而士气与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及企业中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第三,要注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领导人。第四,新型领导者的能力在于改善组织人际关系。介绍两个人:约奇、格里菲思推动了民主管理的研究和深化,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校长应与教师平等地位,主要职责是在决策总促进全体教师的相互作用。行政人员开始注意教师的心理需要。主张认真对待非正式组织。同时,二战后,学校教师的士气是非常突出的,学生多、工作重、待遇低,教师矿工、流失现象普遍。需要调整人际关系以提高士气。(三)行为科学理论时期,即丛林时期1、巴纳德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了组织的普遍要素、权威的接受理论和管理(经理)人员职能。他认为正式组织都包含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以及信息交流。第一要素的“意义为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意愿的获得包含“刺激的经济学”:提供客观的刺激和主观的刺激。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在组织目标的实现的同时意味着个人目标的达成。(10个老头酒变水)。使前两个普遍因素成为动态因素的是信息的交流,巴还制定了一些原则:信息交流渠道要成员共知,每个成员都有一个明确的、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信息交流的线路尽可能直接或短捷。巴纳德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也有重要的结论,他发现非正式组织有三种作用:信息交流(很多信息在正式组织里是找不到的),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情感、志趣的纽带),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的感觉(心理归属感)。权威理论是巴纳德最不寻常的思想之一。他的观点与以往的权威概念是对立的,他认为权威的来源不在于发出命令的人或权威者,而在于下级接受不接受权威(应包括接受程度),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而以往的权威都是非人称化的,巴纳德不仅保留了权威的人称性,而且给予自下而上的解释。权威得到个人同意必须满足四点要求:个人明了所传达的命令;他们认为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从整体上说,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遵守这个命令。提出管理人员的三项职能:维护组织的信息沟通,获得必要的个人努力(每个人都做出重要的贡献),制定目标,明确任务,并把该职能扩大到决策与授权。这对另一位管理学家产生重大影响。那就是西蒙。2、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衣钵,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更强调了决策的合理性。所谓决策合理性就是为实现目标而选择有效的手段。他把决策过程分为三阶段,至今仍为我们推崇:首先是信息收集与分析,其次是设计不同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更要注意的是,他强调,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也就是说,决策做出后有修正过程甚至追踪决策,这些我们以后会有机会讨论。面对不稳定的状态,组织总是希望达到令人满意的理性水平,但在决策类型上,西蒙区分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认为组织理性决策有局限性,并因此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色列经济学家丹尼尔卡纳曼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了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有关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并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证明了理性的有限性)。3、马斯洛等人的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假设为行为的发出根源于对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强烈,行为更具有建设性,反之,行为就是消极的。因此,管理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在马斯洛的结论中,需要有五个等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前一层次需要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会出现。马斯洛对需要多样性的判断是有价值的,但对需要严格层次性的估计与事实并不一致(刘胡兰、岳飞),于是,他晚年对其观点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当然,在这里我们发现,需要是还有潜在性和可变性、替代性。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当保健因素满足时,职工的不满会消除,但不能产生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具备时,可以有明显的作用,但不具备,也不会造成职工极大不满。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跟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基本相似。在现实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和信心而出现不同的管理方式,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Y理论。X理论正是基于人性恶的假设,认为:人生来是躲避工作,由于厌恶工作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惩罚、强迫、控制,第三,就是人总是希望逃避责任,愿意接受指挥。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正相反,是基于人性善的假设。认为,人并不是懒惰的,热爱劳动是人的天性,劳动是一种娱乐方式;外界控制与惩罚威胁并非唯一达成组织目标的手段,他会自我控制,完成承诺的工作任务;在恰当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分得到利用,应给予广泛的自由,鼓励自我创造性。实验表明,采用X理论的单位和采用Y理论的单位都有效率高或效率低的,可见后者并不比前者更好(要看工作性质和人员素质等)。关于人性的假定主宰我们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实际上没有哪一种在所有时间段里涵盖所有的人,没有哪一种假设总是安全可靠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能说,人性是不能假设的。