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诸多学佛心得文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2568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上诸多学佛心得文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网上诸多学佛心得文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网上诸多学佛心得文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上诸多学佛心得文章,多是滥竽充数,不明心要,唯这篇有点味道,有点长,有耐心的请看完. 什么是无相布施?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罣碍布施多少于心上。什么是解行并重?修学佛法,首须理解经教,也就是要读经阅藏,听经闻法,以了解教义;如果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下功夫,也只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不能获得学佛的利益。因此,学佛必须解行并重。什么是五家共有?佛陀说世间的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儿女。虽然我们拥有万贯家财,逢到大火、大水,可以把我们的家当焚烧成灰,或流失净尽;遇到盗贼、贪官污吏,也会抢走我们的财富;即使亲如儿女,如果不肖奢侈,也会使家财转眼成空。所以,人生在世,累积财富不如累积功德。什么是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法句经说,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长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什么是缘起性空?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什么是涅槃?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佛在世时的诸大阿罗汉,也都是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乞食。由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所以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是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什么是四依止?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就像一面镜子,沾满灰尘时是它;拂去灰尘的,也还是它。要让它沾满灰尘或拂去灰尘,都只能在镜上求,离开镜子,则什么也找不到。当我们懂得往心内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来面目时,烦恼虽热恼,解脱的希望也含生其中。什么是不二法门?显示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称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不二法门的意见有:生、灭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净不二,动、念不二,一相、无相不二,菩萨、声闻不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漏、无漏不二,为、无为不二,世、出世间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无我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尘不二,正、邪不二。而不二法门的人间化,即指:人在山林,心怀社会。立足地球,放眼宇宙。身居市井,志在佛国。天堂虽好,人间更美。法界无边,家庭第一。今日一会,无限未来。今之俗语多援引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的方法。什么是一心二门?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想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所以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心的本体为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所以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约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约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体,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的二面。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的动念,即可见性悟道。什么是六成就?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此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等条件,才能开演法筵,此称之为六成就。如是: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是阿难亲闻佛陀说法,故称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在某处:为处成就。指说法之处,佛曾于忉利天为母说法,除此,皆于人间的印度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与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指闻法之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处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能开演法坛。因此今之说法者,应当秉着恭谨虔诚之心,宣说法要,令大众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闻法者也应心怀稀有难得,难遭难遇想,并且发愿护持正法、成就道场,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远流长。