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2师用.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50155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2师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2师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2师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单 元 概 览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状物,或咏史抒怀,或表现亲情,无不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领悟文章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了解骈体文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学习时要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注意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学习时要反复朗读,读出语气和层次感。读出对食马者愚昧专横的讽刺之情,对千里马才能埋没,遭遇悲惨的同情惋惜。学习时,参照注释,结合韩愈的生活背景,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讽刺、愤恨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加强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赠序”的知识,领会文章内容,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的对比,作者学习条件艰苦,但学习态度却恳切、急迫、坚决。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时,读读背背,注意理解五首诗词曲的思想感情。21、与朱元思书吴均【内容感知】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水清流急,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缥碧pio 轩邈xunmio 泠泠作响lnglng 嘤嘤成韵yngyng 鸢yun飞戾l天 经纶ln 千转不穷zhun 横柯k 窥谷忘反ku2、多音字ho好人 pio缥碧 bn奔跑好 缥 奔ho好事 pio 缥缈 bn 投奔二、字形缥 缥碧 湍 湍急 泠 泠泠作响 鸢 鸢飞戾 漂 漂白 喘 喘气 冷 寒冷 莺 黄莺瓢 瓢泼 揣 揣测 铃 铃铛 鹭 白鹭飘 飘扬 端 端正 拎 拎着 三、词义 1、重点词独绝:独一无二。 无绝:没有停止。 风烟:指烟雾。 无碍:没有障碍。 忘反:流连忘返。“反”通“返”。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2、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鸣声。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3、一词多义上:负势竞上 向上 横柯上蔽 上边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妙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无:直视无碍 没有猿则百叫无绝 不百:一百许里 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 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 奔跑的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净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发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上”,名词用作“蔽”的状语,在上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竞”,争,动词,这里用作“上”的状语,争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息”,消息,名词。“息”也作动词,休息。这里作使动动词,是“使停止、平息”5、文言虚词风烟俱净 都 ,副词急湍甚箭 很,副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从 ,介词;许,大约,副词6、特殊句式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从流”前面省略了主语“我” 急湍甚(于)箭 “甚”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泉水激石 激石,激于石,为石所击骈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7、古今异义猛浪若奔 古义:奔马 今义:奔跑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政治才能窥谷忘反 古义:一般的看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偏僻处悄悄察看8、相关成语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四、文学常识1、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2、本文是一篇骈体文,是古代一种字句整齐,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体。多数属于应用文。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五、名篇名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结构简析】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第一段总写。写天朗气清的景色、出游的心情以及对富阳山水的赞美。第二部分(2):第二段写异水。水清流急。第三部分(3): 第三段写奇山。写山的峻峭。奇山:峻峭可以图示为: 异水:清、急 热爱美丽大自然,鄙弃名利,避世归隐【主旨探讨】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1、这封信是作者向朱元思介绍他在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并抒发自己热爱故乡山川的情怀。2、作者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并且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pio) 急湍甚箭(tun)B. 窥谷忘反(ku) 互相轩邈(xun)C.鸢飞戾天(yun) 横柯上蔽(k)D.(xun)嘤嘤成韵(yn) 泠泠作响(ln)解析:“缥”应读“pio”。答案:A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随着) 负势竞上(凭依)B、缥碧(缥纱) 嘤嘤成韵(和谐的声音)C、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D、好鸟相鸣(相向和鸣) 急湍甚箭(湍急的水流)解析:“缥碧”的意思是青白色。答案:B3、根据提示,默写句子。文中描写富春江全貌的句子是_ 。文中利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澄澈、透明的句子是_ 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_ 解析:回答此类题,要理解题干中的提示,有选择性地默写出相应的内容。如第三小题答案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答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下列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夹岸高树,皆生寒树,负势竞上D、横柯上蔽,疏条交映解析:A项中“猛浪”好像飞奔的马;B项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C、D中没有运用修辞方法。 答案:A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_ _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_ 解析:做这类题要理解句子意思,结合作者的思想性格和时代背景来答题。答案:(1)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2006 年百色课改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解析:“昏”是黄昏的意思。答案:B 7、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_ 解析:“奇山异水”是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点,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答案: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8、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_ _解析:文章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景,形声兼备,如同亲身经历一般。答案: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9、翻译下列句子。(4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 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_ 解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正确理解重点词的含义,语句要通顺。省略词要翻译出来。如“甚箭”是“甚于箭”的意思。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含义不一样,如“绝”是“停止”的意思。答案: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10、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_ 解析: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的感慨,可从文章主旨句找出来。如何有这样的感慨,可结合时代背景,从他的思想性格和高洁的志趣来回答。答案: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今吾园中梅,张功甫家中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阳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夕岚:_(2)相次:_(3)罗纨:_(4)夕舂:_解析:本题意在引导我们对一些词语地理解,这些词语我们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来加以解释。