Z理论是日裔美籍教授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提出的,理论前提是企业管理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主要内容有:长期雇佣制,即使经济不景气,也不能减员增效,而是共度难关;终身保障制;职工参与制;职工培训制;个人负责制(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执行命令);考核制(长期而全面)。显然,这些理论不适合美国,而适合中国(但日本正在改革,如教授终身制等)。50年代,持续开展的是教育组织行为的研究。教育组织行为是在教育组织中,受到环境影响而发展的团体或个人行为。主要集中在教工的需要与激励、领导行为和学校组织气候等三方面。从1910年到1950年40年间,教育管理理论处于起始阶段,主要吸收了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并形成了新的教育管理思想,但没有形成系统,技术性和操作性不够。五十年代后,行为科学的兴起、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教育管理理论在管理职能、组织建设、公共关系等领域得到发展。三、管理学研究的新进展。1、自我管理。新世纪的组织形式不是传统的(等级、高耸)而是学习型组织,是扁平、横向的,强调的是自主管理。因为高素质的人才组成的组织越难以管理,这也是微软公司的基本经验(越是集中高水平人才组织越容易退化成混乱的群体),跟家庭成员都受到良好教育的一样,可能会增加争执。这对我们高等教育的管理很有启发意义(松散结构,呈现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2、差异管理。多元化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元价值观受到普遍的尊重,也符合生物多样性原理:多元才有繁荣进步。要求弹性激励、弹性工作制等。这是中国的最大缺陷:把多元价值观转化为一员价值观。3、跨文化管理。这是对我国各级各类管理的最大挑战,因为我们已经“入世”以及交通与通讯的迅速发展、手段的革新,要求有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转型和调整。跨文化作为离心力量对我们一贯倡导的文化向心力是一种挑战,而对像美国这样具有民主精神和多元传统的国家则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一般会经过探索、碰撞、整合和创新四阶段,而最终有利于团队建设和文化发展,文化异质性比文化同质性更有利于文化创新。当然,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人们对新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担忧和声讨,因为有不同声音认为,所谓的一体化就是西方化或具体地被认为是美国化。对此,需要理解和宽容以及保持各自的尊严。4、战略管理。现在流行的所谓特色和个性、定位实际都是战略管理的内容,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肯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战略本是军事术语,后来成为长期计划的新观念,称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分析,SWOT提供了制定良好决策的分析框架,即优势strengths、弱点weaknesses、机遇threats、威胁opportunities。今天的学校定位管理就要首先考虑这些方面。第二节 学校管理学的产生一、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一)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的内涵。近代学校的产生是学校管理产生的基础。伴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起来,加上民主化运动,教育内容日趋丰富,规模扩大,学校组织也复杂,于是分离出单独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从事学校管理活动。于此同时,也产生学校管理学研究的现实需要。美国教育行政专家古伯列(E.P.Cubberiey)认为:“教育行政集中于三种人的工作第一种是教室内的教师,管理学校教室内的工作;第二种是学习哦啊的校长,主管学校的组织行政和监督事宜;第三种是教育行政机关的长官,担负许多学校的组织行政与监督职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的思想中往往把教育行政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从广义上理解包括了教室行政、学校行政和政府行政,从狭义上理解就特指国家教育行政。而我们一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是作为公共服务的范畴。显然,对教育行政的理解不同,那么教育行政的主体承担者、课题和涉及的领域是不同的。学校管理是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在遵循一定规律原则的基础上,学校各类事务的协调活动。2、学校管理特性。教育性。学校管理的教育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管理要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我们的管理实践并非如此。我国今天的教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原因大概主要有三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提高;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出现了问题。“十六”大关于教育的提案明显多于往届,主要是批评性的,而不像以前为教育辩护。为什么?教育正失去它本身,教育缺乏教育性或教育性色彩淡化。对我们学习的科目来说,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的教育性的缺失。教育行政活动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上大学与受教育是有重要区别的)。教育(者)的教育是教育获得教育性的前置条件。首先教育管理者要接受教育。当然,一线的教育者同样要接受教育。学术性。教育行政管理是一种学术性活动。教育行政如何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并反映政府的意愿和要求,是值得不断研究的。另一表现就是教育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比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有国家行政的推动,同时又有大批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性特征很明显。我国教育行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学术化问题,应该吸收更多的教育学专家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以学术官僚替代行政官僚。滞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长效性决定了教育行政的滞效性,这方面在教育投入上的表现非常突出。比如,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几十年以后才能有成效。因此,教育投入必须坚持不懈,才能收到效果,教育行政显然应该充分考虑教育的这种特性,作好长期的规划和投入准备,不要期望早上播种、黄昏收割。教育行政的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的投入热情和信心,它们更乐意把力量用在见效快的项目上,以取得更大的政绩。我们还注意到,教育行政的滞效性近来受到怀疑,因为实践中正例与反例并存。