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7877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音乐通史第一章 古希腊音乐一 古希腊时期的两种乐器:里拉琴(弦乐)、阿夫洛斯管(管乐)二 古希腊戏剧悲剧 定义: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的、始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而进行的音乐活动,它融合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载歌载舞、有器乐伴奏、舞蹈。舞蹈队主要是男演员。三 古希腊的音乐特征 1 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 2 单声织体,用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 3 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 4 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世有重要的启迪 5 题材有演出规模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第二章 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一 宗教音乐(一)单声部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二)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 第斯康特 孔杜克图斯 经文歌1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基本特征 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教会音乐理论(1) 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道德影响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注重的不是听觉愉悦,而是心灵的和谐;将音乐分为三类:宇宙音乐、人的音乐、乐器的音乐。(2) 记谱法纽姆谱:在歌词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3)六声音阶ut、re、mi、fa、sol、la11世纪,规多达莱佐(僧侣)发明了四线谱、六声音阶以及用于教学的“规多手”2 奥尔加农(多声部复调音乐)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大约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原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多,与低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具有流动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第斯康特:在12或13世纪初,兴起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的演唱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称为第斯康特。3圣母院乐派的复调(1)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圣母院复调常把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混合使用。也就是在华丽奥尔加农之后接上第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比。(2)莱奥南和佩罗坦(3)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教会流行一种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它既可以是单声歌曲也可以是复调形式。 复调孔杜克图斯和奥尔加农的不同之处: 奥尔加农以原有圣咏曲调做定旋律,而孔杜克图斯的定旋律是新创作的,不再依赖圣咏; 孔杜克图斯的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各声部节拍基本相同; 奥尔加农的歌词一般是传统的礼拜仪式用语,以散文体为主。而孔杜克图斯的歌词比较自由,内容涉及宗教或政治、历史、道德等世俗事物,形式上属于规整的格律诗体。4 经文歌(motet法语)(世俗化非常严重)是13世纪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由克劳苏拉演变而来,克劳苏拉的原意是“句子、段落”,其写作目的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用来替换礼拜仪式中圣咏的单声片段或复调片段,一般加在花唱式奥尔加农中间。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声部本来是无歌词的,后来有人添加了歌词,这种上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便成了经文歌。所谓“经文歌”就是指上方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二 世俗音乐 1 流浪艺人 2 法国游吟诗人是1113世纪在法国出现的音乐形式。包括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宫廷贵族、骑士阶层等,他们一般自己能创作诗歌、谱写曲调,也能自己演唱。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歌曲分康佐、晨歌等多种类型,除了短小的歌曲之外,还有比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关于爱情题材的歌曲有以下几种形式: 康佐:以宫廷之恋为题材的歌曲,常写某一游吟诗人仰慕或爱恋上了以为已婚的贵妇人。 晨歌:表现一对恋人幽会,清晨依依惜别的感情,诗歌常以骑士和守夜人对话的形式进行,守夜人不断发出“天已亮了”的告诫。 田园恋歌:表现的总是骑士与牧羊女相遇,骑士向牧羊女求爱的故事。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主要有三种: 传奇:长篇叙事诗,类似英雄业绩歌但把征战与他们传奇般的爱情经历结合在一起。叙事歌曲:通常是讲述一个妇人坐在纺车旁,或靠着窗台思恋她的爱人。莱歌:常用来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爱,但常融进作者对世俗爱情的向往。