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疏导方略.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8154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疏导方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疏导方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离婚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疏导方略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的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而导致单亲家庭出现的原因很多,如意外事故、疾病、离婚等。其中,在我国,离婚是单亲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之后,新的婚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它瓦解了婚姻由父母包办的传统习俗,倡导了恋爱自由的风气,但同时,也让某一些人产生了“过把瘾就死”的心理,建立在“一见钟情”和经济条件上的婚姻,基础不是很牢靠,致使离婚率陡增,继而产生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和单亲儿童,这些单亲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人,简单地套用书本上的心理学知识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他们生活在正常人的群体中,既受到正常儿童的影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人,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则更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本文将从离婚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始,结合我所带班级中11个单亲儿童的心理发育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在群体中这些单亲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提出一些浅见。1、 离婚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分布和应对策略。离婚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从数量上考查呈现着两个极端,菱形分布的格局。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来考查有六种心理,即孤寂感和抛弃感、自闭自卑心理、自尊心扭曲和逆反仇视心态、自责感和不安全感、猜忌心理和不信任感、性格不完善和性别的移动。他们依次分布在这个菱形之上。如图: 数 量 内向 外向 自闭自卑心理 自尊心扭曲和逆反仇视心态 孤寂感和抛弃感 性格不完善和性别的移动 自责感和不安全感 猜忌心理和不信任感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心理失衡调节过来,只是当环境变得非常恶劣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极端的心理反映,因此,教育者所要做的重点不是去强行介入,去斧正那些心理失衡孩子的内心,而应该去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尽可能地远离家庭矛盾的漩涡,忘记那些痛苦的记忆。同正常的孩子一样,所谓的心理矫正自可以水到渠成。在这点上,我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先生“环境决定论”的赞同者。我们要充分地相信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且适时地引导这种能力,让孩子自己战胜自己,这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二、单亲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影响的关系和疏导方法一个人的情绪可以感染一个团体。对于班级上的这种情况来说,如果心理失衡的孩子达到一定数量,形成一个团体,那么,这个团体的小环境就会和班级的大环境产生明显的交互作用,此刻,大环境会起到某种稀释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小环境的污染。以我自己的班级为例,全班48人,单亲家庭儿童11人,比例达到23%,整体班风趋向于内向,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且思维的灵活性较其他班明显偏弱。我认为这就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对这种交互作用有所控制,这里的控制是指既不要放任,也不要阻隔。教育者要起到阀门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以其他理由将这些单亲儿童组织成一个社团,开展体育活动等可以调节心理状态的活动,以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在某些时候,还可以让大团体去稀释掉这部分人的某些心理情绪。孩子心灵是很脆弱的,不及时引导,他们可能会走上歧路。而我们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让他们重新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相信成效会有的。转载自百度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