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国中本国语文领域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9557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潭子国中本国语文领域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潭子国中本国语文领域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潭子国中本国语文领域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潭子國中本國語文領域單元教學設計教學單元史記的價值適用對象國中二年級授課教師陳玉玲教材來源國中國文課本第三冊第十課張釋之執法(南一版)教學時間一 節課設計理念1. 史記是中國一部偉大的史學、文學鉅作,但國中課本僅選入其中的張釋之執法一小部分做簡略介紹,希望藉此補充課程,讓國中學生對此書有概略的認識。2. 希望學生藉由瀏覽主題網站、相關網站,學習尋找課外教材,更積極、有效的學習與課程相關的知識。3. 利用資訊教學,將相關教材、評量題目、學習單等置於網站,供學生隨時下載、瀏覽、練習,以增加學習興趣。相關網站及網址1. 史記的作者生平撰選動機內容體制和歷史地位 http:/teacher.tcvs.tcc.edu.tw/lintt/B0O%A1n.htm 2. 中國文學史司馬遷和史記, http:/home.kimo.com.tw/drzhouan/lit.html3 歷史中的霸王別姬全部的內容是什麼? - Yahoo!奇摩知識+學生學習背景分析1.第二冊第?課王藍田忿食雞子一文中,學生已初淺認識古文如何運用簡潔的文字刻 畫人物性格的特色。 2.第三冊第十課張釋之執法一文中,學生已知道司馬遷如何應用對話突顯人物,使文義更生動活潑。3.二年級學生於資訊課程中學會基本word、網路搜尋功能。4.從成語的使用了解故事內容及出處。教材分析1、架構: 對史記一書作補充性的概述。2、涵蓋的議題與能力:(1) 認識史記一書的體例。(2) 認識史記一書對史學的價值與影響。 (3) 認識史記一書對文學的價值與影響。3、統整教學: 本國語文與資訊教學之統整。使用教具l 電腦l 單槍投影機l 資訊教室每位學生配備一台電腦教學目標本單元所達成的能力指標2-9-8-1 能利用電腦及其他科技產品,提升語文認知和應用能力。3-3-2-4 能欣賞作品內涵及文章結構。3-6-8-2 能靈活運用各類工具書及電腦網路,蒐集資訊、組織材料,廣泛閱讀。3-7-10-3能統整閱讀的書籍或資料,並養成主動探索研究的能力。3-8-1-1 能依不同的語言情境,把閱讀獲得的資訊,轉化為溝通分享的材料,正確的表情達意。單 元 目 標A認知1. 認識史記一書的體例、特色 1-1能認識史記作者司馬遷,並知道其創作背景。 1-2能了解史記的五種體例,並進而認識它們的功用。2. 了解史記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2-1能了解何謂通史。 2-2能知道司馬遷用紀傳體寫史書的用意,及此法對後代史書體例的影響。3. 認識史記的文學地位與價值 3-1 善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及汲取民間語彙和歌謠的特色。 3-2 善用不同筆調刻劃不同的人物性格,與豐富的思想內容及無畏的批判 精神。 B 能力1. 能學習史記的寫作方式,生動傳神的描繪人物及其性格。 1-1 善用簡潔有力的對話,以突顯人物性格。 2-1 善於挑選材料加以組織,達到去蕪存菁的效能。 2. 能自行閱讀史記了解文中大意。 2-1 能指出本文寫作體例。3. 能使用電腦基本功能 3-1能使用網路搜尋功能作課外自我學習。 3-2 能使用word軟體做課後練習的學習單。C情意1. 培養不畏艱難、努力達成目標與夢想的精神。2. 即使身受不公平的對待,仍可用公正的心處世。教學架構教材蒐集實施教學評量運用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學生素質分析教學目標教材研究設計教學評量修改教學目標1. 教學活動2. 相關網站運用3. 網路延伸學習暖身活動以霸王別姬的電影及成語故事引起動機發展活動:能說出史記的五種體例 能明瞭史記的史學價值能明瞭史記的文學價值課前作業:由同學於課前利用網路搜尋霸王別姬的故事和一字千金破釜沉舟作法自斃三令五申負荊請罪的成語典故,並作資料統整。在課堂上請同學就所查詢的資料作簡要的介紹:一、體例介紹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老師以powerpoint對史記體例作概略介紹 附件一(powerpoint)二、史記的史學價值 1. 新創的體制 2. 豐富的史料 3. 進步的觀點 4. 嚴肅的態度附件一(powerpoint)三、史記的文學價值簡介 1. 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無謂的批判內容 2. 善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 3. 多樣的寫人手法 4. 精粹的語言藝術 5. 獨特的審美標準 四、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1. 散文 2. 小說 3. 戲曲 4. 體裁課程結束 205587課後延伸學習.