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56196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3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解开我与地坛二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第一页)这,是一张轮椅,一张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轮椅。它代表着一种沧桑,一种磨难。(课件第二页“作者介绍”)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绝不平凡的人。他,叫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从这张相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一种乐观,一种豁达。但他也有过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这位残疾作家的钦佩之情,来学习他的散文佳作我与地坛,感受他那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总结出这部分文字里作者的心路历程。同学们讲出了许多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一下作者的心路历程:板书:绝望 希望明白在这部分文字里有三处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布在第三、第五、第七自然段。现在我们来研习作者的第一个心历程绝望。请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地坛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作者状况的句子,找一找作者与地坛的相似性。明确:地坛:曾有过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曾有过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曾有过的一段段高墙坍圮了,曾有过的玉砌雕栏散落了。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出示课件: 地坛:荒芜冷落,历尽沧桑 同病相怜 我: 废弃双腿,失魂落魄 地坛是被人遗弃的古园,我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两者同病相怜。但是园子古老却充满生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子显得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了下来。沧桑(地坛) 苍幽(老柏树) 坦荡(自然草本)亘古(太阳)、心灵平静下来的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去,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本,昆虫雨露。(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课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特点?在这一段景物描写里,结合我们平时学过的赏析方法来品味一下。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学生自由赏析,教师点评。(出示课件):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结: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然弱小,但却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法则生活,让作者感到生命的涌动。 这时作者从绝望中走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思考清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了。、(出示课件)关于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在第七自然段里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述了十五年里,古园中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一共六个画面,也就是文中的六个“譬如”。作者就是通过用隽永的语言,阐释六个“譬如”画面的意蕴地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意蕴:比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让人感动伤感,但却能把地上的坎坷映照的灿烂;园中最为落寞的时候,雨燕却苍凉高歌;冬天大雪覆盖,行动不便,孩子们的脚印却永远让人有童年的怀想。譬如暴雨骤临园中,给人措手不及,但却让人想起蓬勃的夏天。)出示课件:譬如落日 落日寂静而安详譬如雨燕 雨燕依旧高歌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譬如雪地脚印 孩子们的脚印永远让人有童年的怀想。譬如古柏 古柏永远镇静坚定地站立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让人想起蓬勃的夏天譬如秋风 会送来满园熨贴而微苦的味道。开展活动: 仿写一个以“譬如”开头与六个画面意蕴相同的句子。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六个譬如以及同学们仿写的句子,都是生命的印迹。展示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至此,作者理解了地坛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顽强地活下去,活得灿烂,活得辉煌。三、课文总结: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让史铁生感动生命的可爱,地坛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地坛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地坛是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它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它向作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成功。四、板书:景(园子荒芜-但有生机)我与地坛 情景交融情(残废自伤-走出“轻”生)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散文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渎课文,是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所作。这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感情的散文。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意浓厚,文辞优美。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并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依此我把电子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我的课堂里,营造与课文相通的氛围,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分为二部分。我执教的是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文字里讲述是作者在20岁这个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而对生活十分绝望。于是在地坛这个古老而又沧桑的园子里产生了对生与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来源于园中景物对他的启发,所以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对课文第三、五、七三个重点景物描写的段落进行赏析。由景入情,让学生感悟作者由“想死”到“勇敢活下去”的复杂感情,从而来解开地坛就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关系,完成教学目标。 地坛在北京,学生基本上没有去过,我就将地坛的一些景物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一下子产生了想了解地坛及作者15年来在地坛做过些什么的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借助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动画创设出作者文字里所要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融情入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配乐范读,让学生很快进入散文的意境中去,边听边体会作者那种在地坛中15年来难以言说的感受;又如再现地坛中景物,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得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在欣赏景物描写文字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通过观看图像,朗读课文,配以相关的提问,加以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文,学生收获很大。 这堂课的创新在于不是单纯的用图片和声音,flash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做到了信息技术为文章内容服务,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看到的直观景物画面转化为思索,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了真正的整合。 这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外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可以很快融入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情感,课堂效果很好。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在赏析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时候 ,我应该还开展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另外在写仿句这一块,我如果积极主动的让学生到黑板上演排的话,可能会更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缺乏情感积累,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还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的痛苦和绝望。所以我觉得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努力成果要及时肯定,使他们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求更多的答案,即使找到答案也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开放的视野。在这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课里,我感悟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它不能取代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另外一节课真正的灵魂是教学思想,而多媒体只是技术工具,我们教学决不可舍本逐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