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8721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目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科特殊性。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当前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问题。取样设计在研究设计中的意义。研究指标设计在研究设计中的意义。理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的关系。测验中的信度、效度、常模。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测验工具。封闭性问题设计的基本形式。访谈实施应注意的问题。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真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两因素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设计一份结构化观察记录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主要区别。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的含义、公式表达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积差相关的定义公式、协方差公式、运算公式之间的关系。正态分布的特征。几种样本分布的基本特征。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何时使用t检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1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科特殊性。1、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a)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b)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特征; c)研究涉及的变量复杂;d)研究通常不能进行精确控制e)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 f)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看,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a)教育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 b)从研究的社会背景来看,教育研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密切。3)研究方法的特殊 a)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b)研究方法多属“黑箱方法 c)研究难以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研究的学科定位 双重性、综合性3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问题)4)教育性(儿童身心发展,对儿童的性侵犯)5)伦理性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步骤一:寻找一个研究设计 确定要研究的总的主题,回顾背景文献,为研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如,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学习问题等。2)步骤二:将设想转化为假设 利用研究设想,产生一个具体的、可检验的假设(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检验的、可拒绝的肯定性假设)。 3)步骤三:明确变量的界定与测量方法 确定将要使用的具体程序,界定和测量所有变量,计划对测量程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4)步骤四:确定被试 确定所需要被试数量和特点,同时考虑对其进行处理的道德性。 5)步骤五:选择研究方法 考虑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相对重要性,选定具体用来评估假设的研究方法(所问问题的类型,伦理约束),如实验法、准实验法、描述法、相关法等。6)步骤六:选择研究设计 选定研究设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如实验研究中的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析因设计、单被试设计等。7)步骤七:实施研究 收集研究资料。 8)步骤八:资料评估 利用合适的统计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9)步骤九:报告研究结果 参考相关要求(如,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期刊投稿须知),报告研究结果。一点小提示:国际接轨问题10)步骤十:提炼或重构研究设想 利用研究结果,修正、提炼或扩充原有研究思想,或产生新的研究思想。 3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意义:a)正确选择研究课题既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又是科学研究的结果。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问题的提出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活动的终结;b)研究课题的正确选择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很多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分,因此研究什么问题是应该有选择的,选题是经过选择之后定下的研究课题。;c)一定意义上,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选题是科学活动迈出的第一步,是每一项研究工作的起点,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成功。还是失败,成果是大是小,价值是高还是低。选题关系到整个研究工作的进程,是科研活动开始阶段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正如曾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所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许多科学工作者都认为,正确的选题等于科学研究任务解决了一半。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掌握选题规律,用科学的方法选题。4当前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问题。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者最初想到的研究问题,可能是比较笼统的,比较模糊的,可能只是对某一领域或研究主题感兴趣,而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不十分明确。选题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去选,要考虑选题的价值、创新性、可行等多方面的因素,另外,研究人员想到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时最后也许会发现自己想到的新观点别人早已在论文中提出,因此不能盲目地凭感觉凭兴趣选题,而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避免做重复的、无意义的研究。(请注意某一研究者或某一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5取样设计在研究设计中的意义。 研究面向总体,取样成为关键,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意义:a)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b)节省人力、物力;c)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d)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的范围6研究指标设计在研究设计中的意义。任何研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只要对研究结果、因变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就必须在研究设计中确定它的指标。一些变量的抽象程度较高,难以直接观察,这就需要引申为若干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来收集资料。例如:我们可以将教师社会地位分解为四个方面的指标: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专业地位,同时每个方面又可以选择若干个指标项。确定指标是十分关键和困难的工作,若指标不当,往往会使研究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带来不客观、不科学的结论。良好的、适当的指标则可以是研究工作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事半功倍。所以必须认真推敲,其指标要同因变量的本质内涵相对称,不要过宽或过窄。3)研究指标及其测量水平 a)定类;b)定序;c)定距;d)定比。4)研究指标设计的原a)理论指导;b)完整性;c)简明可行性;d)明确的操作定义。