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3378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其他句式、一般句式及例句译释(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其如土石何?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女亦无所思。 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项王未有以应。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赞同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例5 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11 宋何罪之有?(墨子o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20.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23.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参考资料:http:/tljy.tledu.cn/Oblog/more.asp?name=xjiafu&id=1643 提问者认可 | 赞同22| 评论 2008-6-27 20:45 lkyjzj | 四级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巩固训练】: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请翻译。(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居则曰:“不吾知也。”(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7)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8)秦王不怿,为一击缶(9)三岁贯汝,莫我肯顾(1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2)竖子不足与谋!”(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4)“臆!微斯人吾谁与归?”(15)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