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0483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在滨海“魅力女性”沙龙的演讲各位女士、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在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请允许我向各位女士表示节日的祝贺,向天下所有的母亲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湖北的一名普通教师,现任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校长。很高兴和大家认识,并且有机会一起讨论教育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和这么多优秀的女性在一起,我想起了两句话: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不简单。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解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上说,教育就是“长善救失”。孔夫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先生呼吁: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教授说: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爱因斯坦风趣的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台梭利讲:“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总之,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我把古今中外哲学家、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呈献给大家,是希望每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首先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样?二、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样?我的孩子今年21岁,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8年。身在其中,感慨良多。我把它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失误。1、人口发展有政策无对策。毛泽东主席是一个伟人,他犯的错误也是超量级的,比如计划生育问题。为了缓解因这个错误引起的人口矛盾,我们推行了独生子女政策。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政策,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个政策会给未来中国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独身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麻烦。可惜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束手无策。2、教育目标重功利轻人本。大家可以品一品。在中国最苦的人群是那一群?答案无疑是孩子。从国家到教育主管部门,从家庭到学校,大家团结一心,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虽然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但事实上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是为了眼前的渺小的利益。比如,为了父母的面子,让孩子没日没夜的苦读。为了缓解就业矛盾,扩大招生,结果先是大学的质量被“稀释”,然后是高学历者变成待业青年。3、教育内容有破坏无建树。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古代四大文明仅存的硕果。几千年里,经历了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但中华文化始终屹立不倒。但到了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爱国者们痛感中国落后,奋起改革,结果把自己的文化全部否定了。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中华传统文化一次次受到致命的冲击。而对洪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我们有没有完全消化。邓小平在晚年曾痛悔自己在教育问题上有大失误。他所指的教育,绝对不只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在精神文化建设上的失误。这好有一比:泼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泼了出去;收礼物时,把毒品也收了进来。4、教育过程高耗费低效率。我们特别强调发奋苦读,孩子们被整得苦不堪言。我们注重教法,而不研究学法。时间加汗水的笨办法,仍然是目前绝大部分中国学校和学生成功的秘诀。至于教学内容和考试的偏、难、怪、涩,则大量耗费学生的精力,培养出来的却是对生活一无所知的书呆子。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顾名思义,教育应该使学生充满生气和活力。现在我们的孩子们被整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气!这种教育当然会受到诅咒。5、教育结果大规模低质量。中国是世界上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任何一个学段的规模都令人叹为观止。但我们就是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拿不到诺贝尔奖。难道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吗?最近几年,华裔获得科学巨奖的例子频频出现,但那都是外国培养出来的。中国教育低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一统和同质化。全国一个模式,没有特色,没有创新,结果只能是平庸。所以,我强烈建议有条件的家庭,不要随波逐流,要睁大眼睛。为孩子选择有特色、有内涵、有教育理想的学校。6、教育主体有地位无权利。教育改革天天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大家看看,这个主体有自己的天赋权利吗?没钱的家庭,孩子失学;有钱的家庭,孩子失去“自由”。有人概括说,现代中国教育有“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过分的爱护。这分明就是对儿童的自由权利的全面剥夺。7、教育者缺理想、少方法。我这里指的教育者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教师和家长,还包括所有与人的培养有关的人员。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是舍得投资的,也是尊师重教的。但我们学校和教师情况如何呢?一方面,教育者自己就是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他的见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有受着现存的教育体制及社会配套制度的严重束缚。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轻举妄动啊。三、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最朴素的。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列举了七条教育理念,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教育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这些箴言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能帮助我们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大家想一想: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遗憾的是,父母和老师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总要强迫他们改变一下,结果我们的后代都成了龚自珍笔下的“病梅”。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逼迫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要问你:什么叫虚度光阴?快乐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吗?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是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俏皮话。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现在,我们的孩子可能还小。