什么是般若?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无言说教、拂尘扫垢;不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华会上五千人退席。没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恶,若智慧生病则成痴,如同科学有益也有害,含义较肤浅,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纯善的、不可言说的、意义深远的,闻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种类,有三:文字般若:在于方便引导,重于解悟,如舟筏。观照般若:在于体验真理,重于实行,如驾驶。实相般若:在于所悟所证,重于性体,如抵目的地。般若指的是我们的智慧、真理、实相、本来面目、真心、佛母。什么是佛教?佛教,广义的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的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法是什么意思?法的梵语音译是达磨。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缘起是什么意思?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陀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什么是无常?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什么是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以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染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什么是法印?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所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一切行苦,亦称四法印。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则着重自己解脱。什么叫做六度?度的梵语音译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什么是四摄?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四摄法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的四种方法。五明是什么?五明是五种学艺,是印度的学术分类法。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医方明:即医药学。因明:即逻辑学。内明:即佛学。阿罗汉是什么意思?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什么叫做丛林清规?丛林就是大寺院。僧众集合在一起,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禅宗寺院(丛林)的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遵行的规制。清,为清净大海众的略称;规,为规矩准绳的意思。又因为所立的仪轨能清净大众,所以称为清规。中国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之后,我国陆续撰出的清规有:禅苑清规、日用小清规、禅林备用清规、幻住庵清规等;日本有:永平清规、莹山清规等。什么是五时?天台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称为五时。什么是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名为五乘。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是梵语的音译,意义是敬礼、皈敬、皈依。转法轮是什么意思?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陀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是鹿野苑,在今天波罗奈城。三宝是什么?佛陀是佛宝。佛陀所说的法是法宝。佛陀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他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二、修持在家信众可否于房间内诵经念佛?居家若有佛堂,诵经做功课最好到佛堂;若无佛堂,或环境不许可,亦可在房间内课诵,只要把房间整理干净即可。不课诵时,佛像与经书应用布或经盖盖好,课诵时,再取下即可。参加法会时应如何持经课诵才如法?持经课诵,除了心存恭敬外,举手投足间的观照留意,更能使我们身心一如,于恭敬中承受法益。双手捧之,平胸,不单手携行。双手捧经欲向佛作礼时,只须平举齐眉,不向人作揖或合掌。休息时,经书应置于净处,不随意弃置。不任意损坏经书。不在经书上随意涂写。经书如未诵完,可用线香为记,经本暂合。经书蒙尘时,不用口吹,应以净纸擦拭。经案上不放置其他杂物,如电话(大哥大)等。喝酒无罪,何以佛教视为根本大戒的五戒之一?酒虽无罪非恶,但酒醉之后,常使人失去理智而做出种种恶事。譬如大毘婆娑论说,印度有位优婆塞,饮酒之后,盗取邻居的鸡,烹杀作为下酒菜,犯下偷盗、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有看见鸡,犯了妄语罪;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因此佛陀制定不饮酒戒。对灭老鼠、蟑螂、蚊虫、使用农药的看法?有些开药店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或者捕杀老鼠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在这里,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如果为了去除虫害,当然,预防比杀害要好些,但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瞋恨心而杀生,以瞋心而故意杀生,是必堕地狱受苦的。