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7752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单元 往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参加追悼念的人多;送来的花圈挽联多;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2.什么事使“我”惊异?(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四、学习第二段,讨论。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二、学习第四段,讨论: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三、学习第五段。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顽强斗争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忧国忧民女佣阿三的回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花 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买花脸到演花脸又因花脸而闯祸的心理变化过程。过程与方法:以读、议、品为主,欣赏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童真童趣,家庭的温馨与快乐,以及作者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从买花脸到演花脸又因花脸而闯祸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难点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着的童真童趣,家庭的温馨与快乐,以及作者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学准备歌曲说唱脸谱、课文插图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听了这韵味十足的歌曲,结合你课前的预习,谈谈你对花脸的了解。 (2)教师概括: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花脸是俗称。净角以面部化装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课文中是指类似净角脸谱的面具。 2.揭示课题:花脸 我们一起来学习班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他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传递给我们,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读课文情况,相机面向全体同学指导3.默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再次仔细默读课文三、整体感知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受1.本文是以什么时候样的结构为我们叙述的?“总分总”的结构2.本文共分为几部分?3.提出问题,合作交流(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关老爷”花脸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最喜欢那个被称为“关老爷”的花脸“我”喜欢“关老爷”花脸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讨论,代表汇报四、归纳总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获,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花脸,板书课题。2.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花脸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着一件又一件的往事,作家冯骥才也是一样,但是为什么在多年后,已经成为作家的冯骥才还会对花脸这件童年往事念念不忘呢?大家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吗? 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二、品读语言,感受品质1学习戴花脸和演花脸部分: (1)我们先来学习戴花脸和演花脸部分,也就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谁来朗读5-9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一边听,一边想: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的孩子?你们能这么准确而又迅速地捕捉到孩子的形象特点是怎么捕捉到的?(2)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语句。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画出句中的动词。看图片学习横刀立马的动作,感受关公的威武。有感情朗读。做批注。(3)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你读懂了什么?你怎么理解的?(4)出示对比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细节描写的好处。学生积累表示喜爱的词语。(5)写我的视角。(6)自己选读喜欢的语句。(7)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对花脸念念不忘的第一个原因。板书:快乐自由2.学习闯祸受罚部分:(1)请同学自读课文的10-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当我闯祸后,客厅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2)刚才同学们都是用词语概括的场面,现在我们来提高点难度,你能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连词来描述。师:同样的场面我们选取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了不同的感受,这都源自作者精彩的语言描述。(3)找到你喜欢的场面,选择精彩的语句,读出语言的魅力。(4)学习冬冬的视角。(5)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学到这里,你有新的理解了吗?(6)找到描写客人的语句,将客人的表现进行补白练习,小组讨论,动笔写下来,学生汇报。(7)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冯骥才对往事念念不忘的原因。师板书:家庭温情,悟出经验(8)学习“我”悟出的经验:让学生自己谈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三、走进作者,拓展延伸1作者对花脸的童年往事念念不忘不仅是因为一个孩子在过年时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他感受到了家庭中浓浓的亲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你们知道吗?2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骥才。3找出代表作的共同点。4朗读冯骥才的一段话,感悟作者的心声。5体会作家写下这篇文章是源于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四、回归心灵,升华文本1.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冯骥才的脚步回到了他的童年往事之中。感谢作家冯骥才,是他的花脸唤起了我们最纯真的童心,让我们更珍视家庭的温馨,激励我们去追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读懂了作者“写什么”,揭开了作者“怎么写”的秘密,并当堂课学以致用。课下,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用心记录下你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往事吧!2.布置作业。荷塘旧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自然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思想感情。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体会比喻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教学难点:对小伙伴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荷塘旧事。2.生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事)3.结合课题猜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根据学生的猜测,师整理一下)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荷塘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旧事?)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出示词语,考查学生认读情况:点缀 淳朴 攫住 留恋 憨直 月牙泡 恰似似的 撩水 月朗风清 浮光跃金 繁星闪烁 恬静 气喘吁吁 不可名状 骇得在生读的过程中,联系时候实际,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小组意见。3.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评议补充。(师板书:荷塘美景 旧事)4.找中心句:师:课文是围绕一句来写的,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淳朴的爱)5.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大自然美和小伙伴的内容。