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4625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一 语文命题人 XXX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一、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完成13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 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是,着重写了租住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A. 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只有“一椽破屋”有沧桑感,更能体现秋的味道。C. 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的秋景。D. 写租住破屋是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陶然亭等景观虽富于秋色,但不足表达作者的情感。2.对文中画线语句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B.作者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 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了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五种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这些景物都被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B.作者觉得只有角“牵牛花”下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以及作者不息的追求。C.“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写景干脆利索,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特点。D.作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与荷塘月色完全一样,写景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情为景所掩藏。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后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C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或著崖石皆没镞 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惊恐起拜。B、何灌泞谙西北 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 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 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 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 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第卷(表达题)(一)文言文翻译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端午元舒 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答: 。(三)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1、叶子出水很高, 。(朱自清荷塘月色)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诗经氓)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诗经采薇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选考题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组,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清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2)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3)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4)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5)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6)“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7)“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清,不可以浊。” (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31)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2)“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取材于作者同题文章)1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2)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6分)(4)文中画曲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清,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80字)(8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 程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织女星,一串轻轻地笑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在有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2.(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文章开头以“一条长长的河流”比喻“一年的日子”,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B. 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的特点。C. 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字里行间既充溢着浓烈的感情,又散发着强大的理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D.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旨在说明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E. 文章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达了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区别性的特征。(2) 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详写?(6分)(3)仔细阅读第段,理解加点词“码头”在文中的妙用。(6分)(4) 文章中揭示了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请任选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领悟。(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不少于200字)(8分)五 语言文字应用( 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舟曲抢险现场,救援官兵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严守纪律,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B.美国人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在东欧国家部署反导系统战略计划的,因为美国此举本来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C.朝鲜艺术家这次应邀到中国演出,他们把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歌剧红楼梦重新搬上舞台,其演出绘声绘色,精彩纷呈,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D.2011年11月24日,广州奥林匹克中心田径场,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夺得亚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史无前例地实现了该项目三连冠并刷新了新的亚运会纪录。 1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类似于国外的“脱口秀”(Talk Show),在1996年3月16日播出了首播节目,曾具有较高的收视率。B.在氓这篇课文中,塑造了一个花言巧语、背信弃义的男人形象。C.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充分的个性光辉。D.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15.下面是囚绿记中的句子,已按序加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我便是欢喜这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太阳照过它的繁密的枝叶,透过我的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留下一个大空隙,手可以随时伸进伸出A. B. C. D. 16.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其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据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根据教育部网站28日公布的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方案,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教师要广泛开展以“学习雷锋、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走进学校、走进师生、走访家长,做实事、惠群众。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方案强调要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还提出要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鼓励、支持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等。答:_17.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内容连贯,并构成排比(按空格提示续写两句)。给生命一个微笑,无论你是伫立在成功的巅峰,还是徘徊在失败的低谷,无论你是为爱而陶醉,还是为恨而伤怀。给生命一个微笑。微笑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们把痛苦锤炼成绚丽的诗行;微笑的人, , 。微笑的人, ,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我们没法学习比尔盖茨,也没法学习李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的那个饭馆。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他是你学习的榜样,榜样是一点一滴学上去的。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成功就不是浮云。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的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1. 【答案】:D 2. 【答案】:A 3. 【答案】:C【解析】:A“其原因是这些景物都被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作者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B“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以及作者不息的追求”,应该是“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D“本文与荷塘月色完全一样,写景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情为景所掩藏”应该是“与荷塘月色相比,本文略于写景,尽力抒情”。4【答案】:B【解析】:敛,退缩,在文中是退兵的意思。5【答案】:C【解析】: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是奏章的内容。虽然朝廷同意了,但他很快就被调任别处,所以事情并没有结果。6【答案】:C【解析】:“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错误,由文末的信息可知,他建议将陆运增加的钱在本地高价收购粮食。7【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5分)(2)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5分)【误区警示】:(1)中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2)中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8、【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6分)【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3分。【解析】: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9、【答案】手法: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10. (1)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3)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4)岂余心之可惩11(1)(5分)C E 【解析】:(C项中内容概括有误,“忍辱负重”应该为“看重清名”; E. 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评分参考】选对一项得3分,全对得5分。(2)(6分)参考答案:(任选一种作答即可)(一)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2分),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二)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2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2分),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三)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2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2分),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2分)。【评分参考】答对其中1个要点,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3)参考答案:(6分)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3分)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3分)【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4)参考答案:(8分)示例: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归出外摘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节守让人敬佩。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 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其他:穷困是一块试金石;气节比金钱更重要;人穷但要追求清白;人穷更要有骨气等。【评分参考】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2分)。结合原文谈理解(2分)。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2分)。言之成理,分析深刻,可得满分。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12.(1)(6分)A D 选对一项得3分,全对得5分。(2)参考答案:(6分)这四段文字照应第一自然段,这四个节日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3分) 这四个季节最能代表具有农耕传统国度人们对雨水丰沛的期盼,对爱情的追求,对亲人的思念,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表达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3分) (3)参考答案:(4分)将传统节日比喻为“码头”,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富于感染力;用码头与河流紧密相依的关系,展示了民俗节日与我们的关系;码头为岁月河流增加景致,民俗节日则为疲惫的人们提供心灵憩息与情感交流的场所。(4) (8分)答案略(要求同第11题第(4)小题)。13 C 【解析】: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非常生动逼真,不能用来形容演出活动。14 D 【解析】:A“播出”与“首播”重复。B缺主语.C“充分”与“闪耀着”语序不当15 B 【解析】:16 【答案】学雷锋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7作文 写作指导 此则材料作文的核心立意是做人做事要选定身边的榜样,从点滴提高自己做起;反对的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立足文中的核心词语,可以这样表述立意:l平凡成就伟大 l点滴积累,终成飞跃l脚踏实地,执著前进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