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0595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浮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浮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浮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设计者 姚严 教学题目浮力所属学科物理学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所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一、学习目标与任务(一)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的方向。(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二)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根据教材上的要求,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教学重点:1、幻灯片模板的应用;2、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设计。 教学难点:应用模板正确美化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三)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1、 、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2、 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启发、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我校学生基础较差,但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都比较强,这样的情况必须正确引导,既要让速度较快的学生不觉得拖沓,又要让慢点的学生能够跟上,要采取鼓励为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1学习环境选择(打)(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4)校园网(5)因特网(6)其他 2学习资源类型(打)(1)课件 (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6)题库(7)网络课程(8)其他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主要内容)教师将展示课件和相关视频,观看微课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并逐步地学会计算四、学习情境创设1学习情境类型(打)(1)真实情境(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他2学习情境设计通过播放比较精彩的幻灯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学习活动组织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类型相应内容使用资源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抛锚式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浮力概念的建立课件和题库,动画素材资料观看课件和自选动画素材资料理解浮力鼓励学生创新,不要怕说错了和理解错了。(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4)其他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类型相应内容使用资源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竞争 要求选择不同小组的同学描述对浮力的理解。课件和题库,动画素材资料思考自己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吗。启发引导(2)伙伴(3)协同(4)辩论(5)角色扮演(6)其他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出主题导入新课1、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观察,回答问题。认真倾听,提起兴趣。认真倾听思考。欣赏1、 欣赏浮力的相关视频;2、 提问他们都能怎样?观察。认真观察,回答问题。浮力概念的建立与理解第一步: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第二步: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第三步: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3浮力的大小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4.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铝块全部浸没 铝块部分浸没铁块全部浸没比较、得出F浮与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比较、得出F浮=G排液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第四步:简单应用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实践性作业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 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看书,回答问题。认真看书。自主学习,达到教师要求。认真倾听,解决存在的疑问,获取正确的理解方法课堂小结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总结本课的收获六、学习评价设计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1)课堂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6)其他 2测试内容 学生自己说明自己对浮力的理解,浮力知识的运用等,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表述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