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0538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教学设计广州第七中学物理科 肖哲君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教学目标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效果。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设计与过程1、 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2、 力的产生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列表: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小结: 物体对物体 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3、力的相互性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学生活动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4、 力的作用效果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接触面的形变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5、 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附1:分组实验提要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 选择实验仪器 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 6 得出结论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附2、教学流程图:开始 引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列举力的现象分组讨论、交流现象中的共同点请代表发言归纳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深化理解演示实验深化理解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实验分组探索性实验归纳结论: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力使物体形变演示实验分组探索性实验演示实验深化理解提出问题:力还有什么效果演示实验得结论:力使运动方向变化提出问题:力还能改变运动状态的哪些方面分组探索性实验得结论: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总结:力的效果全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