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学设计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7782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教学设计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地理教学设计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地理教学设计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分类课型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课时内容课型分类课型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成果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新知教学课1观看常见的图片,通过自读教材,感受矿物的奇异类,了解矿物生活中一些常见矿物及矿物的识别方法。2.观看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的岩石图片及其形成过程的展示图,观察、分析、对比岩石的概念,成因分类及常见岩石的归类。3.观看地壳物质循环的动画过程,并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岩石转化过程及其能量来源。4.反思建构本课的知识体系,养成建构知识的习惯与能力。1.课堂笔记2.问题解答3.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等知识结构简图。4.构建三类岩石转化关系。2.地球表面形态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比较探究课1.观看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思考问题,对比分析形成地表形态的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感受大自然的奇妙。2.观看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板块运动及宏观地形的形成,分析六大板块的空间分布,对比总结不同板块之间的基本运动形式及边界类型。3.观看地质构造图片,了解地质构造的种类,并用手肘弯曲试验感受背斜及向斜的受力情况,动画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等思维活动列表分析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千姿百态。4.设计学生为地质学家的活动,分组寻找石油,天然气,水及金属矿产的任务,体验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5.列出地表形态能量来源对比分析表。6.绘制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7.完成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的对比分析表。8.自我概括合作探究的技能方法并解答问题。2-2: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活动体验课活动体验课1.预习目标:要求学生课前分组并收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对地表形态的典型图片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课上展示不同小组收集的图片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塑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搜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实例,如:围湖造田,填海造陆等,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利弊影响,同时可开展小型辩论会,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9.图片材料收集记录。10.对比分析成果记录。11.反思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大气环境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新知讲授课1.观图思考认识大气垂直分布状况,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气流运动和天气状况等分布特点,初步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对比分析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特点以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特点及关系,并进行总结。12.课堂笔记1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关系示意图3-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问题探究课1.呈现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思考不同太阳高度,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2.呈现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思考总结下垫面的不同对地面辐射的影响。3.阅读教材大气温室效应材料,思考气象因素对地面辐射的影响。14.总结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3-3: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大气的水平运动新知讲授课1.观看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动态变化图,探究气压高低与空气运动的关系及变化规律。2.观看图片讨论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并完成活动题。3.阅读教材理解水平气压梯度的概念及特点,运用分布绘图法展示不同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过程。15.绘制热力环流简易图。16.掌握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风向特点。17.掌握高层大气的风向和近地面风向的差异及二者之间的受力情况。3-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合作探究课1.呈现“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分小组讨论气压带风带的产生过程及受力情况,然后由不同小组派出代表讲解不同的环流圈,并绘制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画图能力及表达能力。2.将“太阳直射点季节分布移动图”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图”进行叠加,小组继续对比分析讨论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地理事物关联性分析的方法。18.绘制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19.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3-5: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情景探究课1.呈现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以及相应气候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设计情景思考分析形成该种气候的原因,总结不同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2.呈现同气压带不同海陆位置气候景观图片以及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思考分析冬夏季海陆气温气压状况的分布特点并列表总结季风形成的原因及亚洲冬夏季风的风向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20.完成气候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表格。21.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特点对比表。3-6: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与天气对比探究课1.自读课文,了解气团锋面系统的概念。2.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运动的演示动画,思考分析二者之间在定义,剖面图示,锋线符号、天气特点以及降水之间的差异,并能自己绘制简易锋面图。22.冷锋暖锋对比差异表3-7:常见天气系统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锋面气旋系统。活动体验课1.自读课文,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 2.