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庄规划说明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75047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村庄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镇村庄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镇村庄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一、现状概况3(一)、镇域概况3(二)、村域概况4二、规划总则4(一)、规划背景4(二)、上位规划解读及相关要求4(三)、规划依据7(四)、规划指导思想7(五)、规划原则7(六)、规划期限8(七)、规划范围8四、新村定位与规模8(一)、新村发展目标与定位8(二)、新村建设标准8(三)、新村发展规模8五、活水村(方家点)新村建设规划9(一)、新村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9(二)、新村用地布局规划91、规划布局结构92、用地布局规划9(三)、建筑平面布局规划101、建筑选型与风貌控制意向102、建筑平面布局理念12(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3(五)、现状建筑风貌整治及环境整治导则141、现状建筑风貌整治14(3)、整治思路144)、总体整治建议152、环境保护与维育导则162、居住环境整治导则16(六)、道路工程规划171、道路工程规划172、竖向工程规划18(七)、市政公用及环卫设施规划181、规划原则182、给水工程规划193、排水工程规划194、电力工程规划205、电信工程规划207、综合管线规划208、有线广播电视规划219、环卫设施规划21(八)、防灾及环境保护规划211、消防规划212、抗震规划233、防地质灾害规划234、防洪规划245、环境保护规划24(九)、投资估算25六、实施措施与建议25一、现状概况(一)、镇域概况巡场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为珙县的北大门,1992年由原白皎乡、芙蓉乡、麻岭乡、老巡场镇撤并而成。是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巡场镇东经10447,北纬2823,平均海拔348米,东北面与长宁县接壤,西北面毗邻高县,是珙县的北大门,距宜宾市56公里,蜀南竹海36公里。 全镇幅员面积107.6公里,辖26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人口1159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672人,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镇。场镇辖22个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6个城市社区、186个农业合作社,有常住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748万人,非农业人口68427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有苗、回、满、蒙、布依、纳西、白、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共461人。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茨梨、新林、营盘、金龙为城中村)。全镇地形起伏较大,西南高,中部低,东北次高,属中低山区。海拔3001221米,高度相对高差较大,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夏季炎热,春秋两季暖和,冬季少霜雪。无霜期长,日照时数长,立体气候明显,年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零下2.2,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为1143.9毫米,无霜期360天。巡场是川、滇、黔主要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镇域内交通网络发达. 宜珙公路、叙高公路、宜珙铁路和金筠铁路穿境而过,有金沙湾、巡场、武家岩3个火车站,2个汽车客运站以及千余台客货运输车辆。全镇26个村,有村社公路共18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186个社已基本实现社通公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据有关部门勘察,现有煤炭储量55000万吨,石灰石储量9053万吨,品质较高的石英砂、无烟煤、磷铁矿,蕴藏丰富,极具开发价值。有主峰海拔1221.3米、大小99峰、层峦迭嶂、雄伟壮观的芙蓉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森林面积90000余亩,森林覆盖率为46.8。场镇是川南和云、贵两省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成珙铁路、宜珙、叙高水泥路纵贯全镇,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巡场镇境内气候良好,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豆类、薯类、瓜果、茶叶、叶烟、桑叶、蔬菜、药材等,大部份农作物一年两熟、部份地区可三熟。全镇耕地面积为11294.32亩(习惯面积),其中田为7569.48亩,土为3724.84亩。目前,田坝村的高山反季节基地、余家、双河重点养殖基地、庆林、双河笋竹产业基地已经初见成效。辖区内有芙蓉集团、川南监狱、双三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拉法基瑞安水泥、申宇木业、五粮液环球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巡场。今年,投资10亿元的拉法基瑞安水泥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投资1亿元的申宇木业已建成投产;投资近9亿元的五粮液环球浮玻厂已经启动,投资6500万元同地方联办的玄武岩采石厂已投入生产。近年来,巡场镇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巡场河及两岸滨河路的综合整治,城区街道管网地埋、街道路面的改造、人行道的绿化、旧城改造、城区建设面积由试点前1.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平方公里,茨梨、新林、营盘、金龙已经成为城中村。兴太、塘坝工业园区、中坝教育中心区已经形成,由金沙、河口两村组成的金河组团已完成规划,即将启动。(二)、村域概况活水村位于赤溪乡中部,现有282户、1014人,建有村委会,内有赤溪乡居委会。全村50人以上聚居点共有9个,包含205户、942人,目前集聚度为97%,全村现状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道路状况上,基本上为泥结路面。