(课文25自然段写了荷塘美景,617自然段写了我和小伙伴的旧事。)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2.多读几遍画出的句子,在脑海中想象荷塘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大自然的赞美。)3.轻声地读课文617自然段,联系自己平时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小伙伴间亲密无间的友情,淳朴善良的爱,作者对儿时往事的怀念。)五、课堂小结: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在本节课中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荷塘旧事这篇课文。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1.出示课件(荷塘美景的图片)2.师范读课文25自然段,学生边看图片,边认真听。3.讨论交流:荷塘的美景作者是用怎样的语句表达出来的?(恰当的比喻,描写颜色的词。)4.画出这一部分中的比喻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具体,景物描写的一种方法)5.师小结: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这一部分景物描写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师:既然作者笔下的荷塘是这样的美,那么就让我们读出这种美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7.师: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句子。(1)默读课文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互相评议补充。8.文中的小伙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相应的句段说明。(憨直、淳朴、勇敢、善良)9.想象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的反应。(表情、动作、语言)10. “我”吓得哇哇大哭,小伙伴却哈哈大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说明了什么?(小伙伴之间亲密无间、他们都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11.从课题来看,本文是写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一部分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去掉,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是和谐的,相互映衬。)三、总结全文。1.出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为什么多年以后,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让作者永远难以忘怀。)四、拓展训练。1.读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写法。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处景物。五、作业: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板书设计:荷 像 如 恰似 像 自然美塘 浮光跃金 黑绿 绿色 粉红旧 哈哈大笑 亲密无间 人性美事 哈哈大笑 淳朴善良报纸的故事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有关孙犁的生平和大公报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文章,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你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清思路。本单元我们重点进行了小标题的训练,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什么吗? 订报 读报(板书)二、质疑解疑,细读品悟1.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词句。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不学无术不屑一顾异想天开责难之词无微不至3.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4.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例: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5.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6.质疑问难,交流研讨。7.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三、总结1. “我”失业在家,且要订报看报,你如何评价这件事?2.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致,你最喜欢哪部分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读的报纸,课后注意收集自己喜欢的报纸,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剪贴,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呢。 五、作业设计组织一次读报活动,并展示学生的剪报集。 板书设计 报纸的故事 筹订报纸 喜读报纸 裱糊房屋 第一支笔教学要求:1.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与精炼。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思想认识。3.领悟母子情深,感受生活的哲理。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简单小说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赞美母爱的诗句,说明了母爱的伟大。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的故事。二、作者简介1.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2.教师补充三、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字词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读通、读顺文本2.同桌相互检查,共同解决疑难问题3.相互纠错,一起做好阅读批注四、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2.谈谈你的感受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结构五、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句子,品悟文中情感1. “我的第一支笔”的样子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加以描述2.文章第3自然段写这支笔已经破旧不能用了,为什么“我”还保存着,不扔掉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 “它是母亲给我买的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这段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找出文中描写母亲拉手推车艰难的句子,并加以分析。6.当拉车人认出“我”时,她的表情是怎样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7.为什么这支笔对“我”来说那么重要?六、总结感想1.假如母子俩没有相遇,之后事情会怎样发展?2.围绕“穷与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板书设计 第一支笔哭闹出走雨中拉车第一支笔 母爱语文天地六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鲁迅的名言。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童年时光是美好的,理解“成长”的含义。3.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 4.写出令人感动的事,做到语句通顺,中心突出。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理解“成长”的含义。 难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理解等各项能力。教学准备: 生儿时的照片、玩具、儿时的音乐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日积月累1.读一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苦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2.小组合作,理解名言警句。(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2)全班汇报二、金钥匙1.回顾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的那些人、事、景、物,并思考这些人、事、景、物为什么能打动自己。2.把自己喜欢的场景描绘出来,把思考的过程记叙下来。3.要考虑一起写作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4.完稿后读一读,读错别字,改病句三、单元小结1.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回顾2.学生做好自我评价3.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4.