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辅导.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0411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川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川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辅导一、教材简介川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历史,属于中国历史第二板块。本段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教科书围绕“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的近代化”三条主线,由七个学习主题构成,分设22课,3个主题活动。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总体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三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将中国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其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其三是中国的近代化。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猛烈冲击了中国高度发展而又不易变化的封建经济和王朝政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和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向近代化、资本主义化方向迈进。世界进人中国,中国开始融人世界。而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振兴中华的探索,其终极目的也是要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追求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它从洋务运动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始,经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戊戌变动运动,接着孙中山领导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继而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三条主线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采用主题呈现方式编写,精选一些最能体现该主题的知识点构成该主题,七个主题分别或相互交叉地贯串了近代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例如,中国近代化主线的内容就同许多学习主题相关联。“列强侵略带来的影响”分布在第一、六、七三个学习主题中;经济方面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分布在第二、六学习主题中;政治方面的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分布在第二学习主题中;思想、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近代化、分布在第二、六、七学习主题中。因此,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要求,不是通过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学习主题的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础上去总结,去升华,并在总结和升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较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注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特征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设七个学习主题。这些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三个原则:一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关注历史的时序性、阶段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二是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三是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科书按照以上原则,精选学习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并通过各主题总体体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三条主要线索。这就打破了以往初中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改变了原历史课程内容存在的高容量、头绪多、面面俱到的现象,避免了课程内容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给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按照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点,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把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划分成四个阶段七个主题。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至“五四运动爆发”前为止,包括两个学习主题,即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二阶段:从“五四运动爆发”开始,讲至“红军长征结束”为止,安排为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三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讲至“抗日战争胜利”为止,安排为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序上同第二阶段有交叉;第四阶段:从“重庆谈判”开始,讲至“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安排为第五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科书把贯串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按内容集中安排在第六、七两个学习主题中。根据教科书划分主题的原则和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题特征,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每一学习主题包括的课程内容都是按主题要求精选出来的,是主题的具体体现。主题是主题下各课、各子目的灵魂。因此,准确把握各主题的主题特征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第四学习主题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内容的选取上,这一主题具有下列特征: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它使中华民族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教科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几件典型事件,旨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侵略罪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中的爱国者,共赴国难,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教科书突出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突出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使本主题的立意更加简洁鲜明。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纳人本学习主题之中,以反映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从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发展过程。这既是本学习主题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学生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反侵略战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而不是局部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角度来观察这场战争。3.注意正确处理各栏目之间的关系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尽力改变过去“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克服课程内容成人化、专业化、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倾向,变“囊括式”内容选择为“精选式”内容选择,不以“量”取胜,而以“质”取胜。其目的在于给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更大空间,以利于培养学习者自身去探究、创建新知识框架的欲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已经精选的学习内容,应按“课标”提出的“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既不可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对教科书内容作过多的、甚至是脱离主题的补充;也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须知,对绝大多数将来不从事史学研究或教学的学生来说,初中历史学习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一次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师既可以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也可以发掘、组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是否具有课程再创造的能力,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学生本人的经历和知识、网络媒体上的各种资源、图片影视资料、文物、遗址、专著等等,都可成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既要利用好教科书,又不必把教科书看得过于神圣,不敢越雷池一步,应该把它看成是可变动的、可再生的资源。例如,课程标准要求“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能变,但“手段”是可变的。课程标准中的“等”字就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近代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为师生创造构建新的课程内容留下了空间。这里的“媒体”,除报纸、出版业外,还有杂志、刊物、广播、通讯社等等。这里的报纸,著名的除申报外,还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民报、苏报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选择,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和创新。又如,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安排,“近代民族工业”一课,编在第六学习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其实,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一课提前放置在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之中,也未尝不可。每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和师生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如地理人文环境、教学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分布等),按照课程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和该学习主题的要求,从教科书提供的或师生创造的课程内容中来选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书中所列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依据教科书内容确定的,没有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内容考虑进去,因此,它仅供参考。如第六学习主题第2课“近代社会生活”,四个子目都有选为“重点内容”的资格,每个子目中的某一知识点也有充当“重点内容”的条件。“学习活动”设计的“社会调查”、“史海拾贝”中的“妇女缠足的由来与被废除”,也可以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或虽然涉及却言之甚略的内容,如电车和汽车的出现、广播电台和通讯社的创办等等,也可列为教学重点。但是,重点毕竟是重点,以一至三个内容为宜,多了就不成其为重点,也无法“突出”了。川教版实验教科书在每一课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设计的板块、栏目很有特色,其中的导语、辅栏目和“学习与探究”板块都是以学生为本设计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科书设计的这些板块、栏目相辅相成,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各栏目、板块的功能,结合教科书主栏目的教与学的过程,灵活穿插运用,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有趣的探究过程。“学习与探究”中的栏目,一般不需要用一段专门时间去专门处理,而是要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第一学习主题第1课“鸦片战争”,讲到鸦片走私的危害时,可将本课“学习与探究”板块中的学习活动“讨论鸦片输人的严重危害”插进来;学生读到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时,教师可将“学习测评2”中的三道设问插进来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讲到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时,可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栏目下的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