管线工程设施方面,全村有二台变压器其容量为30KVA和50KVA,对全村供电,全村基本上用自来水,现状有少量沼气池。在通信方面,有线电话普及率不高。 二、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1、四川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迅猛。2、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由传统农业向服务型、都市型农业转变,农村社会由分散向相对集中演变。3、全国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4、发展节约型社会,进行农村土地整理,推进“三个集中”,实施“农民新居工程”。5、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居工程”。6、2010年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的工作推进,为规范和加强四川省新村(聚居点)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二)、上位规划解读及相关要求1、珙县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要求村庄规划应确定城乡居民点应集中建设,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明确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农村居民聚居点治理和建设的管理策略。2、珙县县域新村总体规划(1)、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全县生产力布局思路为“一核、一带、两轴、三极”的构架形式,并以此辐射和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有机发展。一核:是以巡场镇、珙泉镇为基础的“巡场-珙泉”城市共同体,即县城。是以煤炭、建材(主要是水泥生产)为主的地方中心和交通枢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带:巡观(巡场-观斗)路沿线的所有城镇,包括巡场镇-珙泉镇-上罗镇-观斗苗族镇,以及底洞镇、洛表镇构成的区域。两轴:北部经济轴-以沐滩镇、孝儿镇、仁义、底洞镇区域。南部经济轴-以王家镇、洛表镇、观斗、罗渡、石碑乡区域。三极:北部区域的孝儿镇,中部区域的上罗镇,南部区域的观斗乡分别为各自片区的增长极。(2)、县域综合经济分区规划1、北部粮、油、建材、能源、工业、旅游、商服综合经济区本区主要地貌包括玉和至芙蓉山和陈胜至凤凰山条状地带的峰从中山地貌,底洞、巡场一带褶皱低山地貌,孝儿中丘中谷地貌,巡场、下罗一带溶蚀冲积平坝。本区面积约 630 平方公里,人口约 27.48 万人,是珙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同时是珙县粮油作物的重要产区,发展主要以食品、建材、能源、化工和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科技教育、交通运输为主,同时发展蔬菜、副食品等高效农业。包括县城巡场-珙泉、底洞镇(含现底洞镇、玉和苗族乡,镇政府驻地底洞场)、孝儿镇(含现孝儿镇、恒丰乡、仁义乡,镇政府驻地孝儿场)、沐滩镇(含现沐滩乡、中山乡、下罗乡、镇政府驻地沐滩场),以巡场和珙泉为核心,孝儿镇和沐滩镇为片区中心镇。2、南部林、牧、茶、烟、土特产、矿产、旅游综合经济区本区主要地貌包括县域南部民胜水库以南以及东面和西南与兴文、筠连两县交界处峰从中山地貌,洛表、上罗一带褶皱低山地貌,南广河河岸阶地中丘中谷地貌,洛亥、麻塘坝一带溶蚀冲积平坝。本区农业发展以适宜中山区的林、牧、茶、烟及其它土特产为主导产业,并极积发展林、牧、茶为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为配合孝儿能源工业发展,加快对洛亥煤区(包括洛表部分)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区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本区面积约 519 平方公里,人口约 13.71 万人。包括上罗镇、洛表镇、石碑镇(含现曹营乡、石碑乡、罗渡苗族乡,镇政府驻地曹营场)、观斗苗族镇(含现观斗苗族乡、洛亥镇,镇政府驻地洛亥场)、王家镇,以上罗镇、观斗镇为中心镇。(3)、县域交通运输规划1、铁路:规划金筠铁路在金沙湾与宜珙铁路相连,该铁路线贯穿珙县巡场镇、孝儿镇、沐滩镇等,并连接筠连巡司镇。2、公路:形成以珙县县城为交通中心,以 S308、S309 及两级干线为放射轴,以县域环线(珙泉镇-恒丰场-孝儿镇-沐滩镇-中山场-上罗镇-玉和场-底洞镇-珙泉镇)为纽带,其它县内道路为补充形成“点轴环放射”交通网络体系。(4)县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供电规划(1)电力负荷预测村域人均综合用电指标按1000kwh/(人天) ,按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3000小时计算,同时率按0.7考虑。(2)电源规划城镇(乡)规划范围内的新村用水纳入城镇供电管网,统一供电,其余新村从镇(乡)场镇接出10kV输电线,配置10kV变压器,自变压器出低压线经低压配电箱向各用户配线。聚居较近的聚居点可进行共享共建。(3)供配电线路10kV电力线采用架空杆线布设,10kv变电站低压回路均为放射与树枝状结合的形式供电。通信规划(1)邮政城镇(乡)规划范围内的新村依托场镇邮政支局,其它新村设置邮政代办点。在原有业务种类的基础上增设新的邮政业务种类,拓展邮政服务面,提高邮政服务质量。(2)电信电信业务需求由所在镇(乡)电信分局负责。主线率按40考虑,固定电话安装普及率按40门/百人考虑。取移动电话普及率35部/百人。(3)通信线路规划规划通信线路主要采用管道电缆方式布设,根据容量在相应位置设置电信交接箱向各用户配线。供水规划(1)水源珙县县域大部分地区是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本次规划的大部分新村(聚居点)位于水资源相对较少的山区,因此从全县范围的角度来统筹考虑新村(聚居点)的水源很有必要。根据向家坝灌区分布规划,在向家坝渠道建成后,珙县县城(巡场、珙泉)的生活水水源将主要由向家坝渠道提供。因此巡场镇、珙泉镇内离县城较近的区域的新村(聚居点)的水源可由向家坝渠道提供。珙县其他区域不属于向家坝灌区范围,其新村(聚居点)的水源主要依托现有水源和县域水利工程规划进行综合考虑。除城镇(乡)规划范围内的新村用水纳入城镇自来水网,统一供水外,其余新村水源采用地下水、山泉水,每个新村点设置高位水池集中供水,从高位水池引水进各户蓄水池,建立统一供水网,并应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2)用水量预测各村确定供水指标按人均综合用水100-150升/人日计。村域内要进一步提高供水设施水平,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水质要求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各聚居区的消防用水由聚居区供水管网供给,供水管网要进行火灾消防校核。供水系统要考虑消防蓄水容量。(3)给水管网布置新村给水管网采用“主干管配枝状环网”的布网型式,给水管道沿规划村道及步行梯道敷设。(4)水源保护严格按照国家和四川省相关规定、要求执行。