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8854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第一讲 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大致有以下情况: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由此可知,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应当做到既扎实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各类基础知识,又注重这些知识化为应用能力的转换。古代汉语课如此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本门课程考核的着眼点也注重于知识和能力、尤其是阅读古书能力的检验。时常看到有的学生把古代汉语教材里常识部分所阐释的知识理论一条一条地抄录下来,背诵得滚瓜烂熟,却不注意结合文言材料对这些知识理论加以消化理解,也就不能指导对文言文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是徒劳无功,也决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三、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古代汉语教材所安排的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时都不可偏废。在阅读文言文选时,要注意掌握文选所见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并把文选里出现的语言现象同常识所介绍的知识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在学习古代汉语常识和理论时,要紧密结合文选的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四、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一)学习方式学员自学和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鉴于网络学习的特点,本门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教师事先指定教材,规定必学内容,要求学员在课前与课后加强自学,预习、理解、消化指定的学习内容。本教材的指定自学内容如下:文选部分:都是学员应当自学的内容。至于网上加以讲解的10篇文选,则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篇目。指定篇目的文选尤其是网上加以讲解的重点篇目,是考核命题时选用语言材料的出处。学员也可把它们作为复习应考的范围。常识部分:网上加以讲解的有关章节。学员对于指定的常识部分的内容应当重点掌握,并注意把知识转换为有关能力。2、教师在网上有针对性地指点或讲授由于网上教学在学员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的内容重复讲授,因而只对有关常识、文选的重点和难点加以提纲挈领的介绍。(二)练习方式学员自主练习及教师的网上答疑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消化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为此,我们在网页上设计了练习题,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练习的方法上,我们主张采用学员自主练习与教师有针对性的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学员的自主练习在自学完每一章节的常识或每一篇文选后,学员应该利用教学网页上设计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并依据参考答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教师的网上答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与学员实行网上对话,以互动的方式,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或就有关教学内容与学员进行讨论。在考试前,教师还将安排时间,在网上即时回答学员的问题。(三)考核方式对有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闭卷命题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释词题、古文标点题、古文今译题、古文阅读题。考核内容: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词汇、语法、文字是本门课程常识部分的重点考核内容。能力方面,既考核学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将采用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也考核学员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理论分析说明文言材料语言现象的能力。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10种工具书的特点。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可分析为:誇(ku)=苦(k-)+瓜(-u)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直训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说文一部:“元,始也。”描写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义界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譬况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字。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4、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5、辞海(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6、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7、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8、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10、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第三讲 论语八章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八章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文字方面1、“德之不脩。”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2、“遇诸塗。”塗途古今字路途。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4、“归孔子豚。”归馈通假字赠送。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伺通假字探察。6、“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字返回7、“植其杖而芸。”芸耘通假字锄草。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颜渊季路侍。”侍:侍立于尊者身旁。2、“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3、“敝之而无憾。”敝:破,坏;动词,指用破。憾:怨,不满。4、“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显示,表白。5、“学之不讲。”讲:习,反复研究讨论。6、“闻义不能徒。”徒:迁从,改从。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启:开导,启发。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发:启发。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反:类推。复,重复。9、“饭疏食。”饭:动词,吃。疏:粗。“疏食”即粗粮。10、“子适卫,冉有仆。”适:动词,到去。仆:驾车。11、“庶矣哉!”庶:众,人多。12、“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13、“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14、“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15、“且尔言过矣。”过:错,形容词。16、“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国。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陈列,摆出来。列:位次,职务。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扶持,把着。颠:跌倒。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忧。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施行。