7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o 1、确定对象 总体对象与调查样本o 2、拟定计划o 构思调查设计:横向或纵向o 确定调查方法:问卷、测验、访谈o 确定调查项目(或指标):调查内容o 确定调查过程o 3、进行试探性调查o 小范围内初步调查:主要为了获得对调查对象的了解o 4、编制(或选用)调查工具o 5、实施调查 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及组织分工o 6、整理调查资料o 7、撰写调查报告8理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同其他科研活动一样,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的崎岖和创造性色彩,这就需要理论的指导,有了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就等于把握住了课题研究的牛鼻子,视野就会阔,认识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可以有效避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误区,少走弯路。理论能提供一个框架,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来追求研究问题,理论能鉴别出最重要的因素,能为系统地、相关联地展示研究的各个侧面提供一个准则。除了系统观念以外,理论还能较好的鉴别出进一步研究的空白点、弱点和一致点。教育研究中,理论还有综合功能,它能将观点和个别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应用范围也更广阔。理论赋予现实以意义,并将它们置于适当的视角。经过这一过程,理论有助于明确研究的问题,即在具体的研究项目中,有助于明确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9测验中的信度、效度、常模。1.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采用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即:测验工具要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常模。 (1)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2)效度: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3)信度:信度系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信度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R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R=0,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10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测验工具。眼动仪眼动仪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仪器。眼动仪用于记录人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眼动轨迹特征,广泛用于注意、视知觉、阅读等领域的研究。现有不同厂家生产的多种型号的眼动仪,如 EyeLink眼动仪、EVM3200眼动仪、faceLAB4眼动仪、EyeTrace XY 1000 眼动仪。ERP是Event-related Potentials的简称,事件相关电位(详见该词条),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fMRI 人们越来越执著于对客观、确凿的大脑真相的追寻,现在有了一种非常优秀的大脑成像技术,那就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空间编码是磁共振成像的关键技术。此外还有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等“硬工具”和测验、调查问卷、观察项目表、内容分析类目标、智力量表等“软工具”。11封闭性问题设计的基本形式。研究者使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形式有:是否式(你是否喜欢XX?);多项选择式(你喜欢浏览哪类网站?);排列式(请对下列问题的重要性排序);量表式(你对XX满意程度如何?请在相应的程度上画圈);后续式(你愿意XX吗?愿意不愿意(请选择原因)12访谈实施应注意的问题。o访谈:访谈法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口头交流的形式获得研究资料。 注意:1、访谈前的准备:熟悉访谈内容(问与被问的相关内容);备齐所需材料;了解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地点 2、接近访谈对象:称呼与介绍;外形与信心;保密与调整;视角与关 系 3、对付拒绝的技巧:兴趣与拒绝;进与放 4、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研究问题与非研究问题的交错使用 5、追问的技巧 6、访谈的记录 7、访谈的结束与再次访谈:灵活限时结束访谈,礼貌互利结束访谈,为再次访谈作铺垫 8、访谈结果的整理13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实验研究: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因果关系探索活动。1、实验者及其活动2、实验对象:实验者与实验对象的相互影响 ;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对实验过程有影响; 对受教育者的实验存在某些禁区 3、实验手段:刺激手段 ;观察手段 ;记录、存贮与重现手段 ;信息处理与分析手段14真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真实验,是指研究者有明确的控制意识,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并对被试进行了随机分配的实验设计方法。模式: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设计模式:R1:O1XO2; R2:O3 O4实验组、控制组仅后测设计设计模式:R1:XO1;R2: O2 所罗门四组设计设计模式:R1:O1 X O2;R2:O3 O4;R3: X O5q R4: O6备注:(X:表示一种实验处理,即实验变量的一个水平;G:表示非随机选择分配的一组被试,即一个自然教学班;O:表示一次测验或观察,即对实验中确定的结果变量的测量;R:表示被试随机选择分配,即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所形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15.两因素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16.设计一份结构化观察记录表。17.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主要区别。量的研究: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它是对于研究对象的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研究,是对于事物量的关系的研究。质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人、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出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两者相比较,主要区别是:(1)与情境的关系,量的研究是与具体情境相分离,而质的研究是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花费相当多时间深人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了解有关问题,离开具体情境就不能理解教育活动的实际内涵及意义。量的研究是不要求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而是追求研究资料、研究结论的精确性。(2)对象范围,量的研究比较适合于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3)研究问题的角度,量的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导意义;质的研究则注重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个别性、特殊性,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发现问题的新的角度。(4)研究的动态性与静态性,量的研究是一种静态研究,它将研究对象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固定起来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质的研究具有动态性,它是对研究对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随时修订研究计划,变更研究内容。(5)研究的假设,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假设,从假设出发,并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质的研究不一定需要事先设定假设,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6)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量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尽量保持价值中立;质的研究则存在着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18.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探索培养人、教育人的规律为目的,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一)生态化生态化是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要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教育规律的发展趋势。