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6191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一模考古诗词鉴赏汇编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注释】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涴(w):沾污。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3分)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 (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3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纸鸢 袁枚纸鸢风骨假稜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14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分)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4分)14、(1分)风(答“东风”不给分)15、(3分)D16、(4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2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作者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14(1分)重阳15(3分)A16(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情感复杂而多变。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14“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 )(1分) A曲牌名 B词牌名 C宫调 D题目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16有人认为“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写景的句中,不够协调;也有人认为此句如异峰突起,具有奇特的审美效果。结合整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14A(l分) 15B(无隐逸之志)(3分) 16认同“不够协调”,理由谈及破坏写景的连续完整,并加以分析,最高2分 认同“异峰突起”理由谈及描写中加八叙述,使平板中见奇崛,拓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结合诗句分析,最高4分。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8分)洛阳早春顾况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注】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14、这首诗的体裁是。(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颔联流露出家人不能跟随在自己身边的遗憾。 C、颈联进一步交代“愁”因何在。 D、尾联“伊水东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16、全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试就尾联加以赏析。(4分)14(1分)五言律诗 15(3分)B16(4分)作者想象着故乡早春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是虚写;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眼前景,是实写。这种由虚而实的超大空间跨度,使诗歌情境开阔,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弃官归乡的情感愿望。6阅读唐代诗人戎昱的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甲)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乙)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诗首句点明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铺垫。B甲诗“无人扫”三字突出居住地的偏僻,显出韩舍人的孤独寂寞。C乙诗首句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D乙诗“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离人伤心的啼哭。16两首诗都出现了“柳条”这一意象,请加以赏析。(4分)14(1分)A15(3分)B16(4分)雪后天晴,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甲诗借景抒情,表达了雪晴时的愉悦心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春日和风,柳条轻拂。乙诗采用拟人法的手法,抒写不忍离去的依依深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双调】水仙子 山居自乐(元)孙周卿西风篱菊粲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注山中宰相:指陶弘景。他隐居句曲山中,礼聘不出,武帝到山中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14“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名,“水仙子”是 。(1分)15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两句通过“西风”等六个意象写出了深秋的肃杀。B诗人自诩是“山中宰相”,这是一种自命清高的表现。C“富贵休夸”与“山居自乐”呼应,点明诗歌的主旨。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朗朗上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16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居自乐的?(4分)14、(1分)曲牌名15、(3分)A(错在“肃杀”)16、(4分)要点:(1)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1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栖迟:淹留。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 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14.迟、时、知15.D16.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本诗借景抒情(赏析颔联)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左诗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宿 雨王安石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注释:芜:指杂草。14. 王安石,字 ,号半山。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1分)15.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本诗表达了诗人看见沿途奇异美景的新奇与喜悦。B. 颔联的“塞垣”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次边塞之行。C. 颈联写夜雨洗去沙尘,天空晴朗而滴漏之声渐稀。D. 尾联两句写诗人为赶路而天不亮就起来穿上征衣。16. 诗歌首联不仅对仗,写景也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词语对其进行赏析。(4分)14、介甫(1分)15、A16、诗歌的第一联,在内容上,写新出的绿草仿佛搅动着从寒冬的杂草中长出来,红色的花朵争抢着在向阳的树枝上绽放,写出了早春的美景;(1分)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和花朵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充满了动感和生机。