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专题讲解.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7864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名著专题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名著专题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名著专题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边城专题讲解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部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著作边城。【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另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故事梗概】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遇到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于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都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心事的,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声再没有响起过。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的死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最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内疚,自己下桃源去了。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再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被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人物形象】1、翠翠的形象。翠翠是边城的灵魂所在,也是湘西人与生俱来的人性美的集中体现者,她是作者的梦,也是作者千方百计构建的“人性小庙”的守护者。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远走不成,双双殉情自杀。翠翠由爷爷扶养长大,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充满强烈的依恋。文中的翠翠已是13岁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开始萌动。她的梦境因为有了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妈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的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歌声,沉默了许久许久”。翠翠的爱情经历中的感情体验、行为举措,生动展示出少女天真、纯洁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茶峒这个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无瑕的人性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翠翠,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纯朴和美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边城中对翠翠的描述。这个形象与一条渡船,再加上一条清翠的河流、优美的自然景物和湘西的人性美,就构成了湘西文化图景,而翠翠就是湘西文化的象征。翠翠的爷爷则是湘西古老苗族文化的象征,“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翠翠就是与他相依为命长大的,受着他的深刻的影响。当然翠翠也不仅仅是受爷爷一个人的影响长大的,渡船每天都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外面的汉族文明也在影响着她,翠翠生长在文化的夹缝中,集聚了各种文化因子。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的。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的自身经历同样勾起了我们对于湘西文明的感伤和同情。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翠翠没有选择爷爷,也没有得到天保,对傩送的爱慕又只能归于等待,在多种文明的夹缝中,翠翠这棵嫩苗能健康生长吗?这一切没有了之后,翠翠该如何呢?是嫁人,还是像爷爷一样,守着渡船一辈子,在某个风雨之夜死去,终生不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湘西的苗族文明被破解之后,人们不再纯朴,人性不再那么美好,翠翠最终无法维持生活,沦为妓女,或者很早就死去。这是沈从文留给我们的思考,同样也是他对于湘西苗族文明的归宿问题留给我们的思考。2、傩送的形象。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很强的青年。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3、天保的形象。天保是个个性豪爽慷慨的青年。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的。4、爷爷的形象。他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爷爷的心里留下可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作品中的天保和傩送两个人物形象都有理想化的特征。而其他的人物也是一样,在边城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坏人,他们都是没有歹念的。他们都本分地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比如,船总顺顺有财却不吝财,正直平和,即使是对待牵连两个儿子不幸的人也慷慨收留。这里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封建枷锁,悲从美中缓缓地流淌出来,让人目不忍视!“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笑,在一种爱憎得失之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乍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糊涂一点罢了。”沈从文【艺术特色】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4、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之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结尾更具有余味袅袅的牧歌情韵。【作品主旨】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红尘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金钱和权势的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沈从文一方面十分眷恋和神往湘西那种原始古朴的美,那种和谐没有功利冲突的人性美,然而现实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湘西在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人性的阴暗面和世俗物质化的趋势使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背离了“圆满”而走向了反叛。面对令人痛苦的现实,沈从文没有如同废名式地从对人生的绝望走向“厌世”,也没有如同鲁迅式地走向决绝的反传统主义。他所寻觅的,是存在于前“现代文明”中的具有共有价值的因子,并希望让他笔下的人物正直而热情,“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梦里”,以实现民族品德的重造。【课后思考】1、二十一年前的5月10日,沈从文先生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请你简要地谈谈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理想。2、小说边城中多处写到“唱歌”,请你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述,春秋时楚人卞和三献荆山之玉,不仅不被人慧识理解,空怀美玉,困守孤独,反而累遭刖足之酷刑,枉受欺君欺世之罪名。两千多年后和氏璧这个凄美的传奇再度上演,又一个楚人沈从文向世人走来,他因为缔造和坚守他的边城之美而孤独一生。