生态化能够保证教育研究的外部效度,增加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二)综合化综合化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研究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本质的发展趋势。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处在社会中的一个个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都受到多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活动,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揭露出教育的规律和内在本质。(三)跨文化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多种多样的外国文化不断涌向我国。这些文化在与我国本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当代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使得本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肩负着传授这些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它势必要进行一系列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来保证自己能以最佳的方式传授这些文化知识(四)现代化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主要是强调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常见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准确记录和收集资料的设备有录音笔、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等。资料一旦被这些仪器记录下来就可以被长时间地保存下来,一旦需要就可以随时拿来,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来客观地听和看这些资料,然后再来分析这些资料。为得出更准确的分析结果,我们还可以反复地听和看这些资料。这些现代化仪器能够帮助我们收集和保存资料,并使得科学研究更加准确。(五)原创性如果说过去30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在科学化的潮流中,不断地复制引进国外的教育理论和自然科学的规范,醉心于寻求普适性的教育规律,搭建教育科学体系和逻辑架构,并期望以此来说明、论证、预测和解释教育现象的话,那么,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民族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科学要以本国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即立足于我国本土的、相对于西方教育科学的、以追求自己本国特色或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里的民族性为目的的原创教育科学(六)实践性教育科学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细微而敏锐的把握,才可能体现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才可能最终实现自觉的教育理性与现实教育“道理”的相融相通。教育理论归根结底是来自教育实践,又要指导教育实践的。(七)复杂性教育系统是复杂系统,存在着内时空与内随机复杂性。从内时空复杂性来看,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是一体的,在某些条件下,教育现象及其中的特例、反例、偶然、无序等反而是教育本质的重要显现。19.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育神经科学:尝试通过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整合, 来探索有关学习的认知与脑机制, 并依据研究成果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 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该领域不仅关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愿望的激发、学习环境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等宏观层面的研究, 也关注学生的脑机制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神经联结的情况、脑功能区的变化以及功能联结等微观层面的研究。20、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的关系。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和随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描述统计分为集中趋势分析和离中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三大部分。推论统计的理论假设是概率论。概率论研究发现,当样本总体的样本容量达到特定值时候,则样本总体分布的形状为Z分布(样本容量三十以上)、T分布(样本容量为三十到八)或P分布(样本容量为十以下)的。这时,我们从样本总体中随机抽出一个样本,这个样本落在这个样本总体的中心区域的可能性较大,落在边缘区域可能性较小,出了某一区域的可能性很小。这一规律在所有定样本容量的数据分布中都存在。因此,我们可把两组数据放到一个坐标系上,然后根据两组数据的统计参数来比较两个分布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并估算出猜错的可能性。相同:两者都以概率沦为理论基础,都是数理统计学,都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都可分为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与应用统计(专业统计)两部分,都属于。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通用科学。不同:一、产生年代不同:一般认为描述统计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以K毕尔生为代表;推论统计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以貉雪为代表。一说以貉雪为分界点,费雪以前为描述统计学,费雪以后为推论统计学;这两个阶段并无明确的分界时间,其发展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第二、研究特点不同:描述统计学研究如何简缩数据并描述这些数据的方法,一般包括:统计调查方法,分类原理,汇总,统计表,统计图,频数分配,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估计推算等。推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推论有关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一般包括:统计推断原上推论有关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一般包括:统计推断原理,实验设计,估计理论,抽样调查,复变数分析,序列分析,误差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等。第三、研究样本不同:描述统计学研究大样本理论,所谓大样本即包括多数个体或多数数值的样本;推论统计学肝究小样本理论,所谓小样本即包括少数个体或少数数恼的样本。应当指出,大小或多少之分也是相对的,缺乏严格的划分标消。据多数统汁学者的意见:如果研究的是一个粮纯项目,则包含三十项以上的数值或个体的样本即可视为大样本;但也有人主张采用五十或一百为划分标准的。第四、应用统计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描述统计学派和推论统计学派都把其统计学看作是通用科学,可以用来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但在其应用统计方面则略有不同。描述统计学派在应用统计生物统计、经济统计等方面,仍残留者凯特肋的实质科学的影响;推论统计学在应用统计物理统计、田间设计、质量管理、经济预测等方面,基本上已转变为通用的方法论科学。21.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的含义、公式表达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含义:(1) 平均差:是总体所有单位的平均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2) 方差:是一组数据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用S的平方表示)。(3)标准差:方差的方根。关系: (1).平均差和标准差是描述总体离散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前者通过计算各指标值对其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反映总体相对平均数的平均波动程度。它简洁、准确、意义直观。但由于它采用的是离差绝对值,因而在计算和应用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标准差则通过先平方后开方的算式很好的解决了上述总是。客观上,它也相应增强了极端值对变异测度的影响,提高了变异测度值对极端值的敏感性;更多地反应了离差信息。(2).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用s表示。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方差用s2表示。22.积差相关的定义公式、协方差公式、运算公式之间的关系。23.