3 德国恋诗歌手12世纪末14世纪,“恋诗歌手”,是中世纪德国世俗音乐的代表。他们都出身贵族,所唱歌曲大都是爱情歌曲。音乐旋律稳重严肃,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主要歌曲体裁:“巴体歌曲”(一种歌曲形式,结构是aab,a陈述,a陈述、巩固,b对比)4 中世纪乐器(1)弦乐1拨弦乐器:竖琴、琉特琴和索尔特里琴2弓弦乐器:维埃尔琴(现代小提琴的原型)、雷贝克琴、轮擦提琴(2)管乐1笛类乐器:竖笛、横笛2双簧类乐器:肖姆管、短号(3)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乐器管风琴,分大型和中小型类别。三 法国“新艺术”1 记谱 有量记谱法三分法变为二分法2 等节奏 一种新的创作技法,不是节奏型,固定旋律、节奏 在低声部3 对位音响 “导音” “伪音”4 代表: 法 马肖 意大利 兰迪尼“新艺术”(Ars Nova)一词来自于法国教皇、音乐家维特里所写的一篇论文的标题,是指14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出现的、不同于13世纪以前的新音乐风格,它采用与以往所不同的音乐语言和手法(主要是节奏)创作的新复调音乐艺术。(一)新的记谱方式“新艺术”主要表现在节奏的记谱方式上。 约1425年,这些音符开始写成空心的白音符,更短的音符为实心的,而后在音符上任意加上符尾表示更短的时值,16世纪末,这种方形和菱形的符头变为圆形的,记谱法才定型。弗朗科“有量记谱法”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创始的,采用不同的音符来表明时值长短不同变化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二)等节奏型经文歌 等节奏技术特征是:通常在低声部运用固定音列和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的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 所谓固定音列,是固定地使用一段被称为“克勒”(color,不包括节奏因素只有音高的音型)的旋律音列。固定节奏,是预先设计的被称为“塔里”(talea,不包括音高的节奏型)的节奏型。(三)新的对位音响 这些变化音属于原调式和规多六音音阶系统以外的音,因此被称为“伪音”(musica ficta)。(四)马肖14世纪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1)经文歌(2)弥撒曲 (3)世俗歌曲 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注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情感等。 马肖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主要体现于14世纪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维勒莱、回旋歌、叙事歌。(五)兰迪尼在音乐创作上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是世俗音乐。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巴拉塔。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兰迪尼终止式”(指导音下行到第六音后再进入主音,即在终止音之前出现其低二度和三度音),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第三章 文艺复兴(公元1430 /14501600年)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文艺复兴的音乐特征: 音乐协和悦耳,满足听觉需求; 把音乐当作自律性的艺术,不排斥器乐音乐; 音乐配合诗歌的韵律; 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均衡发展。一 复调音乐的继续发展 1勃艮第乐派 定义:15世纪对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的总称。 创作体裁以尚松、弥撒曲和经文歌为主、 一般有三个声部,大量使用三、六度音程,旋律集中在高声部。代表人物有迪费、班舒瓦。 (1)迪费定旋律弥撒曲 1尚松:有复杂的节奏和对位的歌曲 风格特点:清晰、优雅、抒情、细腻、典雅 2经文歌:以较短而抒情的、以宗教拉丁文为词的歌曲式的经文歌。 3弥撒曲(分为五个部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迪费创作的主要领域“定旋律弥撒曲” “定旋律弥撒曲”即在弥撒曲的五个乐章中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一首圣咏或世俗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统一音乐的“轴心”来把各乐章联系起来。 (2)班舒瓦尚松 高声部为人声,下面两个声部是器乐声部的形式 高声部旋律简洁,优美典雅而富有感染力 2 威尼斯乐派3 罗马乐派4 法-佛兰德乐派定义:15世纪中叶以后对欧洲北部作曲家的总称。 创作体裁以弥撒曲、经文歌为主。 所有声部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无伴奏的复调合唱作品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有奥克冈、若斯坎、拉索。1奥克冈 主要成就:弥撒曲, 有时把定旋律放在最低声部 有量卡农2若斯坎模仿弥撒曲(最常用) 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1意大利牧歌 弗罗托拉(意大利牧歌的前身):15世纪末 一般为四声部的主调风格织体(主旋律在高声部,下面三个声部作和声基础),高声部通常由人声演唱,其它声部由器乐伴奏,歌词多是爱情和讽刺的内容有明显的节奏劳达赞歌 13世纪 特点:主调风格,无伴奏合唱,歌词多为意大利文,也有拉丁文。 意大利牧歌: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复调世俗音乐体裁; 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曲多为单段式; 歌词是有较高的文学水准的爱情诗; 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 多为宴会、婚礼、节庆等活动而创作。代表作曲家: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牧歌作曲家,又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2法国尚松 定义:描绘生活、反映生活是其总的特点; 诗词改用通俗明晰、风趣幽默的短诗节诗歌为歌词; 旋律具有轻快的朗诵性 节奏上采用同音或同一音型的反复 多为四个声部。 