24、“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不在。25、“好从事而亟失时。”亟(qi):时间副词,屡次。26、“日月逝矣。”逝:往,离去。27、“子路从而后。”后: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28、“遇丈人,以杖荷蓧。”荷:肩负,扛,挑。2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人体的某一部分。四体指人的四肢。3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信”,使动用法,“使信任”。“怀”,使动用法,“使归依”。“曲肱而枕之。”“曲”,使动用法,使弯曲。“富之。”“富”,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安”,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xin,意为“使谒见”。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xin。“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动词用作使动,给吃。“见”,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反:类推。复,重复。“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2、宾语前置句式“既庶矣,又何加焉?”“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3习惯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乎)”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何以伐为”即:“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4虚词用法举例夫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之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之”指代子路。“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之”指代君臣之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例:“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前“之”为此类用法。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是”指代卫国),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则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与动词,同在一起。如:“岁不我与。”介词,同,和。如:“来!予与尔言。”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句子的主语是“予”(阳货),是阳货对孔子说话,“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包括“尔”在内。第四讲 汉字的构造本讲的内容包括:汉字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六书”说,“六书”(重点是前四书)的具体介绍;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其中学习重点是结合具体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的影响,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的关系。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梁东汉汉字的结构与流变。一、汉字结构分析和“六书”说1、汉字结构分析的依据和意义2、“六书”的提出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例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至于“六书”的名称,在周礼保氏和汉书艺文志里就已出现。而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并说明每个字的本义。所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的“六书”理论。“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3、许慎的“六书”说(1)名称和顺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所提出的“六书”名称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说文里所用的名称,和汉书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4、“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值得指出的是,“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具体如下: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后二书:转注、假借用字法(用)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因而人们归结“六书”的区别为“四体二用”。二、“六书”的介绍(一)前四书的介绍和举例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诘诎”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那事物的样子,笔画随着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征弯弯曲曲。“象形”所表示的意义对象一定是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即必须是有形可象的。所用字形与意义对象在形体上具有同一性。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阳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其本义就是太阳、月亮。再看以下例子:象形字的符号性是很明显的。表现在它很强调对象特征的突出。如“牛”字突出了牛角,“虎”字强调其张口露齿及斑纹,等。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就其特点来说,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办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围。如:“上”、“下”就是分别在参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点(或一短横)来表示意义。指事字依赖具体的形,再加上指事符号表义,所以这种造字法跟象形造字法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的原因。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相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这类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分析会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说文的术语称为:从某,从某。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从意符会意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形象会意在文字的象形程度比较高的商周时代,会意字的意符基本上都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的文字意义来会意。这种会意法是会意字的主流。抽象会意劣由“少”、“力”两部分构成,意思是力量弱小。歪由“不”、“正”两部分构成,不正即是歪。尘由“小”、“土”两部分构成,小土为尘。尖由“小”、“大”两部分构成,上小下大即是尖。战国秦汉以后,汉字的象形性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有许多新造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义的。但是后一种会意字产生的时代较晚,数量也少得多。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形符(也叫做意符)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声符表示该字的读音分析形声字的表述法通常按照说文的术语:从某,某声。例如:“梅”字,由形符“木”和声符“每”两部分组成,分析为:从木,每声。分析形声字应该注意的几点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视、祁示是声符(剩下的部分是形符,下同),与从“示”的“福”、“祈”、“神”不同。锦、钦金是声符。与从“金”的“铁”、“银”不同。钊、到刀是声符。与从“刀”的“割”、“剖”不同。问、闷门是声符。与从“门”的“闾”、“阎”不同。冯仌(bng)是声符。与从“仌”的“冻”、“凉”不同。和禾是声符。与从“禾”的“稻”、“穗”不同。蚀食是声符。与从“食”的“饥”、“饿”不同。孟皿是声符。与从“皿”的“盆”、“盛”不同。