排水规划(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依据天然汇水区,采用分散就近排放原则,尽可能利用区内较大河流排放,防止山洪进入新村。(2)污水量预测生活污水排放量取平均日用水量的85%计算。城镇(乡)规划范围内的新村规划沿道路及滨河地带布设污水管道,负责汇集沿途各地块的污水,汇入规划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其余新村采用集中处理方式,污水须经氧化塘、氧化沟或沼气池的处理后才能排入排水管网,污水由污水管收集送至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河流。(3)污水管网布置沿规划道路铺设污水管道。在车行道下的最小覆土厚度宜大于0.7米,最大覆土厚度不宜大于78米,在街道上的最小管径不小于天300毫米能源规划(1)气源规划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城镇(乡)规划范围内的新村用水纳入城镇煤气系统供气,并辅以使用电力作为必要的燃料能源补充。其余新村采用沼气为能源,辅以电能。(2)用气量标准生活用气量指标为0.4立方米/人天计算(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珙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5)、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6)、四川省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7)、珙县县市总体规划(2004-2020);(7)、珙县巡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8)、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9)、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文件(10)、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四)、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改善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五)、规划原则(1)、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的原则规划始终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规划新村(聚居点)空间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2)、规划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规划中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和山水田园风貌,塑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特色。(3)、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村民自愿的原则规划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要求,满足村民生活、生产和发展需要。(六)、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七)、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是赤溪乡活水村两个新村点,方家点新村点,文家梁新村点。 四、新村定位与规模(一)、新村发展目标与定位1、发展目标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共和新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建立长效农民增收机制;远期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群。(2)社会发展目标: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事业不断提高。(3)文化发展目标: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100%;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控制在3%以下。(4)环境发展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培育新村生态环境。(5)新村建设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新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远期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新村村落建设,完善和升级配套设施,控制乡村景观风貌。2、发展定位依据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集现代农业、养殖、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依托城镇带动的山地田园新村。(二)、新村建设标准本次规划按照人均用地规模80平方米控制,确定新村总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人均宅基地面积按30平方米以内控制。(三)、新村发展规模新村发展的规模控制主要通过人口和建设用地两项指标来进行。通过对居民点的集中布置和引导,缩减散居居住用地,从而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性,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五、活水村(方家点)新村建设规划(一)、新村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新村范围内地势南高、北低,高差相对较大,用地主要是大面积的农田及旱地,同时有多处水塘分布其间。新村用地现状居住户数11户,人口38人;新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0.35公顷,周边主要由农田、旱地、苗圃、空地组成。规划区内现有少量散居农房,建筑质量相对较差,多数为土砖房。现状有一条约3米的现状东西向道路位于整个新村区域中部。新村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新村现状区域内通电、移动通讯等,有线电话普及率不高,居民生活相对便捷。区域内现状生活用水每户均采用自打井水以及自建小型蓄水设施。现状无沼气池,生活污水均未经过处理,通过自然沟渠排放,雨水经自然排放至就近沟渠。规划区内现还未使用天然气,现状居民以电和柴火作为主要生活能源。区内现状尚未有集中垃圾收集设施,生产生活环境亟待改善。(二)、新村用地布局规划1、规划布局结构方家点新村的结构形态主要由以下因素确定:新村发展性质与规模 与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有利于新村建设散居聚居点集中的建设要求便于塑造新旧结合,城乡一体的风貌特色2、用地布局规划(1)、农宅用地布局A、现状及存在问题新村现状用地中部有相对集中的现状聚居点,建筑年代久远,质量较差,耐火等级较差。