代表人物:雅内堪第四章 巴罗克时期(16001750年)巴罗克音乐的总体特征:旋律: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 节奏:自由、松散。 情绪:乐章与乐章之间形成情绪对比。 调性:采用完整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复调音乐在与主调音乐的相互渗透; 主要音乐体裁: (声乐)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 (器乐)托卡塔、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数字低音又称“通奏低音”,是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这种音乐织体强调高声部和低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作曲家常在低音的下方标有相应的数字来对所要演奏的和弦进行提示,这些数字一般表示在低音与上方声部之间所构成的音程。第一节、歌剧的来源及其早期的发展(一) 歌剧的来源歌剧产生背景:第一部歌剧的产生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的活动直接有关。以巴尔迪伯爵为首的艺术家经常在家里讨论人文主义和音乐方面的问题。他们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音乐思想,认为复调音乐把声乐中的歌词搅得混淆不清,音乐应该回到古代单声部音乐的简朴风格。因此他们主张向复调的声乐作品进行斗争。(一)歌剧的定义歌剧(Opera)1.17世纪初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2.融合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3.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中世纪的礼仪剧、奇迹剧。4.基本结构为: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歌剧的基本结构咏叹调(Aria):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中优美抒情的独唱曲。宣叙调: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重唱:一种多声部演唱形式,其特点是每人担任一个声部。合唱:一种多声部演唱形式,多人担任一个声部。歌剧达夫尼(Dafne)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由诗人卡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可惜乐谱已经失传。现存可见的第一部歌剧是尤丽迪茜,由里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蒙特维尔第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蒙特威尔第对歌剧的贡献: 1.为了力求准确地表达歌词中的情感,首次在作品中使用了弦乐震音和拨弦奏法。2.蒙特维尔第是第一个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3.歌剧的结构在蒙特维尔第的作品中初步定型: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三重)、合唱、管弦乐队以及舞蹈综合在一起。 蒙特维尔第的创作贡献对歌剧后来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意大利歌剧1、罗马歌剧 代表人物:兰迪 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之死2、威尼斯歌剧 继蒙特维尔第之后,卡瓦利和切斯第成为威尼斯重要的歌剧作曲家。 卡瓦利继承了蒙特维尔第的优秀创作传统,而切斯第却把威尼斯歌剧艺术引上了另外一条发展的道路:1.他发展了意大利歌剧的纯音乐性及装饰性因素;2.忽视了歌剧的戏剧性因素。3.由阉人歌手担任英雄角色,同时为了适应贵族和市民的欣赏趣味,歌剧的舞台装置往往豪华壮观,尽量追求奇异、堂皇的表面装饰。 A斯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 斯卡拉第的歌剧题材常选用情节严肃的历史题材,主人公多是经历爱情风波的贵族,结局常常是大团圆。 首创了意大利序曲:包括快慢快三个部分。后来发展为古典交响曲。(三)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早期歌剧 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Lully,1632-1687) 。 吕利创作出一种他自己称之为“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形式。 吕利首创了“法国序曲”:采用慢快慢的结构。特点:在音乐上非常重视宣叙调;创作出能突出法语诗文的宣叙调。英国,歌剧受到意大利和法国的双重影响。 代表作曲家是普塞尔(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多和伊尼特点:这部歌剧明显受到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如一开始使用了法国序曲;这部歌剧仍具有英国的民间音乐风格;注重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等。 德国歌剧代表人物是许茨,代表作品是达夫尼(1627年) 特点: 将宣叙调翻译成德文,咏叹调仍用意大利文演唱, 不用阉人歌手;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歌剧的题材范围扩大了,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喜剧性内容等等。 第二节、其它大型声乐体裁(一)清唱剧(oratorio): 清唱剧: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同歌剧一样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舞台表演、服装道具及布景,只唱不演。 到了巴罗克中期(1650年前后),创作清唱剧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意大利作曲家卡里西米,他的清唱剧多以圣经为题材,用拉丁文演唱,声乐部分大都用通奏低音伴奏。(二)康塔塔(Cantata)泛指一切声乐曲 : 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的类似歌剧的一种声乐体裁,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组成,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可以使用宗教题材,也可以适用世俗题材。