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9093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预习1、回忆旧知识及学法指导诗歌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再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从诗歌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2解决字词。 整体感知一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时注意节奏、停顿、意义重音及感情。 2学生自由读 3、再听录音,小声跟读 4、学生范读、评议。5、教师指导。 6、配乐齐读。二、感知课文1、这首诗是根据诗人的成长经历写的,诗人把它分为两个章节。两个章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时间的推移,认识的转变。第一节写小时候,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写长大后,写长大后的拼搏与奋斗。2、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呢?请从诗中寻找答案。第一节:依然是山;第二节:是海。3、小时候“我”已经亲眼证实了山那边“依然是山”,而长大后的“我”又斩钉截铁无比坚定地说“是海”,矛盾吗?不矛盾,“山”和“海”都是诗中的意象(饱含作者感情的,富有深层次含义的形象)。第一节中的“山”是一座山,“海”是现实中的海。第二节中的“山”“海”都有深层含义,“山”是一座座山的总称指的是重重艰难险阻,“海”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年少单纯的“我”没有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总认为翻过眼前这座山就会看到辽阔的大海,对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长大后的“我”认识到:虽然这座山可能依然是山,但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终会云开见日,有看到大海的那一天,有实现理想的那一天。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就要历尽千辛万苦,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布置作业1、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因、形、意写两遍;2、从“读一读,写一写”中任选4个词语,写一段话;3、有感情读两遍课文,家长签字。第二课时复习旧课研读赏析海是诗人的梦想和追求,经过了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他认识到:只有不畏艰难险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是怎样来传达最经典思想感情的?靠的是精炼、优美而又富有丰富内涵的语言,请再读,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也可以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讨论分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讨论。2、全班交流: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最能发现美,发现问题。a、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人,所以说“隐秘”。) b、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我”爬上了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是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c、“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幻想,所谓的“零分”就是说幻想破灭了。) d、“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努力而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f、“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体验反思1、“我”的形象读了这么多遍,我们会发现诗人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诗歌内容及课后资料看)“我”是一位大山深处走出的优秀诗人,小时候的“我”爱幻想,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我”坚信理想就在远方,不懈追求,正是不懈追求使“我”最终有所成就。2、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着无数座山已被你征服或等着你征服,你有过哪些探索或成功的经历,能跟大家说说吗?教师小结:正是这些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使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成功固然是好的,但有时,失败和痛苦也未必不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对于刚快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还有许许多多座大山等待着你去征服,请记住: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诗人以自己人生的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的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越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们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布置作业1、梳理所学知识,体会作者感情。2、预习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教学目标1、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意。 2、 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生哲理,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1、 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2、 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导入。 同学们,正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解决字词。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交流探讨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小结: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复习旧课 多角度阅读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先确定角度(如: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如何和朋友相处的角度、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鼓励人的角度等等),然后探究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整理、补充,如: (1) 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体验反思1、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3、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这两篇课文一定带给了你很多思考。初中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在这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 学会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4、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 1、学会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难点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2、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解决字词。整体感知阅读课文1、让学生默读两篇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2、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布置作业1、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因、形、意写两遍;2、从“读一读,写一写”中任选3个词语,写一段话。第二课时复习导入研读赏析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明确:1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拓展延伸推荐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几篇诗文,学生阅读欣赏。布置作业阅读欣赏体会紫藤萝瀑布宗璞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难点: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2、默读思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3、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3、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变迁,联想到类似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布置作业 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领会修辞的作用。 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复习旧课 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b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c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2、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童趣沈复教学目标 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丰富想象、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 2讨论交流法 3质疑法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激“趣”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童年。 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有着轻快优美的旋律,“充满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有属于自己的“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吧! 读“趣”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第一遍,听读听录音; 第二遍,领读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跟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用充满童真的语调)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o),项为之强(jing),鹤唳(l),怡(y)然,凹凸(o t),为壑(h),癞(li)虾蟆 学法指导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比如“项为之强、明察秋毫” 析“趣” 1、合作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以丛草为林(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驱之别院(赶、驱逐) 小结 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时的三件趣事,表明他观察非常细致,有着丰富的想像力。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思考题:课文所说 “物外之趣”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析“趣”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作群鹤,“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怡然称快”。(拟蚊成鹤)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作大自然;(神游“山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作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怜虫惩蟆) 赏“趣”: 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件? 为什么? 悟“趣”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联“趣”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象,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说说(写写)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象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