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模拟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427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模拟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模拟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模拟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上海语文模拟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龙应台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 “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1. 第段加点词“坐标”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A, B,C, D,3.分析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4.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下列哪项不是作者在文中所持有的观点(2分) A对于历史,我们不能直接去批判,不能直接去相信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B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去对待历史事件,而培养的方法是重读原典。C我们无法知道所有的历史,但可以通过合理猜测去推断历史D我们除了从道德,文化,民族性方面去考量历史事件外,还可以从经济、利益与体制成因去考量历史事件。6.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陈忠实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7.第段中“一种背离,一种转向”的深刻含义是 (2分)8. 第段“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3分) 9.第段作者写自己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但第段却说雨刚停,这是否矛盾?(3分) 10.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第段的作用。(4分)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感受过俄罗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再感受雨天,才能全面了解俄罗斯自然天象的变幻。B托尔斯泰庄园故居三面围着的稠密的树林,更衬出那棵挂着金黄色铜钟的没有一片绿叶的大树的凄凉。C评论家郑重地把托尔斯泰制作的皮靴摆到书架上,说明他已由最初的惊讶,转而对作家的行为充满敬意。D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与托尔斯泰一样热爱自然的感情,表现出高远淡然的人生境界。12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3) ,任重而道远。(论语)(4)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5)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6),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8)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踏莎行 宋秦观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注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飐,风吹使颤动。14.在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秦观的踏莎行 (1分)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三句,以晓莺、晴雁、酒旗、村烟描绘出一派田园春景,令人迷醉。B.“山田”二句写雨后土润、泉流活活,“漫”字更令春之气息溶漾而出。C.词人踏青拾翠之际忆及旧事,见美景依旧,而自身孑然,不由感伤嗟叹。D.全诗写景平实,用语自然,氛围恬淡,表现了词人闲适悠然的避世情怀。16.周汝昌说:“秦郎这词,通篇精彩全在结尾一句,真好一个夕阳回首青无限!”认为它足可媲美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堪称千古名句。那么对“夕阳回首青无限”一句,你如何评价?请与钱起诗句对比赏析,说明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太后从之。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选自后汉书刘般传【注】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风行:风操品行。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今恺景仰前修 (2)后不得以为比(3)曲其形而欲景直 (4)后尚书案其事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2)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 19 第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20. 侍中贾逵给皇帝上书反对撤除刘恺的封国的原因有(1) (2) (2分) (用自己的话回答) 21.刘恺的“风行”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并举例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训蒙大意示教读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22.作者写作本文是给 (对象)看的。(2分) 23. 简析文中第段画线句的作用。(2分) 24.(3分)作者提出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方法: 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26.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3分) 二 写作 70分27作文。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参考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1. 历史事件所处的具体背景(环境)(2分)2.(2分) C3.画线句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提供半真半假的历史信息的内容(1分),(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途径(1分)。4.引用论证,(1分)引用韩非子的话,说明历史事件的意义是有时代性的(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1分)对比论证:(1分)“古之天子”与“今之县令”的对比。论证了看待历史事件要和经济、利益、体制挂钩的道理。(1分)5.(2分)C6.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对我们的思维的影响。我们自身的经历与认识的时空局限。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的文化断层。(写出3点给4分,写出2点给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7.(2分)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的背离,托尔斯泰向平民阶层的转向。8.(3分)1、托尔斯泰属于贵族,是久负盛名的作家,却愿热情而慷慨地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2、竟然有那么多穷人带着内心的酸楚和温暖的希望来找托尔斯泰倾诉。3、这棵能把托尔斯泰与穷人平民“扯拉”在一起的树,随着托翁的去世,因寂寞而干枯了。(1点1分)9.不矛盾。(1分)雨刚停是当时的天气事实,而第段作者写自己领受到的明媚阳光并不是指真正的阳光,(1分)而是将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比作为明媚的阳光。(1分)10.运用景物描写,(1分)写出了托尔斯泰庄园故居的建筑特点以及所处环境(1分),表现出托尔斯泰的热爱自然。(1分)引出下文对花草园中那棵合抱粗的树的写作内容(1分)。11(3分) D12(6分)1、“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翁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2、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仰和赞美之情。3、题目是全文的情感脉络(或题目是全文的结构线索)。(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点2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伤心秦汉经行处(2)幽咽泉流冰下难 (3)+士不可以不弘毅(4)樯橹灰飞烟灭(5)梧桐更兼细雨(6)叶上初阳干宿雨(7)又有清流激湍(8)雕阑玉砌应犹在(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14. (1分)郴州旅舍15.(3分)D16.(4分)(表明观点,2分;结合诗句对比分析,2分)答案示例:此句的确精彩,精彩在于以景结情、余味悠长,与钱起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青无限”句写出夕阳映照下青碧无边的山色闯入诗人眼中,原本伤感的心境变得悠远明净,景为情增添了无穷余味。“数峰青”两句描写曲终人散后,只余一川江水、几峰青山,以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二者都以景结情,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样精彩。(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17(4分)(1)善,美好,这里指贤德的人(2)比照(3)通“影”,影子(4)查办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看重)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3分,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 (2)(刘恺)在任上治事三年,因为身体疾病请求退职告老还乡,(安帝)过了很久才答应他。(2分,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 19.(2分)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20.(2分) 刘恺为人品行好 、(可以鼓励礼让的风气,成全宽容仁厚的教化)写这两处只有1分 保全刘恺祖先的功业、彰显朝廷崇尚仁德的美誉 (1点1分 ,写2点即可) 21.(3分)善于礼让:刘恺本应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却让给弟弟刘宪;尊重人才:推崇隐士,每有征举,他一定以隐士为先;坚持主见,见解独到:刘恺不赞同公卿大臣们的议论,独自建议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得到太后采纳;坚持法纪,不曲意附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附和此议。(共4点,每点1分,写原句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22.(2分) 社学的教师(只写教师也可)23.(2分)答案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孩子比作花木,形象写出了教育孩子时让他们顺着自己兴趣,多加鼓励,内心喜悦所能得到的好的效果。(2分)答案2:对比,强调了教育孩子时让他们顺着自己兴趣,多加鼓励,内心喜悦的必要性。(2分)24. (3分)方法: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1分)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2分)25.(2分) C26.(3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1分) 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27作文。(参考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