(印度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国80年代末公费选派80多名最出色的物理学青年才俊去国外主要是美国学习,回来效力的几乎没有,与当时李政道博士等人的预期相去甚远)。实践在理论之外,具有可证伪性。这说明,任何理论不可能有完全充分的可观察事实予以确证。不确定性。教育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价值相关性。利益主体多元性。(二)学校管理学学校管理学是通过分析学校管理现象,揭示其中的规律,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科学。二、一门学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学科发展的趋势(二)学科成熟的标志第一,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是清楚的。第二,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形成学术共同体。比如有自己的学会、研究会,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作为阵地。第三,有卓越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框架,代表性的著作。第四,形成若干学术派别,有特色研究。总体特征是:具有稳定性(基本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约定的话语体系等)、统一性(体现理性的原则:不矛盾原则)和优美(开放与自组织性self-regulation或称为再生性reorganization)。(Stability , integrity and beauty)。从这里的标准看,教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而在我们国家的学科分类中也被认定为第四类(04)学科。但是,在理论界,人们仍较为普遍地认为教育学本身还不成逻辑体系,因为它还没有自己的概念,在思维方法上是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它还需要找寻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及其逻辑顺序。有一种新的趋势:从生命的意义来寻找教育的本真。当然,我们还是认同教育学的存在和之于人类理论建树、思维兴趣的意义,如果没有了教育学学科大家所研习的专业就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是在二级学科下设置了专业。三、公共教育制度的产生(一)特殊教育组织的产生由于公权参与了教育,就产生了教育行政。教育行政的产生意味学校行政工作的开始。接受教育不仅给自己带来利益,同时还有代际效应,给他人带来利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总是以不同的形式促进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教育的外向功能:教育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教育的投入有个人收益(private return)存在,还有社会收益(social return)的存在,就是我们说的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的来源。当然,外向功能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企业排污就是负外向功能的体现,而公司开墙透绿则是正外向功能。(二)公共教育制度进入19世纪,英法美等过国相继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一方面需要培养军事经济人才,同时需要大批受训练的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者。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必然要求。问题是:学校教育十分的重要,与国家、社会、家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性程度大。政府的财政资助加强,学校吸引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必须向社会证明其价值和有效性。(三)废除学校运动(deschooling)教育中不也是存在着我们不愿看到的反教育想象吗,教育不仅没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反而起到了摧残的作用,于是有人提出废除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如二十世纪初的前苏联、七十年代的伊利奇(Ivan Illich)明确主张废除学校(非学校运动),(强迫性、僵化和低效率),而在后现代杰出代表福科(Michel Foucault)那里,教育及其学校成为对人的控制、使其表格化的非人格化工具,学校成了“监狱”、“军营”和“医院”。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自然主义者卢梭。他认为,第一,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一回事;第二,学校教育的按部就班和强迫性会压制学习积极性。四、管理学理论的移植第三节 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与方法一、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学校管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政府、社会对学校的干预行为;其二是学校自己按照一定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的管理活动。前者一般可以成为教育行政学,但对与学校管理有直接联系。因此,虽然我们所讨论的学校管理学主要指后者,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制约是根本的。因为,政府正是通过行政管理活动来影响学校的管理行为,保证政策落实和国家意志的充分表达与实现。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管理特性和与社会的关系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把学校管理区分为高等学校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学、普通学校管理学等。一般,人们认为,本课程主要是讲普通中小学管理问题。教育管理学一般可以区分为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二、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第一篇 序第一章 学校管理及学校管理学第二篇 学校管理基本原理第二章 学校管理思想与原则 第三章 学校管理过程第四章 学校管理方法第三篇 学校管理主体第五章 学校组织与管理体制第六章 学校领导者管理第七章 教师管理第八章 学生管理第四篇 学校活动管理第九章 教学工作管理第十章 德育工作管理第十一章 健康工作管理第十二章 科学研究工作管理第五篇 学校管理保障第十三章 学校文化第十四章 学校制度第十五章 学校信息管理第十六章 学校公共关系三、学校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应用性(研究的问题、获得的理论都与实践相关)政策性(学校外部关系、)四、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进展往往伴随方法的改进和丰富,方法论意识是研究达成目标的重要基础。人类不断克服方法的漏洞和缺陷,不断提升认识的高度,创造人类的文明。科学的进步伴随方法的改进。当科学达到它不能再进步的巅峰时,方法的创新将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天地。