聚居点内农房建筑分散,没有形成很好协调,使整体村落格局显得较散乱。B、规划原则1)根据新村规划结构特点,农宅用地布局为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2)农宅用地选择环境条件好、布局相对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方便的地段布置。C、规划布局规划在保持现状农宅院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对老院落内的危房、农房进行综合改造,结合现状村道,在保留现状建筑质量相对较好的农房基础上,进行扩大新建;结合地形分台布局建设用地,各台地之间以生态农田隔离,有助于居住环境的改善。规划住宅建筑以两层为主。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25-40%,绿地率20-40%,居住建筑间距新区不小于1:1,容积率按0.2-0.5控制。(2)、公共设施配套布局A、现状现状规划区范围内无集中公共服务设施。B、规划原则(1)按照新村建设标准,根据新村配套标准,形成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系统。(2)尊重传统风俗及村民心理,充分考虑旧村落在区域中的传统地位并加以延续,结合新建区域的开辟,充分发挥级差地相效益,考虑各类公共设施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合理布置各类设施用地。C、规划布局配套设施用地:在新村西侧区域新建一新村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套各类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农资放心店、综合调解中心、便民商店等。(三)、建筑平面布局规划1、建筑选型与风貌控制意向(1)、建筑选型A:建筑选型原则1)农宅建筑为两层为主,密度布局形态,结合建筑简洁富有川南风格的外观,更具有地域性特征。2)院落区结合地形条件以分台式布局,以梯步串联各分台区域进行自由串联,形成良好的私密与半私密空间、交流空间和居住空间。3)园林绿化:结合现状林盘灌木、乔木树木,进行空间的立体绿化,选择乡土树种和植物,突出规划区自然风光的景观特征。B:户型选择建设标准以节约土地为原则,并结合当地村民的意愿综合考虑。根据当地村民的建设意愿,规划提出了建筑户型示意,共3种户型。户型建筑面积基地面积三人户133.7678.72四人户17497五人户233.58122.42层数:三人户(二层)、四人户(二层)、五人户(二层);间距:正面间距不小于1:1。(2)、建筑风貌控制A、新村整体风貌意向和导控1)新村总规风貌分区定位:该区域地形主要为山地,建筑的建造多结合周边地形 ,该区域建筑风貌控制为:以“青瓦、白墙、铁红色或褐色木构件、灰色墙体勒脚”为建筑符号,建筑庭院建议用木栅栏围合,并在庭院内种植绿化植物,乔灌草相结合,进行空间的立体绿化。 2)整体风貌定位:新村聚居点主要定位于具有珙县地域特色的川南民居风貌。3)控制层面:建筑形式主要以提供的图集为参考;材料基本上以传统材料,鼓励使用本地材料;建筑墙面色彩主要以白色墙面为主,但木构件较山区建筑稍有减少,门窗及墙体在色彩上有明显区别,多刷有铁红或褐色油漆,整体色彩鲜明。墙体则多用灰色线条装饰。建筑整体稳重、端庄。喜庆的建筑色彩洋溢着幸福、和谐的美好氛围。B、建筑微观环境设计控制1)、建筑物的首层要求具有人的尺度,可以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质地、建筑纹理和韵律的表现以及建筑细部。2)、为保证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要强调体现新村院落景观,按要求从红线退让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根据空间环境规划的需要,确定主楼的后退。要注意建筑物的横向设计,如阳台、外廓、雨篷等。3)、选用的外墙面材料为涂料、天然石料、砖、透明浅色的玻璃。4)、针对西南区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色彩以暖色为基调,但不要大面积地使用明亮耀眼的颜色,石料和砖石砌块要保持自然的色彩。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如古铜色、灰色、绿色和蓝色等。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和外貌。住宅建筑色彩宜素雅、温馨,以白、棕色等中间色彩为基调,阳台、楼梯部位和门、窗可采用鲜艳色彩,形成对比。少数住宅采用灰蓝、降红、金黄等颜色装饰。如果采用屋面绿化,不仅在颜色上与大地色彩调和,而且还能取得增加新村绿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道路车道决定于路面材料,步行道采用预制块铺砌加整体饱和色处理。路灯及灯柱的色调要与建筑物、道路形成对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5)、地面停车库要与建筑物相协调,并采用适当的建筑手法或绿化、幕墙等构筑视觉屏障。6)、建筑泛光照明不应直接射入其它建筑的窗内。在建筑顶部的照明应按照夜间远处眺望的要求设计。街道照明光源宜采用具有自然色彩的金属卤盐灯,人行道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照明光源则应选用色彩最柔和的白炽热。7)、交叉口的设计要明显区别于道路的路段,但材料、色彩、绿化和照明光源必须与道路相调和。8)、管道线缆隐蔽埋设,并注意为行道树生长提供空间。C、风貌控制和激励措施对于采用鼓励的建筑形式考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按引导进行建设的民居考虑给予免费的技术指导;对于传统的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的修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2、建筑平面布局理念(1)、布局原则A、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题,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B、适度超前的原则所谓适度超前,就是结合规划区的优势和特点,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地设计。锐意创新,反映时代精神风貌。C、可操作性的原则可操作性是任何新村规划建设的前提条件,应做到充分结合场地实际地形,满足居民居住意愿。(2)、设计理念本规划以“人本、自然、文化、融合、安全”为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为基准点,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山地田园栖居”环境。延伸并提升原有的院落组团空间特色,组织合理有序的道路交通,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交流空间的需要,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家园。