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要把佛法的规范视为畏途,认为是束缚我们自由行动的绳索,或以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严,难以守持。其实,佛法的戒律有很宽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佛教徒可以说谎吗?在佛教里,杀、盗、淫、妄、酒是根本大戒,根本戒的妄语是指: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却说得到了神通,没有证果,却说已证果,这种说词构成了妄语罪,像古今附佛外道的人,自称活佛,还有自谓无上师的人,所说的皆为妄语。很多江湖人物,也常用如此欺骗的诈术赢得别人的信仰、恭敬,这也是妄语。至于我们常讲的:大家吃过饭了吗?明明没有,但为了怕问的人麻烦,于是会说:我吃饱了。这类的话并不严重,因为话中含有善意,叫做方便妄语。经云:修道之人,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这点很重要。受持八关斋戒为何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受持八关斋戒,等同出家人,一切生活当以知足少欲为原则,才有助于身心的净化。高广大床容易使人心生贪恋,所以,佛制出家众不可睡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是指非时食容易助长贪欲,且饱食之后容易昏沈,故佛陀制戒不许。修习苦行才容易入道吗?一般人总认为必须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对修行的态度是主张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为苦容易使人心生烦恼,乐又容易使人散乱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乐的修行都不顺于佛道,难得解脱。尤其某些外道修无意义的苦行(如食牛粪、食草、烤火等),或极力主张欲乐,这都是无助于解脱道的邪见。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来减少外缘,磨练心志,是不同于极端苦行的。何谓借假修真?假是指我们的身体,真是指我们的心。修行主要是在修心,身体只是修身的工具而已。但一般人平时只知重视自己的身体,却不重视我们的心,这是颠倒的,要知道人生百年之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上有个故事,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到晚,我就帮你穿衣、洗脸、吃饭、刷牙、走路,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到处跑道场,每天拖着躯壳东来西往的,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有一首偈语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心外觅佛,身体你不是太糊涂了吗?人生要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本心,那才是重要的。打坐时呈现异相好吗?呈现异相,一般是指看到佛菩萨,或自身放光,或身体变大或飘浮空中或具神通等,这些现象,有时候是自己的幻觉,或魔来混淆自心清净,误导众生修行正道。虽然也有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但如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呈现异相虽令人好奇,但却无关于解脱。如果执着了,对修行者不好,唯有平常心观其来去,才是正确的处理态度。打坐时有幻像该如何?睁开眼睛,再有幻境,就起来跑香,偶尔有些瑞相,也是适可而止。如果常有幻像,要想方法正念。吃素会造成体力不继,营养不良吗?吃素不但不会营养不良,反而有益健康。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主要是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与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毒素。至于有些素食者何以显得瘦弱不堪、体力不支的样子,主要是对素食的观念不正确,或因烹调不当,或因饮食分配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当所致,并非素食所引起。烦恼来时怎么办?去除烦恼的方法有:找善知识倾诉,避免再和烦恼人谈话。惭愧自己有烦恼,责怪自己没出息。走入大众,接待客人,更要亲切、微笑,说好话。面对现实,主动找对方沟通。自制、能忍,才是有力的人。宽容别人,体谅别人,人我互调,为别人想一想。自省改过,因为这是最勇敢的人。发愿:我愿以慈心对待他人,我愿以慈眼看待他人。自念:我不是为烦恼来学佛的。自问:为什么自己放不下?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告诉自己:我要赞美别人,我要尊敬别人。写作、抄书,多写几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画图,最好画佛菩萨的金容圣像。念佛、拜佛或读诵、抄写各种忏悔文、发愿文。诵经或读法语、箴言。阅读藏经,讲一段藏经的内容给自己听。打坐参禅,自问为什么烦恼?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听梵呗,唱圣歌,或是弹一曲三宝颂或念佛曲。瞻仰佛菩萨的圣容,我以生气的面孔能对佛菩萨吗?逆境来时怎么办?面对逆境的方法有:勇于面对,接受挑战,设法改进。学习承担,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肯定自己,安住身心,以不变应万变。观想古今圣贤,以他们的事迹作榜样,努力向前。阅读高僧传记,学习坚忍、发愿、无畏于风霜雨雪等艰难困苦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忖我已没有退路,不管怎样,我要坚持下去。愈挫愈勇,不灰心不气馁,观想佛陀降魔的精神。灵巧应变,另辟新路。以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告诉自己:没有逆境,那有顺境,我要经得起考验!坚此百忍,不可输掉慧命!自念:逆境只是一时的,修道是永远的,不要害怕!斗志不斗气,一切境界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多念几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念一段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气时怎么办?生气时,可以:要小声说话,保持平静微笑的态度。