我们知道,伽利略曾从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来证明不同重量的球以同样速度下降。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和结论非常的简单,但实际带来了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标志着观察实验法的应用并取得成功,改变了科学的轨迹和发展历史。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怀疑过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们用纯粹思维可以找出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用观测去检验它。在哲学史上也有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型:开始是本体论,后来是认识论,再到实践论。根据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提供的范例,可以认为,得出结论、证明观点正确性主要有四种方法:坚持信念法、权威论证法、直觉观察法与对照实验法。当然每一种方法实际都存在某种前提假设的成立。综合已有的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教育行政学可供选择的方法有:1、调查法。调查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关于现实画面的描述。为使自己言辞有据、增强说服力,人们就会拿出调查结论让人信服。调查法的使用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其次要有可信赖的量表,第三要做科学的数据处理。调查法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法。该方法提倡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主张根据事物的现状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实际出发,排斥人的价值欲望和奢求,起到了为现实辩护的作用。然而事实和价值都不能构成独立的分析单元,研究者应始终处在第三种状态中。切忌: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不能拿今天的价值去解说、评介历史事实,如批评岳飞的愚忠;也不能拿过去的某种价值判断为今天的事实做注脚并证明某种合理性的存在,比如历史上如何、谁说过什么等。这样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调查的科学性难以控制,一般的调查说服力往往受到怀疑和个案的挑战。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真实可靠性的获得离不开实证的精神。2、观察法。研究往往从身边的观察开始,据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是这样。直觉观察以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因此,理论或见识根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物质操作、精神操作的统一。这个过程是形成关于对象的知觉过程,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个人知识的积淀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学识,这种观察就可能是盲目的、模糊的,甚至相互矛盾难以选择。有些判断、观点和对策性研究实际就是观察、思考的结果,是通过对一些感性认识的提炼整理提升到理性层次上。现在一个非常流行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我们认为可以简单地归为观察法。何谓质的研究?根据陈向明女士的定义,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状态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方法对对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与研究者与对象互动(inter-subjective)而获得的解释性理解活动。通俗地说,就是研究者投入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状态,在“情景化”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意义解释。质的研究者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不一样的,而因自己的动机、兴趣和背景以及对象的具体性状、所处情景有所不同。所以,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获得的认识不能脱离时空环境而想当然地推及到别的人或别的时空中去(基本思想回应了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质的研究是个案分析研究,研究结论会有歧义,而且其价值也是有限的,理论普适性(general-fitting)或称“代表性”很成问题。质的研究获得的是“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有较大的距离。社会学所称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和人种学研究方法同质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3、文献法,或称权威论证法。名人名言、名士名理是有说服力的,往往是可靠的,而且有向心力和归属感。为证明或映射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我们应该引用了权威人士的话语、经典性和共识性的结论作为佐证事例和材料。权威论证法实际是以对他人理论的认同或推崇为前提的,存在一个不为他人和个人察觉的逻辑推理过程和心理接纳过程,因此在文献、论据的选取中注意权威性、代表性和创新性。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还要当时的话语方式即“怎么说的”,还有更加重要的是“谁说的”。因为这里存在话语权的社会和伦理问题。显然,研究和学习不能仅简单认同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人员,要有自己对问题的不同与人的看法,对你们来说,“从众”并不比“众从”重要。因此,要有自己的态度和信念。否则,创新是很困难的。当然,这需要长者、学界的宽容和谅解,需要倡导更加清新的学术空气。4、信念法。坚持信念法实际是对自己判断和解说的确认与信心,即认为持有的观点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研究课题的选定,就是在一种信念力量的支持、感召和激励下进行的(所谓的科学“价值中立”是不存在的,为什么选择和选择什么都是价值指使)。这里的信念包含了对论题的偏爱和初步的理论预期以及全身心投入的热情与意愿、耐心。在研究中,应试图根据已有的思想理论成就和实践进展,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理性或非理性的解释、判断,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意见,避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没有信念法的使用,研究和学习就很难说有所创造和心得。你的结论是不是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关键看你的信念能不能成为外部专家系统的信念的一部分或者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坚持信念法不是信口雌黄、无事生非、强词夺理。