规划中与当地的生活与生产相结合,规划将每栋建筑的绿化空间部分的释放出来,成为共享空间,为村民提供交流活动场所。(3)、设计方案A、规划的新村点位内集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其涵盖了新村所规定的所有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前为游憩广场,供村民休闲健身。B、规划区利用自身独特的用地及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山地田园景观空间引伸至新村绿化组团绿化院落绿化,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造园共享的居住规划区;规划区在组团结构上,采用院落和灵活空间布局两种布局方式 ,既能创造趣味的邻里空间,加强规划区的邻里交往,同时又便于组团的出入口控制,也能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和亲切感。C、规划区布局中,结合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进行主要步行入口的设置,将新村与公共服务设施融为一体;区内利用现状道路主骨架,将院落空间、点状空间进行空间串联,形成将生活性、文化性、休闲性融为一体的规划区布局,结合建筑明快、大方的外部线条,体现农村新的时代特征。D、规划区规划依据现有及潜在的开发条件,进行合理布局,综合考虑路网结构,绿地系统与住宅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经济合理、美观、基础设施完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规划区内部组合,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形成能兼顾建筑内外空间的趣味性,环境的有效性,邻里的社会性,居民的安全性,形成以人为主体“人建筑田园”一体化的人居环境。E、规划区采用“与环境的对话,与自然的交流”的设计理念,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点,在主要步行入口两侧及规划区周边形成以阳光、田园、山体为特色的新村生态环境,使居住环境品质得以提升。F、结合近期新村规划的相关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在规划中适当考虑布置集中养殖用房,改善人居环境;在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通过户型设计以解决养殖用房和农具杂物用房的设置。(4)、平面布置规划区利用现状村道,形成新村主要的交通骨架。本次规划将结合现状村道设置主要的交通出入口,由此,沿主要车行道设置步行主入口,各台地组团内部以步行为主,所有停车在组团外部,且在新村中心处设置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前为游憩广场,供村民休闲健身。建筑以台地布局形态为主,形成良好的邻里空间,再通过现状车行道路串联这些空间,形成小空间大空间的空间序列,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氛围;充分利用地形,结合现有村道,利用建筑的摆放合理组织交通与划分功能区,节约用地,使建筑与周边田园环境有机结合形成整体。采用组团式和行列式布局形式,空间层次丰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充分融合。(5)、交通组织在用地范围内结合现状村道,以及满足区内群众生活交通需求,解决区内对外联系问题,规划用地范围内结合现有道路修建完善规划区内村道,为新村主要车行交通。各组团及台地之间通过5米道路进行车行交通联系。各台地之间采用的标准为23.5米的步行交通进行联系。道路交通组织尽可能实现完全的人车分流,充分体现生态居住区的特点。结合建筑景观布置,在合适的位置设置部分公共停车位,不足的部分由庭院绿化进行处理。(6)、景观组织本次规划景观系统主要由景观轴线、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通过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的塑造,打破单一线型步行系统,形成连续巧妙多样的空间。结合周边山地田园环境,形成场地、场所、场景三者有机的组合,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合力”空间。绿化系统营造亲水、绿网的生态环境系统,以适应传统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水系形成景观体系中的水体景观中心。将水景引入到规划区内部,形成多处不规则绿地,两者在场地叠加构成丰富多变的居住景观步移景异,水随景动,情景交融。巧妙利用建筑布局,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总体布局显得紧凑、有机和灵活。巧妙利用环线组织景观、设计的公共空间、利用公建建筑形态、合理组织绿化,形成景观节点,打造具有韵律和起伏的规划区景观。(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总用地面积:3.70 ha其中:现状原用地面积:0.86 ha新增用地面积:2.84ha总居住人数:364人;总居住户数86户新建居住户数:80户现状保留户数:6户总建筑面积:13408.0其中:新建建筑面积:11560.1保留建筑面积:1207.9公共建筑面积:640建筑密度:28%容积率:0.36绿地率:32%停车位:55个(五)、现状建筑风貌整治及环境整治导则1、现状建筑风貌整治导则(1)、风貌整治范围根据布点规划,该村拆院并院落,1-4户的院落逐步拆除,四户及以上保留的院落形成一般村落。所有新建建筑按照风貌设计进行建设,保留的院落所有建筑按照整治方案进行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2)、风貌整治原则1)整体协调原则整体把握规划范围内的建筑风貌与环境特色,并与区域进行协调。优化建筑形象与环境景观,展示良好村落界面与形象。2) 分类整治原则按照现状调查的情况对现有建筑进行整治手段分类,对于需要重点整治的建筑从整治措施上进行明确。3)经济性原则整治措施与手段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因素,尽量以较少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达到整洁、统一、协调的风貌与环境。4)可操作性原则应充分尊重现状,考虑到政府和个人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求与难度,规划成果易于操作。(3)、整治思路 1) 整治目标摒除脏乱差的村落死角,以有效手段在短时间内呈现整洁、生态、和谐的村落形象2)整治手段对临街面和重要节点的建筑和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着力打造村落道路景观以绿化、围墙等方式将近期难以改造的地段进行遮挡3)整治重点临街面建筑和景观道路景观拆除破旧及受损的建筑清理环境(4)、总体整治建议1)风貌与色彩整体控制建议本规划区的建筑风貌较为统一,大多为现代民居风格建筑。在整治过程中仍要力求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但在细节上体现出当地建筑的文化和风格特色。现状大部分建筑需要将墙面进行处理或清洗,将墙面的附着物(如雨棚、窗套、广告招牌)的色彩和规格进行统一和协调设计。