学生写好反思、总结,找出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第二课时一、导入 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翻阅自己的影集、日记、成长手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顾自己的经历,可以看清自己的成长的足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儿时的故事,大家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体会。 二、准备故事 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把翻阅自己的出生记录、儿时录像、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引发的回忆讲给组员听。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听后评议。三、召开故事会 1.布置黑板: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儿时的照片。 2.四周摆上影集、玩具等等。 3.情景设置:录音机播放儿时的歌曲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故事会开始。 4.每组的代表讲故事。 5.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6.评选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往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习作:往事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让我们将自己最难忘的故事写下来,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 二、习作要求: 记述以往的故事,可以整理自己讲的故事,也可以整理自己讲的他人的故事。 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并写出往事给自己的启示。 三、小组讨论: 1.根据前两节课故事会的内容选定要写的内容。 2.说出往事带给自己的启示。 四、 学生打草稿。 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草稿 指名读自己的作文,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同学们作文中的长处和不足。 六、学生们修改草稿。 誊写作文。 七、讲评作文。 1.找出两篇范文(一篇写得好的,一篇有明显的不足的),2.学生们评议其优缺点。 重点讲评往事要写得有意义,注意细节描写,写出启示。 3.表扬细节描写好的学生。 4.鼓励学生写好作文。 板书设计: 往 事 注 意 细 节 写 出 启 示第6单元 战争 古诗二首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二、交流资料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师范读2.生自由读,读准音。3.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的意思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师重点指导4.诗句翻译五、讨论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5、朗读这首诗,说说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四、学生小结五、推荐阅读王昌龄从军行(一、二)王翰凉州词六、作业背诵默写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残酷的兵役苦难 无限的凄凉无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二、交流资料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四、比较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四、学生小结五、作业1.背诵默写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小英雄雨来教学目的: 1.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积累佳句,认字7个,写字12个,积累词语8个。2.把握课文叙述的顺序,练习给课文各部分加小标题。3.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4.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品质,理解他能这样做的思想基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训练概括能力,学习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难点:提高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激发爱国热情。教学准备: 配乐录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3.出示课题:(1)理解课题: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4.学生预习课文(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划下来。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二、汇报预习,交流解疑。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2.汇报预习的情况。3.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A自愿读或者表演B大家评议。四、作业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请同学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二、精读课文1.初步感知说一说,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有关第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补充)2.品读感悟(1)课文的题目就是小英雄雨来,在课文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雨来的英雄形象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语句。(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写出感受。(3)同桌或前后桌自由交流,指名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十二岁的雨来使出吃奶的力气,才把缸搬回原来的地方。”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缸重,雨来年纪小,力气不大。从“他撒腿就往后院跑”、“一直朝后这院跑”可以看出雨来是要把敌人引开,不让敌人发现李大叔,这显示了雨来的机智、勇敢。“扁牌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弯着身子,突然伸出两手。啊!这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这是写敌人的凶残可怕,通过敌人的凶残可怕,反衬雨来的英勇无畏,这种写法叫做反衬。从敌人毒打雨来的一系列动作中,可以感受到敌人的凶残,雨来的顽强无畏。“鼻子里流着血,血珠掉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个细节体现雨来的爱国。(4)雨来的机智、勇敢、爱国,在课文的其他地方还有体现,大家跳读课文,看谁又有新发现,说说自己的认识。3.再读课文,品析文中写景物的语句。(1)第一处景物描写在文章开头:“晋察冀边区的北部都罩在的芦花里。”指名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文字,大家静静体会,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第二处景物描写在第六部分的开头:“太阳已经落下去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4)老师小结: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本文的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今后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要学习作者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使文章更生动、感人。三、质疑问难1.文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两次出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分组讨论一下,这两句话在文中不同的段落都表达了什么意思。2.全班汇报交流四、布置作业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爱国、机智、勇敢) 游泳高手 夜校读书 爸爸夜归 智救交通员 坚贞不屈夜莺之歌教学目的: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4.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具体的描述,来分析“小夜莺”的形象,从而感受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夜莺之歌”的含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五、交流探究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六、小结七、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二、小组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二、讨论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三、学生小结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四、作业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板书设计: 夜莺之歌 机智、勇敢 小夜莺活泼、灵巧小英雄 热爱祖国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学习五壮士保卫祖国,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2学习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2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破题导入1齐读课题,哪种人才称得上是壮士?2课文中最能突出五壮士勇敢豪壮的是哪几部分?