正态分布的特征。(1)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最高。(2)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和标准差。是位置参数,当固定不变时,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反之,越小,则曲线沿横轴越向左移动。是形状参数,当固定不变时,越大,曲线越平阔;越小,曲线越尖峭。通常用表示均数为,方差为的正态分布。用N(0,1)表示标准正态分布。(4)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实际工作中,常需要了解正态曲线下横轴上某一区间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以便估计该区间的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数(频数分布)或观察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正态曲线下一定区间的面积可以通过附表1求得。对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已知均数和标准差,就可对其频数分布作出概约估计。 24.几种样本分布的基本特征。(1)概率抽样中,抽取概率样本的特点是每个研究对象(分析单位、个体)即样本,被抽到的概率是已知的或可知的。其中随机抽样中,样本的抽取是随机的。系统抽样中,样本是总体所有的单位或是个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分层抽样中,样本是按某种特征或因素将总体分成不同层次然后再在每个层次中按一定比例随机进行。整群抽样中,样本是总体中的群体,成群或是成组的。(2)非概率抽样中,样本被抽取的概率是未知的或不需明确的。方便抽样中,样本是只对研究者来说简单方便的那一小部分。定额抽样中,样本是分层的,根据不同类型的个体分配的。立意抽样中,样本的选择是在一定的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注重样本自身的典型性或独特性。滚雪球抽样中,样本是从少到多的过度的。25.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参数估计一般是指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分布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而我们通常都是对均值或方差进行估计。区间估计是参数估计的一种,它是指对于给定的置信度1-,总体参数的取值在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是1-,而这一置信区间正是我们需要求解的。用公式表示就是:P12=1-,其中1、2是两个统计量。(1,2)就是置信区间,显然因为是来自于样本,而抽样带有随机性,所以它是一个随机区间。置信区间代表的意义就是:样本容量固定为n,假如对总体进行N=1000次抽样,就得到了1000个置信区间,这些区间有的包含的真实值,有的不包含。但假设当置信度1-=95%时,这一千个区间就大约有1000*95%=950个包含了的真实值。26.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原假设:(1)待检验的假设,又称零假设,虚无假设。(2)如果错误地作出决策会导致一系列后果。(3)总是有等号:=, 或 (4)表示为 H0。备择假设:(1)与原假设对立的假设.(2)总是有不等号: ,(3)表示为 H12.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1)用于假设检验问题的统计量(2)选择统计量的方法与参数估计相同,需考虑:是大样本还是小样本。总体方差已知还是未知。3.规定显著性水平。(1)是一个概率值(2)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的概率,被称为抽样分布的拒绝域。(3)表示为 a(alpha)。常用的 a值有0.01, 0.05, 0.10(4)由研究者事先确定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5.作出统计决策。(1)计算检验的统(2)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查表得出相应的临界值Za或Z/2a (3)将检验统计量的值与a 水平的临界值进行比(4)得出接受或拒绝原假设的结论27.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1)第一类错误(类错误)也称为 错误,是指当虚无假设(H0)正确时,而拒绝H0所犯的错误。这意味着研究者的结论并不正确,即观察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处理效应。可能产生原因:样本中极端数值。采用决策标准较宽松。 (2)第二类错误(类错误)也称为错误,是指虚无假设错误时,反而接受虚无假设的情况,即没有观察到存在的处理效应。 可能产生的原因:实验设计不灵敏。样本数据变异性过大。处理效应本身比较小。 (3)两类错误的关系: +不一定等于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统计检验力。(1-)28.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何时使用t检验。(1)、研究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2)、每一个参与者只被测试一次;(3)、对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统计;(4)、因变量必须是连续变量(定距水平以上的变量)。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一、概念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2描述性研究:是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对于心理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3相关研究 :主要是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4因果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5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6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和描述其特点的方法。7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的可能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与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几种。8心理测验:是运用心理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9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并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10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五、简答题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习的本质与过程,(3)不同学习的特点与规律,(4)影响学习的因素,(5)教学与管理。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3. 作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答:(1)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提出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使得教师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2)教育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意义: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正确组织教学工作,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的现状怎样?答:(1)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5. 什么是描述研究?描述研究具体包括哪些方法?答:描述研究是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对于心理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6. 什么是相关研究?相关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相关研究主要是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其特点主要有:多应用于研究的初期,以便发现和了解有关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而开展更深入、更严格的研究;相关研究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证据;进行相关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其他变量的影响和作用,要避免被表面的高相关所迷惑。7. 什么是因果研究?因果研究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答:因果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实验法,一般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8. 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行动研究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和自我评价。