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582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人物传记篇】寇准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每期会赋役( ) (2)事决乃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寇准1.(1)适逢、正赶上。(2)才。2.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寇准译文: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第:只管。鬻(y):卖。茔(yng):墓地。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译文: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 包拯1.B【解析】“遗”应解释为“馈赠”。2.(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落实“惮”的意思)(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落实“辞色”的意思)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包拯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孙晷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选自晋书孙晷传)【注释】孙晷(gu):人名。赡:供给,供养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B.乡里赠遗(遗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C.欣所逾甚 (通”愈”,更加)窥谷忘反(通”返”,返回)D.须去而出(离开)属引凄异(延长)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多厌慢之故逐之B.而晷见之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皆以美于徐公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文意理解。(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孙晷1.B2.A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4.(1)人多厌慢之;欣所逾甚。(2)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附译文: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嶷(y)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机阱:陷阱。宽简:宽松简易。便:安逸、安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读书辄成诵( )(2)晚更号六一居士( )(3)虽机阱在前(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译文 : 4.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5.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传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2.(1)就。(2)改变,更换。(3)即使。(4)有人。3.(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4.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5.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附译文:欧阳修幼年时聪敏过人,读书就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在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欧阳修刚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赋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谪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用来自己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欧阳修)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宄(gu):坏人。钞:掠夺。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客谢之( ) (2)监试者异之( )(3)窃为郡内忧之( ) (4)以病去(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司马朗传1.A【解析】A以:因为。B以:以为,认为。C以:按照。D以:用来。2.C3.(1)谢:道歉。(2)异:认为奇特(奇异)。(3)窃:私下。(4)去:离职,离开。4.(1)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2)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 第 - 8 -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