好站報馬仔 1. 史記的作者生平撰選動機內容體制和歷史地位 http:/teacher.tcvs.tcc.edu.tw/lintt/B0O%A1n.htm 2. 中國文學史司馬遷和史記, http:/home.kimo.com.tw/drzhouan/lit.html3 歷史中的霸王別姬全部的內容是什麼? - Yahoo!奇摩知識+學習成果彙整將優良學習單以電子檔公佈於班級網頁上。課後發展活動配合資訊課程,網路上自我學習。附件一:學習單學習單一 動手動腦 班級 姓名 一、成語造句: 1. 三申五令:2. 作法自斃:3. 孺子可教:4. 樂極生悲:5. 毛遂自薦:二、寫出史記的五種體例:並請以一句話簡要說明。 1. : 2. : 3. : 4. :5. : 三、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1. 散文: 2. 戲曲: 3. 小說: 4. 體裁:自 我 學 習 評 量優良待改進()撰寫認真 ()資料豐富 ()回答詳實 ()表達方式 ()整潔美觀建議學習單二 色香味俱全摹寫法一、說明摹寫法就是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如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嘴巴嚐到的,透過作者的主觀加以描述。眼眼所見天藍視覺耳耳所聽鳥鳴聽覺鼻鼻所聞花香嗅覺舌舌所嚐酸甜苦辣味覺身身所感冷熱觸覺二、看過說明之後,同學們是不是對摹寫法有了認識,接下來就要做個小測驗囉!請你判斷出以下文章中所使用的到底是哪些摹寫法?範文:小明出門郊遊,天氣晴朗,陽光普照(覺),一路上鳥語花香(覺)、春風送爽(覺),微風陣陣拂過臉頰(覺)好不愜意,遠處傳來叮叮噹噹(覺)冰淇淋的叫賣聲,走近一看紅的酸梅冰、黃的鳳梨冰、白的牛奶冰(覺),不禁令人食指大動,冰冰涼涼(覺)的冰淇淋入口香甜滑潤的口感(覺),令人大呼痛快!三、做完小測驗後,相信同學們對摹寫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請就你所學,每一種摹寫法找出一個範例:(不限定課本範圍,同學們可以從一般現代詩集、散文、歌詞、廣告辭等等資料判斷出你所需要的修辭法)1.視覺:2.聽覺:3.嗅覺:4.味覺:5.觸覺:自 我 學 習 評 量優良待改進重做同 儕 學 習 互 評優良待改進重做教 師 總 體 評 量優良待改進重做()撰寫認真 ()資料豐富()報告詳細 ()表達方式()整潔美觀()撰寫認真 ()資料豐富()報告詳細 ()表達方式()整潔美觀()撰寫認真 ()資料豐富()報告詳細 ()表達方式()整潔美觀建議建議建議附件二:唐詩旅行活動評量單評分項目 組別一二三四五資訊應用吟唱表現戲劇表現合作學習表現內容精確度總分名次學習單三小作家說明王冕在艱困的環境中,依然能擁有處逆境而不屈服的自信與毅力,並將環境壓力轉化成砥礪自己的助力,而且仍能欣賞週邊美好事物,對事物有真切的感受。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你是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挫折呢?你又如何設法解決?請以三百字左右敘述跟大家分享你的生活經驗喔!補充資料一儒林外史 一、作者生平 吳敬梓(一七一 - 一七五四),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於以科第起家的名門望族,少時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十四歲曾隨父宦遊,縱游大江南北。二十三歲,父親去世後,因不善理家和仗義疏財,不出十年,幾乎把祖遺產業賣光。三十三歲,它懷著憤世嫉俗的心情,移居金陵,和程延祚、樊聖謨等人交往,使他接觸到清初進步哲學思想的影響。早年,他熱中科舉,曾考中秀才。後來,在和官吏、紳士、名流、清客的長期交往中,漸漸看清他們的卑污靈魂;加上生活上由富而貧的變化,啟迪了他對炎涼世態有清醒的認識。三十六歲後,不再應試。此後他生計更困難,靠賣書和朋友接濟過活。他痛恨寫八股文的人,有如仇敵。大約在五十歲以前,以憤世嫉俗心情,寫完了儒林外史。晚年好治經,五十四歲客死揚州,作品尚有文木山房集。 二、思想內容 儒林外史原本僅五十五回(今本第五十六回,為後人所加)。此書創作於清初以八股文取士制度對社會的毒害愈來愈深時期,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其思想價值有二: 再現封建科舉制度下各類被諷刺的文士面貌,深刻抨擊這個 制度的弊害、罪惡。如貪官污吏湯知縣、王惠和土豪劣紳, 便是醉心科舉、裝滿八股的皮囊。斗方名士牛玉圃、景 蘭江等,趨炎附勢,也是這種制度下產生的怪物。通過上述 的人物,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吏治腐敗,道德敗壞,和封建 禮教的虛偽、殘酷。 通過一批正面人物,表現作者的理想。書中有反對科舉、蔑 視功名的清高正直的知識分子,如王冕、杜少卿、沈瓊枝( 新型女性)等。又有四個市井奇人季遐中、王太、蓋寬 、荊元,靠自己的手藝自食其力,以琴棋詩畫自娛,過著頗 有藝術風味的獨立生活。在上述人物身上,雖反映了時代思 潮中新的先進因素,但終究越不出傳統儒家的思想範圍。 三、藝術成就 此書的藝術成就有四點: 達到了現實主義諷刺藝術的高度成就。書中的諷刺,極具特 色。作者愛憎明確,態度嚴肅,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程 度,對不同的人物進行諷刺。