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1联系实际分析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1)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提出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使得教师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2)教育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意义: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正确组织教学工作,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阐述教育心理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并举例说明。答:(1)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2)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一、概念解释1.发展:是生命全程中连续的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 2.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3.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 4.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5.同化: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6.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7.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 8.感知运动阶段: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此阶段(0-2岁)婴儿主要通过感知与运动两种方式适应并能组织经验。9.客体永久性:即婴儿能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10.延迟性模仿:榜样离开,间隔一段时间如隔天后,表现出榜样的行为。11.前运算阶段: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第二阶段,此阶段(2-7岁)幼儿主要是通过符号表征和直觉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 12.符号功能:即儿童能够使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如词汇与物体。13.假装游戏:也叫象征性游戏,运用心理表征进行游戏。14.运算:在皮亚杰理论中是指一种可逆的心理表征。15.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局限性之一,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16.中心化:前运算思维的另一个局限,即只注意物体或活动的一方面,而且通常是那些具有感知优势的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17.逆运算: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指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使其回到出发点。18.守恒: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上发生变化时,仍能够认识到物体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19.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7-11岁),该阶段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与直观形象的帮助。 20.分类: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归入不同类别的过程。 21.序列化: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它的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心理上排序。22.形式运算: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11岁以后),其特点是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23.水平滞差:由于任务不同导致的运算水平的差异。 24. 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青春期青少年假设世界中的其他人都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的现象。25.个人虚构:是指青少年会在想象中把自己的形象描绘成是大英雄、摇滚歌星或反抗恶势力的大领袖等。26.假象观众:是指青少年认为人人都在看着他/她,就像观众看着演员。27.内化: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把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转变为儿童个体的经验。28.自言自语:儿童自己跟自己交谈,一种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对话。29.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所描述的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30.支架:给儿童学习过程提供的支持。五、简答1. 什么是发展?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怎样?答:发展:是生命全程中连续的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同时,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教育的效果。2.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3. 遗传与成熟在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同样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儿童大脑发育成熟。4. 环境在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答: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5感知运动阶段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有意识的有目的反应出现。(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4)延迟模仿的产生。6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此阶段(2-7岁)幼儿主要是通过符号表征和直觉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但其思维仍有许多的局限:(1)自我中心,(2)中心化,(3)不能逆运算,(4)不能够推断事实,(5)泛灵论,(6)转换推理。7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该阶段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与直观形象的帮助。其思维特点主要有:(1)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4)分类,(5)序列化。8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这一阶段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有:(1)假设推理,(2)类比推理,(3)演绎推理,(4)反思能力,(5)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9艾尔金德提出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对于教育有什么意义?答:艾尔金德提出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有两个独特而有趣的方面,一个是个人虚构,另一个是假象观众。教师可尝试减少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如可以让学生在演讲前在镜子前练习,或在正式讲话前使用录音机,这都会有帮助,对那些即使很小的进步也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都同样会有帮助。另外一个策略是当学生讲话时,让他们两人一组进行,这种情况下两个同伴可一起进行“表演”,以缓解压力。10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维果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他的观点被称为社会文化观点。(2)维果斯基认为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六、论述或案例解释1结合实际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答: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 结合实际分析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答: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依据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3. 结合实际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意义。