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條、倏、脩、修分别从木、犬、肉、彡,攸声;形符在右下角。颖、颍分别从禾、水,顷声;形符在左下角。佞从女仁声;形符在右下角。從、徒从辵,分别是从声、土声;声符在右上角。辩、辨、瓣分别从言、从刀、从瓜,辡声;形符在声符的中间。哀从口,衣声;形符夹在声符的中间。裏、裹、衷从衣,分别是里声、果声、中声;声符夹在形符的中间。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其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起来才能起表意或表音功能。形声字形符省简的叫省形。形声字声符省简的叫省声。晨从晶省,辰声;星从晶省,生声;釜从金省,父声;豪从豕,高省声;融从鬲,蟲省声;雪从雨,彗省声。(二)后两书的简介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转注”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而是字与字之间的形义关系的一种类型。2、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许慎所谓的“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指的是有些词,本来没有为它们专门造过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所使用了。任何一个汉字的结构都不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表明了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它们并没有造出新字,因而是一种用字法。三、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一)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书体演变的主要线索:示例(车、牛、行、鸟、龙)(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隶变对汉字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汉字部首形体的变化(表现为许多部首或偏旁形体的简化)汉字形体的简省或讹变偏旁的混同四、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一)本义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二)探求本义应该注意的方面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本义必须是语言中的词义,在历史语言材料能够得到印证。如“诛”字,在古书里有时表示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有时表示谴责,如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有时表示责求,如左传庄公八年:“诛屦于徒人费,弗得。”成语“口诛笔伐”。要掌握汉字构件的意义和功能,特别是要掌握形声意符的意义及功能。“頁”(xi)作为意符,表示与“头”有关的意义。从“頁”的字都与头的意义有关。如:颜额头,也指颜面。如楚辞渔父:“颜色憔悴。”颠头顶。诗秦风:“有马白颠。”题额头。楚辞招魂:“彫题黑齿。”领头颈。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顾回头看。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当然,由于形符一般只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属类,因而不能直接根据意符来确定本义。但是形符对文字意义范畴的提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掌握一个字的诸多义项的情况下,根据形符可以从中找到本义。理义项有管理、道理、条理、治疗、治玉等。根据其意符为“玉”,可知“治玉”为其本义。很显然,如果能掌握一批形声字常用的形符,对于理解字义是很有帮助的。第五讲 郑伯克段于鄢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文字方面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2、“姜氏何厌之有?”厌餍古今字满足。3、“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放着,放在一边。4、“佗邑唯命。”佗他异体字5、“不义不暱。”暱昵异体字6、“庄公寤生。”寤牾通假字倒逆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通假字挖掘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无毋通假字不要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通假字赐予二、词汇方面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2、“君将不堪。”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4、“况君之宠弟乎?”宠:尊,处于尊荣地位。5、“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过了不久。鄙:边境上的城邑7、“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及:赶上,这里指招致。8、“厚将得众。”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修茸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10、“夫人将启之。”启:开门。11、“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12、“遂寘姜氏于城颍。”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遗:(wi)赠,送给。1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16、“君何患焉?”患:忧虑,担心。17、“颖考叔,纯孝也。”纯:敦厚。18、“爱其母,施及庄公。”施(y):延,扩展。1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ku):尽。永:长久。20、“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动用法,使惊。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2宾语前置句式“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君何患焉?”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3习惯句式“佗邑唯命。”“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君将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4虚词用法举例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如:“虢叔死焉。”(虢叔死在这个地方)“君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担忧什么?)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怎么能躲避祸害?)其句首句中语气词。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谁还说不是这样吗?)“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又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的就是这个吧?)“其”在句中表示推测语气。第六讲 古书中的用字本讲介绍了古书中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要求学习时理解以上四种用字现象的成因,能从概念和具体字例上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并在指定的10篇文选里辨认以上用字现象。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词时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录它。本节介绍的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就是古书常见的四类用字现象。(一)假借字1、什么是假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屈伸的“伸”写成“信”;飞翔的“飞”写成“蜚”;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背叛的“叛”写成“畔”;抗拒的“拒”写成“距”;修养的“修”写成“脩”;等。(二)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例如“州”本义是水中陆地,后来引申表示九州、州郡,于是用今字“洲”表示本义。又如“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义。(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例如“取”的本义是获取,引申指获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后来专造“娶”字表示。“娶”承担的是“取”的引申义。