将建筑主色调统一为白色和灰色。建筑的山墙面和背面以及有些质量较差建筑统一为白色涂料粉刷;卷帘门框柱统一深灰色进行粉刷。2)总体布局控制建议散:农宅空间分布根据规划的要求,对现有建筑质量较差的土坯房进行拆除;3人以下按3人计算,5人以上按5人计算,每人75平方米,搬迁村民按一户一处宅基,解决人均宅基面积大,土地浪费问题,利用现有村道进行相对集中安置。缺:公共设施土院坝通过水泥,青石板等进行硬化,并进行庭院绿化;结合民居、水塘、农田设置乡土木屋,形成村居休闲点、休闲活动中心。 基础设施道路,村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46m,车行道宽度35m,一侧布置路灯,一层布置绿化;村庄游道,红线宽度2.03m,以步行功能为主;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入户路,红线宽度不大于2.5m;管线,配套完善各级管线系统。脏:设置三个公厕面积共90平方米;垃圾收集点2处,厕所均改建为水厕,并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通过建筑内部功能的调整做到人畜分离;养殖大户进行拆迁,设集中禽畜舍圈。空: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窄间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设村庄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村庄的管理。(5)、建筑整治手法本次风貌整治规划结合现状建筑质量、外观形象、环境质量对不同建筑采取不同的整治手法。 根据改造力度主要可分为保留、改造、拆除三大类。1)、保留 a)整饬(ch):指结构和质量好,与传统风貌不够协调但尚未产生强烈冲突的建筑,对这类建筑外观不符合传统风貌的部分进行整饰,通俗说法即“穿衣带帽”。b)暂留:指建筑质量、结构较好,设施配套齐全,虽不具备传统风貌,但体量较大的建筑,可暂时保留,条件成熟时按规划要求进行改造。2)、改造 主要针对建筑外立面:建筑外观陈旧,与总体风貌不符合,违章搭建突出,广告、店招等规格和放置凌乱,对村落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措施屋顶 清理违章搭建 对屋顶绿化进行统一处理 增加青灰色小披檐檐口 女儿墙上加简洁灰色压顶线条装饰,使建筑立面趁于简洁、明快。同时又解决了雨水冲刷墙面的问题墙面 对外墙进行清洗 对墙面粉刷剥落及污损的建筑重新的涂刷质量可靠、耐久性长的外墙涂料 墙身增加装饰线条窗户 加窗套 加装饰色框附着物 清除外墙上影响外观的不必要附着物 对雨篷、空调机位、防护栏、广告牌进行统一处理;3)、拆除 对局部建筑质量较差、损毁严重且严重影响整体景观的建筑进行拆除 对由于规划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必须拆除的建筑进行拆除 拆除违章搭建建筑 拆除零散建筑。2、环境保护与维育导则新村环境现状无垃圾收集点;区内每户单独设立厕所。无环境清洁服务人员,养殖污染未作处理。目前全村的养殖污染较为严重。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污染治理目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村民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具体的治理从几个方面进行:治理污染源;集中处理污染物;动态检测机制。(2)、水土保持与涵养:对范围内的裸露地表进行分类,并加以人工处理,尽可能以植被进行绿化;同时,针对区内的弃置地进行考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树木,加强水土保持和涵养。 (3)、植被和物种的保护: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民的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3、居住环境整治导则(1)、居住条件评价现状村民居住状况整体上正在不断改善,但是,不同地段之间、不同住户之间的差距也正在不断加大。整体情况是靠近交通沿线的状况好一些,位于内部深处的要差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民住房建设秩序混乱,公共环境和卫生状况比较差。(2)、环境整治内容: 从环境整治的类型来说,主要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环境、居住环境。规划确定的具体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对每家住户的厨房、厕所、牲口圈、院坝等进行改造。厨房改造,考虑用水泥加固和瓷砖贴面,既美观又干净;厕所改造当中,考虑也以卫生为主,尽量改汉厕为水厕,方便冲洗,避免气味扩散;牲口圈的改造拟用水泥砌筑,同时,作好排水措施,改善卫生状况,减少疫情的发生;院坝的改造,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于晒坝性质的拟用水泥进行硬化,便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堆放和晾晒粮食,对于休闲活动性质的考虑以带有色彩和图案的地砖进行铺地。房前屋后绿化、水坝、堰塘等改造计划。对于房前屋后整治主要是减少裸露地表,增加绿化,同时兼顾美观;水坝和堰塘整治主要是对在居民点内的水坝和堰塘进行环境改造,净化发臭的水塘,对水坝进行加固和硬化,设立闸门。(六)、道路工程规划1、道路工程规划(1)、现状情况现状规划区地形为典型山区台地地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715-668米,相对高差较大。对外交通现状情况:现有一条约3米左右的通车村道贯穿整个新村中部区域,形成相对快捷的对外交通联系。(2)、规划设计依据1)国家、四川省及宜宾市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条例。2)规划区地形图资料(11000)。3)有关本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料。(3)、规划原则1)规划与现状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2)道路平面规划结合平、纵、横统一考虑,使之有机结合,布置合理,同时兼顾线路的总体性及局部路段的特殊性,使布局更加合理。3)规划采用合理的技术指标,在不过多增加施工难度和工程量的情况下,应尽量提高线型标准。4)规划应与道路性质及环境相适应,兼顾道路的美观和景观。(4)、路网规划本次路网规划以规划区车行道路为联系,形成“车行”和“步行”相结合的路网格局。(5)、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断面布置1)规划原则A、与道路的性质和特点相结合。B、保证车辆、行人的交通安全和畅通。C、与沿线自然条件和建筑物相协调。D、有利于道路排水。E、选择横断面的合理布置形式,考虑近、远期结合。2)道路分为二级:主路、宅前路 主路:红线宽度5米 宅前路:红线宽度3.5米(6)、交通设施规划1)停车场规划原则A、停车场宜根据停车特性及需求来确定停车场车位与形式及停车容量。B、尽可能分散多处布置,应避免停放出入口对着交通道路。