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4029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单位: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说课人:刘亚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 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出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该单元是以鉴赏唐宋诗词为主题展开的。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炼字,都有影响。 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到氓,讲楚辞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领悟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掌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提升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领悟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教学重点:掌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提升鉴赏能力。教学难点:领悟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其依据是,这首词的主题复杂而深刻,“人生如梦”是苏轼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不是否定人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作者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心情。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学情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四、说教法和学法1、诵读感悟法 通过朗诵和听范读,感受豪放派词风,体会本文作者的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2、情景教学法 上阙以讲授为主,用幻灯片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3、合作探究教学法 下阙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然后引领学生去体会“人生如梦”的奥妙。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轼来到传说中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 赤壁怀古,被世人传唱。激情导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二)知人论世苏轼生活在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时期,一生宦海沉浮。元丰二年(1079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黄州城外的赤鼻矶风景优美,他在旧城营地辟畦(q)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诗歌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三)比较朗读抽一名女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诵雨霖铃,再播放本文的音频朗读,从感官上让学生体会婉约派词风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由此复习婉约派词风的主要特点,找一位男同学朗诵本词,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四)赏析部分 上阙,首先和同学们一起逐句找出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在找的过程中就把上阙的句子翻译出来,然后通过具体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些景色特点来展现赤壁此地雄奇壮丽之景,接着提出问题“营造了一个什么养的氛围?”让学生明白词中写景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会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讲完这些后,通过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何作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下阕的理解。 下阙“咏史”部分,介绍周瑜,然后从年龄、外貌、职位、际遇、婚姻五个方面比较周瑜和苏轼的差别,提出问题“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众多英雄豪杰中,为什么作者独独仰慕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加深其理解。这是个中等难度的问题,由基础中等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都体会到苏轼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理想与现实矛盾后的伤,那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接着就正式进入教学难点的分析“人生如梦”。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们讨论作者“人生如梦”的态度是消极颓废还是乐观积极。学生讨论完后,我加以明确,点出“人生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是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妙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想那潇洒从容的周瑜而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苏轼承认自己的悲伤,又超脱悲伤,认识到人生世事恍如一梦,名利也是身外物,何不随性而为,活出自己呢?失败又如何?至少我一直在努力。让学生体会词人情感的复杂性。针对有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虚度光阴的现象,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六)拓展环节借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一段话,提出问题:同学们,苏轼因灾难成就了一篇传世佳作,那么当你遭受灾难和挫折时将如何面对?请大家谈一谈。由此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七)简要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最后对课文的主旨、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背诵本词的同时,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15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合理、醒目、清晰、便于记忆,我选择了上阙的写景句分析,和下阙“周瑜”和“苏轼”的比较分析,不但清晰明了,而且也很简洁一目了然。 板书:上阙:乱石穿空(形) 惊涛拍岸(声)山石险怪山石高耸(夸张) 水势汹涌水石相击(拟人)卷起千堆雪(色) 狂澜奔腾之势水色纯白(比喻) 下阕:周瑜 苏轼建功年龄: 3447职务: 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外貌:英俊儒雅自比 早生华发婚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教学反思选这首词作为公开选拔课的内容,我是有压力的,因为越是名篇越难讲出新意。经过多方面的查找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吸引,所以最终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经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引用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导入课文,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整首词我重点把握“读”,先读“感基调,明词意”,再读“品语言,入意境”,三读“展想象,塑形象”,四读“析主题,悟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画面美。这样的安排显得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一、优点整首词我重点把握“读”,先读“感基调,明词意”,再读“品语言,入意境”,三读“展想象,塑形象”,四读“析主题,悟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画面美。这样的安排显得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课堂导入时,引用音乐来导入课文,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上课时有激情,有自信,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在课文的结尾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二、不足之处在把握文本方面,没有把握好词中豪放的意象,没有让学生与文本更进一步的交流。应该扣紧文本,抓清一点来分析,抓住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走进作者。教学过程有些赶,学生生成的环节比较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整堂课下来,感觉完成度很高,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发挥老师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了苏轼那种虽经历磨难仍达观向上的精神。也让学生初步掌握高考题中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总之,通过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多,我从中也体会到成功的背后是付出的道理。专家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