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45891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桐乡凤鸣同福初中 易雨林为了解、学习他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经验, 9月21日我们第三期领雁培训班学员同领导一行53人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这所小学是继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我们先参观了校园,随后聆听了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三个多小时的报告。走进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那大大的“博爱、自爱、真爱、会爱”八个字直入人心。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 杨瑞清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农村校长,二十多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从内心里认同陶行知思想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中国教育依然具有普遍价值,具有新鲜的活力,立志传承行知思想。他借鉴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通过实行“赏识教育”,他们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他要让他的学生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要让他的学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他从事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的办学模式;他开展的赏识育人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参观考察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杨瑞清校长的坚持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们要像杨瑞清校长学习,学习他那种执著办教育,热爱学生的好品质,学习他的做人原则:躬于时间,勤于读书,善于交友,勤于思考,乐于动笔。我们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勤学习,多思考,把行知精神带回本考察归来,每个人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对杨瑞清的敬佩与仰慕之情,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我们的教育该向何处去。我就工作于农村中学,也同样面临着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如何来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这是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杨瑞清所走的行知之路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首先,我们要学习杨瑞清“人生为一大事来,干一大事去”的执著精神,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教,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努力做一名业务精湛、勤勤恳恳的优秀教师。同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以及温暖的阳光,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我们要学习杨瑞清勤于读书笔耕、善于思考创新的敬业精神。杨瑞清在二十年里写下二百多本教育日记,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写二本日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动笔,去思考。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不均衡,即使是城区学校,发展也不均衡,村小与乡小的差别更大,且绝大多数属于薄弱学校,这些学校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之路,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只要认准目标,勤于实践,不断总结,像杨瑞清那样“立大志,做小事”,把小事做深、做透、做到极致,也一样能走出困境,创出辉煌。 第三,我们要学习杨瑞清以人为本、爱满天下的赏识教育模式。农民的孩子生活条件差,视野狭窄,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多,往往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如何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杨瑞清的回答是:教农民的孩子要学会赏识,在小学校里做大文化。杨瑞清从孔子的“仁爱”、孙中山的“博爱”、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以及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中感悟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会爱,于是,杨瑞清把斯霞老师亲笔题写的“学会赏识,爱满天下”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总之,南京之行,感受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用花苞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迟开的花朵也会美丽。真正让农村的孩子能赏受到教育的力量。好好工作,教好书育好人。南京考察报告 (参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有感)2010年3月15日,我十分有幸能和领雁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们一起来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说实话,此前,我对这所学校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所学校很有名,具体为何有名却不得而知。然而在一天的参观后终于有所领悟:这所小学就是继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由于我们是从后门口进入学校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幢宿舍楼和浴室,让人感觉有点奇怪,但随着讲解老师的出现和引领,我们一点点深入学校内部,学校的面貌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是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淡雅素净,让人感觉学校和大自然和谐成一体。原来这是幼儿园部,我们来到时小朋友们正在安静有味地吃午饭,我们不好打扰,就在外面欣赏他们的班级布置,每个班各有特色地突现着本班文化。紧接着我们来到小学部的教学大楼,功能教室等,一一认真观察、体验。在整个校园中,陶先生的名言警句遍布,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让我们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无处不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签到板,学校所有教师的姓名都在上面,而每个名字的下方都是教师每天到校时的签言:师生互动心连心。我不禁感叹:就这一教师每天的小举动却尽显学校的大教育人文思想。而签到板的上方是学校的校训:还能更精彩(The best is yet to be)!还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的话语,同时背景图是学校的荷园,再配上学校的卡通形象标志,好一幅生动的壁画,给人以无限的智慧遐想。行知小学处处洋溢着一种清新和谐的教育氛围,让我久久沉浸其中下午,我们聆听了杨瑞清校长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的报告。首先,杨校长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创办学校的历程,紧接着是陶先生的思想格言,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生活教育的指导下,陶先生深信“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过程已经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同时我们要做“人中人”,我们要知道“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这句话,杨瑞清校长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了,从他发掘和引进学校的“荷文化”,“枣文化”,“柿文化”等处处可见其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时机,勇于开拓创造的新时代领袖精神。其次,杨校长介绍了行知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自身的成长历史,逐步把自己走在行知路上的经验与感悟与我们一起分享。行知学校从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小学,再到行知基地,最后到行知工程的历程和规划,体现的不仅是学校环境的变迁,更是学校思想的进步,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是杨校长本身的成长发展。杨校长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他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花苞心态教师看学生要像园丁看荷花),通过实行“赏识教育”,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最后,杨校长说道,行知小学敢于奋斗!在奋斗中享受!在享受中奋斗!教师要有植根乡土的教育信念:小学校,大教育,大文化,大事业;教师要有盼头,要看到希望,要发现意义,找到价值,做一名良师:立大志,做小事,做实事,做新事。对照自己,我感触颇深。就像杨瑞清校长所说的:一个人要找到做人的价值:1分选择+99分坚持;1分自豪+99分感激;1分成绩+99分成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如此。我想说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