那么,怎样让他们和大师交流呢?读书,读古圣贤之书,读外国名家的书。有机会,带孩子到高雅的社交场合去实习。第七条箴言:教师(家长)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现在我要问,父母就一定能保证不把孩子当工具吗?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讲过一个故事。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纸笔。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无不感叹。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今天,有多少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家庭的荣誉和利益、为了自己为实现的梦想来逼迫孩子啊!所以,我曾经撰文指出,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功利主义戕害儿童。四、怎样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难以展开,我想做两个方面的提示。第一,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生存、发展和奉献。(教什么)1、生命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生命,能够积极锻炼身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自暴自弃;感恩自然和社会,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中,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2、能力智慧教育:学习知识不是目的,我们要鼓励孩子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知识、积累智慧。3、奉献教育: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有博大的胸怀、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和厚重的责任感。父母和老师必须对孩子予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培养出这些品质。对枫叶学生,我们列举了30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并正在通过每周德育主题予以引导和养成。大家可以参看我带给大家的材料。第二、创造对孩子形成积极影响的、高效率的教育环境。(怎么教)1、不断学习。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责任。可惜现在很多家庭的情况是,不懂得什么叫爱情和责任的时候,就做了别人的丈夫和妻子;在不懂得抚养和教育的时候,就做了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这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很可怕的事情。不要以为大学毕业了就不需要学习了,不要以为自己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不需要学习了。“学而不厌”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天天进步。做父母和教师尤其如此。2、以身示范。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孩子骨子里流淌的事父母的血液,而且父母与孩子有最频繁的接触,所以,父母的表率作用是无法回避的。你每天的言行都是孩子的示范。你孝顺父母,孩子就孝顺你;你待人诚恳,孩子就讲诚信;你们夫妇感情和谐,与朋友友善交往,孩子就学会与人和睦相处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隐私,孩子就是上天派下来监督我们的天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做正人君子!3、夫妻配合。家庭教育有时候也不妨一个文唱,一个武打,但夫妻必须统一教育思想,坚守教育原则。如果夫妻之间原则不一致,孩子就会在两者之间找缝隙,甚至形成人格分裂。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还会导致夫妻相互埋怨,影响家庭和睦。4、亲师合作。家长和学校(老师)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具体的方法,主要是加强沟通。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不要随意下结论;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表示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5、尊重孩子。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论述。我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您千万别以“为了孩子”这个借口,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她不是你的附属品,不是你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6、中西合璧。中国已经打开了国门,现在完全排斥西方文化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但是,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中西文化中优秀的成分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传承超越。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晏阳初先生自称“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晏先生的“三C”,既是中西合璧,又是贵族精神与平民意识的结合。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五、做一个伟大的母亲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母亲的教子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佘太君抗金,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这些故事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有三位母亲教育子女成才的典型范例。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大哲学家、文学家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城南二十五里小吴庄人,冯友兰、冯景兰、冯叔兰、冯沅君的母亲;一位是鲁瑞,浙江会稽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母亲。大家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可以成就儿女,兴旺家庭,造福国家和社会!时代变迁了,社会发展了。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功企业家,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如何使孩子们变成精神的富翁。我在去年11月的一次升旗仪式上发表枫叶需要贵族精神的演讲。我对孩子们讲:在逐步走向富强的现代中国,尤其是像我们这样集中了中国富裕家庭的子弟,又面向世界的国际学校,我们要提倡贵族精神。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我理解,他所谓的贵族绝不仅仅是有钱人,而是指有良好教育和修养的高贵的人。如果仅仅是有钱,那只能叫“富家子弟”,甚至叫“纨绔子弟”。我们不必要做什么贵族,但我们要做高贵的人,要培养自己高贵的气质和教养。所谓的贵族精神,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贵族的教养从何而来?它无法像知识那样机械地传授,只能在适宜的文化环境之中熏陶而成。家庭、学校与社交,便是陶冶性情的最重要空间。教养首先来自家教。家教不是指弹钢琴、背论语式的家庭功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家庭之后是学校。从伊顿公学到牛津、剑桥,贵族学校教你的不是谋生的本领、赚钱的实用知识,而是阅读大量“无用”的拉丁文,通过古典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成为贵族社会所需要的绅士。最后是社交。男孩女孩到了十六岁,便为成人,由父母带领进入社交圈子,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实践各种社交礼仪,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淑女。所以我们说,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愿在座的各位用自己的高尚培养出孩子的高尚,愿各位都成为兴家利国的伟大母亲! 侯著久 2009年3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