如對嚴監生兄弟是強烈的憎恨 ,無情的鞭撻;對王玉輝是又憐憫,又批評;對馬二先生是 又嘲諷,又同情,均各取得了準確有力的諷刺效果。 善於採用典型情節來塑造典型形象。作者善於巧妙地集中、 安排日常事件,使之深入淺出,構成典型情節以塑造典型形 象。如范進中舉前後和婁家公子三訪楊執中便是好例。又善 於讓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醜態,如王仁、王德的言語與行 動的矛盾;選取突出性格特徵的細節,如嚴監生臨死因房間 裡點了兩根燈草的小油燈,不肯斷氣等。這樣的誇張性精美 細節,寓意極深。 採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獨創性結構。沒有貫串全 書的主要角色、主要線索、中心人物,卻能環繞反對科舉制 度這一點,安排近兩百個人物,逐個逐批出現,又逐個逐批 隱退,巧妙地安排了各類人物和故事,較有利於廣泛地反映 社會生活。因全書缺少主幹,這種結構是較鬆散的,但和所 反映的內容卻很和諧。 語言明快、形象、精煉。作者常善於用三言兩語,描出人物 的形象。如第二回如此描寫夏總甲說:兩隻紅眼邊,一副 鍋鐵臉,幾根黃鬍子,老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 簍一般,手裏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 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些精彩的語言,就把一個小 土豪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補充資料二王冕的少年時代 儒林外史導讀 中國的白話長篇小說,自水滸、三國演義等不朽巨著問世以後,在知識分子及市民階層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小說舖陳歷史,演述英雄豪傑、才子佳人,成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現象,小說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後世作品,除了不多幾部能與水滸、三國並駕齊驅外,大多數在反映社會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劃上沒有很令人滿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時,才出現了紅樓夢與儒林外史這兩部在小說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紅樓夢把筆觸瞄準封建豪門大院而儒林外史則把鋒芒射向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這在中國小說中是不多見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間名人吳敬梓。吳敬梓(1701一1754),字敏軒,另字粒民及文木,晚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歷代顯宦之家,父親也重視教育,故吳敬梓年少時已博覽群書,且在古詩文上有深厚的功力。吳敬梓曾在儒林外史三十回中說: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子弟則人有鳳毛,門巷則家誇馬糞。,可見其家世之高,然晚年處境極為窮困,最後窮死在揚州,與曹雪芹的身平境遇相似。因為學問的廣博,以及對人情冷暖的認知,使他越來越對科舉考試感到索然無味,於是便從顯赫的家門中脫離,一心研究文學及頭入創作。所以當他十八歲中秀才時,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撫薦應博學鴻詞,他託病不就。安徽巡撫趙公國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郷舉,而家益以貧。程晉芳吳敬梓傳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現的正是吳敬梓親身所歷所聞,也寄託了他看重文行出處、鄙視功名富貴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正如惺園退士所說,它摹繪世故人情,真如鑄鼎象物,魃魅魍魎,畢現尺幅而複以數賢人砥柱中流,振興世教。其寫君子也,如睹道貌,如聞格言其寫小人也,窺其肺腑,描其聲態,畫圖所不能到者,筆乃足以達之。臥鬧草堂刻本評說: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由此可見,儒林外史以生動形象的筆墨,逼真地反映了社會。正因為如此,考據家們曾經把書中的人物一一與歷史上真人真事相比照,推斷出書中人物的藝術原形。還有人特地跑到茶館中去體驗現實,名之為溫習儒林外史。這一切,都充分說明瞭儒林外史的成功與偉大。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汙吏的刻薄可鄙及舊社會禮教的不合理,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不墮落暴露小說的惡趣之中。