不要给人知道自己生气,暂时离开现场,到室外透一下气。记下生气的原因,再替别人想一想。聆听或唱诵梵呗圣歌,从歌声梵呗中,平息情绪。礼佛忏悔。面带笑容,告诉自己要欢喜,不可生气,会上人当!做个旁观者,冷静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审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揽镜自照,看看自己生气的模样。诵念佛号,直至气消为止。观想佛、菩萨的慈颜相好。到没有人的地方去,问自己:我生气有道理吗?反问自己:为什么要生气?往往会发现:这种小事,没有什么了不起!自我反省,承认己过。心想:承担委屈,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逆增上缘。看破放下,学习观自在,问自己,自己生气会自在吗?找不生气的人讲话;但不可给人知道自己在生气。生气时,要慢半拍,告诉对方:等一会我要生气!忍!忍!忍!忍一口气,风平浪静。不怨恨他人,感谢对方替自己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自忖没有资格生气,应以慈悲宽容待人。告诉自己:生气对自己没有意义。所以不生气。化悲愤为力量,激励自己要更加发奋图强。自问:我是为生气来到人间的吗?凡事退一步想,留有余地,以免日后见面尴尬。惭愧自己没有用,有用的人不生气。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时间生气。如何解决人我是非?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就应该奉行这四句话,这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如何发愿?发愿就是立志向上、向善,自我期许。诸佛菩萨皆以发愿而得道,是故学佛应该发愿。如何发愿?愿有:总愿四弘誓愿;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大宏愿。所以,发愿,要学习承担诸佛菩萨的大乘愿力,建立在奉献、牺牲上,而非只求自利。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如何才能对境不动心?一般学佛的人,听法时能契入,且有所悟,但往往遇到境界时,便随境转,功夫全废。如何才能转境而不动心?偈云: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不把烦恼带到床上、不把仇恨带到明天、不把忧虑传染别人,若遇境界,随来随化。如何对治尘劳妄想?不于六尘心生,不于妄心着相。一个国家要有国防的军事武力才能保卫国土,我们每一个修行者也应自我心理建设,以求抵抗尘劳,去除尘劳,进而明心见性。过自在解脱的生活,经云有四个力量,能对治尘劳妄想:胜解力:对真理、禅定正确深入了解。坚固力:对所信所行所知立场坚固,不朝秦暮楚。欢喜力:对家庭、朋友、工作,从欢喜中产生力量。休息力:佛法的修行非透支力量,适当的休息也是一种精进。此外,心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能对治杂念妄想。怎样自悟修行?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等等,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乃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过去,有人问禅师:怎样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你能代他去吃饭吗?他能代替你开悟吗?吃饭、开悟,全在于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的心动不动?观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诸己,宽以待人。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己的心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净化。我们的烦恼虽多,但今天除烦恼,明天除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总有消除的一天。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不向外觅求。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着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体力行却是一种自我的考验,虽然不易实践,但还是必须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开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体悟,方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领会。什么是障道因缘?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碍了,交朋友遇到障碍了,留学遇到障碍了,创办事业遇到障碍了,甚至于要建一栋房子,要买一个家具都遇到障碍了,连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碍了。障道的因缘在那里呢?有四点:口说不行:真正障碍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外来的障碍力量有限,自我障碍的力量很强大。口说不行,常常说,说了又不做,说久了以后人家不相信你,这时候就是障道了。心想谄曲:你心里所想的,都是打别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点利益。这种谄曲不正的心,别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涂的,他会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当然不要和你来往。身行恶事: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记录,交朋友没有信用,自私、见利忘义,甚至做过很多非法的事情,当然别人就不愿与你合作,不和你来往,所以身行恶事也是障道的因缘。人我计较:你和人相处,和人合作,和人创业,不要锱铢必较。你计较很多,人家当然不愿和你建立太密切的关系,很多好因缘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坏了。我们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缘,就永远有障碍。