随着现代进程的发展,那令曾有“一代天才”之誉的沈从文甘愿因此而孤独终生的“落伍”的美,那让一向温和的“乡下人”作家因此而具有无畏的勇气和疯狂甚至自毁的冲动的边城茶峒,正从围城中闯出,闯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正如金介甫所坚信的那样,沈从文的边城“像屈原的离骚和整个属于他或他那学派的楚辞一样,必将永世长存”。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小说中的几个情节,认真揣摩,品味边城中表现了哪些形式的“美”,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它们的。【解答】1、沈从文反感现代商业文明对于乡村的侵蚀和腐败,对于乡土自然人性的赞颂和对于城市病态文明的批判形成了他作品的基本结构,同时也鲜明地规范了沈从文创作的两种风格:一种是对于乡村的牧歌式的绘画风格的抒情小说,一种是对于城市文明病态的批判揶揄的讽刺小说。这一点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里说得异常明白:“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他的文学理想是用具体的文字表现“生命”、“人生”、“人性”、“爱”、“美”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我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习作选集代序)他在看虹摘星录后记中宣称:“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他借用王尔德的话说:“文学之美妙,即在能使不能生存的人物能生存。”沈从文反对将文学作为工具,但是他又极端迷信文学这种工具的社会作用,梦想着以小说为工具进行“经典的重造”,并且“相信一切由庸俗腐败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作为工具,去摧毁重建”。(长庚)他明确提出“用小说进行民族品德的重造”(长河题记)。2、小说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小说处处有歌声。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小说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思想内容的表达。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后面写翠翠爱听不知谁唱的歌,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好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哥哥自知唱不赢弟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无疑,故事是在这歌声里不断向前发展的。3、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又如 “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情美: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如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边民纯朴的风情如唱歌求爱的美好风俗,大佬、二佬的“君子风度”,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人美:可以抓住典型对话段,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特点: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二、三国演义专题讲解【作家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说不完的金戈铁马,道不尽的文韬武略,唱不绝的血泪硝烟,是罗贯中为我们展示了这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罗贯中,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有着特殊的成书过程。罗贯中是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将一段时间漫长、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情节曲折的历史熔铸成这部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长篇历史小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独立作品,而是几百年间的史学家和演义家们共同创作的“世代累积型”作品。除了三国演义外,罗贯中还著有一些通俗文学作品。又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水浒传的创作。【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 以时间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斗争,官渡之战成为高潮。在这一段落,张飞怒鞭邮督、关羽温酒斩华雄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精彩的片段,展示了刘、关、张不同的英雄风采,特别是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接着,重点描写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曹操赋诗、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位。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关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最后,曹操用司马懿之计挑起孙吴与刘蜀的矛盾,关羽被杀,致使联盟破裂。而曹操病死,曹丕篡权,刘备随之称帝。不久,张飞遇害,刘备执意伐吴,遭遇惨败,白帝城托孤后病逝。诸葛亮忠心耿耿,继续为刘蜀南攻北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北伐。但因刘禅昏庸被迫班师,前功尽弃。而司马氏也取代曹氏政权,建立了晋朝。晋兵先后消灭了蜀、吴,统一天下。【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涉及了110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在这个广袤的历史舞台上,共有三百多个历史人物先后登场,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身长七尺,细眼长须。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操少机警有权数。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渐扩大了军事力量。196年,他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了吕布等割据势力。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逐渐统一中国北部。208年曹操带兵南下,被刘备和孙权的联军所击败。后被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尊他为武帝。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是由“奸”和“雄”一对矛盾构成的集合体。曹操在文本中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大奸臣。在他一出场的时候,在三国演义第一回里,作者就通过转述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在逃跑的路上因疑心太甚而误杀了两个平民,但他却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文本又描写他经常无端杀害下属,嫉贤妒能,傲慢张狂,多疑成性。在演义的开头部分,曹操便显露出小无赖的奸诈像,他假装中风倒地,以欺骗叔父和父亲,小施计谋更是恣意放荡,及至刺董卓不成假称献宝刀。他误杀吕伯奢全家,接着又故意杀死吕伯奢,这种恩将仇报之举正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一生行动指南的体现。他借谋反罪名杀掉马腾、董承、伏王后、董贵妃,甚至连五个月的胎儿也不能幸免。但是曹操毕竟是一个“杰出的、了不起的大坏蛋”(周先慎语),他能够顺天应时,建立军队,占据、统治中原大部分领土,确有他过人的才能。作者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抹杀他的这些才能,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笔下,曹操虽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作为英雄本色的突出表现,作者很注意写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一番宏论,非曹操这一代枭雄之口不能道出。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支撑着他的英雄气概。官渡之战后“焚书信”一节便反映了曹操政治家的胸怀。爱人、知才善任是曹操的另一特长。全书对他搜罗人才并使谋臣武将各得其所作了许多描述。他对关羽甚为怜惜,欲留却未留住,心中老大不快却还要赞叹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庞德原是马超、张鲁的部下,曹操见其勇猛,便设计降服了他。