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9946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第一章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DE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 BCD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 BD )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BDE )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BC )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D )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B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C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B )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B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 A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CD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BDE )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C )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E、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 AD )A、唯意志主义B、实证主义C、马赫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E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 ABD )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 BCD )A、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5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8时间和空间( 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种观点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念是( 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3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14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 )A、精神B、某种实物C、原初的物质D、原子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6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8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B)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B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2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 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1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 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2运动是物质的( 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2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24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25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2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 B )A、创造物质B、改造客观世界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D、决定物质的状态2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8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29意识的本质( 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3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2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D、及其四位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3物质运动最终高级的形式是( D )A、化学运动B、物理运动C、生物运动D、社会运动3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35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C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3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37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A、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牛顿力学理论D、相对论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D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D、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9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4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42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C )A、历史范畴B、经济范畴C、物质范畴D、阶级范畴4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B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4事物的规律是( D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6.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地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 D )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47、因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 C )A、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D、运动是无限的,静止是有限的48、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D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须的生活资料,动物不能4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D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C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51、客观实在性是( B )A、运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C、存在的唯一特性D、意识的唯一特性5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D )A、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3、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E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绝对不动C、排斥运动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2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BDE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E、贝克莱主义观点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4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创造理论体系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6意识的本质是( BC)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系统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7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CE )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D、趋利避害的本能E、预见未来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 ABDE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B、生命的根本条件C、物体存在与否的根本条件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9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指( BCE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B、意识掌握群众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D、是否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E、社会实践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C 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1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E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BC )A、山脉河流B、社会生产关系C、引力场D、城市建设规划E、党的方针政策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ABCDE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B、是不变的C、没有广延性D、是不可分割的E、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E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B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16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E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E、事物还没有发生根本质变17动摇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有( CD )A、信息论B、电子学理论C、狭义的相对论D、广义相对论E、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1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ABC )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B、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C、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E、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19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E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0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CD )A、感性认识的产物B、理性认识的产物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E、语言发展的产物21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E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22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BCD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E、对症下药,量体裁衣23规律的特点有( ABCE )A、客观性B、稳定性C、重复性D、无条件性E、普遍性2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DE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25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是( AC )A、客观与主观的区别B、客体与主体的区别C、人与自然的区别D、客观于客体的区别E、相对于人的可能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地区别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BDE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27客体与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BCDE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B、部分物质形态是客体,客体不完全是物质C、物质形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D、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E、物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还包括精神现象29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CE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D、对立统一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4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5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D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8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9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规律是( 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14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1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17事物的质是指( 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18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D )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19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C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20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2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23事物的质变是指( 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2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25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B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26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27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B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2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29“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0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D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31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34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35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6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3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3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4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41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4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43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B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44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45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 C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46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4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4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5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5“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56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57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58假象是指( B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59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D )A、必然联系B、偶然联系C、因果联系D、非因果联系60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D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61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B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6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C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63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64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B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5有的分子生物学家指出,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A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D )A、特殊现象B、偶然现象C、暂时现象D、普遍现象67现实性范畴是指( A )A、现实存在的、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实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C、某些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68“或然率”是指( B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69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70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D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71农民在播种前估计种子发芽率,属于( C )A、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C、区分可能性的大小。D、区分可能性和现实性。72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 D )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性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BCD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2手从身体上割下来,名可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这句话体现了( BD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B、部分与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D、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来的意义E、部分反作用于整体3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CDE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4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ABC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5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于( ABC )A、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E、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特点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CDE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7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BCE )A、客观性B、稳定性C、普遍性D、随意性E、重复性8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BC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必然联系D、直接联系E、主要联系9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ABC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E、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0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BCE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ABE )A、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B、事物全局性质没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C、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D、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E、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1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ACDE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E、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3“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1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BCE )A、九层之台,起于垒下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水滴石穿,绳锯木断1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BCDE )A、庸俗唯物主义B、庸俗进化论C、改良主义D、激变论E、冒险主义16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ABCDE )A、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E、辩证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7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AB )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E、否定中不包含肯定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AD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E、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19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ACE )A. 否定是自我否定B. 否定与肯定是有区别的C.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E. 否定是扬弃20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 BCDE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21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 ADE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22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ABCDE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D、人民的内部的意见分歧E、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差异2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BC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2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有( ABDE )A、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C、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D、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E、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5下列表述,能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C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26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BD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27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DE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同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同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不同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同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28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 AE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D、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2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BCDE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30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 ACE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31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有( CDE )A、日出于东落于西B、水往低处流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E、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32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DE )A.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 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 电闪雷鸣,风雨来至D.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E.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3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表现的有( ABE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D、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E、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34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 ACDE )A、内容决定形式B、形式决定内容C、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D、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E、当形式与内容不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五章二、多项选择题1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E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2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ABCDE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D、强调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3下列哲学派别中属于可知论的有(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C、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E、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CDE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