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中考题.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46941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中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杜甫诗三首中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杜甫诗三首中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舟记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 ,以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7.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8.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9.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10.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2)舟尾横卧一楫() (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3选文前三段按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和船背。(3分) 14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 (1)苏东坡(肖像特征) (2)佛印(神态特征) 1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022题。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核舟记)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神情与苏、黄不属(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珠可历历数也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苏、黄共阅一手卷。(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2.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2分)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三、 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贤与能 与(j)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n) C.男有分,女有归 分(f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ng)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分)译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分)译文:- 13.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3分)-杜甫诗三首中考试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答:-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2分)答:-4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6“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分)答: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2分)答: -8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1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一词。12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齐鲁青未了 未了:-会当凌绝顶 会当: -1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15“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3分)答: -17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_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_(2分)18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19.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20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2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诗的题目都有一“望”字,都扣住“望”字来写,统摄全篇。B望岳首联写远望,描绘泰山广大;颔联写近望,描绘泰山高峻;颈联写细望,描绘层云和归鸟;尾联写想像中极目远望,抒发豪情壮志。C春望首联望而忧国,颔联望而伤时,颈联望而悲己,尾联望而思亲。D由于写作背景不同,诗人在两首诗中抒发的情感也是不同的。23杜甫写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两首诗加点字(“钟”和“溅”)任选一例加以赏析。(2分)我选 -,赏析: -(1)诗中有两联运用了对偶句式,请写出其中的一联。(1分)-(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借“齐鲁青未了”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B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C颈联抓住“生曾云”“入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写的是实景。D尾联写出诗人已经登上泰山极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写的也是实景。24这首诗颔联(第三、四句)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用“割”字好在何处。(2分)_25这首诗尾联(第七、八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26.(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1分)-(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两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2分)-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_。27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2分)28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2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30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3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32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33.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34阅读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1分)(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35.对春望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B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C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D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3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37.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2分)-(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38.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15分)(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1分)(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2分) 39.通过一个“搔”字,我们可以读出诗人 的心情。(1分)40.下面对本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本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B.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表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战乱景象;“深”字描绘草木茂盛、繁荣滋长的美好春景。C.对颔联有理解:其一,诗人感时恨别,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其二,诗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D.颈联中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41.春望是“ ”代大诗人 的作品。42.诗歌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43、颔联中“的“溅”和“惊”字在诗人表达“感时”“恨别”的情感时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中的“破”“深”二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45、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试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运用等任一方面进行赏析。-46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 的高尚情操和 的情怀。(2分)47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2分)-48第二联中的“感时”和“恨别”分别与上下文的哪些内容相照应?从而可以看出它们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49阅读上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_(2)请你对“”两句诗作简要的评析。(2分)_50.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51.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52.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5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5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2分)55.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56.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57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5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59.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是一首_诗(体裁),以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事件是_。、三吏三别分别是_。、“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60、解释句中的词语:老翁逾墙走逾:三男邺城戍戍:老妪力虽衰妪:急应河阳役应:夜久语声绝绝:如闻泣的咽幽咽:1、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6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 案一、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二、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A、C3.从中间到旁边。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分)9.(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4分)10.空间船头船尾(3分)1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4分)12.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3分)20.(1)大约 (2)类似 (3)同“屈”,弯曲 (4)分明可数的样子(全对给2分,全错给0分,其他给1分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苏、黄共阅一手卷。(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1.(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每句1分,共2分)22.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8.C(2分)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9.同“屈”,弯曲(同“屈”或弯曲均可)(分,有错别字该项不得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10.(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共4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答案:(2分)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2分)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相近计2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答案:19D 20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20雄伟高大(2分)21示例1: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示例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示例3: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2分)答案:14(2分,每处1分)望 高大雄伟15(2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答案:C答案:23望,会当(2分,一词l分)24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内容)“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钟”或“割”答一字即可,如果从对偶的角度回答也可。)(语言)(2分,合乎题意即可)7不尽终要,终当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答案:17。神气秀丽(2分,只答“神奇”或“秀丽”亦给满分。学生若用其他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18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情。(3分,意思相同或相近均给满分)答案:(一)94分;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1分),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2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答案不求同一,意思对即可。)答案:(一)(4分)10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2分)11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答案:5“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6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5(2分)C(颈联望而思亲,尾联望而悲己)6(2分)钟:聚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写出泰山汇聚大自然的神奇和灵秀,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2)溅:移情于物,以花喻人,因感时伤乱,连花也流泪,表达诗人内心的无比伤痛之情。答案:6(3分)(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分)(2) D答案:诗词鉴赏(4分)33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2分)34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意同即可)(2分)答案:示例:我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语言、手法、中心等角度赏析皆可)答案: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答案:1(共2分)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2(共2分)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答案:7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8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答案: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评分标准:第18题2分。第19题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D答案:5(1)忧国思家。(必须答全“忧国”“思家”)(2)示例一: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恨别”之悲。示例二: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如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C答案:7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8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答案:二、(6分)7、(1)满头白发,愁苦不堪。(2分,每点1分。)(2)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2分)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2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答案:7(1)望1分(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此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 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拟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2分答案:6.(1分) 忧国、伤时、思家的愁苦心情。7.(2分)B答案:1、唐;杜甫。2、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3、国破家亡,满目荒凉,诗人睹视生活,寄情于物,流泪之人观落花,落花儿似在流泪,恨别之人听鸟哀鸣,鸟儿也惊心,情景交融。这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4、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5、示例:思想内容: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恨别的思想感情。答案:9热爱国家(或家乡);眷念家人。 10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答案:13(1)忧国思家(2)采用拟人的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于物)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花因国家战乱而落泪,鸟因人间离别而惊心。表达诗人内心的伤悲。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答案:9.A答案:12忧国思家之情(2分)13“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答出两点即给满分)(3分)答案:14.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15.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答案:(一)(4分)11国破或:破(2分)12C(2分)答案:、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妪讴歌呕吐孤独狐狸弧形炊具吹牛欢呼暮色幕布仰慕、越过防守年老的女人应征停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答案:7“感时”是感叹时世,指首联的内容;“别”是离别,指下面“家书抵万金”。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每处1分) 、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答案10.3分;C 11.3分;D12.(每句中的加点字翻译正确1分;句意翻译正确1分。)4分;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译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给分。)2分;对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自己要私藏。13.3分;(按点给分,每点1分。)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