除了上列四点以外,心门不开、心结不解、心担不放、心妄不除、心忧不喜、心暗不明、心狭不宽、心恶不除、心邪不正、心贪不舍、心迷不悟、心有不空,也是障道的因缘。平时如何自我修行?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诳语、不随便乱说、不讽刺、不伤害人,叫修口。最后还要修佛心,让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一样,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让别人也得到利益,让别人也渐渐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子弟,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关系改善,大家和谐相处,这就要靠修养的工夫。修时修地修密行: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钟梵行,或五分钟打坐,或十分钟念佛礼拜。修地,就是在房间里、客厅里,不一定在佛堂,随时随地,举心动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点梵行,有一点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举心动念都有密行。修福修慧修禅净:造福人群,利益别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灵巧、智慧、聪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再修禅、修净土皆可。如何用功?用功的方法有三:要会闻,没有听闻就不会接受,学生不接受,则上下就不能相应,不能相应又如何教育?所以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佛经中谛听谛听,就是闻的真义。要会思,听了以后要懂得深思,反刍才会消化,吸收才会受用。佛经中善思善思,就是思的真义。要会修,道理听了,也信受了,接下来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诸实践,才不会变成空谈。佛经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义。因此,培养自我的会听、思想、奉行的习惯,这也就是所谓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如何广结善缘?广结善缘的方法有四:在时间中结缘: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了。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能够缘缘不绝,善事自成。在空间处结缘: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远方缘、十方缘。其实,现在所结的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十方缘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在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壮的一棵大树。在人间里结缘:除了结人缘外,还要与众生结下生缘。结了人缘、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归。在因缘上结缘: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改善缘、无缘缘。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改善缘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也就是要与和我们有关系,互相认识的人结无上善缘,即使是与我毫无关系,形同陌路人的,我们也要主动友善地和他们结欢喜缘。比如说: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点头微笑,他也向你道谢微笑,由于你的广结善缘,你们这两个原本无缘的人就成为有缘人了。如何有善根?善良,肯接受道理,与人为善,有道心、有正念、肯与人结缘,给人欢喜,都是具有善根。如何将佛法融入生活?要时常亲近道场,接触莲友,亲近善知识佛教徒,并要求自己要有信仰、忍耐、慈悲、道德,能不贪就是奉行佛法的戒,不瞋就能慈悲欢喜,不痴就能明理不邪见,并能时时心中有佛,这就是生活中有佛法。如何安住身心?平时行事要能够:宽大。厚重。浑含。慈和。冲淡。朴实。公正。平易。沈潜。简单。如何受尊重受欢迎?要给人欢迎接受,平时要付出多少代价,要培养多少因缘,平常做事、读书、讲话,不给人伤害、烦恼、挂碍、难堪、失望、不闹情绪。只有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不让对方失望、让人对我有信心,如此自然到处会受到欢迎尊重。闻法的正确心态为何?佛教的入道要门有很多种,有的从信仰入门,有的从义解入门,有的从慈悲入门,有的从智慧入门。但基本说来,多听闻佛法,以增信心,以助道行,是有必要的。闻法应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的心态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也就是说,听闻佛法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成见不空,不能心生排斥,否则就像一个杯子,由于覆盖、裂缝、有杂物,再好的法水也装不进去,即使装进去了,也会变质;又像在地上种植播种,由于土地坚硬、杂草丛生或种子没有生长的助缘,就不可能生根发芽。因此应该要用恭敬心、清净心、柔软心、稀有心、至诚恳切的心闻法,才能获得法益。修行遇到瓶颈时,如何自我突破?发心就不会有低潮,要发慈悲心、忍辱心、精进心、布施心。开发心田,心里的世界,宝藏用不完,要求自己,适应大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对闭关修行的看法?所谓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人间佛教修行者不要一开始修行就想闭关、住山。本身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未具足,纵使闭关,仍然烦恼不断,一旦出关面对境界,烦恼即现行。此类闭关之举,对世事不闻不问,生活所需又赖大众供养,岂不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所谓修行,充其量只是懒惰的代名词,不值得鼓励。道场的庄严是浪费吗?有的人到寺院来,看到客堂、会议厅的摆设庄严,就批评道场应该朴素,如此的家具太浪费了!难道说佛门就得破破烂烂的吗?西方极乐世界是以水、鸟说法;现在的道场则要以设备来说法。