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索.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43644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索蒋洪滔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因此,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应用水平,已成为广大师生所关心的问题。从历年考试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题上失分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我们会看到万里雪飘;听见雨的诉说;领略名人演说的风采,体味家书中的殷殷父子情;在鲁迅的故乡中认识闰土,在公开教学课上倾听同学的心声,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针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与体会。一、强化读的多样性“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阅读行为是阅读者从读物中获取和消耗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读书要靠自己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来完成,那双明亮深遂的眼睛,是用来探索知识和真理的尖器。只有“口到、眼到、心到”,才能有好的收获。比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和雨说时,对诵读就提出了“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形象,读出韵味”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形式要活泼多样,可以灵活采用自读、轮读、赛读、分角色读、合作诵读等多种形式;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揣摩体会的时间;三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在读的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朗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同时,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比朗读来加强感性认识。二、激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困难有人说,怀疑可打开智慧之门。一切科学发现,均从提出问题开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质疑问题,一个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大家读完范进中举后,他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背后隐含着什么?从范进、胡屠户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探究内容,完成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让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展示,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可以适度点拨和归纳,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反复读读关键词句和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断,体会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高妙之处。文本中,夸张、对比手法运用了典型的细节来刻画一个个人物形象。范进中举前,他是醉心功名、低三下四、穷困潦倒、 的读书人;胡屠户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生意人形象,他蛮横、圆滑,对范进前居后恭。张乡坤先前对范进不屑一顾,后来中举后,他又极力拉拢、讨好范进。众乡邻先前对范进漠不关心,中举后,他们又热心帮助范进一家。通过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范进老年中举后变疯,揭露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丑陋灵魂;鞭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预习性质疑,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后的延伸性质疑,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总之,质疑问难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三、阅读教学应强化学生的读中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从文本中寻找体验并邻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或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找到自己动情和开启心智的东西,并将这些东西进行整理,用于课堂交流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疑问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一,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进行有效学习,心中渴望解决老师设置的课堂提问,为了达到阅读目标,为了寻找准确答案,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因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就会轻松自然地实现阅读教学各项目标。爱莲说一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索蒋洪滔人教牌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爱莲说一文,是一篇咏叹“花中君子”的优美中国古代散文。要想了解作者高洁的胸怀,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在读中发现问题,学生探究知识,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教学前,让学生欣赏荷花、荷塘的美丽风光图片,再听flash音频朗读课件,体会课文中的优美意境和作者对莲花的热情赞美。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读后提问可打开智慧之门,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后质疑问难,无论是预习性质疑,探究性质疑,还是延伸性质疑,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大胆提问,并善于提问,只有通过质疑,一个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感悟,并设计了一些问题,以明确阅读目标: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文中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3、“我”爱莲花什么呢?作者写了莲花的哪些美好形象?4、文章中作者把“菊、牡丹、连”比喻象征成哪三种人?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让学生边读边翻译,各学习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从文章中寻找体验并领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或从文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找到自己动情和开启心智的东西,并将这些东西进行归纳,用于课堂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作者为什么先不直接写莲花的美呢?(抽生答),因为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花、牡丹”来作衬托,含蓄写出他特别喜爱莲花的真正原因。莲花的美好形象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将莲花人格化,把她比喻成一种高贵、纯洁品质的象征。学生齐读课文“菊、牡丹、莲”比喻象征了什么人?(抽生答),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高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教师又问“作者对爱菊、膦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抽生答)。“爱菊的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隐士并不反感,又慨叹当时与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太少。把“爱牡丹的人”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的人”是厌恶鄙弃的,讽刺当时那些贪图富贵、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态。对“爱莲”者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借莲抒情,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两个“独”字,说明当时与作者同志向的人很少。古代的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花“洁白无瑕,中通外直”是“花中君子”的象征,教师可拓展性提问“作者心目中的莲花君子是什么样子”?各小组讨论交流,写出你心中“君子”的标准,师生实质在探求古代志士仁人群子的标准。(抽生答),学生君子的通达,1、内心正直,美名远扬;2、君子对人有爱心和同情心,对朋友宽容友善,尊重别人,对人谦卑,有礼节;3、有渊博的学识和才华。学生一:本文中的君子是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权贵献媒,洁身自好,品行高洁,坚守洁操的人,作者对文中暗涵当时官僚们寻欢作乐的奢侈生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总之,课堂提问是学生读后分析文章有层次,有设计的安排,质疑问题的过程,是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质疑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围绕提问进行讨论、交流、对话、协商、展开有目的的学习活动,爱莲说一文的教学提问设计,就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通过解答一个问题,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不是“满堂灌”,而是在读中思索,在图画中领会,在问题教学中知新,从而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有待于教师们长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反思与设计,从而总结出更先进、更有效、更有趣、更有用的学法和教法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