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這種體制,對清晚期小說有很大影響,如海上花列傳、官場現形記等,均模擬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語言,全是普通的口語,不雜各地的野語方言。修辭造句,簡練純淨,豐富生動,富於表達能力。有時候用成語、諺語、歇後語、文言語等等,在刻劃人物的性格上,都是恰到好處的。錢玄同說:水滸是方言的文學,儒林外史卻是國語的文學,可以列為現在中等學校的模範的國語讀本之一。 儒林外史的版本,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臥閒草堂刊本。此後有清汪浦禮閣本、藝古堂本、蘇州群玉齋本、申報館排印本等。這次排印,是以臥閉草堂本為底本,依其他各本改正了個別錯字。資料來源:儒林外史導讀 洪江補充資料三古典小說知多少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將流傳已久的三國故事改編成長篇章回小說,從此三國演義不但在文學史上佔了崇高地位,更深深影響了每一代中國人的思想,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東漢末年,朝廷中宦官得勢,導致政爭不斷,各地方也因此發生了不少的亂事,再加上幾次天災為害,不但使得國勢益加地衰微,百姓更是流離失所,無以維生。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這動亂不安的時代裡面,崛起了三位極具才智,野心勃勃的英雄人物,各據一方,三分天下。他們分別是領有西蜀的劉備;雄據中原的曹操;以及獨霸江東的孫權。魏、蜀、吳三國的興亡史構成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主幹。在這段故事中,一一登場的英雄豪傑們,也成了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人物。如仁義的劉備, 忠義的關羽, 勇猛的張飛, 智慧的諸葛亮, 亂世之梟雄的曹操等人。西遊記西遊記,是神話、寓言,再加上諷刺小說的結晶。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動物,護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經的故事,所已也帶了一些童話的趣味。這些動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為了護送取經者,周旋在神魔之間。作者吳承恩筆下創造的這個幻想世界,在荒謬之中卻顯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孫悟空原是一隻石猴,有猴子的靈巧與頑皮,法術高強,擅降妖伏魔,而豬八戒有豬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時常出醜,製造了很多的笑料.由於取經人必須要通過八十一個難關,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這些妖魔鬼怪的挑戰,才能夠完成取經的任務,這也象徵著每個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當中,必須迎接各種困難與挑戰。西遊記能夠受到古今讀者的喜愛,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讀者除了可以從中享受到喜劇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對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體會。水滸傳西元十一世紀末,正當北宋末年,中國處於一個政治黑暗,外患頻仍,天災人禍不斷的混亂局面。為了改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在山東省的梁山泊,聚集了一百零八位好漢,展開了一段和官府對立的驚險好戲。他們的故事寫成了一部壯烈動人的小說水滸傳。著名人物有宋江、林沖、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等人。金瓶梅金瓶梅的書名來自書中三名女子的名字,金是潘金蓮,瓶是李瓶兒,梅是龐春梅。這本書一直是在世人心目當中,毀譽參半,備受爭議的一部作品。這主要是由於它的內容,涉及到許多男女情慾之事,在過去許多人都擔心它的流傳,可能會有礙社會的善良風俗。作者從水滸傳中取出西門慶、潘金蓮和武松恩怨情仇的這一段故事,創造出一百回的長篇巨著。全書通過西門慶這位暴發戶發跡、墮落和滅亡的過程,表現沉溺在名利情慾中打轉的下場。聊齋誌異聊齋誌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鬼故事書,這是一本用文言文所寫成的短篇故事集,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齡。在這本故事集裡面,蒲松齡一共整理改編了四百多篇的民間傳說和鄉野傳奇,同時由人、鬼、狐、仙、怪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情世界。雖然我們中國人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卻讓讀者強烈的感受到,似乎妖界比人間要溫暖,陰間比陽間還要美好。