曹操的性格就是这样复杂,真诚中透着虚伪、诈谲,豁达中蕴含着小气,光明磊落背后隐藏着阴险狠毒,正是这种双重性格的描写使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活”了起来。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河东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流亡到涿郡,结识了刘备和张飞,并随同刘备起兵。建安五年,暂时归附了曹操,因斩颜良有功被封为寿亭侯。重新依附刘备后曾任襄阳太守,并管辖荆州,后孙权采用吕蒙的计策攻破荆州,杀了关羽。他是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形象特点为:其一、义薄云天。关羽是作品中讲“义”的典型代表,关羽的义表现在报答知遇之恩,感恩戴德方面。对待刘备,关羽“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古城会”等一系列行为感人至深。特别是东吴捉住关羽并劝其投降时,关羽义正辞严:“蒙吾主以手足待之,安肯背义投敌乎?” 承蒙我的主公待我情同手足,我怎肯背信弃义投靠敌人呢?体现了他义重如山。其二、勇武双全。关羽不仅行 “义”而且有勇有武。关羽斩颜良如囊中探物,在作品中其他章节如温酒斩华雄,延津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均将关羽的勇武勾勒得栩栩如生。也正因为如此,在蜀汉政权建立时,他位于“五虎上将”之首。也正式通过三国演义的描绘与传播,关羽成了中国百姓心中的“武圣人”。不过关羽的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在华容道上,他因念旧情就放过了曹操,对于个人恩怨和军国大事孰重孰轻没有明确认识,另外,气盛高傲、不讲策略是关羽的又一缺点。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位至丞相,字孔明。自号“卧龙先生”。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善神机妙算。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作者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描写。其一、拥有至高无上的人格、品德,是一个赤胆衷心的贤相。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衷心不二,为刘备成就霸业殚精竭虑。即使在刘禅昏庸无能的情况下,依然效忠贞之节。一纸出师表,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情抒发锝淋漓尽致,成为古今名言。其二、拥有超人的胆识和睿智。书中不少动人故事都对此有所展现。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帅才。其三、他高瞻远瞩、胸襟博大。对蜀中诸将,如自大的关羽、鲁莽的张飞、忠诚谨慎的赵云总是很有分寸,循循善诱,引发他们为蜀汉大业献身。对于他们间的矛盾以诚相待,尽力化解。他不仅对自己人熟悉,对友军乃至敌手的弱点也了如指掌:他知道周瑜气量小,便注意相机行事;司马懿多疑,便设“空城计”欲擒故纵。 总之,作者把作为贤相所有应该有的美好品质都集中到他身上,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美化、理想化、神化了的人物,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崇高美。此外,刘备的仁义、张飞的草莽英雄气质、周瑜的智慧超群但又心胸狭隘的鲜明人物形象在历代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主旨】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主题是多重性的:其一:表现了天下归一的进步思想,书中第一回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篇,又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全书的结语。三国割据的结束,西晋王朝的统一,使“天下归一”由理想变为现实,表明了罗贯中的政治思想倾向。其二:三国演义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把蜀刘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把刘蜀与曹魏两大政治集团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人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反之,对曹操,作者着力批评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狡诈、忌刻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倾向,寄托了宋元时代在民族压迫下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具有进步意义。 此外,还有忠义说、悲剧说、讴歌封建贤才说等观点。【艺术特色】一部作品能在几个世纪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与它在艺术上卓越的成就是分不开的。1、“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七十余万字,结构宏伟,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小说中描绘的那些大事件,都是合乎历史真实的。但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巨著,它是在对历史事件选择、加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编织情节和塑造人物的。三国演义中涉及重要历史的地方与史实相符,在细节处又多有虚构,从而形成了小说“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貌。如,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万能,作者编排了“舌战群雄”“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安居定五军”等一系列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编排了“携民渡江”“奴摔阿斗”的故事;为了突出曹操多疑的奸雄形象,编排出“设七十二疑冢的故事;等等。正是这“实”与“虚”的有机结合,才使三国演义既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又使情节具有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异常生动。2、 意盎然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这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赤壁之战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两人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对付曹军的火攻计(两人同时将一个“火”字写在手掌之中)。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军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盟军用火烧了赤壁之下连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阚泽下书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授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连结在一起,好让东吴一把火将其全部烧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写曹操的机智,如一开始就发现并及时地解决军队不习水战的问题,重视训练水军;阚泽下书时一下子就识破了诈降的诡计,给阚泽以极大的压力等等。但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一系列的失误,如两次派庸碌无能的蒋干过江,促成了对方反间计和连环计的实现;派蔡中、蔡和诈降,促成了对方苦肉计的实现,等等。 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3、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1)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书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可谓烘托手法之代表。斩华雄前罗贯中只是先着力描写华雄武艺如何了得,一出马便连斩四员大将。至于关羽出场时,其中一段写道: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便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作者未从正面描写关羽如何斩华雄,而是通过华雄的“勇”和拼杀场上的呐喊声来烘托关羽的“勇”。