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62661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 摘 要:鲁迅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文化最优秀的承传者,通过鲁迅作品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个性解读,创新思路会让鲁迅作品教学永远保持时代感. 题记:“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 个性解读:让鲁迅作品教学异彩纷呈 难忘今年六月份的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会,在淮北市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听了几节好课,收获很大。不同老师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有的对课文解读细腻,如春风化雨,娓娓道来;有的大刀阔斧,不拘小节,粗犷豪放;有的重情,以情动人;有的重趣,引人入胜;有的善导,巧妙设疑;有的善点,发幽探微。让人从侧面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更见证了鲁迅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旁观者清”,听别人上课,对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听课过程中,有时忍不住暗暗喝彩,有时有如醍醐灌顶,谁说鲁迅作品难教,原来只要你认真解读了,不同文章就会带给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再提及网上对鲁迅作品味同“鸡肋”的热议,还有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禁让人感慨。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 而作为一线教师,作为鲁迅先生坚定的追随者,我认为,只要我们有自己认真的解读,鲁迅作品应该有恒久的生命力。由这一次听课,我浮想联翩,也许再多一点思考,再多一点个性突破,就会让鲁迅作品教学异彩纷呈。二、 零距离接触:对鲁迅作品价值的沉思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说过:“鲁迅作品难读而且难教。惟其如此,鲁迅作品才成为难得的“钙质”,成为我们不能不去咀嚼吸收的养分。”1鲁迅作品是经典性与可感性的统一,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高超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文章也有“经典”和“时文”之分。什么是“经典”?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它不仅适宜于现在的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在过去,我们强调“懂”,实际上,“懂”是很难的。但阅读、欣赏、接受语言作品的基础不是“懂”,而是可感觉性、可感受性。我认为,像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雪、等等这些常选的篇目,都是有很强烈的直接可感性的。如孔已己写的就是孔已己这个人物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阿Q正传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这些都是可感觉、可感受的。可感就能接受,就能记得住,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而且我们的鲁迅作品的教学常常脱离开人文性而单独地片面地强调了工具性。我们大都并不否认鲁迅作品的人文性价值,但却认为鲁迅作品对中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或甚少帮助。鲁迅的作品及其语言是很难被学生直接用于作文的,显然这样是把语言的“工具性”实际上给歪曲了。我们从课文中首先接受的是什么?是它的人文性内容。只有感受到它的人文性的内容,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工具”的作用,他的“工具”才成为“工具”只要承认鲁迅作品对于中学生有可感觉性、可感受性,而这个可感的对象又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感发学生的幻想力和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我们就不会认为鲁迅作品不适宜于中学语文教学了。剩下的问题只是怎么教以及教学的具体目标的问题。2鲁迅作品教学难点透视我们感到鲁迅作品最难教,多是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他表达形式上的隐晦曲折,因为他深刻的作品主题,文章语言含蓄深邃,他又比较重视行文技巧,大量运用典故,反语,双关,使大部份学生更觉得深远莫测,所以有时我们感到无法清晰地把握鲁迅作品的全部内涵;学生感到鲁迅作品最难学,因为他们感到无法清晰地了解老师要他们必须清晰地了解的东西,他们感到无法清晰地说出鲁迅作品所要表达的全部内涵。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老师说阿Q正传反映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国民性”;他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孔乙己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害,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举制度”。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说文章批判了封建旧教育制度,在他们眼里,不懂为什么老师非要讲出鲁迅作品多么伟大、多么高不可及,非要让学生也要具有鲁迅那样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语言技艺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思维,潜意识地把“鲁迅”与“批判”指腹为婚,想当然地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五花大绑,因循教材和教参,对学生作出整齐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忽视了阅读主体的个体差异,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逻辑”地定位在诸如“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三座大山的压迫”“黑暗的封建制度”“腐朽的封建思想”等一些中规中矩的主题,动辄“主题先行”,既违背了学习文学名著的自然规律,也超越了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自然感到难教,学生必然感到难学,“鲁迅”当然感到难堪。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教鲁迅作品的几点尝试1、让学生没有任何先入之见的,不抱任何确定的目的的去读鲁迅作品,了解和感受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呐喊自序等文章较为清晰地展示了鲁迅的的成长历程。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一个原本跟所有的少年一样喜欢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人,也趁老师不在跑到教室外面去玩耍、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或是到乡下偷偷烧着吃人家的毛豆,在风筝一文中,鲁迅阐发自己没有相应的悲苦,是通过回忆自己最痛苦的友情经历这样一种自我解剖的方式完成的,我们透过冷冰冰的纸页,同时也被那颗炽热的友爱之心软化,谁能说这样的鲁迅是不可爱的?在鲁迅的作品中,你只要用心还会发现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那里有“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那里有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那里有身披着月光、“戴着银项圈拿着钢叉的少年” 还有社戏中偷豆、煮豆、吃豆的新鲜刺激,那月夜归途中的剪影至今也让人记忆犹新,怦然心动。也许是我们太过于畏惧那个举着投枪嫉恶如仇的呐喊者鲁迅,却忽视了这个也有儿女情长慈骨侠心的周树人.所以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有度”,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2,重视设疑和引导,精心设计提问,巧妙创设情境,以期形成研读鲁迅作品的氛围。