因為他所描述出來的那些所謂的異物,不但不會讓人覺得很可怕,反而筧得很可親、很可愛,甚至還覺得令人可敬。事實上聊齋誌異這本書,是蒲松齡對社會現實不平以及失望的渲洩和寄託。作者藉整個聊齋的世界,刻畫出社會上黑暗的層面以及科舉上面的制度問題及人心的醜惡。紅樓夢紅樓夢一書的中心人物是靈石投胎,啣玉而生的賈寶玉,他是賈府家族的命脈,是戀愛故事的中心,也扮演著人生哲理的說教者。他與仙草轉世的林黛玉和擁有金鎖的薛寶釵之間的情愛糾葛,是全書故事發展的重要主線。另一條主線是賈府家勢的起落。這兩條主線牽引出了許多人物和大小事件,呈現出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諸種關係,使讀者能夠很具體,很深刻的領悟到這家族社會極盛而衰的真相。並且也為讀者演出不盡的憂喜愛恨和悲歡離合。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名霑,生於清康熙末年,死於乾隆二十七年(西元一七六三年)。根據考證,曹雪芹的生平經歷和紅樓夢這部小說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儒林外史寒窗苦讀數十載,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形容中國讀書人生涯最常用的一句話。在科舉取士的時代裡面,只有進業中舉,才能夠步入升官發財的坦途。於是天下的讀書人莫不終其一生,埋頭於八股文章,什麼進德修業的理想,都在追求名利的慾望之下喪失殆盡了。儒林外史就是暴露知識分子的醜陋面貌、和官場黑暗、社會炎涼的一部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婉曲諷刺的手法,寫出正史所不及記載的,另一面更真實的人性歷史。老殘遊記晚清時期,清朝帝國陷入遭逢內憂外患的困境當中,外有列強環伺,內則政治腐敗,因此批評時事的小說,成為當時文壇的一種特色。老殘遊記這本書,就是在現實衝擊之下產生的作品,兼備了社會寫實和政治關懷這兩種特質。老殘遊記,顧名思義,寫得就是老殘先生的旅遊見聞和經歷。書中的老殘雖然叫做老殘,不過其實他的年紀並不太老,年紀太約是三十多歲。老殘相當地博學多聞,而且閱歷豐富。他不但拜道士為師,精通中國的傳統醫術,對西方的科學也頗有了解。但是他無意仕途,選擇了搖串鈴噹,走訪江湖,以個人特立獨行的作風,行醫救世。因此,整本書的情節也就跟著老殘的遊過程展開了。補充資料四科舉制度(一)秀才。水滸傳有白衣秀才王倫。甚麼是白衣秀才呢?難道他常穿白衣?其實,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不第秀才之稱,始用於宋代。何謂秀才?它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與禮記所稱秀士相近,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水滸傳以王倫為不第秀才,有輕蔑的意思,指他覓舉未成,在選拔考試中名落孫山。宋代秀才名銜,無須經過考試取得;但明清時代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必須通過幾重考試關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後也不一定能夠應舉。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生。魯迅小說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陳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試均考不上,人已老了,還是童生,或稱老童生。若果縣、府、院三試都錄取了,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即秀才的俗名。生員除了經常受到學政、學官的監督考核外,還要經過科考選拔(未取者有錄科、錄遺兩次補考機會),方可參加本屆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為舉人)。(二)舉人。若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中央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應考者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仍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宋代劉章四魁鄉舉、元代許瑗兩應鄉舉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會試被黜落,所以要四次、兩次應鄉舉。而明清的舉人則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赴會試的資格。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進入仕途。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裡的范進,進學後仍然貧窮,被看不起;一旦中舉,親戚鄰里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三)進士。會試取中者還只能稱為中式舉人(亦即謂已被會試取中了的舉人)或稱貢士;經殿試合格,才是進士。