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1743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 人民论坛 (2013年第17期)刘京花【摘要】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中存在诸多问题,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最终实现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健康发展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关键词】城市文化人文精神问题对策民族文化城市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突出表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地城市发展都在求新求异,抢占发展先机。但是,在各地城市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随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却日渐空乏和颓废,城市文化特色日益模糊,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弘扬出现诸多问题:文化发展多元但品位不高;各地城市文化趋同,缺乏特色;文化建设显得“软”,不能凸显地方“软实力”;文化体现的人文精神不能起到很好的凝聚和向心力作用;文化投入不少,产出效益却不高;文化建设与精神弘扬既不“强”,也不“久”;城市主流文化与精神的民众认同不够。上述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城市政治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城市民众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因此,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和传承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瓶颈。地域文化以单位描述可表现为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与政治、经济并列的城市全部精神活动及产物,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对人的影响是根本且长远的。但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还是有区别的。“软实力”是国家的凝聚力,是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是让他人自愿按照你的意图做事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事业所构建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及影响力所共同形成的,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体现;而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精神层面、技术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等都有所体现。文化软实力更多体现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影响上,体现的是文化生产力。如果说城市文化建设更多体现的是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的话,文化软实力则体现的是由文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获取状况和文化的创新、生产能力。文化软实力更具实际效益和可运用性。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使城市文化建设见实效,使其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很好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缺乏自身特色与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及人文精神作为精神产品,体现并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城市文化特色也体现于城市形象之中。城市建筑风格、宣传品味、文化底蕴、人们的言行举止、生活节奏、时代气息等都能凸显文化发展特色。但在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提炼中却存在盲目跟风、相互模仿、千城一面等问题,并没有真正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特色发展。例如:在城市建筑特色上,许多城市没有很好地考虑传统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都有大都市情节的简单效仿和模仿西式建筑风格之嫌。这些风格表面看来好似有时代感、现代派,实则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不但不能凸显文化底蕴,反而弱化城市文化特色,难以寻求城市“亮点”。此外,有的城市在文化建设中紧抱历史传统文化特色,缺乏现代元素与文化精神更新,没有很好地标注时代特色。一提到文化特色,可以拿出来例举的全部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人和事却较少,给人以“精神文化与现代相脱节”之感,让人感觉有些城市现在不如过去做得好。如何更好地使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增强时代感、融合现代元素,寻求新时期人文精神楷模,使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回归实践层面,切实增强时代感与有效性,这是当前城市文化及人文精神建设事业的当务之急。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缺乏持久性,城市精神凝聚力不强,民众认同感淡薄。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传承缺乏继承性、持久性,时而重视,时而忽略,时而重提,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难以深入人心。城市文化及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内核。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指出,“城市最大的灾祸不是派别的纷争,而是人心的涣散。”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有相当部分城市没有树立起属于自己城市的精神旗帜;有些城市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提炼并不是居民的实际需求,不能使城市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文化主流地位不突出;作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载体的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多具有趋利性特点,他们为了商业利益,简单迎合大众,为一些低俗文化产品提供了滋生泛滥的渠道,给人们的身心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了危害;还有些城市在塑造城市文化与特色人文精神过程中转换角度、改变提法,给特色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深入民心带来不便。如:“河北精神”从历史到现在已经几易提法,传统燕赵文化把河北地域的文化分为官场文化、战乱文化、侠客文化、农耕文化等,高度概括为“慷慨悲歌,勇武任侠”;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则概括为“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现阶段,“河北精神”研究又提出革命文化、爱国文化、根脉文化、畿辅文化和开放文化等河北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核心元素。诚然,河北文化之丰富、底蕴之深厚不仅如此,还有更深刻全面地展现,但是,如果对于河北人文精神的表述经常性的变化角度,很难在河北广大民众思想上形成深刻认知,更难说朗朗上口并真正践行。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越复杂越不利于城市民众接受与传承。还是按照广大民众层面的接受力与认知能力,既简单又明确的进行文化建设与精神提炼更具实效性。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的对策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城市”建设正在展开。强化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建设是城市灵魂和民众凝聚力的突出体现。面对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传承中的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文化全球化影响,地方特色文化被强势文化格式化;受到中国城市发展政绩评价机制的影响,把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传承搞成了嗅着经济的味道进行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特色文化理念被忽视甚至被取代;受到城市化进程速度太快的影响,外在形式的“一夜巨变”并不能解决城市内涵发展,同时,部分新生市民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欠缺,加之外来因素对原有文化的冲击与消解,共同导致问题的产生。