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D卷.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871674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1. (5分)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买椟(d)还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 薰以桂椒 , 缀以珠玉,饰以玫瑰 , 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n hi)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注】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犊:木匣子。柜:盒子。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鬻:卖。(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还_(hun hi)(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为:_缀:_饰:_(3)“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 ) A .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B .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C .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4)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 ) A . 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B . 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5)“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 ) A . 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B . 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C . 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眼光独到,取舍得当。(6)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对那个只买了木匣子的郑国人说些什么? 2. (1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欲速则不达子夏为莒父宰 , 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选自论语子路。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莒父宰:莒父地方的总管。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附参考译文】子夏到莒父做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 3. (14分)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这篇文言文选自_ (2)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_ 去:_译:_(3)用原文语句填空。 第一个小孩子的观点是:_。他的理由是:_。(4)孔子竟被两小儿“笑”,请你恰当运用名言警句,为孔子辩护。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4.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下列字注音。 _盂沧孰汝(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两小儿辩斗_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及其日中如探汤_孔子不能决也_孰为汝多知乎_、_(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 5. (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划线字注音。 _盂沧孰汝知乎(2)解释下列划线词。 两小儿辩斗_我以_日始出时去_人近及_其日中如探汤_孔子不能决_也孰_为汝多知_乎(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 (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越人种稻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泻水种黍,弗对,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1)解释下列字。 盖:_鄙:_兵:_偿:_(2)翻译最后一段。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3)文章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 (4)这两个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5)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7. (12分)根据课文夸父逐日内容作答。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_,_;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补充文中横线处。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_,_;河、渭不足,北饮大泽。(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 丈 杖 仗手_ _夫 打_ 扶_而行(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5)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8.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 . 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 . 而不求偿 偿:报偿D . 时人畏服之 时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 9. (10分)阅读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 , 共工与颛顼(x)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1)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 昔者:_ 争:_触:_ 折:_(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10. (5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jin)于郊衢(q),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_:自以为_:于是就_:没有阻止_:于是_:返回(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_,作者是_。 (3)根据短文内容,尝试用原文回答问题。 薛谭为什么辞别老师回家?因为他“_”。薛谭听了秦青老师送行的歌后是怎么做的?_ , _。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秦青歌唱得好?_ , _ , _。(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 A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 . 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C . 只有有才智的人才有骄傲的本钱。11. (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注】炳烛:点燃蜡烛。盲臣:师旷自谦之辞。师旷是个盲人,所以这么说。阳:这里指阳光。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暮_ 戏_ 闻_ 善_(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臣闻之。B . 如日出之光。C . 默而识之。D . 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12. (1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注】炳烛:点燃蜡烛。盲臣:师旷自谦之辞。师旷是个盲人,所以这么说。阳:这里指阳光。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暮_戏_闻_善_(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臣闻之。B . 如日出之光。C . 默而识之。D . 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13. (27分)课外阅读。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媪(o):年老的妇人。杵(ch):棒槌。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去:_。 方:_。欲:_。 还: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还_(3)用“是”与“否”判断下面的划线字是否意思相同?(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_太白感其意,还卒业。_(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14.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絜之百围 絜:丈量B . 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 辍:中止C . 奈何哉其相物也 相:看待D . 不可以适河 适:适合(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 . 以至于此其大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C . 使予也而有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 几死,乃今得之 而后乃今将图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B . 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C . 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D . 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15. (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日:“鞭乎?”王日:“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反家。【注释】系:抓。致:达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世乱 _云_鞭乎_释之_(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惊弓之鸟B . 君子何之C . 置之度外D . 久而久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16. (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参考译文】曹操获得一只大象,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没办法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冲,跟曹操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记录水痕到达的地方。取出大象,将同样重量的物体放到船里,让水位赶上原先所刻的地方。而后再称出这些物体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欲知其轻重。_使水及原痕。_(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置 象 于 船 上 刻 其 水 痕 所 至。(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5)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第 22 页 共 22 页参考答案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1-1、1-2、1-3、1-4、1-5、1-6、2-1、2-2、3-1、3-2、3-3、3-4、3-5、4-1、4-2、4-3、4-4、4-5、4-6、4-7、4-8、4-9、5-1、5-2、5-3、5-4、5-5、6-1、6-2、6-3、6-4、6-5、7-1、7-2、7-3、7-4、7-5、8-1、8-2、9-1、9-2、9-3、9-4、10-1、10-2、10-3、10-4、11-1、11-2、11-3、12-1、12-2、12-3、13-1、13-2、13-3、13-4、13-5、14-1、14-2、14-3、15-1、15-2、15-3、15-4、16-1、16-2、16-3、16-4、1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