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5566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愤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书愤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上,本单元目标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这首诗歌非常典型,对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陆游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课文也已学过杜甫的登高、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生对律诗以及南宋的爱国词人的写作特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了解南宋爱国诗词。【教学重难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法及意图】1、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读诗百遍,其意也现。”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听读”、“仿读”、 “品读”这一系列环节,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合作探究: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学校近几年力推的“6+1”学案导学模式,经过实践效果显著。本节课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集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主要流程:(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问题进行点拨,提示规律。【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二、知人论世(多媒体显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三、朗读课文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四、合作探究1、首句中的“世事艰”如何理解?明确:“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愤”的根源是什么?(生讨论,师点拨)明确: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5、纵观全文,谈一谈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明确:(1)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2)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3)抒发了自己因报国无门、虚度年华而感到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6、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五、拓展探究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明确: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七、布置作业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再读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附板书设计:书愤 陆游报国有罪 年华空老愤壮志未酬 无人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