答案:(1)傍晚的山光。(2)一个接一个。(3)精细的丝织品。这里指富贵人家的装束。(4)夕阳。12、阅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西湖美景有哪些?_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我们对文章描绘的景物的归纳,我们可以得到对文章的总体的了解。答案:春天之景,月下之景,早晨的烟雾,傍晚的山光。13、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中提到的“游客”和“俗士”各指什么样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趣是怎样的?_ _解析:本题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从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指作者本人及其同道者;为利禄奔走的人。热爱自然,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情趣,同时表现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14、与朱元思书和本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_ 解析:虽然描写的景物对象不一样,但两文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有相似之处,结合文章来深入理解即可,从对待景物和世俗社会两方面分析。答案: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二、语言运用15、(2006年温州市试题,2)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北方的雨,像北方的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南方的雨,使人想起(1)、(2),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使人想起(3)、(4),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琦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 A、龙吟虎啸 B、洞箫牧歌 C、春花秋月 D、金戈铁马解析:(1)(2)处所选词语应符合南方雨多情、含蓄的特点,因此选(1)B、(2)C;北方的雨的特点是炽烈如焰,热情、奔放,应选(3)A(4)D。答案:(1)B (2)C (3)A (4)D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内容感知】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黔娄qinlu 嗜酒sh 辄醉zh 吝情ln 短褐h 箪dn 汲汲j 俦chu 觞shng 欤y 晏如yn2、多音字ho好人 ho号召 zhun 传记好 号 传ho好事 ho号哭 chun 传说 二、字形 箪 箪食 娄 黔娄 汲 汲取 觞 衔觞掸 掸子 屡 屡次 吸 呼吸 触 触觉 惮 不惮 篓 竹篓 圾 垃圾 觥 觥筹交错殚 殚精竭虑 三、词义 1、重点词兹:斯、此。 号:别号觞:酒杯。 置酒:摆酒意:书中的意旨。 退:告退,回家。2、一词多义如: 晏如也 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 像 得: 家贫不能常得 得到忘怀得失 好处,利 名词志: 颇示己志 志趣 名词处处志之 做标记 动词3、词类活用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酒:名字用作动词,喝酒以乐其志 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或把作为乐趣4、文言虚词因以为号焉 句末助词,无义无怀氏之民欤 的,助词不求甚解 很,副词箪瓢屡空 常常,副词曾不吝情去留 竟,乃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否定词连用以: 因以为号焉 用 介词 以此自终 来 介词 以此自终 依照、靠5、特殊句式(1)省略句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因以为号焉 省略宾语之 因以(之)为号焉(2)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3)疑问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也”表判断。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6、古今异义每有会意 古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今义:指领会别人没领会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因以为号焉 古义:以之为 即“用它做” 今义:认为7、相关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超尘拔俗:形容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俗。四、文学常识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宅边曾有五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义熙元年(405),他41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20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现存诗歌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2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咏荆轲等,都是历史传诵的佳作。2、文体知识(1)关于传记 传记是指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有单称“传”。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史学传记,以翔实地记述人物或史实为主。史学传记一般由他人记述,如记述帝王生平的“本纪”,记述王公贵族或民族、国家历史的“列传”,按年月时序记载人物事迹的“年谱”,略记人物简历的“小传”,也有记述生平的,称“自传”。另一类是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方法,对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加以深刻描绘,组成情节,并加以适当联想和想像。(2)关于赞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形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说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并非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如五柳先生传,就是利用“赞”这一体式,进一步解释五柳先生的精神和拓展文章的境界。五、名篇名句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结构简析】第一部分(1)::讲述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隐居生活的乐趣及他生活的状况。第二部分(2):文末称五柳先生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的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性格 三大志趣 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 日常生活 宁静淡泊、不随波逐流【主旨探讨】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1、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赞美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2、文章写了五柳先生率直真诚的性格,爱读书、喝酒、著文章的志趣,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随波逐流,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默写填空。(1)闲静少言,_。好读书,_;每有会意,_ 。(2)_,不蔽风日;_,_ ,晏如也。(3)黔娄之妻有言:“_ _,_ 。”解析:正确背诵课文,结合上下句填上所缺的句子。答案:(1)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 (2)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酒( ) 辄尽( ) 箪瓢( )俦( ) 衔觞( )答案:sh zh dn chu sh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亲旧知其如此( )( )(2)造饮辄尽( )( )(3)不戚戚于贫贱( )(4)不汲汲于富贵( )解析:掌握文中重点词的释义,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不要妄加推断含义。答案:(1)老朋友 他 (2)往、到 就 (3)忧愁的样子 (4)心情急切的样子4、文学常识填空。五柳先生传是_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_,他是_时期的著名 。答案:陶渊明 传记 东晋 山水田园诗人5、这是陶渊明的自传,为什么开头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_解析:本题意在通过文章的描述,使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答案: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率性旷放的隐士性格。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j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亦不详其姓字 (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解析:解释文言文句中词语的含义,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答案:(1)知道; (2)休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 解析:翻译这句话,要正确理解“戚戚”、“汲汲”的含义,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答案: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8、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_ 解析:结尾说“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这两句问句袒露了作者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答案: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意近即可)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_ 解析:结合文章,能从生活状况、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答案: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3题。