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对诸葛亮用笔并不很多,但他的形象却非常突出,如果将这场战争比作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威武雄壮的戏剧,那么,年轻有为、机智果断的周瑜就是这出戏的主角,而诸葛亮则可以说是这出戏的总导演。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着他的布置和指挥在活动和发展。作者对周瑜是正面写,而对诸葛亮是侧面写;写周瑜是实多虚少,写诸葛亮是虚多实少。实际周瑜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写周瑜聪明,是为了衬托诸葛亮更聪明。而鲁肃在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中却处处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地位,周瑜与诸葛亮一个聪明、一个更聪明,一个气量狭小、不顾大局,一个目光远大、胸怀坦荡的对比,主要就是通过鲁肃在其中的穿插联系体现出来的。(2)采用典型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言行,表现他们的性格。赤壁之战中,周瑜胜券在握,却精细谨慎,毫不懈怠。他在决战前夕,亲自登上山顶,视察敌阵,因阵风卷起军旗从脸上拂过,而猛然悟出如果开战时没有东风,火攻计不但将全部落空,而且还有烧及自己的危险,因而急得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在读者的心情又一次紧张之时,这才引出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三国演义很少细节描写,但这一细节却写得十分精彩。这段穿插,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情节的曲折紧张,而是为了跟曹操横槊赋诗的轻敌麻痹思想形成对比,表现周瑜即使在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下,仍然那样谨慎精细,毫不懈怠,连那样极易被忽视的问题都这样重视。再如“空城计”这一情节中,作者将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足智多谋的统帅放在面对面的尖锐冲突中,一个胆略非凡,乍遇强敌临危不乱;一个老谋深算,乘胜进兵却又狐疑不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附三国主要人物简图:【蜀汉】 刘备汉昭烈帝 妻:昭烈皇后,甘氏,沛人,刘禅生母,曾於长阪被困,幸得赵云解救。后病死。麋夫人,麋竺之妹,於刘备在豫州落难时,麋竺将她嫁给刘备。 孙夫人,孙权之妹,与刘备结为政治婚姻,后刘备入蜀,孙权接回她,再无记录。 穆皇后,吴氏,吴壹之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延熙八年病死。 汉后主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关羽(? 219年),约生於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张飞(?年 - 221年),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 【魏】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及丞相,而汉室早在曹操时就已经名存实亡。曹丕上任,法令一新,同年即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他,改国号为魏。曹丕自幼好文学,於诗,赋,文学批评,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著有典论。 不过蜀汉灭亡没多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废掉了小皇帝曹奂,魏亡。 【吴】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年252年在位。父孙坚,兄孙策。 孙权文武双全,年少时经已有将帅之才,统率大军之能力,故与之为敌的曹操也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省庐江县东南)人,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陆逊 (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大臣和主力军师。自孙权赋予大都督以来,曾是多次率领吴国军 队抵御北方的魏国及西方的蜀国的核心人物。三、家专题讲解【作家作品】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处女作灭亡时用的笔名。从1928年到1949年,他先后创作了中长篇小说十八部,短篇小说集十二部,散文随笔集十六部,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此外,他还有大量翻译作品,为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积极投身到新的生活与创作中,他广泛地参加社会活动,同时也以自己那支表现旧社会黑暗与痛苦的笔讴歌了新中国的光明与欢乐。“文革”中,巴金被划为反革命分子,被关过牛棚和抄过家。1986年8月,年过八旬的巴金写完了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随想录,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个人反省。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种习惯说法“鲁郭茅,巴老曹”,将巴金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等重量级作家并称。巴金在国际上的声望也是巨大的。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美国还将家搬上了舞台。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巴金国际荣誉奖。(巴金是东方作家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巴金法国最高荣誉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赞誉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巴金作品的热诚和激情更沁合浪漫的法国人,寒夜、家、憩园都是风靡法国的畅销书。法国作家团体和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还两次提名巴金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84年在东京国际笔会上,巴金成为“激动人心的中心”,东道主在大会开幕式上称巴金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豪”。同年,香港大学又授予巴金荣誉博士的称号。【作品主旨】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批判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和“要为一代青年呼吁”的写作目的。小说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家长专制的家庭制度以及一套陈旧迂腐的道德规范。从表面看,高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这个大家族中处处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维护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不仅如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还加紧了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地拆散了,最终,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鸣凤、婉儿等也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是,受“五四”反封建巨浪影响的青年觉慧等终于觉醒了,他们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同时也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并最终真正敲响了封建大家庭的丧钟。【人物形象】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典型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下面重点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其形象的意义。一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他最早觉醒过来,痛苦地感到家是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做高老太爷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隐忍,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敢于地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编辑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篾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达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但觉惠又是单纯幼稚的。