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暑期衔接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0343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暑期衔接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暑期衔接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暑期衔接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暑期衔接课 第一次课授课老师:何廷燕授课时间:重难点:1、记叙文两大题型讲解(人物鉴赏、中心思想) 2、修改病句(语序不当、重复多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3、文言文(桃花源记)第一部分:记叙文两大题型讲解一、人物鉴赏(1)直接从文中找出对人物进行评价的词语、短语例题: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我的叔叔于勒练习题: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老王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 分析文中对人物形象重点描写的句子例题: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故乡练习题: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老王(3) 按照“找原文分析原文得出结论”的模式 例题: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老王练习题: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台阶综合练习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二、中心思想1、 中心思想的组成 (1)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不超过3句话) (2)根据主要内容客观的写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3)当本文作者记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时,则需要写明作者的思想感情,反之,则不写。 例1: 背影的中心思想: 文章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例2: 羚羊木雕的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我”在父母的逼促下把送给好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回的故事,表达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愿望,赞美了小朋友真诚而无私的友爱。2、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a+a+a=A 即将文章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再将几个部分融合例题:斑羚飞度的中心思想: 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赞扬了镰刀头羊临危.练习题:散步的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时祖孙俩发生分歧,我尊敬母亲,母亲体谅他的孙子这件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武警无量的真挚感情,展现了作者身为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感。例题:老王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平凡人物老王虽然穷苦卑微却拥有一颗善心的记叙,赞美了老王善良的人格。表达了作者提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老王这样的好人,提倡老王的一种“善”的精神。练习题:台阶的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父亲历尽千辛万苦,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表现了劳动人民提高地位、赢得尊重的心愿。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 第二部分:修改病句一、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一)例题: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动宾搭配不当,“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也”改为“就”。) (二)练习题: 1、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 病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干是“一生代表了品质”,可以把“代表”改为“表现”。 2、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病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包含关两项意思,其中“音容笑貌”可以和谓语搭配,而“教导”只能听见,不能看见。应作如下修改: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又在我耳边回响。 3、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病因:动词“塑造”和宾语不能搭配。可以说“塑造”什么“形象”,不能说“塑造”什么“事迹”。 4、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 病因:动词“注视”和宾语不能搭配。这个句子的谓语有两个动词,其中“倾听”可以和宾语“报告”搭配,“注视”的对象只能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报告”能听见,不能看见。 5、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病因: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一支”和中心词“歌声”不能搭配。应将“歌声”改为“乐曲”或“交响乐”。 6、法门寺塑造了明朝大太监“九千岁”刘瑾。此人在戏里有许多生动、深刻、性格鲜明的语言和行动。 病因: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生动、深刻、性格鲜明”不能修饰“行动”。可将“行动”删掉。 二、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一)例题 1、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应去掉“通过”或“对”。)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细菌是有害的。(缺必要的限制语,应加上“有些”)(二)练习 1、我有一个女孩,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 病因:缺主语。造成了歧义。应该在“同”的前面加上主语“我”。 2、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病因:缺谓语。因为句中有一个介词“为”,这就使“为建设强国”成了一个状语,状语是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后面却缺少了这个作谓语的成分“而奋斗”或“而工作”。 3、边维兰曾在1983年出席了区的五好家庭先进个人。 病因:缺宾语。先进个人只是个定语,缺少了被它修饰的宾语中心语“代表大会”。 4、它使人们增强改造旧世界的信念,为打碎旧世界而斗争的决心。 病因:缺谓语。在后一部分中,“为打碎而斗争”是宾语“决心”的定语,但是宾语“决心”没有谓语,应当在“为”的前面加上动词“坚定”做谓语。 5、杨排长满怀悲愤,情不自禁,双手打在悬挂着的煤油灯上,摆动着,颤动着。 病因:缺主语。应在“摆动着”前面加上“煤油灯”。三、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一)例题: 1、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2、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语意堆砌 ,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重复,删除一个)。(二)练习: 1、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习热潮。 病因:这个句子的中心语“学习热潮”前头的两个定语“从来没有过”和“空前”意思是一样的,只用一个就可以了。 2、只有在科学的道路上没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最高的顶点。 病因:“顶点”就是山的最高处,再用“最高”去修饰“顶点”,意思就重复了。可以把“最高”改为“光辉”。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这才是世界上最最精妙绝伦的一句话。 病因:程度副词“最”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用一个就足够了;“绝伦”表示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用了“最”再用“绝伦”,语意重复。“精妙”一词也不准确。 4、那个青年猎人没有一点收获,垂头丧气,连精神也没有。 病因:“垂头丧气”和“连精神也没有”意思重复。四、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例题: 1、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3、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4、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倍受欢迎的。(语序不合习惯,应把“倍受”移至“广大的”前面。) 5、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二)练习: 1、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病因:“听取”和“讨论”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应该是先“听取”,然后才“讨论”,把它们倒过来不合事理。 2、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900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病因:这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前的两个定语排列次序不当,会使人误解为“文物”是2900年前出土的。应该改为“新出土的2900年前的文物。” 3、每一个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病因:这个句子中的“将来”本应用在“成为”前头作状语,却用在“希望”的前头,表达不合事理。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1、 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1”,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2、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n)陌(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ng)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向前走,忘记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线。(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敞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村中的人看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他从哪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人)都感叹惊讶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刻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成功,不久就因病而终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