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卷专题一.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3282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文科卷专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文科卷专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文科卷专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发区高二文科12月月考卷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顾炎武:“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的趋势 C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 D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2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指出“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的相似之处是A都反对孔子的权威 B都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C都主张民主自由 D都反对君主专制包容、瞩目现实等特色使中华文明具有恒久弥新的魅力。回答下列各题3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4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5下列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处:秦朝结束分裂局面,实现思想大一统Bb处:西汉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思想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逐渐走向“三教合一”Dd处:明清活跃儒家思想的推动6易中天说:“孔子认为做儿子的不爱父亲,做父亲的也不爱儿子,做臣子的不爱国君,做国君的也不爱臣下,结果是什么呢?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如果都互相爱的话,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 B因材施教 C仁爱 D兼爱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的角度 B从天人感应的角度出发C从万物本源的角度 D从人的本性角度出发8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首推来自本土的儒家民本思想。下列言论属于孔子的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9“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由此可见他们主张的最大区别是A“理”是否万物的本原 B求“理”的方式C对待孔孟儒学的态度 D“孝亲”的方式10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韩非子孟子黄宗羲李贽A B C D11“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A“仁政”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1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圣人之要,四方来效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13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14中外历史问题八谈一书说:“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相关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下列关于这个学派发展路径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B隋唐时期成为正统思想C明末清初被批判继承 D理学到元、明、清时期成为官学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17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18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19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A儒学理论化 B儒学思辩化 C儒学功利化 D儒学宗教化20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有 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 A. B. C. D.21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某一学派特征的描述是:“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这一学派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B认为中国有持续、古老、辉煌的历史C认为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D对中国的儒家学说非常崇拜23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种社会现象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八股取士严重钳制人的思想 B僵化的理学扼杀了人们的理性判断C工商业市民阶层力量薄弱 D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4“学术界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要得出的结论是( )A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充分肯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25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话皇权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题号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第II卷(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 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 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材料三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1C【解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的这段话是典型的对君主专制的一种批判,这从根本上则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封建君主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故A、B、D都是正确的,而C选项则明显的不符合题意,因为君主专制制度是1912年被推翻的。2B【解析】试题分析:李贽的思想侧重于批判封建礼教、反对孔子的权威,文艺复兴侧重于批判宗教神学,宣扬人文主义,但都是反对传统观念,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故B项正确;反对孔子的权威不符合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主张民主自由不符合李贽,故C项错误;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3B4.B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及图示可知,a处应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缘故;b处应是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没有墨家思想;c处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隋唐时期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d处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推动。故A、C、D错误,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6C【解析】略7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此题是在考查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是什么,联系所学史实,无论是北宋五子还是朱熹、陆王心学,都在试图并努力从万物本源的角度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人间的伦理纲常,而A符合春秋道家学说,B符合汉代董仲舒儒学,D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所以答案应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考查是儒学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宋代出现的新特点是什么,这需要对此时期的各个儒学流派一一分析判断,最后得出其共同展现的新特点是什么,理论性很强,同时要与之前儒学的发展概况和特点密切联系,从而找出其“新”特点,解题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并理解基础知识。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审题注意抓住关键,选择孔子的言论,且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纵观四选项都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所以分清各言论的出处很重要。A属于荀子(唐太宗也多次引用舟水关系),B为孟子的仁政思想,C为孔子的德政思想,D为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应为黄宗羲的言论。故答案为C考点:儒家民本思想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从做题角度看只是考查了孔子的言论,但是需要对儒家民本思想有全面的理解,并且了解各思想家的主要言论,对学生既有广度又有细节的要求。还可以考查儒家思想不同时期不同内容。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有区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都是孔孟儒学的新发展,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程朱理学求理的方式是格物致知,王阳明求理的方式是致良知。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的区别1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是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孟子和黄宗羲都积极主张民本思想,所以正确,而韩非子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和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不符合民本特征,李贽强烈反对程朱理学的虚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述求,也为明确强调民本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容点评:民本思想是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亮点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教育思想也都值得积极肯定,他们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依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近来“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多地深入思考儒学影响的全面性。11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可知,他们所坚持的是“义”,属于三纲五常的范围,而三纲五常又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A“仁政”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和D“经世致用”思想皆体现不出来,故选C项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的影响:1、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理化、思辨化的改造,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建立起贯通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新的儒学体系,成为宋明时期德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说民统治阶级要珍惜民力,关注民生,才能取得统治的长久,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实行“仁政”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故本题选择A。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论,不符合题意。CD都主张君主集权,与题意相反。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孟子思想。13B【解析】试题分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社会伦理进行了严格的束缚,主张寡妇不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相关的思想。从对材料的分析来看,这种道德标准是宋明理学。AD项明显错误;C项是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当中去,错误。故选B。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宋明之际主要的官方哲学,他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逐渐发展而来的,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影响等都需要掌握。14B【解析】B项明显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理学的概念。选项是董仲舒的新儒;C、D都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所以都不选。宋明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概念1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宋明理学产生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由此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同时明清时期也出现了早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即材料中所说的反动,结合所学明清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即为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潮的演变儒学发展宋明理学、早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1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是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经济发展力量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由于这种经济力量本身的弱小,尚不足以完全推翻封建的生产方式,反映在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些思想家们尚不能提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而只能倡导改革封建制度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出现早起启蒙思想的根源不是知识分子力量是否强大;C、D项并非根本原因,都未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明清经济结构的新变化1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士人政府”的含义。汉代士人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由此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 飞黄腾达。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选C。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B项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D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2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宋明理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三项表述正确,说法错误,“心学”的开创者是南宋的陆九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答案选B。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高考中将二者进行对比考查成为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和角度。在高考中还应关注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21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可以看出这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格的修养,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治国理念,并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接纳。故选A。BC项并未成为正统的治国思想;D项在秦朝成为了治国思想,随后被儒家思想吸收。考点:战国百家思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22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文化有助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因此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因此AC正确;B项正确,认为中国有持续、古老、辉煌的历史,材料对此有明确的交代。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来对儒学的非常崇拜来。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点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统一性和内聚性使得中国长期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的进步。儒家思想中的消极的一面也需要掌握,主要是对人性的遏制和对政治上专制集权的维护。23D【解析】试题分析:李贽的思想、李贽的命运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李贽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思想家,军机处的设置是在清雍正年间,故D为正确答案。科举考试、理学这种传统的思想文化压制人的判断,A,B符合;明中后期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工商阶层的力量还是相当薄弱,导致李贽的悲观,C符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背景。2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作者是在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对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持赞美的态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25B【解析】略26(1)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6分)(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3)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2)从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再根据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谈谈认识。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点评: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学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