不像样的客堂、会议厅,就不会有人来开会,来走动,阻碍了佛教的进步与新生,也度不到较高层次的信众到寺院来,所以道场的庄严不容忽视。在家信众可以收留溜单的僧众吗?有出家众在道场不安住,只好到处游走,有些信徒就提供场地、食宿收留他们,这不仅造成师徒间的矛盾,也破坏了佛门的伦理。邻家出走的孩子都要劝他回家,而不可收留他们;佛门弟子若连世俗礼仪都不懂,其不邪为何?太忙了!那有时间修行?为众生服务,满众生所需,解决众生苦难,忙难道不叫修行吗?不忙着度众,不忙着说法,不忙着开示,法轮如何常转?所以忙,就是修行。一个人要闲,到棺材里就会闲了。学佛的利益为何?认识真理,明了人生:学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比方说: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人生的真象是什么?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你对佛教有了认识,你就知道人的生死情况,知道世界的还灭。虽然,世界是成住坏空的,人生是生老病死的,但并非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就什么都没有。成住坏空是循环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坏空后仍有成住,死后还是会复生,所以五趣流转、六道轮回之间的种种情况,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走出自我,开拓胸怀:如果没有佛教的信仰,我们就会生活在自我中心里,被虚妄的自我迷惑。因而我们执着,我们贪恋,跳不出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在贪瞋痴的泥沼里辗转生活,是很不自在的。我们如果有佛学的素养,走出自我,开拓胸怀,视众生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世间都是我的道场,那真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人生。培养人格,升华扩大:在宗教里,最重视人格的完成,要把我们的自我升华扩大,扩大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把我们的人格培养成道德圆满的人生。享受法乐,常行精进:我们信奉佛教,最主要的是享受真理的快乐。世俗上的娱乐短暂易失,法乐里的人生快乐却深广无限。只要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何必要吃素呢?这是一般世俗不信宗教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乍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若仔细去想,便知道有矛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怎忍心把自己的欢喜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呢?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却无视于被杀者的惨痛,这还能说是心地善良吗?佛教劝人素食,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连儒家对食肉都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之言,可见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其重要意义。不可用蕃石榴、蕃茄等水果供佛吗?水果是佛教的十供养之一(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以水果供佛,是出于对佛菩萨的感恩和崇敬,只要能以虔诚的心将供果洗净,并不忌讳水果的种类,更何况诸佛菩萨已是万德具足的觉者,岂会为供果而起分别?学佛人吃素,青菜萝卜是否也有生命呢?生命的定义是生长、繁殖、死亡。青菜萝卜也有生命的定义啊,我们为何要吃它呢?植物与动物是不一样的,植物不是有生命,而是有生机(生长的机能),因为植物没有心,动物有生命,是它有心识的活动。吃青菜萝卜,它是物理上的反应,而杀鸡鸭牛羊,它有心理上的反应,所以物理的反应不能承认他是有生命,只能说是机能(生机)。有心,佛教才承认他是生命。具有神通就能万事通吗?佛教不否认神通,但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所以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对神通灵异的看法?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佛法讲究因果业力,不运用神通违背业力。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业力之故,终不免被裸形外道乱石击毙。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因显神通,被佛陀处罚不准入涅槃。佛陀教示:神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依于净戒;要住于慈悲。此外施展神通即是犯戒。经书或佛像坏了该如何处理呢?经书或佛像坏了,若能修补,就尽量加以修补,假如实在破旧不堪,也不便保留,就予以焚化。烧冥纸给亡者有用吗?这个习俗是源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必到阴间为鬼,亲友为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才有烧冥纸的做法。但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着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所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无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用;若是有福德者,就算没有冥纸,也能得到供养。但为表生者心意,烧一点冥纸也无可厚非。对异教的看法?若将佛法分为五乘,其中人乘佛教是具有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与佛教的五戒,戒杀、盗、淫、妄、酒相近。佛门的报恩思想,与儒家的慎终追远精神相契。耶教的十诫与佛教的十善相近,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信仰天神,以求生天国为目标,相当于天乘佛教。对礼拜神明的看法?已皈依三宝弟子是可以礼拜神明的。皈依是一生的信仰,信仰是不能变的;礼拜是一时恭敬,皈依与礼拜是不一样的。