(三) 受难乐(passion): 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基督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第三节、器乐的发展17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成为器乐创作和表演的中心。代表人物:维塔利和科雷利维塔利主要领域在: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一) 德国的键盘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1管风琴音乐17世纪管风琴代表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管风琴曲的体裁主要分三种:托卡塔、赋格曲以及以众赞歌为基础的管风琴曲。托卡塔(toccare)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常用的手法是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 赋格(fugue):原意为“追逐”、“遁逃”。是一种具有严格写作规程的复调乐曲。特点是声部模仿、相继进入。以呈示、展开、再现段为基本曲式结构。可分为二声部赋格、三声部赋格等 以众赞歌为基础的音乐体裁有四种: 众赞歌赋格曲(将一首众赞歌的第一句改写成一个赋格主题,然后用它写成一首赋格曲。) 众赞歌变奏曲(以一首众赞歌的旋律为基础的一套变奏。) 众赞歌前奏曲(是将一首完整的众赞歌改写成一段复调作品) 众赞歌幻想曲(一种较长的作品,众赞歌的旋律在其中加以自由的发展,每一句几乎都要以不同的处理手法出现多次。)古钢琴音乐 古钢琴音乐的体裁主要有主题与变奏、组曲两种。 (1)主题加变奏:是巴罗克时期器乐创作的最普遍的手法,与之相关的还有恰空(chaconne)和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它们也都是变奏曲,一般采用通奏低音,三拍子,慢速。 (2)组曲: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的。通常由德国阿列曼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英国的基格组成。一 乐器 1管乐器:竖笛、肖姆管(双簧乐器)、横笛、小号、萨克布号等 2 弦乐器:16世纪维奥尔琴、琉特琴在16世纪进入它的“黄金时期” 3 键盘乐器:古钢琴: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楔槌键琴(击弦古钢琴)二 器乐1与声乐有关的器乐曲以意大利的康佐纳最为典型 16世纪20年代是一种将法国尚松改编成的器乐独奏曲,风格轻快、节奏性强,有简单的对位织体。 到16世纪后半叶,康佐纳演变成复调性的器乐音乐,大多将一个主题或性格相似的几个主题以模仿对位手法统一起来。康佐纳和利切卡尔一起成为赋格曲的前身。2 舞蹈音乐也是器乐音乐的重要来源法国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库普兰协奏曲是巴罗克时期产生的大型合奏的新体裁。有三种表演形式: 大协奏曲:是协奏曲最早的形式,以一组独奏乐器(常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与整个乐队相竞奏。 乐队协奏曲:通常用两个或更多的乐器担任独奏部分,强调相互之间的对比、竞争,近似于大协奏曲体裁,是一种多乐章的乐队曲。 独奏协奏曲:是以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相竞奏,突出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对比。 对巴罗克时期协奏曲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 维瓦尔第著名的大协奏曲四季,四首分别标记为春、夏、秋、冬,描写春的到来、夏日的雷雨、秋日的狩猎和收获、冬日的冰上游戏等情景。第四节、巴罗克晚期的两位大师(一)亨德尔亨德尔(Handel,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犹大马加比 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二)J.S 巴赫德国作曲家器乐音乐 巴赫的器乐作品包括了巴罗克时期所有的器乐音乐体裁。1、 管风琴音乐 代表作如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作品充分体现出巴赫发挥管风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力的才能和技巧。 2、 古钢琴音乐 巴赫的创意曲包括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各15首。其创作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歌唱性的演奏风格”。每一首都是以一个乐思为基础,用各种复调手法来加以发展。 巴赫的两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与后来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新约全书”)交相辉映。组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帕蒂塔 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3.声乐音乐 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巴赫的创作特点1.他在音乐创作中既表现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同时也写进去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体验和思考。2.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作品无不涉猎。在音乐风格方面,巴赫的贡献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他融会前人音乐创作的丰富经验及法国、意大利等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 3.巴赫使复调音乐在他的手中达到了最后的高峰,旋律个性鲜明而精炼,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的成就,使巴赫在音乐历史上成为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