進士在隋唐原是科舉分科名目之一,自宋代起才成為最高一級考試合格後,受賜正途出身的榮名。宋代進士榜分為三甲(三個等第),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後來曾一度改分為五甲,則第二甲改為同進士及第,三、四甲為賜進士出身,五甲同進士出身。元明清則再分為三甲。在宋元明清三級考試制裡,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運中三元極少出現,堪稱科場佳話。據知元代僅一人(王宗哲),明代三百年中亦只兩人(黃觀、商輅)。武科也有類似的名目,只是在童生、生員(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榜眼、探花諸稱謂之前各加武字,以作區別。狀元榜眼探花如前所述,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制。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補充資料六中國的科舉制度,大約濫觴於隋代,歷經唐 宋、元各朝發展,乃成為國家取士用人的正途。到了明代,制度愈形縝密,並創出一套以羈糜牢籠儒生的八股制義文體,清代又因襲前明遺規,辦理更為嚴苛。有人形容科舉是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間煉獄,一點也不為過。清朝末年,海運大開,西洋文化隨之而來,所謂代聖人立言的八股文辭,已經不合時宜,清廷就在光緒三十一年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於是上一年的甲辰正科,就成為科舉制度的絕響了。停止科舉考試,迄今將近百年,當年曾身歷其境的儒生,早已凋零殆盡,但社會上一些與科舉有關的名詞,仍常掛在人們的嘴邊,甚至習俗上也會受到若干影響。當然時代在變,科舉考試的一些弊病,無可否認的,在現代社會中仍改頭換面,形成受人詬病的新科舉,然而在沒有更公平的方法之前,即使是幾乎可與古代科舉劃上等號的各項考試,還會是許多人的夢魘。清代各府縣儒學生員,俗稱秀才,為科舉制度上最基本的功名,有了秀才資格,才能參加省級的舉人考試(鄉試)。秀才考試又稱小試或童子試,每三年舉行二次。逢辰、戌、丑、未年,稱為歲試,文武童生並考,逢寅、申、己、亥年,稱為科試,只考文童生。每次的考試,都必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學政)三個階段,考生無論年紀多大,通稱為童生,但考試時則分已冠(十六歲以上)、未冠(十五歲以下)兩個層級出題。縣試共考六場,俗稱一考五覆,縣試第一名稱縣案首,有一不成文規定,將來院試必取進為秀才。初進學的秀才,稱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含恩貢生),都必須經過歲試,依次遞補。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臺灣、鳳山、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彰化初設時四年一貢,到乾隆末才改二年一貢。這些依序出貢的貢生,便稱為歲貢,假如出貢的年份,朝廷恰有重大慶典或喜事,則這年的歲貢,便稱恩貢,恩貢有一項歲貢所無的特權,即非有重罪,學政不能呈請革去科名。正途出身的貢生,另有拔貢、優貢、副貢三種。拔貢逢酉一選,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優選者以小京官用,次選以教諭用。至於優貢,則是由地方教官保舉品學兼優生員,專案呈送學政會同巡撫考試,非常難得。副貢是由鄉試卷中,選取文極佳卻因額滿見遺,或極好卷中稍有瑕疵的落第者,稱為副貢。正途五貢之外,又有准貢、廩貢、增貢、附貢、例貢等名目,都由捐納而來,視其身分,而名目也不相同。從前的舉人考試,三年一科,正式的名稱叫鄉試,也雅稱為乙科,考上的就是舉人了。鄉試都在各省省會舉行(每年秋八月)。鄉試的考場,稱為貢院,每次須考三場,日各一場,共三日考完。通過了鄉試的舉人,緊接著就是明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會試考試仍是三場,赴試的舉子,都享受公費待遇,公家應車船,稱為公車。中式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貢士要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覆試的等第,將來作為進士甲第的依據。殿試也叫廷試,例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地點仍是保和殿,殿試試卷寫法有一定的格式,每份試卷,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欽定名次,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七名列入二甲。新進士受職前,又須經過朝考,朝考分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之後核計覆試、殿設、朝考三者的等第授職,優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庶吉士,俗稱館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