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语文高考试题和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9279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四川语文高考试题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四川语文高考试题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四川语文高考试题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四川语文高考试题 和答案1一、(12分、每小题3分)1二、(9分,每小题3分)2三、(6分,每小题3分)3四、(31分)3五、(22分)4六(10分)6七(60分)6语文试题参考答案62014届四川语文高考试题 和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睑(jin) 哺育(b) 扎辫子(z) 亘古未有(gn)B.嫩绿(nn) 铲除 (chn) 紧箍咒 (k) 一蹴而就(c)C.抽噎 (y) 迸裂(bng) 户口簿 (b) 不屈不挠(lo)D.愤懑(mn) 要挟 (x) 绊脚石 (bn) 恃才傲物(sh)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打蜡 顷刻 生死攸关 口干舌噪 B.飙升 印证 贻养天年 扶摇直上C.巨擘 清彻 历久弥新 所向披靡 D.皱褶 荧屏 风生水起 精简机构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吗,评书一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B. 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的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香远处的箭竹林走去。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的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机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有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有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 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C. 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D. 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6.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B.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C. 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D. 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B. 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C.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D. 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 王筠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时人为之语日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四、(31分)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11第I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周室既衰诸候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孟子 告子下) (2)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4)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_。(杜甫咏怀古迹) (6)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桂棹兮兰桨, 。(苏轼赤壁赋)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丙项是( )( )(4分)A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16.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17. 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六(10分)19.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至少答出两个特点;语言准确、简明、连贯;不少于40字。(4分)20.请紧扣下面画线的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倏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事的话,不少于60字。(6分)“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七(60分)21.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 A2. D3.D4.B二、(9分,每小题3分)5. C6. C7. D三、(6分,每小题3分)8. B9. B10.(1)(4分)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咏玩味,认为赶不上。(2)(4分)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看重。11.(5分)答: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12.(4分)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13. (1)(3分)答:“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这两个字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2)(5分)答: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14.(6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积善成德(3)一觞一咏(4)停杯投箸不能食(5)环佩空归夜月魂(6)沙鸥翔集(7)击空明兮泝流光(8)烽火扬州路15.AC16.(6分)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又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的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17.(6分)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18. (6分)示例一答: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联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的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示例二答: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入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景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19.(4分)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渐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子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20.(6分)示例一答: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和谐的尚和精神。示例二答: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于天下归一的追求。21. (60分)略 成都小型搬家公司 成都搬家公司 http:/www.cdxbj.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