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通过对最能突出五壮士勇敢、豪壮的段落的学习,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二新授1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板书:初读概括段意)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说。板书:引敌痛击。(2)默读这一段,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板书:再读,找重点句),指名说。(3)齐读这一部分,看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齐读。(板书:体会)。指名读,在这些句子中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在下面加圆点。(板书:画,神态,动作,语言)。指名说,指名读,齐读。(板书:最后读,有感情)(4)根据板书总结学法。2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学习第四段。(1)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学习第四段。(2)检查自学情况,其中对重点句要加强朗读。3学习第五段。(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五段。(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3)检查学习情况,对重点句子采用情感引读。三总结课文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2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什么呢?四学习写法1为了表现五壮士的勇敢,豪壮,课文详了哪些部分,略写了哪几部分? 2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把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我们就写得详细些,其余的材料就略写。螳螂捕蝉教学目的: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2.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明确:多读。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查阅有关资料)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查字典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谏(jin) 孺子(r) 曲附(q) 颈(jng)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4.教师范读课文,再要求全体同学齐读课文。5.检查字词的理解。(1)分别指定学生逐句朗读,指出句中自己预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再逐句翻译。(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三、提出不懂的问题: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3.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4.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5.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生齐答)。四、总结全文语文天地六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三句名言警句以及一首古诗。2.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活动,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受到思想教育。3.通过了解抗日战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学会写读(观)后感。 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活动,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难点:抓住感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1.读一读名言警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后,善之善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2.小组合作,理解名言警句和古诗二、金钥匙1.确定需要查找的资料2.采用自己平时习惯运用的方法或借鉴别人的方法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3.整理好自己所查的内容4.学会小组合作,分工查找资料三、单元小结1.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问题2.学生做好自我评价3.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4.学生写好反思、总结,找出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第二课时一、调查准备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出示的调查计划样表去设计自己的调查计划,调查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增减。如:可增入调查、采访时准备提出的问题,调查使用的工具2.确定采访对象。可以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也可以是当时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还可以问一问了解当时情况家中的长辈。3.确定参观地点。4.可观看电影。如鸡毛信、小兵张嘎、地雷战等。5.查找资料。从书中或网上查找有关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等图片、文字资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伙伴,一起选择采访对象,制定采访计划,一起去采访。二、调查过程三、调查整理写调查报各时,应认真填好计划中的各个项止,记述调查者讲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并可配上图片,用事实说话。如果照片多的话可进行筛选。四、交流调查报告五、评价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既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又使我们能铭记这段历史。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读(观)后感一、启发谈话,引入话题 同学们,当你们读到一本好书或观看一个好的影视节目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吧?那么,你们最近读了哪些书?看过哪些影视剧?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体会?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二、联系实际、引导感悟 1.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自由读题目,想一想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明确: (1)要说清楚读的是什么书或看的是什么影视节目 (2)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也可以写对其中某些内容的不同见解。 2.回忆引导:同学们最近读过哪些书或看过哪些影视节目?读或看的时候产生了哪些想法?为什么会这样想? 3.小结:你们的想法,就是读(观)后的感悟。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想,用不同的方法来想。因此,我们说读后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自己产生的感想体会写出来。“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三、启发思维、教给方法 小组中议一议:想想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或观后感?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1.要读通、读懂、读透课文或文章。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文的要点及文章的中心,为“感”作好铺垫。 2.以读引感,将“读”与“感”融合在一起,集中写自己最深的感受,即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谈感想。 3.选好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进一步充实“感”的内容。要写得真实、具体、有感染力。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