上雪时,我只用一个问题就领起了全文的教学,“这是一篇散文诗,诗言情,诗言志,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雪景,感觉到的诗情”,一个简单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领起了一节课的热议,这篇短小的散文诗营造了两个奇瑰的雪世界: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透过飘飞的雪花,我们的眼前是否闪现出两个鲁迅的影像,似江南的雪一般柔软的童年的鲁迅、温情的鲁迅、赤子童心的鲁迅,似朔方的雪一般坚硬的执著的鲁迅、峻急的鲁迅、永不屈服的鲁迅?雪就是这样一个简省的表现和一个丰富的内蕴的完美结合,给了学生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情感张力.再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淮北西苑中学的李宗玲老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下面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为批驳的对象,作者怎样用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论点的,驳论主要阐明什么观点,立论又主要阐明什么观点;课文被她处理的结构十分缜密,勾连紧密,层次推进,让人佩服之至。3、注意前后作品之间的对比联系,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假如我们能注意到把课文中某些相通的地方加以恰当的联系对照,就会扩展学生的思路,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讲到阿长与,可联系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使学生对长妈妈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同样写农村景色,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社戏中的江南农村,景色优美,富有生气;而故乡里江南农村却是一片凄凉萧条景象。把这两幅图画作对比,便不难发现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日益深化;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鲁迅作品中寓情于景、以文传意的创作风格。同样是描写人物,鲁迅总是扣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各自的境遇和命运而有所不同。闰土麻木的神情和松树皮似的双手,杨二嫂的尖嗓子和圆规形的小脚,孔乙己的清白脸色、皱纹间的伤痕和又脏又破的长衫,等等。如果把这些人物列表比较,学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而更好地领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在讲析鲁迅作品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那么,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注意互文性阅读,这样科学的解读鲁迅文本,教学才会更有效与科学。4只取一瓢饮-细节品评、妙点赏析鲁迅文章的艺术形式是非常讲究的,无论从构思到语言,从段落到句子乃至标点都非常精到。鲁迅先生曾把他自己五四前期小说的文体特征概括为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虽时有难读之感,但经过一番品评之后,获得的那种阅读的情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一课可讲的点较多,但何妨只取一瓢饮?如从细节描写来看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精彩的景物描写,那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不都是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的吗?孔已己中的环境、动作、肖像、人物语言等;欣赏起来不都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 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如孔已己的手,店里的的笑声等曾有无数的文章赞扬鲁迅犀利的文笔,其实这锐利之处集中在文章的修辞里,尤其是比喻和夸张以及反语等。如:“实在是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可谓是一针见血.类似的句子实在是太多了吧。5多元化解读,创新解读-教学的突破 今年这一次教故乡,我摒弃了以前围绕着“变”字的诸多巧妙设计,我安排十个学习小组表演杨二嫂,表演闰土,然后分小组说戏,教师总结。精彩的不仅仅是表演,还有学生的微型文本解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读”,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阅读。从这些诞生于教师讲解之前,绝无任何参考资料辅助的少年的解读文字中,我感受到了语文的深度魅力-经典文本真的可以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力。请看我们学生精彩的解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是那么深邃而犀利,平淡的语言中体现他内心的无奈与悲伤。”“故乡这一文的精妙之处便是把世事的变化体现于无形,” -品读故乡,休味鲁迅心中悲凉、希望 “整个故事中,起着最微妙作用的或许是水生和宏儿,两个孩子的形象看似不经意地穿插在文章的某个角落。而那样的两个单纯角色,恰恰托出了闰土以及“我”之间难以轻松的关系变化。” -小时候,长大后“在故乡中最大的矛盾,恐只是时间带来的人性大变。二十年变故了,尽管相距不过二十余里,而变化,却始料未极了。故乡萧瑟了,家国倾颓了,人性消磨了,而希望,也暗淡了吗? -二十里,二十年,二重天 “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在于他写下了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深刻的哲理,而是在于读者能否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一个光明的世界。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作家。” -故乡评析 “障壁”是由“我”和闰土一起建造,也可以说是由社会造成的。 - “障壁”由谁建造“即使再怎么美地去描绘,但是一个人的觉悟和力量也是不够的啊!”“深蓝色之中毕竟含有沉重的色素,鲁迅先生此时的心仍旧带着悲哀。” -解析故乡 于色彩之中读情感对经典文本,我们应该永远心存敬畏。而尊重学生的原始理解,乃是敬畏文本的又一层含义。当我们引导学生从作家的成长经历、精神品格、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文本的价值等多角度切入学习时,当我们为学生提供并且创造性地提供语文实践平台来进行自我表现的契机,从而满足其个性舒展、智慧吐蕊的心理需求时,鲁迅作品难道还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艰深和晦涩吗?只要我们找寻到学生及鲁迅作品的契合点,适当运用印证拓展、想象补白、咬文嚼字、朗读感悟和情境体验等多种方法创新阅读教学,就一定能引导学生顺畅地走进鲁迅的人文大世界。真的,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连闰土,孔已己,杨二嫂,阿Q,祥林嫂、刘和珍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物都不知道,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样的语句都记不住, 我觉得将是一种悲哀所以当传说人教社要”和谐”鲁迅的时候,我想起了中国还不能称为“和谐”的时候,有个周树人亮烈地呐喊了一声,从此打破了一个万马齐喑的“和谐”僵局。作为现代文学的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人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昏睡的国民与觉醒者形象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当他以低眉菩萨的心态、怒目金刚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在去爱他、珍惜他的价值。不仅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将来。读他的文,研究他、去懂他;懂了他,他就会永远活在我们精神之中。执着这传承的薪火,倾听着这历史的回声,感受着这穿越时空的力量,对鲁迅的学习和追随,我们要永远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我想,这就是对先驱者最好的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