(1分)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和“红”借指绿草和红花,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色彩。(1分)在语言上,诗人巧妙地运用动词“搅”、“出”、“争”、“归”,使得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1分)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甲杂诗王 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乙问来使陶渊明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14陶渊明是朝诗人。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2分)15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6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对于这样的比较分析,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14(2分)晋 归去来兮辞(饮酒)15(3分)A16(3分)甲问了无答,答在问中。言有尽而意无穷(1点)。乙有问有答,言尽意尽。(1点)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1点)。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7分)鹊桥仙(宋)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争如:怎如,不如。15.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_。(1分)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词的上阕用“满眉颦”形容新月当空,情景交融,匠心独运。B.本词的主旨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出一辙。C.本词借神话故事诉说人世悲情,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深切体悟。D.整首词用质朴的语言再现复杂的情感,词意隽永,感人肺腑。17.这首词多处采用了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15. 七夕16.B17.答案示例:上片写牛郎织女“耕慵织懒”,鹊桥相会前的满心牵挂、殷殷期待跃然纸上,月姊、凤姨等“群仙相妒”,益加衬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难耐,以及牛郎织女爱情的难能可贵。对七夕相会的无比向往,更凡尘出下片“相逢草草”的无限悲哀;相会欢愉之短暂有限,将离愁别绪反衬得越发深重绵长。12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4-16题(8分)浪淘沙 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释】: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 紫陌:郊游大路。14、 从题材看,是一首 之作。1分15、 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句“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暖风吹拂,人物内心轻松、愉悦。B、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句会议去年与友人同游的欢乐,引出后面的感慨。C、 “今年花胜去年红。”句以乐景写感伤之情。花虽美,但赏花之人还是要别离。D、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语言通俗直白,情感真挚强烈。16、 赏析“游遍芳丛”之“遍”字,谈谈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4分 14(1分)惜别(告别)、离别、送别等 15.(3分)B(错在“去年”,应该是今年。主要是写实也有回忆。)16.(4分)故地重游,美景依旧,本无特别的引人之处,但难得一聚倍加珍惜,友情浓重, 难舍难分。(2分)“遍游”只是为了延长相聚的时间以慰别离的苦痛。(2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吴均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B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C“绿波远”写出刘余杭乘舟远行,诗人目送征帆的情景。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16赏析“轻云纫远岫”中“纫”字的表达效果。(4分)14(1分)古体诗15(3分)A16(4分)“纫”字看似平常,实则很有巧妙(1分)。“纫”有缝缀、引线穿针之意。形象地写出轻柔的白云缠绕远山,与远山紧密连缀在一起(2分),以此衬托我和朋友之间的情意。(1分)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观社杨万里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注一晌癫。注渠侬:方言,他(她),他们。14从首联看,“社”是(2分)15下列对尾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侯将相即使放下尊贵身份,也无法获得山农们的欢畅。B王侯将相尽管身份尊贵,但无法得到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C王侯将相放不下尊贵身份,不可能有山农们那样的欢畅。D王侯将相暂时放下尊贵身份,像山农那样不欢畅不罢休。16赏析本诗颔联、颈联的描写手法。(4分)14(2分)山农祈福的活动。15(2分)B16(4分)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唱着山歌的村民,带着面具的演员竞相登台,追逐着鼓声奔跑的儿童尤其可爱惹眼,营造出欢畅、热闹的场景,极具视听冲击感。(描写手法:点面结合,视听结合,场面描写)1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8分) 过山农家 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4“过山农家”中的“过”的意思是 (1分)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声”反衬出山的幽静,“鸡鸣”反衬出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B.前面两句诗句以景取胜,展现了两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C.后两句诗句语言含蓄质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D.从山农的口吻中,能表现其淳朴、爽朗的劳动者形象。16本诗作为一首六言绝句,在其词句的组合形式上有明显的特征。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4.拜访(1分)(拜访、造访)15.C(3分)(含蓄)16. 本诗采用意象叠加法,将溪上板桥,人行桥上,耳听雨后泉声组合写出山中如画的风景和特有的幽静,将农家茅舍,雨后初晴,鸡儿闲散鸣叫组合特有的山中农家悠然宁静的氛围,为下句雨后忙碌作铺垫。六言绝句在每句中两字一顿,形成二二二结构,上下对句自然形成对偶,整首诗写山农家在雨后天晴由悠闲转为忙碌的情景,显得变化中有工整,自然中有韵律,充分地表达了山农的劳动、收获的喜悦之情。(4分)(手法(物象叠加也可)1分,对仗不给分,效果工整有韵律1分,诗歌内容概括,适当引用诗歌中的意向1分,作者的情感:农家生活的喜悦自然宁静)1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注】穷:失意,归隐。通:得意,出仕。14关于这首诗,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古体诗 B近体诗 C乐府 D新乐府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16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4分)14A(1分)15D (3分) 16(4分)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1分)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1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