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0270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科苑,名师园 2014年深圳中考备考分析深圳中考语文试卷分值分布及考点题型分值内容基础选择12语音、成语辨析、病句、排序、文学常识、汉语语法、文言文字义辨析、标点符号、(名著阅读)默写15课内文言文阅读9课内说明文或议论文9科技、环境、做人道理文学作品阅读15文化、情感、人生哲理作文40命题、半命题、话题第一部分:基础选择。示例(2012年深圳中考):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1.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A. 褶皱zh 汲取j 峥嵘rng 锲而不舍qB. 剽悍pio 荫蔽yn 伫立zh 面面相觑qC. 追溯s 叱咤ch 箱箧qi 瘦骨嶙峋xnD. 骷髅lu 殷红yn 炽痛ch 盛气凌人ln分析:难度比较低,考查内容为课内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每篇课文后的生词表),难点在前后鼻音的辨析,音调的音准及与现实读音的差别、形近字的读音辨析等,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拿下这题难度不大。例题【答案】B,锲而不舍q(qi),叱咤ch(zh),殷红yn(殷红yan一声)盛气凌人ln(盛气凌人lng)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被誉为“最美司机”的吴斌,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乘客,任劳任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顶着肋骨被撞断和肝脏破裂的剧痛,停稳汽车,保障了乘客的安全。B.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蕴无穷。C.欧洲杯盛大开幕,各路绿茵豪强捉对厮杀,一时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D.这篇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抑扬顿挫,语言幽默诙谐,让人只想先睹为快。分析:难度比较高,注重考查成语应用能力,成语大部分来自课内的课文,一部分是生活中常用并且常误用的成语,如“炙手可热”这个成语不能用来形容某个歌星的流行程度,而是表示一个人气焰盛,不可靠近,是个贬义词。平时要多积累练习题中的成语,清楚词语的意思(原意及引申义),并且了解成语的用法等。例题【答案】D,抑扬顿挫这个词语是形容声调3.请选出下列选项中衔接排序正确的一项。( )桂花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月桂树叶编织成的“桂冠”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吕氏春秋中以“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称赞桂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蟾宫折桂”则成为人们对读书人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战国时期,韩燕两国曾以相互馈赠桂花来表示亲善友好A. B. C. D.【答案】C4.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这个单句的主干是“妹妹没有台词”。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通过新闻传媒对深圳5.26酒后飙车致人伤亡事件”的追踪报道,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醉驾的严重危害。“这个句子没有语病。【答案】B第一课 深圳中考【文言文】的规律2004-2013年深圳中考文言文篇目年份出自年级篇目2004九上 出师表(外加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2005八上桃花源记(外加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2006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外加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2007九下 鱼我所欲也 庄子(惠子相梁)故事两则 (比较阅读)(外加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2008八上、下 大道之行 八下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2009七上、九下论语 公输(比较阅读)2010七上、八下 童趣 送东阳马升序(比较阅读)2011八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问答题提到)2012九上、七下陈涉世家 共工怒触不周山问答题提到)2013八下与朱元思书04-06年仅仅对一篇文言文进行重点考察;07年开始进行比较阅读,会给出2篇有一定相似度的文言文原文,结合着考察;到了这两年,先给出一篇主要考察的篇目,但在最后一题进行思想内容提问的时候,联系与之思想内容相近的问题提问。这几种形式都从字、词、句的翻译到中心思想的总结与拓展方面考察,难度可以说从比较简单难中上的变化。通过列举大家有没有发现,9年中,没有考察过一篇重复的文言文,按照这样的规律,备战中考的孩子可以有的放矢地复习一些重点篇目。以下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文言文,以及它们出现的年级、单元及课次,你可以用横线划出已考过的篇目。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第二单元 10、木兰诗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3、马说(韩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柳宗元)27、岳阳楼记(范仲淹)28、醉翁亭记(欧阳修)29、满井游记(袁宏道)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司马迁)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23、隆中对(陈寿)24、出师表(诸葛亮)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公输 墨子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鱼我所欲也 孟子20、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 左传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23、愚公移山 列子 另:早些年的选择题中,有一题考同学们对古汉语字义的辨析,原句出自课文或成语,这两年比较少见到,跟文言文阅读冲突不大。一、【选择题】(2003)1.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组分别是:( )( )A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临危不惧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南闯北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闭门造车D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奋臂高呼(2005年)2.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分别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无耻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重行军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手如云D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2006年)3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组分别是:( ) A录毕,走送之走马观花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千秋万代C兵革非不坚利也兵不厌诈D我孰与徐公美孰是孰非(2007年)4阅读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4分)(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C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D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思暮想(2010)5.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3 分)( )A、即书诗四句乃丹书帛曰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一屠晚归微斯人,吾谁与归D、出郭相扶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二、【单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考查(8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_3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4分)答:_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三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2分)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 6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2分)作品 作者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9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三、【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0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1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2) 货恶其弃于地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 (2)皆若空游无所依 6.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9题。(11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 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 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 岳阳楼记)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谪守: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胜状: (4)春和景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2分) 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8题(10分)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为天下唱 楚人怜之 置人所罾鱼腹中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2.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2007年)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2题。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注释:质:做人质。 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第二课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答题思路年份篇目内容归类2004 有些语言是如此之美文化2005鸟是树的花朵哲理2006爱,有时是一种错误情感2007 今夜看萤去情感2008 一生的戒指情感2009大唐柳色 文化2010 天上的星星情感2011古藤哲理2012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情感2013柳信情感(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4分)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汉,留武汉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理想的大学合适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我仍记得,父亲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瞬间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 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的温暖、明媚!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作者:马家越 选自读者2012第11期)13.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3分) 14.写出第11段“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这个句子加点词的词性并解释它在句中的含义。(2分) 15.第7段划线句子运用何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6.请品析第8段划线的句子(3分) 17.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温暖了万千家庭;也有人说,父母、子女之间,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不等于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读完上文,请结合你和父母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一生的戒指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作者:李汉荣 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 有删改)14 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3分) 15 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6 仿照第(8)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 17 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3分) 18 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或许已不熟悉本文所描绘的“温暖工程”,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浸润着父母、亲友无数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简要写出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30字左右)。(3分) (三)古藤(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2)这 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 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 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13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14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4分)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15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关系的复句。(2分)16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7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鸟是树的花朵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叶繁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终于,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呵。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当年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鸸的歌声和舞蹈?我喜欢夏天的白鹭,它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的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棵最浪漫的花朵。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细想起来,我记住的鸟可不少。因为,我认定她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在观看一树的小鸟时,使我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我知道,有时候一只鸟嘴也是红的。 (选自散文有删改)13在下面的横线上解释第段中“婀娜”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婀娜: 14仔细品味第段“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15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你修改后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病句:在观看一树的小鸟时,使我多少有些惭愧。改为: 16阅读第段画线的句子,发挥你的想像,在后面再仿写一个结构相似的句子。(2分)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与 17揣摩第段画线的句子,体会此处的问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18文章的前七段称代小鸟用“它(它们),而第段改称“她”,你是怎样理解这种人称变化的?(2分) 19作者在文中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为什么说人也会感谢鸟呢,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4分) (五)大唐柳色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舎,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