5、比较法。教育为什么可以比较:人性是相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可以分享的;我们的遇到的问题在他国那里已得到解决或避免了我们的缺陷,包含了某种赞赏性理解。教育为什么要比较: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教育提供分析视角;获得有选择的教育借鉴,从outward looking到inward looking;得到关于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概括;促进教育理解和国际认同,谋求共同性问题的解决。怎么比较:比较研究的风险很大。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要抓住可比性的东西,要有历史的和文化的背景鉴别。学术界关于比较法要明确的问题是:比较是不是研究(具有评论性)?比较是不是翻译工作?教育本身是个有机体,是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产物,因此,比较法的根源性目的在于“改进”自己。不能期望把别人青枝绿条插在自己干枯的躯干上,明天你就斜出嫩芽绿叶,后天就成为茂盛的教育大树,如同期望穿上晚霞似的衣裳你就成为白雪公主一样。6、案例法。此法为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创。7、多学科的方法。你不能同时看到一个人的前胸与后背,视野线路的局限性在研究领域同样有效。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且,你认识的事物和你想要认识的事物往往不是同一对象,事物的本质和你认为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是不一致的。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认识的目的、角度就会不一样,所以,更需要多角、多层的把握。经验世界的复杂性经常会减少结论的确定性,知识的统一性问题出现了(在人文科学的入口处以不同形式和语言写到:这里不存在真理,对于社会科学也同样存在。【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宋丽娜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因此,产生了语义学,也使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产生。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鼓舞人们改造主观世界,使得学科的发展不仅呈现出分化的趋势,而更主要的体现出分化与综合统一,以综合为主的走向。但是,要注意的问题是:多学科的方法运用不当会留于肤浅和表面化。现在很多学位论文都在使用这种方法,但取得的成功比教训少得多。这里要注意三点:熟悉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抓住学科发展的关键概念或热点;这些概念与自己讨论的问题有关。这样基本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研究方法没有对与不对之分,也没有好与不好之说。而且缺点往往就是优点。一项成功的研究通常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交替使用。基本认识或结论是:方法适当、思维复杂、尊重不确定性。五、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趋向理论上加强体系建设:应大量介绍外国教育类著作,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学科建设。特别是概念的界定和思想的描述,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内容上注重政策研究。教育、学校因为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各种谴责,这些往往是教育难以承受的。于是,人们的埋怨开始转向政策制定、政策过程和特殊政策内容以及不确定的教育计划等方面。对教育行政主体(这里包括了学校),如果没有能力进行政策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很难有所作为。世界教育行政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而正是我国的薄弱环节。由于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泛化,人们把对政策的研究和分析看作对国家、领导的不信任或者不积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政策成为不可逆转、更改的真理,实际是非常有害的。政策分析、政策制定和实施都是有珍贵的研究价值的。我们的重点是政策的制定即决策,以及政策评价上。重视组织文化,即政府行政文化文明和学校文化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文化的研究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新思想,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显然,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对教育思想、政策的贯彻,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政府来说,特别是对我国官本位思想顽固的国家,在推进政治文明过程中,必须形成行政文化,反映以民为本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有文化的官僚来说,他不仅要追求效率,强调管理的规范,更要讲究文明和策略,具有文化继承和创新意识。国际化、本土化和校本化的结合。重视行动研究。态度上要有批判的精神气质和创新精神:不能为政策做注脚甚至粉饰太平,这是腐败的文风。转变学术风气,倡导务实的研究、学习和商榷之风,反对唯唯诺诺、死寂沉沉。我们现在教育研究的风气很值得研究。在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看来,批判是自我解释、反思的品质,更是人类的三大兴趣之一:技术兴趣、历史诠释兴趣和解放兴趣,而三种兴趣促进决定了三种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科学。哈贝马斯先生正是以批判为旗帜,回应后现代的颠覆、解答现代性的危机。实际上,只有批判才有进步、才能走出僵化的沼泽,只有批判才有自由和身体、心灵的解放。没有批判,我们的教育及其管理模式永远是另人讨厌、面目可憎的,终究是更多的人失去良知和人生信心。没有了批判和自我批判,我们的教育只能被其他学科不断“边缘化”,根本谈不上有清高意味的“自我放逐”。朱勃,王孟宪编译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陈彬对中国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追问与反思A;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1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法】埃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法】埃德加莫兰著,吴泓缈,冯学俊译方法:天然之天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西班牙】何塞加里多著,万秀兰译比较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英】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二篇 学校管理基本原理第二章 学校管理思想原则我们为什么讲思想?