2)停车场只在各公共建筑集中地带及居住组团内部根据需要设置停车场或停车位,按照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设置相应的停车设施。3)另在街头用地不规则处设置多处街头绿化休闲小广场。(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道路平曲线半径 R10米。2)交叉口缘石半径主路与主路相交r7米,主路与宅前路相交r5米。3)道路纵坡: i最大不超过8% i最小不小于0.30%2、竖向工程规划(1)、场地平整及室外工程规划原则在场地平整与分台过程中,结合新村用地,分析研究自然地形,结合解决新村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使建筑用地与道路之间在竖向上能良好的结合。场地平整主要控制单位面积上的填挖方量,避免高填深挖,合理、经济地组织好新村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做到填挖方基本平衡和在经济运距范围内移动。土石方工程量采用方格法计算。具体措施如下: 1)各类建筑用地填挖方高度小于2米。 2)挡土墙高度尽量减少,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采用与护坡结合,降低挡墙高度。 3)在同一台地内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大于3%。 4)公共建筑在深填方地段,设地下室,以减少深基础的回填方量。(2)、室外工程室外工程包括:挡土墙、护坡、普通梯道、宅前道路。(七)、市政公用及环卫设施规划1、规划原则(1)、本规划区内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充分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对物质支撑功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新村建设奠定基础条件。(2)、本规划区内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结合基地的风貌特色,因地制宜探索最佳技术线路,努力节省用地和投资运行费用。同时反映先进的科学技术、可持续的环保理念、高尚的生活需求、宜人的人居环境。有关设施的布置和工程系统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的理念,既体现适度超前,又有利于实施操作。(3)、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协调各专业部门的关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便于市政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专业的管线材料选择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市政设施施工建设必须保证高质量。(4)、本规划区中各项地面设施除了满足功能上的要求外,在规划时将其作为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布置。充分考虑市政设施与地上、地下空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注意将设施的功能与空间景观相融合。(5)、坚持动态和可持续开发的理念。本规划区内市政公用设施和管线根据分区保持相对独立性,以便于分期开发;同时又注意各分期市政工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呼应,以便于滚动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市政公用系统。(6)、市政工程管线尽量做到地下敷设。尽量达到优美的空间环境,并且尽量一次敷设到位,确实没有条件实施的,预留管位,为市政公用设施的发展与扩容预留空间。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不确定性,各专业在预留接口时要有弹性,每隔一定距离都应留出接口,以适应未来开发项目的突变性。2、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指标及用水量预测依据新村总体规划供水工程技术要求,结合规划区实际,确定其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如下:1)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按120升/人d计,给水普及率100%,其用水量为43.68m3/d。2)公共建筑10L/m2日(建筑面积,下同),其用水量为16.5m3/d。3)其他用水及未预见用水按上述用水量的15%计,用水量为9.03m3/d。 则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69.21m3/d。 (2)、水源及水厂 规划本居民点近期仍采用地下水为水源,但为保证安全和卫生要求,建议在引水处增设简易的消毒过滤设施。远期考虑建高位集中供水池。 (3)、管网布置 规划区内给水管呈树枝状布置,DN150主水管供全区用水。 (4)、消防规划区内消防采用低压制,同生活给水共用一套管网系统,按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为1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5L/s,两小时消防延时的最不利情况来校核规划区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沿规划区主次道路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并在道路交叉口保证有一处消火栓。依托新村自建消防专员来保证规划区消防任务。(5)、管材给水管材采用PPR管材和配件。3、排水工程规划(1)、排水体制 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规划区内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雨水设施及管网布置规划区的雨水排放采取就近排放的原则,管网根据地形变化采取分散布置。根据道路竖向规划,雨水在各排水片区经雨水管汇集后就近排入就近水体。雨水管一般布置在非机动车道和车行道下,埋深控制在0.7-3.0m,雨水管管径100-200。(4)、污水工程1)污水量预测污水按日用水量的80%(除去绿化洒扫用水)计,则本规划区污水量为58.8m3/d。2)污水处理规划区污水处理根据建筑组团布局,小区分组团设置化粪池,规划区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接入沼气池集中处理。(5)、管材及敷设污水管在小区内采用塑料管。污水管管径为D300。4、电力工程规划(1)、供电规划本区供电是靠现状10kV供电。本区共设500KV*A变压器1个(详见图)。本区供配电主要采用室外箱式变电站,室外箱式变电站的设置,按变电站深入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单台变压器容量不超过1000千伏安,供电半径不超过250米的原则确定。(2)、供电标准及负荷预测本区负荷预测为:1)居住用电负荷:4KW/户,用电负荷为34.68KW。2)公建设施用电、生产用电、市政设施用电按居民生活用电负荷的20%考虑。本区供电设备总负荷为40.98KW。