荀攸传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颐、攸系狱,颥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三国志魏书) 注本文涉及到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荀衢。殆:大概,恐怕。寤:醒悟。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10、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何进秉政 会卓死,得免解析:结合文章,加点词语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答案:主持、掌握 适逢、碰到1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解析:做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中虚词的含义。答案:介词,表比较,过 连词,来1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_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正确解释“非常”“色”“奸”这三个词。色,可翻译为神色、表情。奸,可译为邪恶、狡诈。答案:这个过去的官员脸色不正常,恐怕会有奸诈。13、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荀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 解析:根据选文内容,结合他的经历,从几个方面概括荀攸的形象特点。 答案:荀攸是一个善于观察、有勇有谋、爱憎分明、忠君爱国、心系百姓、临危不惧的人。二、语言运用14、文学名著填空。文学名著陶冶着我们的性情,砥砺着我们的意志,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和想象。三国演义中关羽_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形象;格林童话篇篇富含人生哲理,如_;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为我们展现出_、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的崇高人格和生命激情解析:名著知识填空是各地试卷中比较传统的考查形式,只要对新课标中推荐阅读的中外名著认真阅读,一般都能掌握名著的名称、人物、情节、主要故事情节等。此题中要求写出有关关羽的故事名称,如“千里走单骑或过五关斩六将”等,写出格林童话中任意一篇故事名称,名人传中另一位名人的名字贝多芬。答案为: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或过五关斩六将等;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大拇指等); 贝多芬。23、马说韩愈【内容感知】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祗zh 骈死pin 槽枥col 一食sh 或尽粟s 食马者s 不外见xin 邪 y2、多音字l 欢乐 chng 称赞 xing 相马乐 称 chn 匀称 相 yu 音乐 chng 秤杆 xing 相互二、字形 粟 粟米 骈 骈死 槽 槽枥 栗 板栗 漕 漕运 票 车票 拼 拼音 糟 糟糕 三、词义 1、重点词或:有时。 且:犹,尚且。称:用的称号称呼,即出名、著称。 执:握、拿。通:通晓 粟:小米。泛指粮食。2、通假字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执策而临之 鞭子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食不饱 吃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够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本领之: 祗辱于奴隶之手 的,助词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不译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以: 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表推测语气 4、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 鞭策(3)数量词作动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5、文言虚词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用在动词或表时间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兼表停顿,无实义。故虽有名马 连词,所以6、特殊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 ,“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7、古今异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相等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等等。8、相关成语伯乐相马: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善于相马。后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四、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昌黎郡望,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文章辩析序说中:“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五、名篇名句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结构简析】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第三部分(3):归纳全文,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可以图示为: 伯 善 识 千 不 识 食 乐 有 里 无 马 马 者 (识才者) (人才) (庸人)【主旨探讨】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1、本文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韩愈在本文中借千里马来抒发自己的不平遭遇,贤者不被重用的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本文借说马来说人,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写千里马的遭遇及其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讽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昏庸。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祗 骈 槽枥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答案:zh pin col s xin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解析: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答案:只是 一顿 量词 正确的方法3、 马说的作者是_朝的散文家_,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个是唐朝的_,4、 宋朝的_、_、_、_、_、_。答案:唐朝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5、 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句是(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其真无马邪?D、其真不知马也!解析:全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讽刺了饲马者的浅薄无知,讽刺了统治者“其真不知马”。答案:D5、按要求填写。 奇峰突起,指出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_。 引人深思,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_。 运用排比,全面总结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是:_。解析:根据提示,背诵默写相关句子。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 6、本文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把摧残、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将有才能的人比作_,而以伯乐喻指_。解析:要理解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巧用比喻说理的特点。答案: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人7、 解释下列通假字。(1)食马者 _(2)才美不外见 _(3) 食之不能尽其材 _(4) 其真无马邪? _解析:掌握文言文句中的通假字,以便更好地理解句意,不能妄加推测词语含义。如“食”通“饲”,解释为“喂养”。答案:(1)食,通“饲”喂。 (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8、 全文的结构方式是_。解析:本文围绕着“不知马”逐层论述。开篇指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答案:层层深入9、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B、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C、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D、而: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解析:B项中依次解释为“因为”、“按照”;C项中依次解释为“难道”、“恐怕”;D 项中依次为转折连词、顺接连词,含义不一样,A项中“于”都解释为“在”。 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