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传承,寻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的最佳契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让更多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发达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以及优秀的文化产品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能利用其商业网络迅速的传播城市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加速文化输出与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因此,城市文化产业建设要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提供和地区教育产业,加大文化研发力度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一,为广大民众提供足够的、高尚的、科学的文化产品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方面,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体现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中,首先应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其次是应有广泛的覆盖面,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再次是要有创造机会,让广大民众接触高雅艺术,提高文化修养,杜绝低俗文化产品的产生,最后是要保证文化产品提供的持续性、传承性、时代性,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健康自给型发展。在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上,可以借鉴一些国外艺术团体的做法,将平时彩排和非正式的演出开放给市民,或是限制性地出售低价票,这是对有一定艺术基础和兴趣的观众进行文化素质培养的极佳方式;还可以让部分民众积极加入文化宣传队伍,在多种形式的宣传中教育他人,同时教育自己。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中,一定要调集多方力量做好监控,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大奖罚力度,做好场所监控,避免低俗文化传播,让庸俗文化没有市场,引导低俗文化需求转化为高雅文明,以正当途径获得满足和提升。其二,发展教育产业,建设学习型城市。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推进,教育产业发展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结构布局等都是教育产业继续发展的切入点。教育产业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但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及人文精神来讲,以下模式最为直接有效:首先,努力实现大学城市化建设。所谓大学城市化,就是要把它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组织来加以规划和设计。既不是单一扩张大学的圈地运动,也不是把大学办成社会。其实质是以多所大学为核心,依靠传统区位优势,加之创新优势,汲取城市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规模经营和特色建设。以大学城市化建设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带动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形成高雅文化追求,传承优秀人文精神。其次,实现教育集团化。教育集团化是包含从幼儿园到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式办学模式,使教育产业发展完整化、全面化。它把市场运作机制很好的引入教育领域,逐步实现教育规模集团化,其结果就是资本集中、竞争力提高、风险相对减小、效益增大。在一些地理位置便利,教育水平较高,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教育集团化发展,可以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突破口。重视城市公益性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身份认同”。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公益性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公益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与经营性文化不同,公益文化由政府出资和主导,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体现的是市民的文化参与积极性和文化权利意识以及城市文化的雅俗共存状况。由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改观城市文化面貌的必要措施。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要依托像样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歌剧院等院所场馆建设。让市民真正享受到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公益文化服务和熏陶。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真正满足民众需求而非政府的政绩工程。城市建筑物的建设与选址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群众的实际生活与文化需求,勤于维护管理,使之持续发挥其效用。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与引领,逐步形成城市精神凝聚力,提高市民身份认同。通过对人文精神提炼,指引城市民众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城市文化建设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例行公事,不能虎头蛇尾,重点在于要从民众生活中体现和提炼。一座没有城市精神和主流思想的城市很难提及形象,它会像一盘散沙,人心涣散、各自为营。多方筹资,减轻政府压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政府在提升城市文化实力和人文精神提炼方面责无旁贷。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但是,文化建设完全靠政府困难重重,这些困难有资金的、有民众认同方面的、有引导感召作用的等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文化建设,政府应作积极调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转变发展城市文化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由“划桨”角色转变为“掌舵”。通过服务、协调、监督等方式把城市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轨道,依托市场机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深入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组织机构,发挥各方力量办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到城市文化特色影响,到人文精神凝聚民心,都必须依赖于各类基层组织和单位集体。大家共同参与,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独担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各显其能,实现城市文化的健康多元比较发展,自然形成最具感召力、说服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精神。提升基层组织文化综合实力,让文化艺术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丰富其经验,提高其文化兴趣和欣赏能力。如新加坡将“文艺复兴城市”和“重建优雅社会”计划落实为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艺术无处不在”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激活城市记忆,传承城市特色文化,引导文化方向,增强精神凝聚力。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历史文化资源不能简单的陈列,也不能简单的以静态形式传播。应该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手工艺人及文化工作者进行多渠道资助与帮扶,以真正汇集并激发民间力量;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多种艺术形式,将本土传统历史文化显现在丰富的文艺作品中,做到朗朗上口、雅俗共赏;将民俗风情活动纳入到文化旅游线路,让本市民众以及外来游客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美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活化历史建筑,恢复其原本功能,再度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多角度、全方位挖掘和宣传,形成代代相传的榜样力量和突出表率。在地方历史文化中,往往就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即为精神凝聚的关键力量。“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引导文化方向是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之,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提炼传承任重而道远。城市的魅力与发展优势源自于城市特色文化,城市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的分支体现。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倡导,才能真正践行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之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发展与提升。【作者为保定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