(3)、供电系统本区供电作整体规划设计,变电站低压回路均为放射与树枝状结合的形式供电。(4)、导线及敷设10kW电源线采用架空线沿规划人行道或绿化带外侧敷设,10kV进线采用电力电缆沿规划人行道埋地敷设。380V/220V低压线路全部采用电缆埋地敷设,低压电缆采用VV22全塑电缆,在无建(构)筑物障碍时尽量取捷径沿直线方向敷设。(5)、规划区内设道路照明配电控制箱1个(详见图),位置设在规划区箱式变配电站附近,电源由规划区箱变集中供给,路灯照明用电按20kW考虑,路灯控制方式采用手动控制。路灯布置沿道路单侧布置,间距控制在2530米,灯具光源采用高压钠灯。(路灯具体设计时定)。5、电信工程规划通信规划应满足信息服务的快速、高效、广域。结合城镇通信规划,建立和形成具备交换、传输、通讯、数据、宽带、移动电话、有线电视、邮政等功能的资能型综合通信网络系统。1、电信总平面规划:规划区内有公建,住宅47户,依据预留发展饱和设计的原则,拟最终需要电信部门敷设47对电话电缆进入小区。2、电话线路交接由户外落地交接箱完成。交接箱采用JTX800对交接箱1个。3、电话线路计算指标:住宅每户一对电话线。共规划47对电话线,其他小型公建服务设施,依据规定适当设置电话线。4、规划电话主干进线电缆(既交接箱前)采用排管或塑料波纹管埋地敷设。用户电缆(既交接箱后)采用直接敷设。7、综合管线规划(1)、基本原则本次管线工程规划包括:给水、污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五种管线,在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今后各单项管线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方便,同时兼顾其安全性,并注意节约用地。(2)、平面综合为避免给水与污水相互污染,强弱电相互干扰,原则上布置在道路下的各种管线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一般应遵循下列次序:道路西、北侧为:电力、给水;道路东、南侧为:污水、电信。(3)、竖向综合在车行道下管线的最小覆土厚度为0.7米。各种工程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给水管线、燃气管线、污水排水管线。若出现交叉矛盾时应遵循小管让大管,压力流管让重力流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等原则进行调整。8、有线广播电视规划有线电视入户率按100计算,以集镇为1个单位并划分若干片区,规划区通过光缆与集镇光纤支干线相连。规划区内采用光线埋地敷设,电信、有线电视及智能网络采用同一排管敷设,在规划区内预留智能网络节点和干线的位置。9、环卫设施规划(1)、规划区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场的设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实现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并使残留物减量化、无害化。垃圾堆肥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村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的有关规定;垃圾填埋场按行业现行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相关规定执行;居民粪便处理按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79)的有关规定执行。(2)、公共厕所规划单独布置一个公共厕所,其次结合一部分公建设置公共厕所。住宅及公厕在近期设置化粪池,使粪便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户内分流。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下水道,减轻对水体的病源污染。(3)、生活垃圾收集点规划单独布置两个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原则不超过150 米。(4)、果皮箱按组团内部街道布置间隔25-50m,干道间隔50-80m,一般道路间隔80-100m设置废物箱,宜采用分类收集。(八)、防灾及环境保护规划1、消防规划(1)、确定规划区内重点消防保卫单位根据规划区用地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根据“四大”(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后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六方面(易燃建筑、公共场所;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单位;重要电台、通讯枢纽等;粮、棉、百货仓库等;)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单位和地区:1)、新村管理中心2)、新村内生命线设施。3)、新村主要公共场所;三、四级耐火建筑集中、街道狭窄的老街建筑。4)、人流集中的重要场所。5)、新村文化娱乐设施集中区。(2)、规划建设用地消防分类消防二类用地:建筑防火条件较好和一、二级耐火等级住区,三级耐火建筑分散地区,发生火灾危险性较小。(3)、规划区消防安全布局规划“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我国消防工作的重要方针,消防安全布局是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内容,因为合理的消防安全布局可以防范于未然,有效地消除、减少火灾隐患,给规划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良好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次消防规划力求从规划区实际出发,结合布局特点及消防设施现状,依据规划区布局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消除规划区在布局上的不安全隐患,为规划区内村民、人员从防灾的角度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新村的消防规划应纳入乡镇总规进行统筹安排,设置便捷的交通联系,保障各镇消防车能顺利到达各新村,各新村内应修建消防水池一处。各镇均应设置便捷的交通联系,保障各镇消防车通道畅通、消防设施互补,并加强对消防供水、消防通讯、消防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按照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划分标准,珙县森林防火为级火险单位,防火等级高;建设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监控系统,在重点林区组建专业扑火队伍,配置防火设备、设施,构建完整的森林防火体系,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逐步实现防、扑火指挥科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4)、消防车通道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