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15591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23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李新军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北方文化的衰落 C统治集团的更替 D民族融合的结果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官名 C爵号 D邑名 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D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5.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推行募兵制度 C 设置转运使 D 实施行省制度6.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B C D7.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8.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 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C.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9.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A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0.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1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12.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商品经济活跃13.“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14.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A. 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15.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16.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17.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实施了“一五”计划 B组织了人民公社C推行了土地改革 D发动了“大跃进”18.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 B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C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19.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C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20.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改变资本主义性质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2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出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婚礼仪式日趋简化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A B C D23.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B C D24.“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破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美国著名记者杰拉尔德约翰逊之所以对罗斯福这样高度评价,从经济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A他带领美国人民消除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B他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先于其他国家恢复发展起来C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乘机大发横财D美国为其他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提供援助,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垄断25.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使用电灯照明 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航线经过地中海 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 B C D 26.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27.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B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28.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29.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 B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战争再起C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30.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2 非选择题(40分)31.(2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2分)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1分)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1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1分)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2分)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摘编自邓小平文选(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1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4分)(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3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工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指出所记载的纺织业中心的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4分)(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33.阅读材料: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钱。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3分)(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分)(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CBADCADCADCDAC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ACBDADABDCBDCA二、非选择题:(40分)3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1分)。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2分)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1分) 第一次国共合作。(1分)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1分)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1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2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文化大革命”。 (1分)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分)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2分)32. 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4分)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4分)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4分)33. 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3分)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2分) “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