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73022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朗读体验 情景交融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学习者分析】 1.学生是1112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3.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甚至很多孩子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设计特色】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根据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方法与过程: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模拟当时的情景,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好的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法:教师引导、点拨法学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我记得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大家大声的背出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大家记得很熟,这首诗是讲: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但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同学们,假如你进山访问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不能)好,假如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访问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访问的是什么朋友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2.齐读课题。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生: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生: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忆古诗时,不知不觉走进了课堂。老师富有激情的解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课题的发问,便显得水到渠成,而这一问题的设计更具有发散性,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回答五彩缤纷,极具个性。二、读通课文,说读课文1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2大家的意见很好,那我就按大家说的方法先来读一读。 (老师读段。)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访问了哪些朋友,又是如何称谓和评价这些朋友的? 3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在山中访问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称谓和评价这些朋友的呢?(见书,引导同学回答)(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4同学们读书很细心,准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么多“朋友”聚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我”也是其中小小的一员。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访问朋友的,对这些大自然的朋友怀着喜爱、赞美、敬佩的感情,表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板块:朗读,说“喜欢”的画: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身最喜欢的内容,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读时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美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一会你把在选读过程中自身特别欣赏的语句或段落推荐给大家,好不好?(同学选读)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请你把这些内容大声的读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发现、你的快乐。好不好?(3)集体交流生:老师,我最喜欢的朋友是老桥。师:为什么?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师:有道理。“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大。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老桥德高望重?生:从“弓着腰,附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师:哦,还有吗?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占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归,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生:老师,我最喜欢的朋友是树。师:说说理由。生:他把树看做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在望着他。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师:谁还有补充?生:我有补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师:真能干,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生:我也有补充。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师: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三板块:品读,说“理解”的话:刚才大家找出来好多非常美的句子。其实作者的好心情就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建议同学们课后把这些句子摘录下来,多多的积累,多多的学习,这对我们的写作是有协助的。 下一步的我们的学习更有意思,也更能表示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品读”。品什么?品课文中用得好的字词句,说一说“理解”的话。 刚才同学们推荐了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他们到底美在哪里?是语言美,还是揭示的精神美;是某个词用得好,还是某种修辞用得好。用“我认为 写得好,好在 ” 的句式回答。小结: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研讨:其实作者是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的,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访友”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身的朋友和家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友”是文眼,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标明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就象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分钟)、第四板块: 演读 说“发明”的话: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还想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朗读。这样吧,你们最喜欢哪一段?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来示范朗读第五自然段,要读出感情,读出表情。(上讲台演读)文章中的“我”深情地把山泉称着姐姐,把溪流称着妹妹,把白云唤着大嫂,把瀑布唤着大哥,把悬崖敬称为爷爷,把云雀当着弟弟。在与这些朋友亲切的对话中,我们仿佛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假如我们人类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心意相通,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同学们,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想说一句什么心里话?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要有环保意识,要热爱大自然,维护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三、小结、同学们,作者访问了山中众多的好朋友,又有哪些收获呢?让我们齐读第段。、作者去山中访友,早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友,晚上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这两个“好心情”有区别吗?(有,前者是指怀着愉快喜悦的心情去,后者是指“我”的收获,是亲近大自然后的轻松与满足。这就是作者最大的收获。)、(结束语):同学们,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蚂蚁都可能震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国庆节快到了,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平安,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去山中访友。今天同学们的表示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与同学们相处老师很愉快。谢谢同学们!再见!五、布置作业:、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练笔:模仿课文段落写一、两段话。(任选一个话题)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把自身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板书设计:1 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开始教学流程图介绍圆明园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课件1课件展示燃烧的课题学生质疑二、交流课外资料、开拓学生视野小组讨论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全班交流,小结学生在全班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三、复习感知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回忆文章脉络老师通过课件展示课件展示文章脉络课件2 四、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出示合作学习方法课件3指导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明确要求学生学习老师指导课件4理解“众星拱月”合作学习比赛课件5播放圆明园毁灭的视频学生通过三议三悟,掌握学习内容,体会文章中心交流评议五、师生总结扩展、提炼升华中心总结全课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媒体的应 用学生的活 动教师进行逻辑判断教学评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课堂,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同时,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也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所以,不断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才会随之不断地增长。课中我创设多媒体环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先是学生在组内评价,推选一位学生在班上交流,对表现好的组我采用“奖励”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老师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后有几位听课的老师,认为本课的教学焕然一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课件制作精美,真实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视频让人看了痛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这种教学方式有些脱离课本,学生阅读的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