人和人见面都要互相打招呼,对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佛教徒都可以点头、握手以示礼貌,怎可说不可以礼拜神明呢?对宗派的看法?佛教是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同一个教主佛陀,有同奉的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等真理,有共遵的制度、规矩、戒律等。因教徒根基不同、修持方式不同而产生所依经论不同的诸多教派、宗派如:印度的部派佛教、小乘二宗、大乘八宗、中国的四大名山,甚至显密、南北传之分,是自然、正常的现象,也使佛教在不同的时代、国度中呈现其不同的风貌,含摄不同的众生。这正是佛教包容性、多元性、适应性的具体展现。对密教的看法?修密要有十年显教基础,也就是对基本佛教义理要有全盘的正确认识后,才能一门深入。对于时下部份佛教徒受速食主义影响所及,连修行也追求速成,迷信密教的灌顶、加持或神通,以他人修行成就,企图圆满一己的修行,是不可得的。对南传佛教的看法?中国佛教一向对南传佛教僧人抽菸吃肉之举,不以为然。日本佛教也对南传佛教不注重义理研究,只注重生活仪轨的情况甚为轻视。南传佛教对日本僧人娶妻生子的现象,更是不能接受。对于不同宗派所纷呈的沿习,应是各有需求、各有因缘,不必刻意排斥。不过世界女男平等风气所趋,向来女权低落的南传佛教,对于比丘尼僧团的重建及承认,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如何认识宗教?认识宗教的方法有三:第一、要看信仰的对象是不是真实的。第二、要看其教义、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第三、要看传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吗?我们买东西,都要选择材料,讲究品质,在宗教里,它也有很多品质,应该为自己的信仰小心谨慎地做一个选择。如何让十方大众都能够理解正信的宗教?在学校的教育中就必须安排宗教教育课程,让大家从小就对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可以分辨清楚正信与邪信。因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要有精神的、心灵的、超越的等等需求。因此,在家庭、学校、父母、老师都应该给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免得长大后因为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乱信。如何选择宗教信仰?正信的宗教必须有教主、教义、教士,而且要具备真理的条件,若符合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这才是真理,例如佛教的因缘果报、性空缘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条件。佛教里,那一尊佛第一?在阿弥陀佛发愿文中的第一句是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并不是指阿弥陀佛第一、释迦佛第二、药师如来第三。在佛教里面,每一尊佛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因为佛各有各的第一,兜率净土,弥勒佛第一;极乐净土,阿弥陀第一;琉璃净土,药师佛第一;华藏净土,毗卢遮那佛第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第一。对皈依的看法?皈依是对自己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诵经超度对轮回有影响吗?既然轮回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祖先亲朋去世了,我们为他诵经超荐有功效吗?能不能帮助他脱离轮回呢?根据地藏经的说法:诵经的功德,亡者能够得到二、三分,而持诵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身强体健的时候,储备一些功德资粮,不要等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诵经超度,功德毕竟有限。诵经、超荐对于亡者究竟有什么贡献呢?好比鲤鱼跃龙门,身价百倍。诵经就好像依仗达官显贵的亲戚,人人钦羡、人人仰戴。仿佛出门旅行需要持带身份证、护照一样,诵经的功德让我们方便往生诸佛国土。一块大石头放在水中,很快就会沈没下去,如果把它摆在船上,可以安然地运载至彼岸。众生顽强如磐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家中有人往生,如何帮助亡者及协助家人?人过世,念佛最好,不一定出家人念,亲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也可就近找别分院法师帮忙。中国人很奇怪,只要邻人有往生事,总是七嘴八舌的劝请许多民间习俗的丧葬方法,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主见,依佛法而行。每一个佛教徒对于佛教的常识,都应该要去了解。对佛教徒四处跑道场的看法如何?佛教徒四处跑道场最大的缺点就是易将是非搬来搬去,功德没有修好,反而造了许多口业。所以不要将修行当成是应酬,护持道场要专一,不要盲目的跟着别人后面跑。对信仰不专的看法?当信仰与感情、金钱、事业、前途的选择冲突时,就是对信仰专一程度的考验。信仰重在专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门品)中的一心称名、一心供养,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都是证明一心一意、心诚则灵。宗教徒对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信仰要忠贞、要专一,信仰是一比多好。佛教徒可否吃鸡蛋?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这是饲鸡产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鸡。为避讥嫌,干脆不吃。西藏佛教喇嘛吃牛、吃羊,南传、日本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个严重问题。对放生的看法?佛教徒的慈悲,对有情众生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对生命充份的尊重。所以不仅不杀生,进而倡导放生。有人为了庆生、祝寿,让人抓鸟、捕鱼再来放生,飞鸟、鱼虾禁不起折腾便死了;豢养的鸟类无求生能力,买来一放出去就死了;买毒蛇放生,危害人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