他对封建势力吃人的本质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于新思潮的理解比较肤浅,他的反抗也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湖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但又无能为力。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还是不能自已地痛哭了。作家塑造这个形象,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有人说,觉慧的气质、愿望、行为等,几乎都是作家年轻时的真实写照,寄托了作家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2觉新 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能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明白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却又是怯于抗争的“多余人”。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和陈旧腐朽的意识,将他牢牢缚上了十字架。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 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虽然他深爱妻子瑞珏,虽然他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他也仅仅是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最后还是屈服于习惯势力,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让封建迷信吞噬了瑞珏的生命。“家”对于觉新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重负和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他理论上接受一些新思潮,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妥协屈从于专制和压迫;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觉新是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常常陷于思想与行动矛盾的极度痛苦中,他清醒而又懦弱、不断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对觉新是同情之中充满批判的。3高老太爷 封建家长的代表、封建专制的象征。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专横、冷酷与残忍。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靠专制建立起自己在“家”这个王国中的绝对权威,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人们也乐意利用这个专制的偶像来为腐朽与罪恶的封建制度作粉饰,高家主人们嘴边常挂着“这是老太爷的意思”的口头禅,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推出“高老太爷”这块招牌并可以通行无阻。他把觉惠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鸣凤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另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的注脚。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化身,所以他的荣盛与衰败也就是封建制度本身的盛衰。当封建制度岌岌可危时,高老太爷的专制、权威、招牌便都不足以挽救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前途。他能在表面上打儿子,斥责媳妇,靠发脾气来震慑家奴,但他无法驱除徘徊在心灵上的一种末世的失落感。作品中,高老太爷的死是颇有象征意义的: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警钟。4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家还刻画了一群形象生动而特色鲜明的女性,如纯洁、刚烈敢于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珏等。这三位女性的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作家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并试图通过塑造琴这个形象,唤醒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艺术特色】家是一部充分代表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整个小说激情充溢、朴实明快,抒情与写实相结合,平凡的小事中展示了社会重大问题。下面从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一结构特点 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惠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感情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展示高公馆由衰而亡的过程。作品围绕主题思想,采用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并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全书人物众多,事情繁杂,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特点。二语言风格 家的语言独具魅力,体现了巴金作品“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家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家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三人物形象塑造 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侧重凸显人物的主导性格,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在情感。首先,家善于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家中的矛盾斗争,是新旧力量的激烈较量,是封建势力和青年人之间的压迫和反压迫的冲突,是大家庭内部的倾轧争斗,正是随着这些较量、冲突、争斗的发生与发展,人物性格得到了显现。觉新逆来顺受、作揖忍让的性格,是在封建势力对他的命运的一次次打击、他的爱情可求不可得的悲剧性冲突中展现的。(比如,作品通过描写觉新与堂妹一起踢毽子的普通动作,揭示了这个被生活压扁了的人物,是如何用遗忘来求得自我解脱的悲愤心情。)觉惠的叛逆性格,也表现在他一系列的语言行动中。()其次,家善于通过情节的演变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小说中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彻底的反叛封建专制的态度。觉惠、觉民、琴等人都曾经对封建家长有过幻想,面对高压,时时表现出退让和无可奈何;但随着希望的一个个破灭、被压迫者一次次的牺牲,以及对先进思想的一层层接受,他们的反抗也一天天坚定起来。例如觉惠,在开始时他只是看不惯奴隶式的封建教化,因而虽敢于撕毁腐蚀青少年心灵的刘芷唐先生教孝戒淫浅训,却不敢违抗老太爷关他的禁闭;但后来眼看着鸣凤和瑞珏等在旧势力压迫下一个个悲惨死去,他极为震动,因而逐步看清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渐渐形成了与封建制度和礼教斗争的勇气,最终毫不犹豫地唾弃了这个大家庭。第三,家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从而凸现其复杂的性格。觉惠在被老太爷关禁闭期间,写了一篇日记,通过日记的心理表白,描绘了自己身处“沙漠”般、“狭小的笼”般的家庭中,渴望追求火热的生活、痛恨封建礼教的内心世界。鸣凤被高老太爷送给60岁的冯乐山作妾,她求告无门,决意以死抗争;她在投湖自杀前的内心独白,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凡此种种塑造人物的艺术特点,使得家中的人物个性虽不复杂,但个性却很鲜明,呼之欲出;使读者不由得不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悲鸣、愤怒、痛苦。【精彩篇章推荐】1“鸣凤投湖”(第26节) 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