答: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皮亚杰对这些阶段是如何展开的做出了几种假设:首先,他认为这些阶段代表认知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所有儿童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第二,皮亚杰认为每一阶段与下一阶段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儿童在一个阶段中必须学会一套图式以便能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第三,尽管皮亚杰提出成熟的速度或生物成长的进程决定儿童何时进入下一阶段,但他也认为文化与环境可能加速或延缓成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理解为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认为发展是有阶段、有顺序的,他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儿童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揭示了儿童每一阶段的一些显著的重要特征,许多方面无疑是正确的。例如儿童认知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逐步发展与提高的轨迹是不可逆的,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对幼儿、小学儿童和中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4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分析最近发展区观点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所描述的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从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出发,维果斯基假定学习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儿童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但如果同伴或老师给予帮助,就能够顺利完成。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支架(scaffolding )起了重要作用。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予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但当儿童能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要让儿童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支架就要逐渐撤除。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三一、概念解释1.心理社会危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在心理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发展上的冲突。 2.信任对不信任: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5岁,个体出生后的基本发展目标就是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即“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 3.主动对内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3岁至6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性,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的或被禁止的活动。4.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五阶段,12岁至18岁,青少年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自我与认同社会的协调。5.亲密对孤独: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六阶段,18岁至35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学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无私地奉献爱心和得到回报。6.繁殖对停滞: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七阶段,35岁至65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与创造,关心下一代成长。 7.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八阶段,65岁以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美感。8.自我同一性: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9.同一性迷乱:最低的发展状态,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对未来的探索非常肤浅。10.同一性早闭: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11.同一性延缓: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上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12.同一性获得:表明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延缓)一套承担责任的承诺得到整合。13.自我概念:是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外表及各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14.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15.观点采择: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16.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17.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指采用有利于所有人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与观点采择也密切联系。 18.客观责任: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19.主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20.抵罪性惩罚:惩罚就是为了抵罪,最严厉的惩罚是最有效的,惩罚与所犯错误的内容无关。21.报应性惩罚:惩罚与犯过错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根据行为错误的内容而定。22.他律: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概念,即年幼儿童道德判断属于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在他们眼中,这些准则都是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这是一种 “道德实在论”。23.自律: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概念,皮亚杰认为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24.道德实在论:道德准则是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25.道德相对论:道德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协商而改变。26.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第一个水平,其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27.习俗水平: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其特征是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28.后习俗水平: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第三个水平,其特征是儿童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29.关怀道德:基于关怀、同情、对他人所负的责任等进行的道德判断。五、简答1.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特点是什么?答:小学儿童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主要的心理任务是胜任感和勤奋感的发展。先前阶段的儿童的兴趣主要在尝试新事物,当他们成长发展到这个发展阶段时,他们不仅想尝试新的事情,而且努力获得成功以得到他人的承认,因此就出现了勤奋感,而这个发展阶段会持续整个小学生活。儿童面临着与阅读、写作及数学技能有关的创造性学业作业的挑战,尽管“尝试”在自主性阶段是重要的,但在第四阶段重点已放在“做得对”上。2.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特点是什么?答:青少年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在为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作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