分小组讨论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气压,气流及天气状况,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解一种情况,之后由其他组给出典型例子。3.呈现分布绘制锋面气旋图的步骤,分小组讨论绘制方法,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其成果呈现在黑板上,老师指导并总结,同时观察讨论锋面气旋的天气状况,培养学生绘图,识图及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23.气旋,反气旋在南北半球状况对比表。24.北半球锋面系统天气状况图。4.水循环和洋流4-1:水循环新知讲授课1.观看水循环动态过程,归纳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动力来源。2.联系实际生活,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改造环节,感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25.绘制水循环示意图26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2:洋流问题研究课1.观看运动鞋漂流到华盛顿的材料,提出问题总结洋流的概念。2.利用多媒体呈现“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分小组讨论四大问题,揭示洋流分布规律。3.呈现全球洋流分布图(隐藏洋流名称),组织学生抢答洋流名称,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差异及原因。4.提供图片及材料,并提炼问题分析思考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对气候的影响。提供澳大利亚东西部景观差异的图片,探究其影响原因,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27.理解洋流的概念与分类。38.揭示洋流的分布规律。29熟悉掌握洋流的名称。30.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元复习本章知能整合建构整合测评课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将教材逻辑化、系统化,生成整合单元知识的建构技能,采用单元检测与对答题的正误分析与评价提升整体思维能力,汇总反思品味欣赏单元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31.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32.单元检测的自我评价33.单元学习成果汇总二、单元目标的分析论证(一)准确性分析课程课程内容标准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单元教学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能自我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同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锋面、高压等天气系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章围绕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选择和组织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前三节分别介绍了岩石圈、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重点讲述水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而洋流知识内容要求简单明确,对于总结水圈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第二章是分别介绍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交换,循环和能力转化,固不同圈层就构成了一个课型系统,因此本单元的目标分析论证以大气圈为例进行展开。根据课本要求与内容的个性特点,把“大气圈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教学目标有机纳入单元分类课型目标之中,使本节的不同课型的目标构成了三个逐步递升的层次台阶:第一个台阶:围绕台阶目标设计新知讲授课,问题探究课两种课型,在“老师领着走”到“尝试独立走”再到“体验学着走”过程中,以“知识技能”为教学线索,学生从中认识到大气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出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这样教会学生从理解把握的层面初步学习新知识,有效的融合三维目标。第二个台阶:是在综合运用前一个台阶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课,情景探究课,对比探究课和活动体验课,深入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水平运动的动力因素以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锋面系统、高低压系统和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课程的展开是对心知识的近一步理解和深刻掌握,其中活动体验课重在教会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技能,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把书本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个台阶:通过本节的整合测评课,突出本节学习重点,同时体验本节多项学习成果的自我赏析,是对本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融合学习,的生成不断向上学习内动力,是学生“会学”的基本标志。本节三个台阶不同课型教学目标的有机组合,使新课程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完成有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准确的呈现了教材的内容,准确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二) 可行性分析 在的学情观察中发现,学生学习主要存在3个问题.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的理论表述和图片以及相应示意图之间的联系不甚明确,体验不到图片,示意图以及活动题的真正意图,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对教材基本概念及知识的文字表达不甚理解,因而在联系生活实际,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达到体验其学习成就感来说有较大难度;对本章知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把握。这些问题同时也体现在一节的学习之中,由于第三节大气环境本身就更成一个体系而且内容较多,因此以第三节为例来阐释本节课安排的可行性。第三节中出现的问题是整单元问题的缩影和体现,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达标的要求,于是不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层次的不同课型中予以解决,把不同课型的问题解决,生成学习成果及时感受,与单元总体成果的自我检验有机联系起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理趣,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本节的目标预设,在前三个课时中安排了新知讲授课,问题探究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体验基本技能的生成,为后面不同课型的安排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特点和生活实际中的联系,以激发其内动力,初步完成由老师“领着走”的过程,并感受尝试“独立走”,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体验“学中做”的乐趣。在后四节的课时中安排了合作探究课,情景探究课,对比探究课和活动体验课,逐渐把学习引向深入,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配合的方针,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体验自我赏析,自我调控的学习评价,把书本知识变为学生体验性知识,把外在的知识转为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最后在单元对本节内容的整合测评课中,通过绘制图表,本节检测内容的评价,本节成果的品味与赏析,最大程度的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目标,充分完成了“学中做,做中学,悟中构”的学习过程,达到了“知,情,意”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学会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