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说课课件 岳麓版.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48979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说课课件 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说课课件 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说课课件 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 倭患 说课课件 主要步骤 1 说教材2 说教法3 说学情4 说学法5 说教学目标6 说重点难点7 说教学过程8 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第九单元第38课 是专门介绍明朝对外交往 主要通过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内容来完成 本课对于学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不仅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 甚至对世界历史都有重要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精神和中国古代远洋航海的辉煌成就 戚继光抗倭 充分体现中国人不畏强暴 敢于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所以学习本课能使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 说教法 我本课教学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及学生是课堂主角的理念而主要采取问题探究法 启发式教学法 阅读指导法 图片展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自动积极性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在教师组织引导的下 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三 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 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与本课有关的有趣的历史故事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看多媒体展示有趣的图片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等手段扬长避短 寓教于乐 完成好教学任务 四 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 说出所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活动中归纳知识 参与中培养能力 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1 知识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条件 目的 概况 影响 倭寇 戚继光抗倭 2 能力 引导学生识读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 多方位 客观 全面地分析问题 采用课堂讨论 想象等方式 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指 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 风土人情等 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 拓宽知识面 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 敢为人先的精神 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初步树立对国家 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 明朝时期 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 也有反侵略的一面 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六 说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2 难点 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七 说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明朝建立后 为了巩固统治 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 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 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外交上 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 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 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 郑和下西洋1 条件和目的提问 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老师指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回答 然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讲解 文莱 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1 西洋 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2 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2 郑和下西洋概况 提问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分别是什么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文字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和总结 1405 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44丈 宽18丈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每次出海2 7 2 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2 概况 3 郑和下西洋意义和影响 教师列出以下两段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后 浡泥 满剌加 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 归国途中病逝山东德州 并厚葬于此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提问 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是什么 你怎样认识和评价郑和下西洋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问 教师从提示学生联系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来回答 明政府的支持 造船技术的发达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平外交政策第二问 这个问题是本课难点 教师应通过引导回顾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然后总结 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都应客观全面 一分为二 从比较表的远航时间 次数 船数 船只大小可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 都是郑和下西洋用大量的金银等贵重物品作为赏赐 所换取的亚非各国的土特产品 多为象牙 香料 珠宝等奢侈品 这种贸易是非商业性的 封赏性的 耗费了巨资 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 反而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433年郑和远航的壮举悄然结束 郑和下西洋并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 走向富强 第三问 可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然后教师明确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 戚继光抗倭 1 倭寇及其危害提问 什么是倭寇 其危害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相关答案 然后教师明确并展示有关倭寇图片 日本从元末以来就出现了一些由武士 商人和海盗组成的武装集团 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 也时常抢劫财物 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 倭寇 明代抗倭图 局部 什么是倭寇 2 戚继光抗倭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戚继光这个人和他的戚家军吗 能讲一讲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功绩吗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戚继光和岳飞有何不同 第一问和第二问 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解决 第三问 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解决 抗倭的正义性 戚家军纪律严明 英勇善战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第三问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宋金历史来比较分析回答 教师在学生问答后指出 岳飞是抗金英雄 而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在讲解的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戚继光抗倭相关的图片 鸳鸯阵 抗倭形势图 3 明朝绘制沿海地形图 通过分析明代绘制了沿海地形图的目的 内容 意义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目的 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海上安全 明代还绘制了沿海地形图 内容 确定了明朝政府的海防范围 其中 东南沿海的钓鱼岛 赤尾屿等岛屿都已包括在内 意义 证明钓鱼岛自古是中国领土 安排课堂作业 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自己思考和大家共同完成 1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 1402年B 1405年C 1417年D 1421年 B C 2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 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3 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 山东B 浙江C 福建D 广东 4 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明朝中期 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 加强同海外的联系C 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 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B A 随堂小测 10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 社会安定 国力雄厚 1405 1433年 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 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 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 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 在古里进行交易时 商议货价 写成合约 最后握手击掌为定 不再悔改 人教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1 依据材料一 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结合所学知识 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经经逐步繁荣 国力日益强盛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岸 特点 和平 公平 影响 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造船业发达 郑和吃苦耐劳 英勇无畏 勇于探索的精神 明成祖的支持等等 小结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对外关系 这一时期 与以往一样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 郑和下西洋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但是 也出现了来自海外的侵略 戚继光抗倭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 说板书设计 一 郑和下西洋1 条件和目的2 郑和下西洋概况3 郑和下西洋意义和影响二 戚继光抗倭1 倭寇及其危害2 戚继光抗倭3 明朝绘制沿海地形图 结束语 我本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 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 以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 导 立足于学生的 学 以学法为重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果完毕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