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十一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515062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十一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宁阳十一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宁阳十一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阳十一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 50分)和第卷(表述题, 70分)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答案写在答题框内,试卷不上交。第卷答案写在试卷上,上交。第卷 (选择题,共50分)一、(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稍逊(xn) 分外(fn) 风骚(so) 济慈(c)B喑哑(n) 丝缕(1) 襁褓(qin bo) 折腰(zh)C闪烁(shu) 颤抖(chn 凝望(nn) 留滞(zh)D静谧(m) 遐想(xi) 栖息(q) 角落(jio)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妖娆 趱行 红装素裹 涕泗横流B亵犊 嗔怒 强聒不舍 面面厮觑C佝偻 凭吊 鸿鹄之志 一代天娇D扶掖 旁鹜 妄自菲薄 重蹈覆辙3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记得的故乡!B、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C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D“什么呀?” 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2分)A盛夏时节的广州是个收获的季节。B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C通过学习学校发的消防安全,关爱生命致家长一封信,使我们的家长都受到了一次教育。D.今年五一期间,我市个别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过少,导致游客乱丢垃圾。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部门并非不无责任。5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乡作者鲁讯,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人,他与契诃夫、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C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他曾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6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A.一重复句,转折关系。B.一重复句,因果关系。C.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D.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也是因果关系7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2分)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小说有矛盾冲突,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C小说的故事性强,比其他的文学样式更感人。 D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8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A、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决定词所采用的曲调,“雪”决定词的具体内容。B、雨说一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人的灵性,是爱的使者,春的使者。C、敬业与乐业中,作者认为的“人类的合理的生活”:人人拥有一份职业,对于所做的事要心无旁骛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以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D、敬业与乐业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作者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这种论证方法叫道理论证。二、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共3题,每题2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9、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10、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11、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三、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215题(每题2分)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12、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A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13、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14、体现本段文字论点的一句是(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B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C第一要敬业。D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15、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B、“群居终日,言不及交,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四、阅读故乡中一段文字,完成16-20题。(每题2分)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档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6第一段中的四句话,其结构层次是( )A BC D17选出对“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B“凄凉”的是自己的好友马上就要离去,恐怕今后无缘再见。C“欢喜”和“凄凉”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寓意深刻。D这句话生动地刻画出闰土那高兴而悲伤的矛盾心理,是传神之笔。18对文段意思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B表现了“我”见到闰土时既震惊又悲凉的复杂心情。C表现了“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的无奈心情。D表现了闰土对“我”与他之间友谊变化而难堪悲凉的心情。19下列对“可悲的厚障壁”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可悲的厚障壁”是我和中年闰土之间无话可说而形成的。B.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我和闰土20年未见,时间产生了距离。C.“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禁锢,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慢慢消除。D“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造成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20选出在本文段中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 )A对话描写B肖像描写 C环境描写D动作描写五、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1-25题“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1、第三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老百姓,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22、“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自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B、“自欺”的行为是早就有的,只是现在成为社会的主流了。 C、“自欺”的行为是早就有的,原是少数人所具有,只是现在成了所有中国人的行为。23、下面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A、比喻 B、排比 C、反复 D、借代 24、文中“地底下”的含义是( ) A、指秘密活动的人B、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C、社会底层D、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劳苦民众25、对下面这句话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A、“诬蔑”的意思是“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B、这是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并列关系,第二层是假设关系。C、这是个假设关系的一重复句。D、“那简直是诬蔑”充分说明了鲁迅肯定中国还是存在着有自信力的人六、(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哀溺文永 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 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氓:民,百姓。 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大氓:有钱有势的人。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永之氓咸善游 咸: 中济,船破,皆游 济: 有顷,益怠 怠: 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何不去之! 汝愚之甚,蔽之甚! 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七、(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932题秋天的树 赵丽宏 【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 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 28、文章第段写了乡村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加以概括。(4分) 29、从文中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所用修辞并说明其作用。(4分) _ 30、书房的窗外只有三棵树,但在一年四季中却能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这是为什么?(4分) 31、本文的作者对城市里的树情有独钟,感慨良多。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4分) 八、作文:成长中的你,见过了许多的人,经历了许多的事,有许多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请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称谓(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朋友等),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请用“”代替。3.不少于600字。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30、【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酷暑比作野兽,化抽象为形象,用“一哄而散”“逃遁”把季节的更替表现得具体可感(3分)。 【B】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枝杈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展现出了枝杈生命的顽强(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