又如“解”的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例如“齐”的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齋”。“齋”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后来造了“避”字。“避”承担的是“辟”的假借义。(三)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系。注意辨析:异体字的条件很严格。有些字本义相同,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不是异体字。例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大概自春秋以后才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形体。它们在古书中有通用的地方。如感叹词“乌呼”(呜呼),也写作“於乎”(於戏)。但作为鸟名的“乌”和作为介词的“於”却互不相混,分工明确。还是有一些义项不通用。因此不能算是异体字。2、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如:泪,从水,从目;涙,从水,戾声。(2)构字部件不同如:睹,从目,者声;覩,从见,者声。溪,从水,奚声;谿,从谷,奚声。以上为变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再如:綫,从糸,戔声;線,从糸,泉声。粮,从米,良声;糧,从米,量声。以上为变换声符构成的异体字。又如:迹,从辵,亦声;蹟,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四)繁简字1、什么是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2、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例如:“臘”简化字为“腊”。臘(l),本义指国君在年终用猎品祭祀祖先鬼神,即臘祭,因而年终的月份也叫做臘月。腊(x),本义为小动物的整体干肉。如捕蛇者说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腊”(x)指把捕获的毒蛇制成肉干。臘(l)简化为“腊”后,就和“腊”(x)混同为一个字了。在阅读时需要加以辨析。(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阅读时,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例如:“後”简化为“后”,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后”字的意思为君主,也表示君主的妻子。这样,简化字“后”字就兼有“後”(先后)和“后”(君主、王后)两个字的功能。在阅读时需要辨析。如史记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后有三男。”“前后”指皇帝的前妻,即前妻生有三个儿子,而不是前前后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3)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简化字通常只有一个对应的繁体字。但也有一些简化字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如果我们阅读的是用简化字排印的的古代作品,就需要判别这类简化字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词。例如简化字“钟”对应“鍾”(一种容器)、“鐘”(钟鼓)两个繁体字。在用简化字排印的文章里,遇到“钟”字就要辨析它是哪一种用法。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瓯)、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这几句说的是齐国陈氏为了收买人心,借贷粮食大斗出小斗进的史实。根据上下文才知道这里的“钟”指的是作量器的“鍾”,而不是钟磬的“鐘”。第七讲 鞌之战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句法及词类活用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文字方面1、“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道導古今字,引导,带路。2、“禽之而乘其车。”禽擒,古今字擒获。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无毋,通假字,不要。4、“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桀揭,通假字,举起。5、“师陈于鞌”陈阵古今字,列阵。鞌鞍异体字,这里是地名。6、“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翦剪通假字,剪除,消灭。7、“旦辟左右。”辟避古今字避开。8、“韩厥俛,定其右。”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二、词汇方面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还,返回。如,往,到去。师,军队。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腆,丰富。诘朝,明朝。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5、“臧宣叔逆晋师。”逆,迎,迎接。6、“郤献子驰,将救之。”驰,驱车奔驰。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8、“吾以分谤也。”谤,背后的批评指责。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从,跟踪、追踪。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憾,恨。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舆,众。淹,留。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病,伤重。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贯,穿入。15、“左轮朱殷。”朱殷(y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地势不平难行。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上。即,走向。18、“右援枹而鼓。”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逸,狂奔。败绩,军队崩溃。20、“三周华不注。”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越,坠。毙,仆倒,倒下。22、“请寓乘。”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23、“骖絓于木而止。”骖(c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24、“属当戎行。”属(zh),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tin),辱。26、“摄官承乏。”摄,暂时代理任职。27、“郑周父御佐车。”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28、“载齐侯以免。”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29、“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第八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本讲介绍了古今词义的对应情况,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等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并能结合常识所举例子以及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汉语词义对应的情况大致如下:(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旧词的死亡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2、古今同字异词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又如:“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又如:“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1、词义范围的缩小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2、词义范围的扩大。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3、词义范围的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词义轻重变化“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它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今天“恨”的意思是痛恨、怨恨,词义比古代重多了。“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如:史记秦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