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8课时民主与法治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54928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8课时民主与法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南省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8课时民主与法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南省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8课时民主与法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课时民主与法治 教材研读 知识点一追求民主价值1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目的 特点 真谛 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它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土壤中生长出来 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 具有强大生命力 3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1 选举民主 人民通过选举 投票行使权利 2 协商民主 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4 我国的民主制度 点拨在我国 人民当家作主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 一句空话 而是落实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 5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必要性 内涵 要求和实践 6 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1 民主选举 内涵 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形式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原则 公开 公平和公正 要求 积极 主动 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2 民主决策 内涵 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等 要求 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 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 集中民智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 民主监督 内涵 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 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作用 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克服官僚主义 防止滥用权力 预防腐败 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 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7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以理性 公正 客观的态度全面 深刻 辩证地看问题 立场正确 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 如何增强民主意识 1 增强民主意识 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 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 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 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3 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 形成尊重 宽容 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4 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知识点二建设法治中国1 法治的重要性 2 法治的要求 1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 增进人民福祉 2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 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 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4 中国法治蓝图的绘制和内容 1 中国法治新蓝图的绘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2 中国法治新蓝图的内容 5 实现中国法治新蓝图的要求建设法治中国 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 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点拨我们可以从依法治国的 新十六字 方针来理解实现中国法治新蓝图的要求 即从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四个方面理解 6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求道路决定命运 道路引领未来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 人民和政府的关系 1 在我国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谋利益 2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8 法治政府的内涵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 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知识拓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 执法严明 公开公正 廉洁高效 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9 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要求和核心 10 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 对政府的要求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高政府公信力 2 对公民的要求积极参与 献计献策 主动监督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1 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12 厉行法治的要求 1 公民 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 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规则意识 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 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 社会 加强法治宣传 弘扬法治精神 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 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 的法治文化导向 实现社会的有序 公平 正义 13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 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知识框图 材料 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 热点探究 守法 推进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 以良法促进发展 保障善治 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深入推进说明了什么 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国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努力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为人民群众提供法治保障 2 为什么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把党和人民的意愿以法律形式体现在国家治理中 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有利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要求所有国家机关都要依法行使职权 即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国家机关能否自觉依法行政 严格依法办事 直接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权威 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满意度 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4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对司法部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继续探索创新司法便民措施 强化司法救助工作 要坚持依法纠正错案 健全 完善预防和纠正错案机制 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推进司法公开 通过公开推动每一个案件审理都能够做到公正 从而不断积累司法机关公信力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 生活在法治时代的青少年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法治观念 我们要做知法 守法 护法的合格公民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法 对法律提倡的事情要积极去做 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 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逐步增强守法意识 树立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从制度上 法律上确保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保障人民民主专政 3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 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5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为实现共同理想奠定坚定的法治基础 6 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7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需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表率 也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 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2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职权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3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要依法行政 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 使其符合法律的规定 4 全体公民 以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监督法律公平公正地实施 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时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不得损害国家的 社会的 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5 青少年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关心国家大事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依法行使建议权 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