思想是人的全部尊严,是人存在的高级体验和明示。因此,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海德格尔说:我在故我思。创新性人才必须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人。17世纪思想家帕斯卡尔无比热情地称颂人,只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思想着的。他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没有思想就没有主体体验和新认识的生成,只能停留在前人认识的水平上,主体的创新性品质难以形成和跨越。思想自由是根本的自由。我们为什么讲原则?做事、做人要从原则开始,因为它保证你的言行不会超越社会容忍的限度,符合基本的常识,克服具体行为的盲目性。“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对于管理来说,也是如此。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学校管理的思想与原则是学校管理原理的重要部分和重要体现。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教育管理和一般管理的结合。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区分或把握学校管理原则,总体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学校管理思想与原则:一、民主化思想原则1、民主化思想与原则及意义:民主思想的几个层次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可以理解到不同的民主。首先,从原本意义上理解,民主作为特殊的政治形式是用来管理和约束政府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管理政府的民主是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不是施舍。(列宁所说:没有约束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在广义上说,民主又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是社会的、个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就意味着平等,同等的机会、同等的需要、同等的价值(生命、方向歧视:贝克)。这里简单提及教育公平问题:机会(性别歧视、出身歧视,更难接受的是地域歧视)、过程、结果。第三,民主具有道德意义。民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理解、认同。道德的意义不仅是人之于人的,而同样包含了人之于自然、动物的。民主化思想原则就是民主管理学校,让全体利益关系人(具体所指为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充分表达权意。学校管理民主化的源头可以从两方面追寻:教育哲学层面当然是杜威,他是民主管理哲学的典型代表(民主主义与教育人的问题);管理学层面当然是梅约。两者汇合成为学校管理的“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民主化思想原则的价值预设: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能集思广益,获得目标的可实现性、确定性,同时在民主中认同、明确并把握目标的及其实现步骤,认识问题和差距。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效率。民主原则实际是思想发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执行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行为选择盲目性问题等,可以在短的时间内达成共识。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增强组织士气。学校管理的重要追求是提高教师积极性,在参与中教师找到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尊严,教师成为自己的主人学校的主人也使得他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有利于保证管理权力的正确表达,防止权力的搁浅和滥用。责权一致有时是不能严格做到,因此需要民主监督。2、学校民主管理的具体表现:思想观念深处上:行政人员具有习惯化的民主意识,乐于、善于听取教师、学生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监督。(态度决定一切)实践工作中:充分尊重基层的意见,反映群众呼声。还要善于吸收,贯彻。只有领导、行政人员很好贯彻群众意见,群众才能很好贯彻领导人的意见。保障形式上:重要决策和改革要召开相关会议,创造更好的参与条件。而且要多样化,不拘一格。3、几个要转变的观念:民主不是为民做主。七品芝麻官唐成有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传统的思想中,当官就是为民做主,为民选择,民也经常请官为自己做主。比如,帮助民众选择衣服、娱乐方式、教育思想等。我们的官僚政客都自诩能为民做主。民主是由民做主,是我们所知道的抵抗专制的最好方式。民主不是多数人说了算。我们常说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说了算也等于说多数人永远是对的,这并不确切。首先,正如毛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为大家都不回避常识,思维都是线性的,追求的是一种在预期中的预期(悬念中的哲理)。其次,从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一般情况看,是少数人掌握了科技最尖端的成果。第三,相反的是,多数原则可能带来最为严重的错误,带来专制和独裁、恐怖。希特勒上台也体现了民主制原则,是人民选举的结果。不仅如此,很多思想家也在希特勒的上台和统治做思想动员,比如海德格尔(“我在故我思”)作为弗莱堡大学新校长(1933当选,34年辞职,45-51年法国占领军禁教)发表了就职讲话(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他公开效忠纳粹,劝告人们接受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当然,他的行为并不是由于政治上的无知,而是他批判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那时(1933)的德国人们说黑格尔已死,就像六十年代美国的启蒙运动趋于奄奄一息。我们总是说反对的是国家而不是该国的人民;反对台湾当局者而非台湾民众),日本的战争狂人也是通过民主的形式产生的。以满足和实现少数人的利益,否定或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是不民主的,而以满足和实现多数人的利益,否定或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同样是不民主的表现。在这个绝对意义上,民主不是多数人说了算。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比喻的:一个人有权通过截肢来保存自己的生命,而一个社会就不能通过牺牲有部分人的生命来保全另一部分人的生命。确实,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我们没有很好区分“民主”与“多数独裁”(the dictatorship of the majority)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反对民主的,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